目前分類:普賢 (6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向佛請法說,什麽樣的人得三皈依,什麽樣的人不得三皈依呢?
佛說,如果有人信因、信果、信修苦集滅道、信有佛道可成,這樣的人可得三皈依。如果有人至心,信不可失,不再更改,受善友教誨,這樣的人可得三皈依。優婆塞戒也是這樣可得。如能受持優婆塞戒,獲無量功德果報。如能受持優婆塞戒,能壞無量弊惡。戒就是破惡法的,戒是保護前行,也是破無量劫以來業障的。所以,持戒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被動的。這裏,假設一個人被判了死刑,馬上就要行刑。可是這個人在判了死刑,沒執行死刑這段時間,想我犯的是死罪,早晚免不了一刀之苦,非死不可,想來想去,知道我做錯了,還是皈依佛好。這個時候,求在家人或出家人給他授三皈五戒,做完之後,不管這個人今生做了什麽惡事,有的國王聽說此人臨死前受了三皈五戒,會不殺他。因爲,國王知道殺死一個受了三皈五戒的人,業重,絕不能殺;這是其一。其二,這個人自受戒之時起,生生世世不再受殺頭之罪。還有一種,一個人一生做很多惡事,病危時受三皈五戒,至心守持,受完戒就死了,這種人雖然死了,以後生將遠離一切惡業和不善業。這是戒的加持,說明受三皈五戒的重要。活人可以受三皈五戒,特殊的鬼類,要想度它,可以給它做皈依,但是它的業,十分要代它承擔一、二,最多不超三。替它擔業,可能病幾天,或者精神疲倦一段兒,或者遇到不善的事,如有人來罵幾句,侮辱幾句,是承擔它業報的結果。 

佛說,戒有兩種;一是世戒;二是第一義諦。現代受戒一般的屬於世戒,就是在世間的戒條,身口意都有戒約束。第一義諦要修無漏,受三皈八戒之後要修行,修行有所證悟的情況下,得出世間法才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既源於世間戒,又超過世間戒。如果終身受世間戒,或至心受持一日一夜優婆塞戒,能壞諸惡業。受三皈之後,雖然做了一些大罪,不失戒。但是,罪是罪,戒是戒。在家人犯罪身不由己,特別是當將軍或警察等特定職業,避免不了。殺人是犯了罪,但不破戒,屬於工作需要,也沒破壞八戒齋。現在受戒,能破過去生的惡業;修行、懺悔才能抵消。不是受完戒,過去業就隨之消除了;必須懺悔,而且依法修行。修行是用靜坐念佛産生的功德,或修六度萬行産生的功德,如須彌山那麽高的罪業,一須臾就破壞掉了。戒律有銳不可擋的強大勢力,如朝日破晨霜。相反,有兩個人共同犯罪,一個是受戒之人;另一是不受戒之人。那麽不受戒者犯罪輕,受戒者犯罪重。如同世間人犯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如果不知道,會從輕審判。如果累劫持戒修行,可以把過去的業障消掉。可是受戒後,還去犯戒,那就罪加一等。罪有兩種,一是性重,心裏有欲望,有預謀的去殺人,就是要去殺誰有目標計劃;二是遮重,不是出於本意,比如倒車時,沒看到橫穿馬路的人,將之撞死,這個罪就輕一些,不是故意;可是,肇事司機駕車逃跑了,這樣的罪就重。出家人吃的水果蔬菜等裏面,也有無數衆生,這也屬開遮,不是故意殺害。可是仍然有殺業,雖然沒親自殺,也有業報。所以,食君一粒米,重如須彌山;這裏屬於遮重。那裏頭有身命跟著,有人的身命和動物的身命跟著。修道、做法事,功德要回向給這些衆生。要不怎麽說光吃素食,不修道也不能出離三界呢。牛羊天天吃草,爲什麽它們不能出離啊?坐禪如樹木,那樹木怎麽不能出離三界啊?就是這個道理。要知道,受戒以後,修行才是主要的。有的罪業是可以開遮的,世間有不殺不盜,欲界也有不殺、不盜,至於不飲酒,也是這樣。在這個基礎上,有戒律莊嚴清淨,才有出世間莊嚴清淨,這才是世間第一義戒。如果對世間戒受戒不淨,莊嚴不淨,思維不淨、厭心不淨,最後果報也不淨。那這樣人就沒得第一義戒,也沒修行;只有世間戒,沒有第一義戒。受戒的人,不管受多少條,都是世戒,沒得第一義戒,第一義戒是從修行得來。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能得第一義戒,壞業如須彌山。佛說,未來世人可以受戒,今天世人也可以受戒。過去世受戒與現在、未來世受戒,所得果報正等。不因時間區別,而有不同,沒有早晚之別,戒律是平等的。持戒的人,對可殺不可殺的衆生,都不殺。可殺和不可殺的衆生是無量無邊的,不持戒的果報是怨怨相報。但是出家人和受戒的人,明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那也不報仇了。雖說爲報仇,殺他天經地義,但是受戒了,不殺了。不信佛的人,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佛說,一切施中,施無畏施爲最上等。佈施財和物都不如讓人生起勇氣和信心,讓心裏得到安慰,無有後顧之憂。以至心施、親手施、信心施、時節施、如法求物五施即是戒,能讓衆生離五種怖畏,爲無畏施。五種怖畏爲;一是不活怖畏;二是惡名怖畏;三是生死怖畏;四是大衆怖畏;五是惡趣怖畏。受持戒以後,當知是人天恭敬守護。雖然世間人有跟作對的,但是受戒的人心裏別生煩惱;衆生親近的時候,也別生驕慢心,心平氣和。受戒的人要有平常心,受戒是爲解脫而受戒,不是驕傲的資本或者是得富貴的資本。
佛說,有五善法圍繞,讓持戒功德常得增長;一是慈;二是悲;三是喜;四是忍;五是信。破除邪見,破除以往,有正見,戒 體清淨,根本清淨,身口意清淨,才能離惡常觀。于諸戒中,唯有愛欲難斷;又有飲酒,破壞懺悔心,對三惡道不生害怕。在持戒中,佛是一日一食,外道是一日三食。有的在家人不明白,早和晚也上供,隨順世間故,不屬於失意。比如晚上有人送來新鮮水果,如果說佛晚上不用齋,咱先吃了吧,這反而不如法,應先供養佛,然後再吃,就沒有失意罪。如果法師坐禪,也要等到法師坐完禪共同用齋。不能看法師打坐呢,我先用齋吧,這樣不行;對父母也是這樣,自己要求自己。 

佛說,受持齋戒得五種果;一是無作果;二是報果;三是餘果;四是作果;五是解脫果。無作果爲,不需要去做,自然就有的果報,就是守持戒律,好像沒做什麽,做的事情都符合戒,這個自然就有果報;就是天天念佛、燒香、打坐,將來自然就有果報跟著。報果爲,種什麽因,結什麽果,這是報果。余果爲,正果報完以外,還有其他的果報跟著;今天勞作供飯,用飯後又發點水果,這是餘果,單位發工資以外,還給獎金,獎金就是餘果。作果爲,出家、在家由於業的感召,由勞作而得報酬,這是作果。如出家人正上殿,有人供養三寶水果後兜裏還剩幾個,說這水果供養看殿的您吧,這也是作果。在家人今天勞作去了,掙一天錢,這是作果。解脫果就是三乘果報,聲聞、緣覺、佛。
佛說,如果在家人能常出入寺廟、僧房,常親近比丘,請法師講法,就是在家人到廟上見到出家人,主動請法,謙虛的聽一聽,這樣能讓出家人生歡喜心,增加修行的信心、堅固心、清淨心,還是出家好。能讓出家人這樣想,是在培自己的德,得到的果報是不可思議。否則挑出家人的過失,聽這個法師講的如何,這是沒有尊重心。這種人奉行的是外道法,不能心固持戒。證悟不同的法師,講不同的法,度不同的人;不對根基的,也不要求其長短。
佛說,如果在家人自己不做五惡之業,教人做等於自己破戒;如果在緊急情況下,沒通過主人,拿了別人的物品,這不如法,不如法就有失意罪。如果有的在家人做生意偷稅、漏稅、或乘車不買票等都是不如法;上車不買票等於變相偷盜,雖然少也是不如法。 如果在家人見死不救,如是醫生救命,說拿錢就給治,不拿錢就不給治,或拿物抵押;應先救命,沒錢先欠著,以後有錢再說;在家人當醫生就應這樣,開飯店也如此,不能見死不救,要行佈施。在家人不要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等,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做了就不如法。在家人自己不做惡,也不教他人做。什麽事都有連帶關係,若事與自己有關聯也要生懺悔心。在家人爲生活而破戒了,那也是不如法,不管輕重得受業報。在家人雖爲人身,但作一些違法的事情,就不是信佛的人;世俗人對作壞事的人說,他不是人,是人面獸心。在家人能種福田,修持正念,觀一切法皆無常、無我、無所、無所執著、聽聞正法,這是爲人身。有正念、正信、正行,按世間行十善的標準去做,是人沒白活一世。佛法不離世間法,不修五戒、十善之人不是真正的善人,修五戒十善的是真正的善人。如果人修行到能觀察欲界無常,乃至能觀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無常,諸法都是無常;這樣的人堅決不做殺盜淫,對三寶起信心,恭敬供養,來迎去送,自己親手佈施得堅固身。在家人一定要知道孝養父母,尊重師長,供養三寶,這是做人的基本,這樣人也得堅固身。
如果有人心裏總想惡事,還想解脫,那怎麽辦呢?那得先斷殺盜淫,斷貪嗔癡,用慈悲喜舍來對治;然後靜坐,身體轉化了去掉習氣,達到做人圓滿了,才能談上恭敬三寶,出離三界。修行五戒十善人生天,沒說往生極樂世界;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就想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貪著,貪著聖人的功德;恐怕還要到三惡道裏轉一遭。
佛說,用無常財物用於佈施給饑人、婆羅門、沙門等貧窮下賤之人,可得堅固常住的福財。用無常的身體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修行慈悲喜舍;證聲聞苦集滅道四真諦、緣覺十二因緣法;然後再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可得堅固不壞常住的慧德身。怎麽修呢?就要修忍,生死事大,世間是苦,就不染著。人行作時做善難,做惡容易,如走路時隨手可摘取一樹枝、一支花;可栽一棵樹、一支花不容易,想搞點破壞不用做準備。修行的人應該善化衆生,言語柔軟,心無放逸,不飲酒,不打獵,不搞有輸贏的賭博。這就是以不堅命的無常身體,修堅命的常住果報。如果多有財富,得自在身,應先供養父母、師長、上級、親友、病人、供養三寶,這樣的人會得無量福報。現在供養佛像是不是?天天念佛是不是?這時候是假名解善緣,身是無常身,所行有爲法,不是心供養,不是淨念。如果有人供養不求果報,修行皆得無上菩提,具足成就持戒六度萬行。無量世中雖是在家人,也可證羅漢果;發菩提心,不分在家與出家,都可成就菩薩道。 

