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普賢 (6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偈云:
佛體如鏡像。
如彼琉璃地。人非不有聲。如天妙法鼓。非不作法事。
如彼大雲雨。非不作利益。而地非不生。種種諸種子。
如梵天不動。而非不純淑。如彼大日輪。非不破諸暗。
如彼如意寶。而非不希有。猶如彼聲響。非不因緣成。
猶如彼虛空。非不為一切。眾生作依止。
猶如彼大地。而非不住持。一切種種物。
以依彼大地。荷負諸世間。
種種諸物故。依諸佛菩提。出世間妙法。成就諸白業。
諸禪四無量。及以四空定。諸如來自然。常住諸世間。
有如是諸業。一切非前後。作如是妙業。

無生義云:
若無有妙神。一向空寂者。則不應有佛出世。說法度人。
故知本地有妙神。不空不斷。乃至師子吼言。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智慧即是妙神。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既以真心為宗為本。如何辯其功能湛然常住。盡未來際

答。此心法妙故。如神不可測。
無依無住。非古非今。只是有而不可見聞。非是一向空寂。
蘊無盡之妙用。不斷不常。具莫測之靈通。非隱非顯。

古德云:
因雖涅槃永寂。而智體不無。不爾。將何窮未來際。
故知此之心神。凡聖之本。盡未來際。無有斷絕。

諸佛常正念此法。祖師唯的指此宗。
斯乃無相之真。真何有盡。
無為之道。道何有窮。
如幽谷之風。相續而微聲不斷。
若洪鍾之響。隨扣而清韻常生。

寶藏論云:
唯道無根。靈照常存。唯道無體。微妙恒真。
唯道無事。古今同貴。唯道無心。萬物圓備。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僧問。幻本何真。師曰。幻本元真。
僧云。當幻何顯。師曰。即幻即顯。
僧云。恁麼則始終不離于幻也。

師曰。覓幻相不可得

大呆:
悟道者來去自如
如何來去自如?
不住一切處!

幻本元真者。
幻之本來面目是真
真隨緣所顯也。

即幻即顯者。
幻當下就是真。

>>僧云。恁麼則始終不離于幻也。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宗鏡錄 (卷5) 
亦可眾生迷故。成阿賴耶。
如來悟故。成如來藏。

如金隨工匠緣成時。展作指鐶。如指鐶隨爐火緣壞時。卻復為金。
成壞展轉。但是一金。更無差別。

如來藏心。亦復如是。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
本末展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

如無生義云:
眾生身中有涅槃。即是末中含有本。
眾生是涅槃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
貪欲即是道。即是末中含有本。
貪欲即是道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
故經言。一切凡夫。常在於定

大呆云:
成阿賴耶。成如來藏。唯是一心。畢竟無別。
故一切眾生常在首楞嚴!
一切事究竟堅固不壞!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顛(732一824年)
章士釗著《柳文指要》中記述:文公既見大顛,敘談之間,公曰:“和尚春秋幾許?”顛乃提起佛珠示雲:“會麼?”公雲:“不會”,顛雲:“晝夜一百八。”文公歸宅,怏怏而已。夫人問“侍郎情思不快,復有何事?”公遂舉前話。夫人云:“何不入問盡夜一百八意旨如何?
公翌曰凌晨遂去,才到門首乃遇首座,問:“侍郎入寺何早?”
公云:“特去堂頭通話。”

座云:“堂頭有何言句開示侍郎?”公舉前話,“晝夜一百八意旨如何?”
座乃叩齒三聲。
公至堂頭復進前話:“晝夜一百八意旨如何?
公云:“信知佛法一般。”師云:見甚道理乃云一般。
公云:適來門首接見。首座亦復如是。
師遂喚首座問:適來祗對侍郎佛法是不。
座曰:“是”。
師便打趁出院。
 



大呆云:
提起數珠已眉毛拖地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者云:
無知無覺並非不知不覺。
無知無覺就是佛性的全體顯現。
其義為何?且莫以思量計度之。
 

佛性的全體顯現非無知無覺
若無知無覺便如木石

佛性的全體顯現
乃是對塵緣不起對待

然悟道者即便對一切塵境起
如同凡夫顯現喜怒哀樂
但與凡夫的差別在於其心不動

而非顯出一副孔子相讓人膜拜!
乃無我成佛故!
故二祖出現出入淫房
文殊菩薩亦是!

大呆初識得道高僧時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云。麻三斤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鐵蒺藜。天下衲僧跳不出)
山云。麻三斤(灼然。破草鞋。指槐樹罵柳樹。為秤鎚)

這箇公案。多少人錯會。直是難咬嚼。無爾下口處。
何故?淡而無味。
古人有多少答佛話。
或云。殿裏底。
或云。三十二相。
或云。杖林山下竹筋鞭。
及至洞山。卻道麻三斤。不妨截斷古人舌頭。人多作話會道。
洞山是時在庫下。秤麻。有僧問。所以如此答。
有底道。洞山問東答西。
有底道。爾是佛。更去問佛。所以洞山遶路答之。
死漢更有一般道。只這麻三斤便是佛。且得沒交涉。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云居寺发现7卷明代《舌血经书》 
 