佛說,在家人如法修行,可爲解脫人。廣行衆善,不作衆惡,同樣可以得到三種戒,戒戒,定戒,無漏戒。守戒當中第一的爲戒戒,衆中尊;同時是在家人守戒第一的,戒之上的戒,戒之中的戒;定戒是在修行禪定過程當中,出現定境;正定之人可以觀察宇宙中一些事情,在觀察當中,不犯戒;如定中看到非常漂亮的修羅女,一動心念就不得定戒;所以要經常培德,到定境中守持戒律,對有定境的人什麽美色都沒看到,看到他是一堆骷髏,金銀財寶跟自己都沒關係;看到自己的親人在地獄裏受罪呢,那也對不起,無生法忍,看到自己親人怎麽高興,也是無生法忍;只有這種人稱得上是定戒;無漏戒像四果羅漢爲無漏戒,辟支佛無漏戒,一地菩薩無漏戒,這是證果的聖人戒,證果的人不去破戒也不會犯戒。另外,如果是菩薩示現再來,他已修到菩薩,已無漏,示現屠夫、妓女等反面人物;如果不這樣,他度化不了那樣的人;這樣人示現有漏也是無漏戒,常態的修行人與之不可比。
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如法修行,出家菩薩是不爲難;在家菩薩實是爲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雜品之餘】
 
佛給大衆提個問題,這個世界上什麽人最窮、最貧困?一般人想不到怎麽回答。答案是這個人連身體都混沒了,爲最窮最貧困。 什麽人沒有身體?有沒有?有!一些鬼類,如橫死不得超生的人就沒有身體。這個世上只要是人,就不能說最窮,有兩隻手, 就能學一技之長,創造財富,自食其力;只要是有身體的人,就不能說窮,現在的殘疾人多數都自食其力,不接受別人的供養。 有人罵人了,反之身體卻挨了一腳,是思維惹的禍。過去斬犯人,都先砍腦袋。因爲壞主意都是腦袋想的,身體做惡業,是有連帶性的。所以,佈施的功德和不善的業報都是相輔相成的,用財物可做善,也可以做惡。有智慧的人,自食其力,多剩有盈余就要修佈施,供養父母、師長,供養三寶、貧窮之人,捐款救災等。
佛說,只要人有身體,不去佈施就是慳吝,有福田不做、有悲田不種之人是可憐的。如果有人有錢不施捨給別人,留給親人、積財、求名,這不但是貪吝,而且有垢。垢就是有業報跟著,心裏就是不乾淨,由於有這個因緣,不知報恩。有智之人,財物既爲家裏實用,又爲行施、爲報恩、爲做事,破貪吝想。在佈施中不爲生天、不爲他人等。如七月十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 回向給七世父母,過年時再誦三遍回向給怨親債主;被吃被殺有恨的爲怨,時刻都想報仇;把誦經的功德回向給他們,讓這些怨親債主都得到解脫,不再找人算帳了。 

佛說,菩薩行人佈施要遠離四惡,既要幫助別人,惠人好處,又要有原則;一是破戒施,用一切非法手段獲得財物去佈施,爲破戒施;二是疑網施,佈施有沒有果報呀?這個出家人是不是假尼姑呀?是不是這個要飯的不困難,以要飯爲職業等,爲疑網施;三是邪見施,不相信佈施因果,自己的財物憑啥白送人;四是貪吝施,捨不得,只顧自己享樂,不關心他人疾苦。菩薩行人佈施,同時還要離開五法;一是施時不分別有無德,不能是有德的多給、無德的少給;寧可是無德的多給,有德的少給,最好是平等施;二是施時不說善惡,不要教育人家,就一稽首合十,阿彌陀佛;三是施時不擇種性,不分什麽行業,不分南方人、北方人,有求的,該舍就舍;四是施時不輕視他,要尊重人格,讓他鼓起做人的勇氣;五是施時不惡口遜罵,不說三道四;否則,佈施果報中有間雜。還有三事;一是先多發心,行施時少予,說大話施小錢,一遇實際就縮水了;二是將討厭的物品給人, 看見這個物品就煩,送給人吧;三是施完就後悔,恨自己當時怎麽那樣傻呢,有吃虧上當的感覺。 

佛說,有八種情況下行佈施,果報不殊勝;一是施後看人家過失,修行人不見世間過;二是施時心不平等,分別大小遠近厚薄等;三是施後求受者作,就是給人好處後要人家爲己服務;四是施後自我讚歎,喜歡人前自誇其德;五是先說沒有,幾句話一高興又給了;六是施後還惡口罵毀,“這個窮鬼”等;七是說我先給著,以後得加倍還我;八是施後生疑心,這出家人修的咋 樣?有沒有果位?不要去思量,供養有名的大師,可能不是菩薩;供養一位小沙彌或一個山溝裏普通修行人,有可能就是菩薩;因爲觀世音菩薩經常化乞婆相乞食;所以,不要去分別。種福田生歡喜心,不生果報功德心;生憐憫心,不生驕慢之心。而且這麽佈施了,周圍的人也都跟著學;就是你對父母盡孝,你的兒女也會孝順;對婆婆盡孝了,你的兒媳婦也會孝順;不用求,求也求不來,是所積功德感召來的。如果佈施於人有求想,就像種子不實一樣,果報不究竟。人要真實行佈施,特別是持戒行佈施大,可得無量果報;供養現世佛或住世菩薩的果報,更是無量無邊。如果疑心供養,沒有親近諸佛菩薩的功德,見面也失之交臂。 

佛說,今天分別說福田,怎麽說百信報至無量報呢?如果是至心生大憐憫,食物給畜生吃,或者供養佛,福報等同,佛與衆生平等而無差別。佛曾佈施舍利弗,舍利弗也佈施過佛,佛得福報多;是發心不同,而果報有差別。說給那個人錢,他去做惡了,那不是給錢人的事。給錢的人看他窮、可憐他或者他是出家人,能看在佛的面子上供養的,至於他怎麽用與給錢的人沒關係。施主行施後,永遠也別後悔。這樣做的果報是經常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經常生在貴族家,得人天樂,能離一切煩惱苦難。施主能親手行施,果報是生在都市貴族家,遇善知識,多有財富,眷屬如意。施主能施一切衆生,果報是受人尊重、讚歎頌揚。施主能以清淨財物行施後,說人雖都有暫時困難,總會有好起來的那一天,這樣鼓勵人的佈施最好。不是教人會說好話,是鼓勵人生起自尊心、自信心、歡喜心;一句話能把人說惱了,一句話能把人說樂了,這是人心之善念。我們要用一句話把人說樂了,千萬別用一句話把人說惱了;有人說那是當頭棒喝,要問自己具備那個功德嗎;一句良言三冬暖,一句惡語六月寒,身有苦、心裏頭煩著呢;衆生有缺點過失,不具備大功德,千萬別棒喝,要一說他心生不快,是有因果的。如果這樣行佈施,有這樣的殊勝因緣,就得殊勝的果報。果報是多有財富,眷屬無量,沒有病苦,所有財物,水火盜賊不能侵壞,無量世中享用不盡;生活安樂,求財易得,守財不苦,用財滿足。施衣得貌端正,施食得強身力,施燈得淨妙眼,施法得身心安樂,施房捨得住富庶之地等,施主得無上善報。施後用與沒用果報是一樣的,有人在佛像前作供養,也沒看用沒用,這個不用考慮,用與不用果報是一樣的。但是有人能將佈施從用轉用,功德又隨之增長。被供養的人將供養用做什麽,施主就隨生什麽福;如供養出家人的錢,他用來放生了,就隨放生的功德得福;他如果印經、塑佛像了,這功德就大了。也有轉供,用別人供養的錢,看那人困難,又供養給他人了,功德也隨之增大,如果是不分別得什麽功德,只是好好去修行,這人能得聖果。和善知識結善緣,是三生有幸,供養善知識得善緣,能引導超凡入聖。大善知識是化身成就,化身隨時去度化善緣人。但是,不用去求,求不一定能結如此大善緣,就隨因緣。
佛說,如果人給自己定約束,吃飯讓他先吃,有食物先供養佛,這樣的佈施是上等施主。這人想求什麽得什麽,隨他意趣,於無量世中,所求如意,人得無量果報。如果有財物高高興興的給家人、親人等,也一樣得福報;爲了家庭共同學佛修道,家庭和諧,將來也得無量福報。而不是家貧的什麽也沒有了,還拿著錢上廟去,佛教沒讓人這麽做,佛教讓人把家處理好,錢分四份,供養那一份就可以了。 

佛說,家有老鼠之類,禍害糧食,這時想這些老鼠也不容易,吃點就吃點吧,也別下藥。如果下藥,菩薩行人屬於犯戒。應想扔點吃的也讓它活著吧,心生歡喜想,人比它強,這是如法行作。
佛說,要是有好物品,自己還沒捨得用,但是有人來求,佈施給人了,這樣人將來也得如意報。不管什麽人,離開佈施想得善果,是不可能的。沒有福田,想修道都不行,不是生病、受窮,就是挨累、沒時間。這就是往昔修佈施少,才召今日此果。修行人要知道從現在開始,修自己的福德。
佛說,嬉戲施,非福田也。如幾個人打牌,誰贏了誰請客。這個錢不算施,花了沒有福報。如果有人偏爲福田施,不喜歡經常施,是人不得惠施報。這樣的人專去廟上供養三寶,種福田,而不供養貧窮、下賤;不樂於供養父母、妻室、兒女,不供養周圍的人,這種人也不得如意報。這裏告訴我們,要行平等施,福田、悲田同樣重要。 如果有人施後生後悔心,或者用搶劫來的財物去佈施,是人雖也得財物,但財物來了即走,留不住;或者像現在有的人,沒錢也沒病,有點錢馬上就有病,非得把這錢花了,病才能好。或者像銀行出納那些人,每天點鈔票,那錢卻不是他的。所以行布施的時候,不要後悔、不生懊惱。如果有人不供養父母,見妻女或親友受苦也不管,只顧自己享樂。雖然也拿錢佈施,這種人是惡人,是假名佈施,不得善果。
修佈施的人,首先要贍養老人,雖不能讓妻女跟著享福,至少別讓他們跟著遭罪。 如果有人對師長、父母等禮節上供養以後,心裏沒有憐憫,不知報恩。這樣的人將來雖得財寶,來了就失去,不能受用。用這錢買的美食,沒等吃就壞了;想買衣服吧,沒等買錢被人偷走了等。這都是往昔佈施功德不圓滿的業報。如果有人如法以清淨財寶佈施,是人將來得無量福;不義之財佈施,將來福報也不真實。用正財佈施,人天都歡喜讚歎。佈施錢財,用於購買紙張,印刷經典,功德就大,是將財佈施轉爲法佈施。不見得親自講經,才是法佈施,幫助能講經的人弘法, 也是參與法佈施了,爲功德最大。怎麽是功德大,衆生聞法後能斷除嗔恨,以是因緣於無量世中,衆生都得福,能不得大福報嗎。所以說,法佈施世人難值難遇,遇到這等好事時,切莫錯過。用身命財爲代價去翻譯經典,也是法佈施,是法施的一種。 真正的法施是當衆生聞後發心去修道,那才是發揮了法佈施的作用,無量衆生因此受益了。這些衆生未來世有福報的時候,法佈施的人就是國王;他們如果都是國王的時候,法佈施的人就是天王;他們都是天王的時候,法佈施的人就該成佛了。
還有,子修善法,父做惡事,能不能用子善的功德回向,父不墮三惡道呢?按佛法說,不是這樣。因爲身口意業各有不同,父子也不相代。父死後墮餓鬼中,子爲追福,可得福轉爲人天。如果生天中,天人妙樂都不思念人中之物,子爲追福,其福不得。 如果生爲畜生,說明定業已成,子爲父追福,其福不得。沒有大福德的人給亡人超度,都不可能改變其定業。豬也是生命,狗也是生命,絕不會讓這個狗立刻死掉,而成全追福。只有亡人有大因緣,遇有大功德的人爲其超度,能破壞或改變定業。爲什麽只有餓鬼這一道能獨得其追福呢?因爲餓鬼道衆生長壽,其形體很容易破壞,破壞就是將之轉爲其他道。舉個例子,一頭豬是定業,如果突然死了,豬的主人就不高興,有財産損失;餓鬼沒有主人,沒有誰會因它的死而生煩惱。證道的人七月十五爲亡人做功德,能將餓鬼道衆生救拔;否則,都要將定業報完再脫身。餓鬼道裏只能吃血污、嘔吐物、涕唾、糞便等物,一入口就變爲熱火,將嘴裏面燒壞,苦報無極。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婆塞戒經》【淨戒品第十五】 

善生向佛請法說,如果有人受持戒律以後怎樣行爲持淨戒呢?
佛說,有三法能淨是戒;一是信佛、法、僧;二是深信因果;三是把心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還有四法,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無貪心;四是報恩心。還有五法;一是對有仇怨家,也要先說好聽的,讓他先消消氣,用仁德之心化解仇怨;二是見恐懼害怕的,要愛心救護;三是有人求借,先讓他開心,予人方便;四是需要佈施的地方,平等無二,都一樣待遇;五是普慈一切,不以因緣分別遠近而行慈。還有四法,一是永遠不自輕,不要自己沒有信心,動不動就“我今生是不行了,啥也不能成就”等。活一天就修行一天,不管到什麽程度都要修行,而且還要修行好,這才是有信心;二是對於佛法,其心堅固,不能朝信夕改;三是精進,勤修一切善法;四是造作大事,心不疲倦;有的人翻譯經典,有的人列印經典,這都屬於大事;一旦做上了,就不知疲倦;一旦做了,就不後悔,自利利他,利益一切有情衆生。還有四法,一是自學善法,學了以後還要教給別人;二是自離惡法,還要告訴別人也別做;三是善能分別善惡之法,擇善從之;四是於一切法,不貪取,不執著,不要拿著一把不圓滿的標尺去衡量別人。還有四法,一是知有爲法無我無所,一切有爲皆相對,行於空後證中道,知法中無我,三界有爲無我皈依處;
二是知一切業悉有果報,心想、口說、行作善惡皆有報應;三是知有爲法皆是無常,如露亦如電;四是知從苦生樂,從樂生苦,苦與樂是相對的,世間的苦樂標準不一;只有修行人,身體法喜都是從苦行、苦坐中來的,開始時候打坐是苦,後來不讓打坐不行,這是無可比擬的快樂。還有三法,一是與諸衆生心無取著,無取離貪,無著離欲;二是施衆生樂,心裏平等,樂而無悔,平等生慈;三是說到就做到。多做少說。還有三法,一是能施衆生樂因,說話辦事讓衆生心生歡喜;二是所做不求恩報,無求才是無爲;三是自知這麽去修行,一定能成佛道。還有三法,一是爲衆生受苦惱,爲衆生受點罪,應該應份的;二是次第受之,爲衆生受苦有個輕重緩急,先受什麽,後受什麽;三是利益衆生不停止,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有三法,一是修行沒有達到除掉有愛之心時,對心愛之物,能舍所愛,施於他人;二是修行沒有達到除掉嗔恨時,有惡人惡事強加於己,而能忍之;三是修行沒有達到除掉癡心時,而能分別善惡之法,知善而爲,知惡而不爲。還有三法,一是善知方便,能教衆生要講方法,遠離惡法;二是知善方便,能教衆生,廣修善法,衆生的習性是順著好吃,橫著難咽;三是教化衆生時,心無疲倦,要有一種耐力。還有三法,一是爲衆生舍離身苦時,於自身命,心不吝惜;二是爲衆生離苦,於自身命,心不吝惜;三是教化衆生修善時,於自身命,心不吝惜。還有三法,一是自舍己事,先應他事,不容易做到,也要去做;二是幫助他人做事時,不擇時間或節日;三是幫助他人不顧慮辛苦憂勞,就一心一意幫人做好。還有三法,一是心無嫉妒,多利他人;二是見他受樂,心生歡喜;三是善心相續,永無斷絕。還有三法,一是見他對己少善,心裏始終不忘;二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三是於無量世爲自利利他受無量苦,其心堅固不退轉,其行堅固不退道。還有三法,一是深知生死,生和死是很苦的,仍不捨身命,還要擇善去做;二是見諸衆生無皈依處,就要站出來,共同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帶領衆生,一起修道;三是見衆生有很多共惡,心生憐憫,不去責備,善言相勸,教其改正。還有三法,一是親近善友;二是聞法不厭;三是謙下依師而教。還要遠離殺盜淫三惡法;親近佛法僧三善法;對過去和現在行作不後悔,對未來怎麽去行作也不擔心。平等惠施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衆生。修行慈悲喜舍心,利益一切衆生。佛說,以上善法可以值佛住世時聞法而得,也可以值緣覺出世時從思維觀察十二因緣而得;也可以從修行而得。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受持淨戒,是不爲難;在家菩薩受持淨戒實是爲難,有多惡因緣所纏繞。


【息惡品第十六】
善生向佛請法說,受優婆塞戒以後,怎樣才能得離內外諸惡不淨因緣呢?
佛說,如果有以至誠心持戒修行念佛的人,能增長慈悲智慧。以智慧力才能得離內外諸惡不淨因緣。
善生向佛請法說,應該怎樣修行呢?
佛說,應該觀佛有七種殊勝的事,心中樹立起對佛堅固至誠心,才能持戒修行。七種殊勝事爲,一是身勝,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力無量,衆生樂見;二是如法住勝,佛自功德圓滿後,又能憐憫、救濟、利益無量衆生;三是智勝,佛有法、義、詞、樂說四無礙智,諸聲聞緣覺所不能及;四是具足勝,佛示現肉身一生所行作圓滿,所行戒爲畢竟戒,所行見爲無上正等正覺;五是行處勝,佛身行處天眼明、宿命明,佛三昧行處空性無相、無願三昧爲正定,佛智行處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佛安住空性、無相、無願的三種解脫法門,具有無量殊勝的功德,是一切語言和殊勝議論所不能及;佛證入遍淨色身三昧,身有五色燭光又化五百種妙色讓衆生得見妙法;佛爲教化菩薩示現獅子頻申三昧,奮起大悲法界之身,示導度化衆生威德,宣吼法界之法門,讓二乘諸衆驚於耳,而以獅子奮迅爲比喻;這些佛智神變境界,是聲聞緣覺不可及;六是不可思議勝,佛身有五眼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聲聞緣覺不可及;七是解脫勝,佛身知見覺解脫無有煩惱阻礙,不思議法門解脫無有智慧阻礙。

佛說,應念佛十種名號功德。佛功德是從初修不淨觀開始至證菩提的全過程中,從發菩提心的地前菩薩,到證入賢位菩薩至證入聖位菩薩;賢位菩薩也稱莊嚴地菩薩,聖位菩薩也稱解脫地菩薩。因爲,聲聞緣覺無有修行菩薩功德。所以,不及佛功德。無上尊,也稱無上士;佛示現修空定三昧、禪觀十二因緣,爲斷無所斷,諸佛無煩惱可斷,皆爲度化衆生。阿羅呵,也稱正遍知;不顛倒又通達不顛倒之法;能受一切人天供養。三藐三佛陀,也稱世尊;覺了苦集滅道世諦,又覺了出世間常樂我淨真諦。明行足,持清淨戒修行定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具足菩薩明、諸佛明、無無明。善逝,見佛性不生三界諸有相有想之衆生中;不舍菩提心,不舍衆生,示現大般涅槃。世間解,善知又不著世間五蘊、五欲,既知善惡因果,又不被世間法所汙;既知十方諸佛世界清淨,又解出世間無爲,是衆生歸依處;諸聲聞緣覺難知難解。調禦丈夫,信受佛法、理解佛法、行持佛法的人爲丈夫,方便調伏丈夫遠離世間無常法,成就菩薩道。天人師,諸佛教衆生身口意善,遠離諸不善;又遠離諸惡業;得離三界苦受,得出世間樂受。佛,自覺悟又能覺他;既知一切法,又知一切行。娑伽婆,又稱爲應;既能破生老病死四魔所怨,又能破魔師、魔子、魔法、魔律四法所害。十種名號的總稱爲如來,爲無上正等正覺;發言無二,或說無有二語,既是有同樣說有,無同樣說無,有無又表示一個意思無有差錯;又于十方世界來去自如,無所謂來,無所謂去。

佛說,應修戒、定、慧。如來行戒爲利益衆生,於無量世中怨親平等,無有差別的斷無量衆生的一切煩惱。如來行定爲利益衆生,於無量世中知一切衆生的一切煩惱,一衆生爲一煩惱而受大苦惱。如來行慧爲利益衆生,難舍能舍,難忍能忍。修行人要依佛的戒定慧,而修行戒定慧。佛說,應行菩薩道。從菩薩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至十地,成就佛的莊嚴淨與果報淨,無有過失;包括音聲,衆生喜聞,聞聲得度。修行人要從發菩提心的外凡位菩提道修起,證入內凡再行菩薩道。如果有人受持優婆塞戒,應當這樣修行念佛心,能離內外諸惡的不淨因緣,增長悲智;斷除貪嗔癡,成就一切善法。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修行念佛心,是不爲難;在家菩薩具足修行念佛心,實是爲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善生向佛請法說,受優婆塞戒後,應該怎樣供養三寶呢?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婆塞戒經》【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向佛請法說,什麽是菩提?什麽是菩提道?
佛說,如果離菩提無菩提道,就是沒有佛就沒有成佛之道。雖然有佛可成,沒去行菩薩道也成不了佛。
善生向佛請法說,聲聞緣覺所得道果,是不是菩提啊?如果是菩提,爲什麽說他們不究竟呢?
佛說,聲聞緣覺道不廣大,就是功德不廣大,智慧不足,不能成就佛果。別的經上有將聲聞緣覺稱爲究竟,那是方便說,事實上,屬二乘之道,和真正的菩提道比,不是一回事。佛在戒經上說明白了,和其他經典不一樣,聲聞緣覺證菩提只是方便說。菩提道者就是學果,世間說,四果羅漢爲無學,三果羅漢爲有學;出世間說,菩薩爲有學。聲聞的無學是在娑婆世界無學,在其他佛國土成佛道時,必須有學。一地菩薩高於四果羅漢果位,認爲這個世界有學,佛道無上我要成,佛法無上我要學,而聲聞緣覺不究竟。菩薩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萬行,這都是有學之處,學什麽,就學六度萬行;聲聞緣覺不修六度萬行,認爲是無學,只是在這個世間無諸漏。有的人行佈施,不是波羅蜜,即聲聞緣覺和一切凡夫、外道乃至七地菩薩,所行佈施達不到彼岸無極限,是有學,是未得菩提果。八地以上的菩薩修行佈施,可以達到彼岸無極限,是有學果。學果是化身成就,以神通自在力于十方世界化度衆生,是得菩提後才是學果。有學的菩提行人是有學盡智與無生智,勤心修習三十七道品,才能證得菩提果。盡智是無有障礙的智慧;無生智是自性自然具足的智慧。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四念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種正念。四正勤是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積極的斷除惡法,增長善法的四種精勤努力。四如意足是欲、念、進、慧的四種使修行能如意成就的力量。五根是信、進、念、定、慧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種根源。五力是信、進、念、定、慧,破除一切惡法的五種力量。七覺支是擇法、精進、喜、除、舍、定、慧七種能趣入覺悟的心要。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八種遠離輪回,悟八正道的正確之道。這樣修行就是有學。自得解脫以後又讓衆生也得解脫,證菩提果爲學果。心能自調自身諸根不動,然後能調衆生是有學;自證菩提後,又讓衆生得解脫爲學果。修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爲有學。修行證得具足十八種不共法,爲學果。十八不共法分別爲,
如來身無失者;如來語無失者;如來意無失者;無異想心者;無不定想心者;無不知想心者;信無上成者;欲無上成者;精進無上成者;慧無上成者;解脫無上成者;知見無上成者;身業隨智慧行者;語業隨智慧行者;意業隨智慧行者;過去知見無著無礙者;未來知見無著無礙者;現在知見無著無礙者。爲自利利他而造作諸業,爲有學;能利他就是利己,爲學果。入世隨世學世間法,爲有學;入世隨世而修出世間法,爲學果。爲救度衆生不惜身財,爲有學;爲救度衆生不惜身命財,爲學果。能教化衆生行善生到人天受樂的,爲有學;能教化衆生修無漏學證聲聞果又發菩提心的,爲學果。能佈施衆生一切財物的,爲有學;能行法佈施的,爲學果。能自破貪嫉的,爲有學;能破他人貪嫉的,爲學果。能受持信、進、念、定、慧的,爲有學;教化他人也達到這樣的,爲學果。 

佛說,菩薩信根具足。這個“信根”就是信仰堅固,菩薩行人生生世世不舍菩薩道,在這個世界上信仰佛其心堅固,不是今天信明天不信。信仰法,不是今天信就修,明天不信就間斷。菩薩行人遇到多大難處,其心堅固,不退轉,能度化衆生,不爲衆生所化度。隨順衆生而化度衆生是菩薩;隨聲聞緣覺而化度聲聞緣覺是菩薩。隨菩薩行人隨處安樂,讓別人也得安樂。菩薩的自利利他有二,一是現世;二是後世。爲現世利益,有無常而不爲實;讓後世和現世都得利益,才是二利兼得。今生有成就,還能讓生生世世得成就,這才是自利利他。否則的話,今生再風光,此生結束,一切化爲烏有,這不是菩薩的自利利他。菩薩樂有兩種;一爲世樂;二爲出世樂。菩薩自己得樂,也讓別人得樂,這才是自利利他。照佛法去修,肯定能得到,暫時沒得樂,以後生也會得樂。
佛說,菩薩具足一法,唯一佛乘,在這個“一”的基礎上,還有二事,一是多聞;二是思維。是佛法都聽一聽,聽完之後用思維加以篩選。衆生的業報千差萬別,但今生就這一條做的不好,其他做的都很好。那就主要改這一條,其他的不要思維。不要把佛對衆生說的這些或者法師所講的都往自己身上對號,人不一定都不圓滿。無量劫來的修行,可能有一個地方謬誤或兩個地方不足,沒有關係,就解決當下這一個或兩個地方就行,其他的是說給其他衆生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這二法基礎上,還有三法能自利利他,一是憐憫衆生;二是勤修精進;三是具足念心,念心就是經常想到衆生苦,讓衆生得樂;經常有念佛心、念法心、念僧心。心裏有這個基礎,見到這個事,自然就會這麽做。還有四法;即行、住、坐、臥四威儀,處處都做得好。不在任何地方失儀讓自己或別人心生後悔,而讓他人生疑惑心。還有五法;一是信根堅固;二是持戒,處處是戒,處處不犯戒,去修、去行;三是多聞;四是佈施;五是智慧,多行佈施增長自己的智慧。還有六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天;五念施;六念戒。衆生還有七種貢高我慢;慢我;慢他;慢佛;慢法;慢僧;慢世俗;慢外道。如果有人,見衆生有諸過失,發現了以後,不馬上糾正,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使之調伏,這樣說法是菩薩。如果不順其意,便爲說法,是智慧不足的下品菩薩。
佛說,菩薩有兩種;一是樂親近善友,樂善友是能自利利他;二是不能親近善友,就不能利他。樂近善友還有兩種;一是樂於供養;二是不樂供養。對善友不能說佈施,只能是供養,供養善友、善知識;不樂於供養,自己修成就行,才不管他們;誰苦,我自己樂就行。樂供養還有兩種;一是能聽法;二是不能聽法。最大的供養功德是什麽,是能聽法受教化。如不能聽,不受他法化,等於供養功德減半,給多少錢只種福田。至心聽法還有兩種;一是能問;二是不能問。能問者就有所思維,能請法。佛鼓勵他的弟子請法,請法者,能自利利他。如果聽明白了而不去請法,就是光自利了,沒有利他。請法的人也有兩種;一是至心持;二是不至心持。聽聞佛法後,沒教別人去持,那就只能是自利,沒有利他,爲不至心持。既能自己受持,又能教別人受持,這就是自利和利他,爲至心持。至心持也有二種,一是思維;二是不思維。思維能得自利,不思維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
不思維就像囫圇吞棗,吞下去不知啥滋味。聽聞《優婆塞戒經》,要知道這部經解決自己什麽事了;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沒有;自己怎麽去持戒等。不去思維的會想,我一點不如法也沒有,一點也沒破戒等。這種人既不自利,也不利他。思維解義之人還有兩種,一是如法住;二是不如法住。思維以後要解義,解義以後戒行處處如法;如法思維,如法言行,如法行住坐臥。不解義的人聽完戒經跟沒聽沒兩樣,戒是戒,我是我。如法住者,也有二種;一是具有八智,一爲法智,聞法生智;二爲義智,知義生智;三爲時智,知時間而生智;四爲知足智,無有大貪求想;五爲自智,自知之明;六爲衆智,能夠統領大衆;七爲根智,善巧於心;八爲上下智,知尊卑禮讓。二是不能具足這八種智慧。具足八智的人,說法有十六種說;一是時說,掌握說法的時機;二是至心說,專心致志地說法;三是次第說,說法要有程式;四是合和說,要結合世間的人或事說法;五是隨義說,說法要符合經文義理;六是喜樂說,得持高興的心態;七是隨意說,說法結合什麽事,要有事由原委;八不輕衆說,不要輕視大衆;九不呵斥衆說,可以說一些破戒的少數人,而不是說大衆都破戒;第十是如法說,說的要如釋迦牟尼佛的法;十一是自他利說,讓他人得到利益;十二是不散亂說,法義要說清楚;十三是合義說,要有一個主題,又符合大衆心裏的要求;十四是真正說,說了義法讓別人信服;十五是說法,自己別生驕慢,認爲就我行,別人不行;十六是說罷不求世報,說法只爲報佛恩,不求世間回報。這樣的人,也能聽從別人說法。也有十六種聽,一是時聽,要遵守聽法時間;二是樂聽,聽法心生歡喜;三是至心聽,不要邊聽邊議論;四是恭敬聽,要尊重法師講法;五是不求過聽,不要一邊聽一邊挑人毛病,專挑毛病不聽人教誨,爲戒律所不允許,是可憐憫者;六是不爲議論聽,要爲受持聽;七是不爲勝他人聽,要爲受教而聽;八是聽時不輕說法的人,哪怕是一個乞食的人說法,也要好好聽,不因爲不是名人就有差別心聽;九是聽時不輕於法,法法平等;十是聽時終不自輕,不要有他比我強,我不如他之類失去信心的想法;十一是聽時要離色受想行識,放下執著心;十二是聽時要爲受持而聽,從善如流;十三是聽時要除去五欲想,法中無世間五欲之樂而有法喜之樂;十四是聽時要具足信心,一定能聽好,也能行好;十五是聽時爲調伏衆生,既調伏自性衆生,又調伏其他衆生;十六是聽時爲斷聞根,將來能不用耳朵聽的事情,而用心知,那才是
本事。具足八智的人,能如法說,能如法聽,能自利利他。否則,既不得自利,又不得利他。 佛說,能說法的人,有兩種;一是清淨說;二是不清淨說。不清淨說的人,一爲利益說,說法貪圖供養,如世俗講課要有報酬,均爲利益說;二爲報答說或爲報復說,爲了批評別人、反激其他什麽言論說;三爲勝他說,爲要超越誰而說,知見不同可以互相學習,對哪部分不理解也十分正常;四爲世報說,爲當世、現世得到功德回報而說;五爲疑說,說不清、道不明,提出一些問題卻不能解答。清淨說法的人也有五種,一爲先施食而後說,就是有什麽請求或需要先給予滿足,然後而說;二爲增長三寶而說,讓三寶弟子堅固其心,成爲增長僧,自性僧;三爲斷自他煩惱說,自性無煩惱也教他人見性而去說法;四爲分別邪正說,爲明辨正法與邪知邪見而說,讓衆生解惑;何者爲師?授法、解惑、培德也。否則,枉爲人師;五爲聽的人得最勝而說,要說就說到最好,把才智發揮到最大程度,而又不爲折服別人、超越別人而說。不淨說爲垢穢,爲賣法,爲侮辱,爲錯謬,爲失意。清淨說者,爲淨潔,爲正說,爲實語,爲法聚。如果給人講佛經的三藏十二部,要通達佛教三乘與唯一佛乘的關係而去說就是正說。
佛說,聽法的人有四種,一是略聞多解,聽了一點就能理解很多,此爲才智之人。六祖聽了《金剛經》一遍就開悟,就是略聞多解;二是隨分別解,聽法以後,層次清楚義理明白;三是隨本意解,用自己的義理,觀後來理解;四是字解句解,只能理解字義和句意。這樣聽法的人分爲兩種,前兩者是熟,後二者是生。熟者就是有修行功夫的人或有一定證悟的人;生者,是初入佛門或無修行的人。佛說法時就是讓隨本意解的生人,不能隨本意解的生人,不能理解法義的生人,字解句解的生人都能聽明白。法師講法,也根據聽法物件不同,照應到這個層面。
佛說,比如樹林中有四種樹,一是易伐難出的;二是難伐易出的;三是易伐易出的;四是難伐難出的。在家人也是這樣,有易調難出的;有難調易出的;有易調易出的;有難調難出的。由於根基不夠,暫時出離不了三界,這是“難出”。但這不是捨棄,還要告訴人從靜坐培德開始。“難調易出”這種人根性非常利,不好調伏,一旦遇到真正善知識,一說就信,得以調伏,其心堅固,一修很快就能出離;證果位快的人都屬於這種,修個三年、五年就能證得果位。這種難調易出的人看似傲慢不羈,實則一旦遇善法爲好度。易調易出的人是大根基之人,乘願再來的人都是如此,有善緣能值遇善知識,一遇到說個三言兩語,就知道“世間行菩薩道第一人”就是他。“難調難出”的人是驕慢之人,貢高我慢,心性剛強,除特大因緣外,沒人能調伏他,出不出就是他自己的事了。這樣的四種人可分爲三種情況教化,一是呵斥以調伏,這種人用批評的方法能夠調伏;有的人不批評,去掉我法二執,沒法調伏;二是要用柔軟語去調伏,特別是現在的女衆弟子,臉皮都非常薄,一呵責就哭;三是,呵責柔語結合。用不同方法調伏不同類型的可度之人,不可一刀切。調伏可分兩種,一是自己調伏,不需要他人調伏,自己就能自覺調伏其心,這種人是最好、也最有智慧;二是,自己不能調伏,只能由別人來調伏,離開別人就不行,這就是離不開師。這樣人離開師就很難修成,因爲不能找到自己過失,不能調伏自己。調伏的方法還有二種,一是施調;二是咒調。施調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調伏,如缺醫少藥的,就佈施給藥,然後再去說服他。咒調中的咒屬於佛教密語,經常持咒就不放逸了,就像淫欲重的人要誦持楞嚴咒;容易著魔的人誦持大悲咒;容易害怕的人誦持大明咒,這都是咒調,不是用咒去控制。用這些方法還要掌握時間,一是喜時;二是苦時。一個人高興時怎麽說他都不生嗔;他要是正煩惱時,如去批評,肯定雪上加霜,起不到應有作用和效果。苦時指的是正受苦或有病的時候,去勸說效果會事半功倍。如果爲這樣的四種人說,正法時有兩種方便,一是善知世事,什麽事都明白,現在事、過去事,知識廣泛,然後把佛法貫通於其中,把佛法藏起來說,聽的人感興趣、願意聽,而且受到法益;二是爲其驅使,就是先幫他做事,然後爲其說法。如果是一去就說,我教教你;對方一聽就反感,會就心煩,世人多貢高我慢。要知道這兩種方便,再這樣去做就容易自利利他。爲了利他,要學習外道典籍,還要學習十二部經典;都學
會後,再去弘法度人,解除衆生煩惱;讚歎善友功德,指出惡友之過,讚歎佈施的功德,呵責貪吝過失,讚歎寂靜的功德,贊法行德。
佛說,在家人心自調伏後,才出家;自己修行,也教化別人修行,是自他兼利。如果不能調伏,就不要出家。在家人能多度人,出家人則不能。在家人能多度人是因爲能行佈施,能懂世間法又修出世間法。在家人夫妻雙修可成道,出家人說不斷欲不能成道,這本來就是矛盾的。但是,在家人就有方法,雙修可成道,出家人很難想出這樣的辦法。怎麽多度人啊!沒有在家人信奉三寶就沒有出家人;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中去的;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供養的;出家人是以在家人爲調伏物件的。都是出家人,沒有在家人,是肯定行不通的。因爲這個世界是娑婆不是極樂,極樂世界都是出家人,沒有在家人。所以要知道,持戒、誦經、坐禪皆因在家人而爲莊嚴,爲在家人讚歎,爲在家人做榜樣。有依法修行的莊嚴的出家人,才有在家人修行于道。出家人要爲在家人做榜樣,這樣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能修行於道。在家人要多修受施二法。“受”爲接受佛法教化,接受善知識的教化。施爲多行財佈施。出家人要修誦教兩法,多看經典;能教誨前來請法的人。菩薩兼有四法,即受、施、誦、教,才爲自利利他。自己不修行,怎麽教化衆生修行;自己不能持戒,怎麽能教別人持戒;自己不能佈施,怎麽能教別人佈施;自己不精進,怎麽能教別人精進;自己沒有禪定,怎麽能跟別人講禪啊;出家人必須修禪定,爲什麽現在的出家人說“一句佛號就能得度”,因爲自己沒修禪定,教不出來別人禪定;自己就不具足智慧,沒有般若,怎麽能教別人産生般若;菩薩教化要修六度萬行,一定自己先行做到,然後再教化別人去六度萬行,缺一不可。現在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最多,可知道修行淨土法門真諦的人卻很少。有人會不服氣,會說末法時代,淨土法門最簡單,最直接,最穩當,一本經書,一句佛號就能帶業往生。告訴你,那是方便說,不是真諦。淨土法門的真諦是,往生佛淨土,是佛清淨願力與自念功德力的統一,只有世間淨土成就,才有出世間淨土往生。世間的淨土是,身口意持戒的清淨行是淨,督攝六根不放逸的清淨心是土。否則,佛的清淨願力不及破戒的污濁力,念功德力不及惡行的業力。衆生善根有上中下三種,菩薩的善根也有上中下三種;下根菩薩能化下根衆生;中根菩薩能化中根衆生和下根衆生;上根菩薩能化上中下三根衆生。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爲難,在家菩薩自利利他實在爲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第五】 

善生向佛請法說,菩提有三種,即聲聞、緣覺和菩薩。爲什麽聲聞緣覺不能稱爲佛?如覺法性爲佛,那聲聞緣覺是什麽因緣,稱爲苦集滅道呢?聲聞緣覺也具足一切智,但是這個智有區別。小乘人修的一切智是四諦,即苦集滅道;緣覺的一切智是十二因緣;菩薩的一切智是六度萬行,功德不一樣。
佛說,菩提有三種;一是從聞而得;二是從思維得;三是從修而得。聲聞人從聞而得菩提,即聽到菩提不能成佛,沒發菩提心,只修到四果羅漢。佛是修證得的,不是聽聞得。辟支佛人從思維得菩提,即覺菩提少分,不能成佛。辟支佛人從思維悟到十二因緣,沒有去行六度萬行。如來無師,不以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直至證得菩提。“如來無師”是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無師自證,在菩提樹下靜坐的時候,悟得和法性通,和報身通,然後祖祖聯芳化身成就。所以,佛可無師自證。我們必須依師而行,而且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薩道,只有成佛的時候才會無師自證。佛說,法性有兩種;一是總相;二是別相。總相是報身因緣與四諦,以報身成就爲究竟。只知娑婆世界一總相,這就是聲聞緣覺乘。別相是十方諸佛國土,各國土有所差別,不僅報身成就,而且要法性身和化身都成就,最後成就自性佛,才有自己的佛國土。總相,別相無有差別,爲一合相,這才是真正的成就。否則,光知總相成就娑婆世界,不知別相成就才法身成就、化身成就。聲聞、緣覺總相成就,不知別相成就,智慧不足。佛既知總相,又知別相,智慧具足。佛說,如恒河水,有兔、馬、象三種獸都想過河,兔子浮水而過,站不到底;馬是半站底兒過河,想站底不實;而象過河,腳能站底。兔子和馬比喻聲聞緣覺,只能斷煩惱,無世間諸漏,但自身習性不斷,最大的習氣是自我完善,獨修其身;即自修自利、不能利他的習慣力還在。佛能拔除一切煩惱習氣的根,廣度衆生,積無量功德;所以,象比喻菩薩,既能過河;又能站底。佛說,人的疑惑有兩種;一是煩惱疑;二是無記疑。煩惱疑是思維産生的疑惑,小乘人可以通過修定、空,將煩惱疑惑去掉;無盡疑是煩惱疑的根,不通過思維反應出來,八萬四千大劫定力消失後,因緣再會時,還會産生煩惱疑。如同說冬天大蔥根枯葉黃心不死一樣。無盡疑要通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破除,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拔這個煩惱根。 佛說,聲聞人厭于多聞,因爲得少爲足的習氣在。如《法華經》中,五千比丘離席,不發菩提心。現在厭于多聞的人也有,出家、在家都有。一聽說有人講法,“我現在都不渴了,還讓我喝水。”典型的“貢高我慢”。能得度嗎?能得解脫嗎?不用問,肯定不得解脫。沒有謙下心,儒家都知道謙下,“三人同行,必有吾師”。如兒子要給父母叩頭,表示對父母的尊敬和報恩,同
時也表示自己謙下和順而成就孝道。聲聞緣覺之人壓抑思維,就像石頭壓草,看到十二因緣就爲極限,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願發菩提心,不知報佛恩而成就佛道。石頭壓草,草仍然生出來而煩惱不斷。聞衆生苦,而思維上無法救度;只有菩薩聞衆生苦而不厭,能夠救度。 

佛說,聲聞緣覺智慧清淨,但功德不具足,感召到天身不究竟,如同清水放在三界濁瓶裏。自己清淨了,放的容器不清淨,把清淨水又染汙了。所以,說四果羅漢和辟支佛八萬四千大劫被染汙掉。佛功德圓滿,國土清淨,如智器俱清淨。淨有兩種,一是智淨,智慧清淨,無雜染;二是行淨,行做清淨,不犯戒。聲聞緣覺只有淨智而無淨行,行有障礙。如人剛發菩提心,魔就讓他吃點苦頭,而要救度的人又愚癡,還打你、罵你、辱你、欺你、恨你、怨你,發菩提心的人就會轉道,不能進行。而佛智行具足,無有障礙,以苦爲樂,以苦爲良師益友。所以,能夠把煩惱轉掉。遇著障礙就轉的人,小乘根基。說自己是菩薩,是大乘如何如何,那都是吹,自吹自擂。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其心量有邊,即自了漢;其身有邊,有神通但不能到達其他佛國土;度人有邊,報身盡而度衆生數盡。佛心量無邊,十方國土任由往來;度衆生無邊;功德無邊,過去現在未來圓通;時空無邊,無處不現身;法無邊,一毛端可現十方刹等。佛能用一念破壞掉智障和解脫障,佛無煩惱。所以,沒有煩惱障和身障、智障。通俗一點說,小乘人有想不開的地方,想不明白的地方,有知見障和法障。佛的智慧已經到達彼岸無極限的程度,佛的一念可比喻一盞燈,立刻可破滿屋的黑暗。解脫障可以說是法障,即障礙解脫的宇宙法則。因法則、果法則、因果律法則。佛具足智因、智果,可化無量億因,可化無量億果。所以,圓融無礙。而聲聞緣覺做不到。 

佛說,佛所說法,無有二語,沒有謬誤,真實不虛。因爲,佛具足因智,即自智因。十方諸佛智因具足,觀察衆生因具足。佛具足時智,即在現在、過去、未來的時間裏,十方諸佛度衆生因緣都不受限制。佛具足相智,即化身無量億觀察衆生相通達無礙,佛智對衆生,起心動念都知道。所以,說法不存在藏藏掖掖、遮遮蓋蓋的事。說法時不需別人守著、護著,一切無所畏、無所求。佛教化一切衆生如何依法解因緣,依法修道,善行滅掉無量劫所結業習,脫離世間法則束縛和諸苦。佛對一切衆生有大憐憫心,有這樣的智慧和願力,只要衆生發心求什麽,都會得到滿足。佛的身力能超越一切衆生的身之力、心之力、不可比擬力。佛的心力是智慧力超越一切聲聞緣覺,無量無邊。佛的菩提和聲聞緣覺的菩提有差別,聲聞緣覺都是有限菩提,不究竟菩提,對衆生無有彼岸菩提。而佛的菩提,是彼岸菩提無極限。出家菩薩理解三種菩提不難,在家菩薩理解三種菩提難,在家菩薩有多惡因緣纏繞,很難證悟到這些境界。 


【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善生向佛請法說,菩薩身力是什麽時間成就的呢?
佛說,是從修三十二相業時開始成就。菩薩修行積聚三十二相功德的時候,就得菩薩果。這時雖然有些業習未破,但得二種定;一是菩提定,即智慧心生起,知有佛道可成,是真實法相;二是有定,即業習少許未破,而不暫舍衆生。同時還得兩種定;一是宿命定,即在定中觀察自己宿命和衆生宿命;二是生正法因定,即定中證知自己和衆生必以正法精神去修行,方能成就。得正法必須親近佛,親近善知識,修六度萬行,不退轉,種不退轉的因。菩薩從證新發意菩薩至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裏,常隨佛多聞,不生厭倦。修三十二相的時候,以百福功德爲中心,修心五十,心行五十,就是各占百分之五十。光發心不行,就是說得到,做不到。說一半、做一半,圓滿才是百福功德。佛說,一切世間功德,爲人天福報,不能與佛的一毛功德相比。三十二相是菩薩大悲善業之果報,即證菩提。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但功德不具足,是漏體。菩薩修三十二相,不是在天中修得,不是女人身能成就,需要滿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得菩提。那就是初發心一大阿僧祇劫;一地到七地一大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一大阿僧祇劫。一些人一聽說發菩提心這麽難,這麽長時間才能成就,就退轉爲聲聞緣覺。諸位一定要清楚的知道,地前菩薩一大阿僧祇劫難過,包括出家修道的開始時間;一旦證得一地菩薩以後,這兩大阿僧祇劫好過,常在佛身邊聽聞佛法。
佛往昔在寶頂佛所滿第一大阿僧祇劫,燃燈佛所滿第二大阿僧祇劫,迦葉佛所滿第三大阿僧祇劫。往昔釋迦牟尼佛是這樣修行過來的,我們能不能例外?修行的時候,以次第修行,有時超越,有時也退轉。所以,時間不必確定。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等靠時間,只能是精進修行,才能證得;等不來果位,靠不來果位。爲什麽有超越、有退轉;超越的菩薩,一舍天福,二發大願,三最上法供養。退轉的菩薩,爲地前菩薩,一心退,二行退;但退轉不退道。菩薩修行三十二相是,以善眼視衆生,得牛王眼相;以軟語、先語、實語教化衆生得八梵音相;供養師長,頭頂禮拜諸佛菩薩,得無見頂相;不誑一切衆生得白毫毛相;佈施持戒修集道時,其心不動,得足下平相;供養父母、善友,如法擁護一切衆生,得手足輪相;不殺得纖長指相;不妄語得足跟長相;善受師長等教得身臃滿相;以“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教化衆生,得手足合網縵相;以手洗除師長、父母身上垢穢後塗香,得手足軟相;讓衆生修施、修戒等一切善法,得毛上靡相;至心聽法、說法,壞生死諸過,得鹿王端相;衆生有病施藥得身方圓相;不欺誑一切賢聖得手過膝相;救護怖畏衆生,不說他過得象馬藏相;樂聞智論,樂治道路,得皮膚柔軟一孔一毛生相;常施衆生房舍、臥具、飲食、燈明,得金色身相;不生嗔心,得七處滿相;不說無義語,得缺骨滿相;無兩舌得上身獅子相;教人不兩舌,得頰車獅子相;以十善法教化衆生得四十齒相;讓衆生喜歡聽教善法得白淨相;稱讚他人功德,得齊密相;修欲界慈,樂思善法,得四牙白相;
受持善法得肉髻相;教化衆生善法得廣長舌相;不惡口得梵音相;慈善怨親得牛王目相;宣說正法,實法不虛,得白毫光相;頭頂禮拜一切賢聖等,得無見頂相。出家人修三十二相不難,在家人修三十二相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優婆塞戒經卷二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上一層(熱鍵:b)

本煥長老:我不想走,誰也拿我沒辦法;我想走,誰也攔不住。

這是宗門祖師悟道的本事
證首楞嚴大定者
都有這種本事!


梅庵一早去拜見弘法寺本煥老和尚後
回到飯店看到電視發生一件世紀大事
就是南海大海嘯
這一天的日子
可是永生難忘!


本煥長老話百年佛緣
 
2009年05月26日 羊城晚報 
清朝光緒33年(1907)出生於湖北新州縣。1930年出家,出自中國現代兩位佛教宗師來果禪師與虛雲法師的宗門下,先後在揚州高旻寺、五臺山碧山寺、韶關南華寺、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等衆多佛教名寺修行、弘揚佛法。南禪臨濟宗第44代傳人。被尊爲佛門泰斗。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玄沙嘗食荔枝,問眾曰:『這箇荔枝,得恁麼紅,得恁麼赤,你諸人且作麼生?若道一色,又是儱侗;若道是眾色,只成箇斷常。你諸人且作麼生?』

彥瑫曰:『也只和尚自分別。』
沙曰:『這儱侗愚癡,有甚麼交涉?』
沖機曰:『都來只是一色。』
沙曰:『總恁麼儱侗,有甚麼了時?』
乃回顧問皎然:『汝作麼生道?』
皎然曰:『不可不識荔枝。』
沙曰:『只是荔枝。』
又曰:『汝諸人如許多時在我這裡,總恁麼說話--不辨緇素,不識吉凶,我比向汝道「用處不換機」,因甚麼只管對話?有甚麼交涉?』


下面幾則開示皆緣自這段公案
有誰能會玄沙師備,楞嚴宗通,智證傳之意?

還是照例先給台灣眾多開悟者機會
今後若再有開悟者之弟子
來梅庵不斷叫囂者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慧長老訪談錄 —《宗風》乙丑•春之卷
淨慧長老訪談錄
——《宗風》乙丑·春之卷:
《宗風》雜誌 2008年12月27日,本刊主編專程飛抵九江,連夜登山,謁四祖寺,拜訪淨慧長老,談古論今,闊述宗風,子夜無眠,淩晨方寢。下文據實詳錄,皆長老真切心聲。或與本刊主張出入,依然全文披露,尊其教誨,思其深意,與讀者共勉。此《宗風訪談錄》作爲專欄,今後每期作一專訪,傾聽各方對“宗風”之高見。

主編:尊敬的淨慧長老,《宗風》雜誌馬上就要創刊了,假如看到雜誌封面“宗風”這兩個字的時候,您會有什麽看法,或者說您認爲現在需不需要辦這樣一份雜誌。我想,以這樣的問題來開始我們的訪談吧。 長老:“宗風”二字,我這幾年在很多地方強調過。

長老:中國佛教,是一個宗派的佛教。印度的佛教也是宗派的佛教,不過印度佛教的宗派,沒有像中國佛教宗派這樣連綿不斷的傳承,從古到今一直傳下來。因爲印度佛教在它的歷史上,一次一次地受到打擊,比中國佛教受到的打擊還要嚴重。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先是出現了學派,有所謂成實師、俱舍師、毗曇師、攝論師、地論師等,在師說的基礎上,形成了宗派。中國佛教的宗派約有1500年的歷史。中國佛寺衆多,之所以能夠辨別哪個寺院是哪一個宗,就是由於在一個寺院或一個地區長期以來師徒攝受之間形成了一些理論的特色和修行的特點,而且這種特色和特點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代代相傳,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宗風”。宗風是由某一宗派的信仰取向、理論特色、修學方法在較長時期內通過信仰實踐而形成的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信仰形態和生活模式。中國佛教流傳二千年,由於有各宗各派的宗風,這樣就共同構成了一個所謂的“中國佛教”。中國佛教有別於印度佛教。在當代中國佛教各個寺院的宗風不是很突出,比如說四祖寺是一個禪宗的寺院,它的特色是什麽?四祖提出的學風、道風是什麽?四祖寺的優勢,就要把四祖所建立的學風、道風堅持下來加以發揚光大。學風、道風加在一起就是它的宗風。也可以說,四祖寺的宗風就是四祖禪法的特色,就是四祖之所以成爲四祖,四祖寺之所以成爲四祖寺,有它的特色,有它的優勢。如果四祖寺不將四祖以來形成的宗風特色及其優勢加以繼承和發揮,四祖寺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寺院而已,它就沒有什麽值得人們來懷念的,沒有什麽值得人們來發掘的,沒有什麽值得人們研究的東西,其祖庭的地位也就黯然無光了。宗風,說到底就是這一座寺院、這一個宗派與別的寺院、別的宗派不同的特色和優勢。現在都在講要發揮佛教的優勢,才能夠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文化潮流當中站得住腳,假如說整個佛教文化都是雷同的,佛教文化的多樣性就不存在了,佛教文化多彩多姿的風貌也不存在了。所以我強調要發揚宗風,就是強調要把佛教在歷史上所形成的那些優良傳統、那些優秀的多姿多彩的思想文化加以繼承,並使之發揚光大。記得有一次在跟楊釗先生見面的時候,特別談到這個問題。他也問到,今天中國佛教的主要的任務是什麽,我說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把中國佛教的宗風特色發揚光大。這是當務之急。如果中國佛教獨特的風貌沒有了,中國佛教在世界宗教文化上就沒有地位了。中國佛教是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和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儒家、道家分不開的。這樣的一種特色,在當今社會來講,對當今世界文化潮流來講,它是一個特例,有其特殊的作用和特殊的地位。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發揚中國佛教各宗各派的這些特色,把這些特色繼承下來,並且使它能夠爲今天的中國文化發展,爲世界文化的進步提供養料。 

長老:當然,“宗風”看起來是不是就僅僅限於禪宗呢?不是。因爲每個宗派都可以有宗風。辦這個《宗風》雜誌,你要把各個宗派在歷史上形成的特點、特色,一直到現在保留的優勢,要原原本本地加以探討、加以總結、加以弘揚,這樣才是我們今天總結前人的成果,來提高今天的佛學水平,乃至整個中國佛教的地位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這個很有意義。 

主編:對,這樣,《宗風》雜誌的內容也就更豐富了。其實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都有宗派。 主編:都可以有自己的宗風。 

長老:是的,都有自己的宗風。長老:宗風不僅僅局限于非物質文化的方面,還有物質文化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它是由諸多方面形成的一定的傳承和傳統,然後通過實踐活動體現出來,是某一宗派的傳人修行、做事、生活的一貫作風。 

主編:包括坐禪的不同形式,都是和宗風有聯繫的。 長老:對,都有聯繫,宗風是很具體的。 

長老:之所以要強調繼承和發揚宗風,其原因是,如果再不呼籲這個問題,中國佛教許多傳統就要丟失了,只是一個“淨土”就把所有的傳承都代替了。淨土的宗風,我覺得也要很好的來發揚, 但是淨土宗不能代替整體的中國佛教。就漢傳佛教而言還有其他的七個宗派,其他的七個宗派也要將自己固有的傳統加以恢復、加以發揚。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續上帖:

好酒的洪文亮,你的戒體還在嗎?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20433098

摘自
由心月輪觀解脫生死之道——洪文亮醫師

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有色身在印度,他與我們身體有什麽不同的呢?他也吃飯、也喝水、也會責備弟子、受傷也流血、也上洗手間……,這跟我們有什麽兩樣呢?在這方面,他現出化身佛的狀態,而化身佛的生活形態看來與我們相同的。另外,有相當道力的人,譬如修行已臻“初地”以上的“地”上菩薩才能見到報身佛,平常我們凡夫是看不到的,只能看到化身佛。 

~~~~~~~~~~~~~~
淨慧老和尚云:
菩薩除了五十五品級、十地以外,一個是有其他佛國土的報身菩薩,另一個是有八地以上的化身菩薩,包括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也包括現在兜率內院的報身與化身菩薩。一些人報身往生到兜率內院,叫報身菩薩。然後有其他佛國土來到兜率內院協助弘法的叫化身菩薩,所以有《華嚴經》是給化身菩薩講的,化身菩薩和報身菩薩是兩回事,化身菩薩可以度衆生。而報身菩薩修行過程當中一地、二地、三地、四地將來要隨彌勒佛來到這個世間,繼續轉龍華三會。龍華會報身菩薩來,化身菩薩化現衆生也來,化身菩薩在其他佛國土已經成就。所以咱們要分清楚兜率內院有報身菩薩也有化身菩薩,我再告訴你,一些色界和無色界的天王是菩薩做,很多是化身菩薩,不要以爲化身菩薩就不能是天王,因爲化身可以化無量億,天王也可以隨佛化度衆生。但是報身沒有成就,化身就沒有成就,報身沒有成就,法身就沒有成就。我說這些就是告訴你,要好好的修你的報身,你現在的肉身就是你的報身,你的報身沒有成就,一切全沒有,必須把咱們當下的肉身修持好,報身成就以後,法身、化身成就才談得上,否則談都談不上。知道這些似乎無關緊要,其實非常重要,一定要知道報身成就以後,在極樂世界必須超越七地以上的菩薩,才有資格談化身。一般按常理說,不同品級的報身菩薩做欲界天上的天王,一些菩薩(九品以上的菩薩)進入十地,才有資格見到阿彌陀佛,見到報身佛盧舍那佛。九地菩薩見不到,只能見化身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有很多化身,示現佛身在度衆生,但不是佛報身。真正見報身佛的一定是十地菩薩,其他的佛國土大致一樣。證得佛果的菩薩才稱大菩薩。所以修行的事來不得半點虛假,要好好的修行,老老實實的修行,通過修好你的報身,“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是佛希望的,也是我們大家的共同願望。


山寨版的得法者說:
“初地”以上的“地”上菩薩才能見到報身佛

“地”上菩薩就能見到報身佛嗎?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華嚴經》的思想特點非常有意思,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十",以"十"爲單位。我們讀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望,其中所有的名詞、法相、修行的法門和修行的功德都跟"十"分不開。比如說我們修行的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十,一共五十個階次,五個大的階段,每一個階段又有十個小的階段。那麽我們就要問爲什麽都和"十"分不開?這其中有它很深的哲理,這種哲理和我們人類的生命又分不開。我們修數息觀,從一數到十,而且這個法門上說了,絕對不能數到十一,數到十一你就亂了,數到十一你定不下來,這個很有意思。就是說我們人類的生命和這個數有密切的聯繫。

佛教觀音菩薩是11
馬來西亞回教國家的雙子塔是11
美國基督教911被毀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是11
台灣的唯一棟101大樓卻叫101
都是宇宙密碼

記得最近一部電影末日預言嗎?
1959年波士頓女孩的神秘數字說:
2011年致命病毒出現?
如果感染上此病毒只要4小時即會死亡

電影末日預言下檔後
今天再回頭是否更明朗了?
是否更接近了?

本來想就此打住
後來想再繼續加一點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用「百元」結「百緣」 5/10凱達格蘭大道獻愛心

現場園遊會的小吃區,全部強調環保素食,集結了來自各省各地的素食業者所提供的各式素食小吃,供民眾自由選擇品嚐。此外,即日起至5月31日止,全省共有200多家素食業者也積極響應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號召舉辦的「全國業者優惠消費者活動」,提供各式素食優惠方案,如:
佛光山全國道場附設的滴水坊素食餐廳,分別在5月1日至15日推出主食9折優惠;三重禪淨中心滴水坊則是消費1,000元即送母親節應景小盆栽;高雄南屏別院即日起至5月15日,消費一律9折。
佛光山全國道場附設的滴水坊素食餐廳,分別在5月1日至15日推出主食9折優惠

看吧!
就是藉佛誕日再去行銷他的餐廳
天呀!佛光山竟然要墮落到此地步?
上面不就是商人商場的廣告嗎?
既然是商人你還去供養他們嗎?

佛教徒供養的佛光山道場
不是讓人來修行?
是讓佛光山再來撈更多的錢嗎?
何其愚癡的佛教徒呀!!!

佛光山不只全國道場
佛光山全世界道場都開起素食餐廳
請注意!!!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淨慧老和尚云:
佛法不是知識,是實踐。佛法的正見,固然是要從學習當中來,但是佛法的正見如果僅僅只停留在學習上,那“正見”是不穩定的。所以只有見地,沒有功夫,容易産生邪見;反過來,只有一點點功夫,完全沒有正見的引導,它又會增長無明。這二者就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我所說的功夫,不僅僅是打坐。打坐是功夫裏邊的一部分,可以說是很少的一部分。功夫一定要在具體的生活環境當中來培養來鍛煉。一個人修行,只在蒲團上有點功夫、有點定力,到了日常生活、工作當中來依然故我,煩惱無明一大堆,那沒有功夫。那種功夫敵不住生死!因爲生死是在日用的一切環境當中來正確面對的。
  生死不是指到了我們眼睛閉的那個時候才是生死,生死是在每一刹那、每一個心念當中。我們的生命和一切事物一樣刹那生滅,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功夫如何面對這個刹那生滅?面對這個刹那刹那的生死、刹那刹那的生滅?你能夠把每一個刹那的心念處理好了,能夠正確的面對,末後一著自然大放光明。每時每刻每個心念的問題處理不好,末後一著沒有希望!
所以說功夫啊,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歷境練心。哎!叫作歷境練心。


~~~~~~~~~~~~~~~~~~~~~~~~~~~~
2009/3/28
佛學博士可以明心見性嗎?


因為PP大德問的太好了
梅庵必須要放在這裡
來跟大家一起討論

~~~~~~~~~~~~~~~~~~~~~~
PP 於 March 27, 2009 06:36 PM 回應

1.佛典難懂因為他是佛直接從自性流出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字一滴血,字字血染成;
劫滿流不止,願遍虛空刹。

一句一甘露,句句甘泉湧;
捧獻衆生前,爲遵佛累囑。
有人問,弘法利生有多大功德?準確的說,沒有功德。就如遇見一個問路人,順手指了指方向。問路人找對了方向,到達了目的地。指路人不違良知,盡人本分。有人問,佛怎麽說弘法利生的功德大呢?佛說弘法利生的功德大,是出世間的無爲功德;弘法者在喚醒自性,恢復自性具足的無量功德;同時讓衆生也回歸自性。有人問,您講法的原則中有一句“願將心滴之血,供衆生飲漿”,怎麽理解?此心滴之血非一人之感,無量弘法者各自有點滴。彙集入江河,虹炫貫古今;世代有承傳,周留遍法界。



看到下面這一篇
心想如此大師竟然能在台灣屹立幾十年
實在是宗教史上之奇蹟
可憐的眾生!

友人告訴我說
有天他在機場貴賓室
突然一群人浩浩蕩蕩湧入
要友人讓位
並問友人說
你不知道他是星雲大師嗎?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察人體六根作用,都歸於本有的功能。六根的功能歸源於各主器官的功能;如肝主目、心主舌、肺主鼻、腎主耳,脾主唇、意主神。各器官的功能歸魄的神力,魄的神力歸第八阿賴耶識統轄。

因何魄的神力是在第八阿賴耶識統轄下?
請問當今有哪一位大師知道?
不要都已經自稱大師上人了
還一問便倒?
台灣四大山頭大概只有唯覺老和尚知道吧?
其他答不出的大師上人
請自行將山寨燒了去!!!


人問,趙州老和尚的禪心境界是什麽?我只講自己的理悟;是不論來人的想與相,心無分別。如果來訪的第一個人,當和尚問,你是不是來過柏林禪寺的時候;若回答,法中無我,不想再來,請大和尚開示;第二個人,當和尚問同一問題的時候,若回答,我已發菩提心,還想再來,請大和尚開示;第三個人,若問,本不想再來,願想還得來;來者有相無心,不來者有心無相;怎麽去把握?趙州老和尚不會回答吃茶去!吃茶去!吃茶去。而是會於心無分別中起悲生慈,將會產生另外一種禪心境界。

淨慧老和尚說到這裡
可是將以往大師所解的禪意
全都趴倒下去!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爲什麽在您的證道中,把偈語寫在六祖慧能大師的後面;六祖慧能大師圓寂後近二千年來,無人敢在後邊寫證道偈。您與六祖慧能大師相比是後輩,您卻敢寫證道偈,是不是造次?我講,所問是從相上說,人有前輩後輩,大人小孩;所答是佛性無有前輩後輩,更無大小;何存造次!不妨把六祖慧能大師的證道偈和我的證道偈讀一下,供養諸位;六祖慧能大師的證道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的證道偈是,菩提道上來,隨緣現鏡臺;妙有續慧命,真空無塵埃。二者只有證悟境界上的不同,沒有高低大小的不同;只有時間不同,沒有法理不同。 

菩提道上來,隨緣現鏡臺;妙有續慧命,真空無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梅庵將老和尚之證道偈
放在六祖之上又何妨?
佛佛相惜
相信六祖必也恭然心受!!!

凡證悟者
無有四相既無四相
諸位來梅庵這裏
唯有宗門一法
請大家有本事就依法來吧!!!
若只能暗中將人家電腦下毒非正道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續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諸位千萬千萬記住下面這段話!!!

這時,只記住一個信條,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去執著;自然通過這些過程中的階段。這裏所說的魄共有七個,魄以光能的形式住體內七個器官中,使各器官正常發揮功能作用。七魄是七個不同天體的天主,幫助神識住體空或生命過程的一種神力;分別住在心、肝、脾、肺、腎、性腺、腦垂體中。這是我自證而知,不知有無書籍記載。一些外道不知究竟,把魄元神誤爲人的本源,盲修瞎練,誤人誤己。在人與動物體內,神識是主,魄是客;主人暗鈍,客爲當家作主,才出現一切顛倒妄想的知見覺,枉在輪回中受苦。我講這幾句話,是請諸位記住,寧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著魔。 

這裡揭示離開七魄的奧秘!

這種身心反應變化,是每位禪行密修之人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是功行氣化還神過程中通過腦垂體,並改變腦垂體必然要産生的生理與心理變化前的反應;氣化還神腦垂體後,腦垂體的性功能作用將發生改變,欲念不起,欲望全無,見異性不再有異性感覺,厭惡欲味想。這裏用了虛明二字,如現代醫學疫苗的作用,是打完防疫針後産生抗體前的生理與病理變化,作用於身心;對禪行密修的人,本來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很快到來。

事實上是人的延腦,分泌出的荷爾蒙,是一種激素,這種激素被精所化之氣轉化。否則,荷爾蒙一下降,人身體的一種欲望就産生。只有把荷爾蒙轉化,人身體的這種欲望才消失。荷爾蒙就轉化成另外一種能量,人的體內就産生一種清氣。這種清氣在體內,清涼從頭頂生起,下至腳心;清涼再從腳心生起,上至頭頂。然後延腦分泌的不是荷爾蒙,是一種甜香。所以,身體轉化的人,唾液似蜜甜,口也出清香。轉化是從身體轉化開始的;

道教講精化氣,氣還神,神還虛,虛還空。
佛法在世間是精化氣,氣還神,神還虛,虛還空,空還妙有,妙有還喜樂。

道教止於空不究竟
不知轉化後之妙有
及妙有後之寂滅為樂

修行人當七魄離體後不就是活著往生極樂世界嗎?
哈~~~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的人,受三皈五戒,修十善業法;雖居俗家,夫妻之間已厭倦欲愛,對方有欲求還不拒絕,喜歡獨居,身靜心欲念。這樣的人命終之後,會生到遠離地球,三災不起的兜率陀天爲天人。那裏的一日一夜相當於地球的四百年,人的壽命更長。兜率陀天分內院外院,也可以說南半球、北半球;在南半球是凡夫天人所居住。北半球叫兜率內院,兜率內院的人一是有化身佛,二是有化身菩薩,三是有報身菩薩。據我知道,有些修行人今生要往生到兜率內院去。兜率外院的人對身觸不感興趣,這樣水火風三災才能躲過。因爲這樣人有靜坐的功夫,靜坐能降服淫欲心。千劫多聞不如一日修無漏法,修行無漏法只有靜坐禪行;否則,習氣沒有轉化,兜率陀天去不了。

全球豬流感肆虐又起

這次豬流感疫情,特徵和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一樣,都是好發於青壯年,1918 年在西班牙造成大流行的流感,全球約有10億人感染,超過4000萬人死亡,而死亡人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死亡還多

口罩有用嗎?
藥物有用嗎?
我們該如何才能遠離這世間一波波的災難?


如果有的人,受三皈五戒,修十善業法;雖居俗家,夫妻之間已厭倦欲愛,對方有欲求還不拒絕,喜歡獨居,身靜心欲念。這樣的人命終之後,會生到遠離地球,三災不起的兜率陀天爲天人。

去三災不起的兜率陀天爲天人?
目前為止好像到這裡最簡單
人人都說要往生極樂世界
但到這極樂世界可是不簡單輕鬆
起碼得先出離欲界天呀!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是段食,早、午、晚三次,分時間階段去吃;二是觸食,用鼻子嗅到氣味就是吃了,鬼神類就滿足了;三是思食,三禪天、四禪天的人就屬於思食,想吃什麽就有什麽食物;四是識食,無色界的天人無有形體,每天吃什麽自然就來,看到食物就飽了。

段食者最可憐
眾生得為三餐打拼
得為三餐出生入死
可憐的眾生!

第一次發現段食者最可憐
是十幾年前自己主辦過幾場法會期間

平常自己吃得很簡單
肚子餓了才想到吃
一餐經常十幾分就做好
一天花在處理三餐上
總共不會超過一小時

沒想到法會的大寮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這一餐忙完
接著是繼續下一餐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如果淫心不除,入不了三昧,産生不了出世間的智慧;淫心不除,只能有世間的初定和世間的智慧。因爲根塵有偶的業力召感,因果都是魔王、魔民、魔女,修行過程中身體沒有轉化,不去掉淫心;只能是魔王那裏又多了一個眷屬。魔道都有魔力,淫心與魔通,魔王也護持接引,走向魔道。走向魔道的人就失去菩提路,寧可千生不悟,也不可一日著魔,破淫戒修行必墮落魔道。墮落魔道的人,轉出魔道後必墮地獄,必受地獄之苦,非常可怕。

看到這裡,說甚麼雙修?
乃正式入魔道也!!!
別以為自己還凡夫一個
看到雙抱佛像就認為佛也雙修?
即便是佛雙修
干汝凡夫何事?
待汝成佛再說吧!

未成佛前得信楞嚴經說的
先除淫心去!


佛住世時的出家人,除了穿的衣服和缽以外,不儲分文。乞食剩餘的食物分給其他苦餓衆生;身體的骨肉髒血都與衆生共有,衆生需求時都供養。這是種悲田,是遠離偷盜。

請看清楚!
佛住世時的出家人,除了穿的衣服和缽以外,不儲分文。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淫結不開,其他的結解不了。淫結不開,其他的結越系越緊。結解開,六個結全開,六根就圓通。圓通方爲入流;證一果羅漢是入流,入聖人流而出凡夫流。從一果羅漢至成佛,是入流成正覺。

一個結都沒解開,那六個怎麽解開呀?結須一個一個的解,是有順序的。從開始至把六根全反過來,得從意根開始,淫根是以意根爲基礎的。衆生現在不但一個都解不開,還越拉越緊。不但今生不得出離,生生世世都不得出離。怎麽越拉越緊呢?造作惡業。所謂的惡業是假名惡業,惡業是可停、可轉、可破,不是自性固有。

八十歲的人還看這個好,聽那個不好的;生一回人可要夠本呀,找個女保姆,還牽著人家的手。是業現象,下生輪轉畜生道,自己還覺得是一種需求心裏;實則可怕至極。信佛的人,知道因果可怕,原來害他人就是害自己,佔便宜是要百千萬倍回報的,可不借高利貸。


今有臨老入花叢者
晚節因此不保
只因可憐眾生老了還不知修行
其淫之業結起現行了


一切行作,計較功德有多大,福報有多大。其心沒放在佛法上,沒放在持戒修行上,而是把我放頭前,越往前行越腐化。講佛法幹嘛呢?破我執我見!現在人聽聞佛法後,若立刻持戒修行,老老實實的靜坐,八十歲修行都不晚。大迦葉八十多歲才皈依佛,依法修行,現在還在雲南雞足山中住世呢。

法會時布施大錢
我最大,站在最前面
唱爐香讚時便開始唱我的大名

把來參加法會的菩薩化身拉到最後面
因為他沒有在布施大錢的名單上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