  本报讯(记者丁肇文)“剥肤为纸,刺血为墨,燃脂为灯”是佛教文化中神话般的记载,令今人难以置信;然而,房山云居寺在所藏纸经中刚刚发现的7卷明代舌血经书,却让人们对这一佛教文化有了感性的认识。据介绍,这7卷新发现的经书与上世纪80年代在云居寺发现的3卷珍贵的舌血经书,同出自妙莲寺比丘祖慧之手,书写年代均为明崇祯十三年,佛经名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了让游客一睹舌血经书的真容,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将从近日起,陆续分卷展出这些经书。

  在云居寺的藏经阁内,陈列着10个高大的密集柜,里面珍藏着22000余卷佛教大藏经,均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北藏、明南藏和单刻佛经等。此次发现的这7卷舌血经书,就是云居寺的管理人员近日在清理这些经书时偶然发现的。据史料记载,僧侣为表现对佛祖的虔诚,发愿刺血为墨,书写经书;每天清晨,净手燃香后,刺破舌尖,滴血入杯,遂以毛笔蘸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共80卷,约60万字,按此方法书写,据推算至少需要数年才能完成弘愿。

  云居寺珍藏的这批舌血经书,为仿印刷标准版式,竖排小楷,字体工整俊秀,虽经400年沧桑变迁,殷红的字迹清晰依旧,字里行间透露出虔诚和执著。 


房山区云居寺发现的7卷明代《舌血经书》


  这次发现的7卷明代《舌血经书》,与先前发现的《舌血经书》一样,是妙莲寺
比丘祖慧于明崇祯13年书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写作日期分别是十一月初一、
十月初十、六月初七等。云居寺中是否还藏有《舌血经书》,目前还难以判定。



大呆云: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山法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曹溪原本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能坐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

宗於是執弟子禮.告請傳來衣砵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 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 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能剃髮.願事為師。
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大呆曰:
《楞伽師資記‧弘忍傳》載: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心經一卷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
只在心中,無勞遠覓,近而不識,說之不信
故云 :不思議中不思議,絕玄妙中絕玄妙

所以法華會上身子三請四眾驚疑
只如五千退席之人皆得聖果之者
聞說十方佛土,唯一佛乘,開權顯實,直指人心 ;尚乃懷疑拂席而去
何況末法眾生機劣,障惑深重 ?
如何能荷擔此一大事因緣?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謂根乃積業潤生之器
眾生因六根而積業 ,六根一空心即清淨

如何空六根?
根有二種
一勝義根
一浮塵根
凡夫用的就是浮塵根
浮塵根是根與塵一觸便相黏
進而根隨塵而去隨業而走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圭峰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
荷澤宗者,是釋迦降出,達摩遠來之本意也!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遠法師問:未審能禪師與秀禪師是同學否?
答:是!

又問:既是同學,教人同不同?
答言:不同!

又問:既是同學,何故不同?
答:今言不同者,為秀禪師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澄。緣此不同。

何者是能禪師行處?
和上答:此是調伏心。

遠法師問:
應不凝心入定,不住心看淨,不起心外照,不攝心內證?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在獨孤及所記載有關神會和尚立南北宗時期(730~732年)的文件如《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中也有如下敘述:

唐朝忍禪師在東山將袈裟付囑與能禪師,經今六代。內傳法契,以印心詆證。外傳袈裟,以定宗旨。從上相傳,一一皆與達摩袈裟為信。其袈裟今見在韶州,更不與人。
同時,神會在回答崇遠質問有關「何故不早出來(向北宗)較量,定其宗旨」一事時,他回答如下:
天下學道者皆往決疑,問真宗旨,並被普寂禪師倚勢唱使門徒拖出。縱有疑者,不敢呈問,未審為是為非。昔釋迦如來在日,他方諸來菩薩及諸聲聞,一切諸外道等詰問如來,一一皆善具答。我韶州大師在日,一切人來徵問,亦一一皆善具答,未審普寂禪師依何經論,不許借問,誰知是非?

獨孤沛所寫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744~749年間記錄)後跋中,

論云:「今日設無遮大會,非為功德、為天下學者定是非,為天下用心者辨邪正。」是非邪正,具載明文。並序本宗,傳之後代。雖寂和上(普寂)在世囗濟群生,為與曹溪不同,所以南中敘論。

大呆云:
慧能滅於(公元713年)距滑台無遮大會,正好二十余年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此行大呆去了一趟高旻寺,方知來果禪師的舍利塔在河的東岸;
              須由上圖高旻寺老山門,搭小船渡過對岸.聽說亦屬高旻寺地,將來要成立一女眾道場;
              乃女眾行者一大福報也!鎮日有來果禪師的舍利常相伴;他日"河東獅吼"指日可待也!!

以下是姚華的一篇大作:
      一直对佛教怀有敬意。然而,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工作以后,都没有对佛教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与研究,虽然身边有几位了解佛教、研究佛教的朋友。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来果禅师自行录》、《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及《来果禅师语录》,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透过来果大师的言与行,我看到了佛教所蕴涵的深刻内在力量,以及那种超越宗教的人生智能。而来果大师在他那孜孜以求、寸阴尺璧的一生中所体现出超越时空的人格魄力,更是令人仰慕不已。当时,我就有一种冲动,欲将这位特立独行、贞介鲠谔的禅师一生,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从他一生不懈追求的历程中,汲取自己生存奋斗的智能和力量。恰在此时,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提供了一个促使我动笔的机缘。

为了更好地体现来果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我特地去了来果大师的家乡──湖北黄冈。从唐代禅林安国寺年近九十的显光老和尚处,我得知来果大师的出生地为「龙王墩」。显光上人三岁时在此出家,他还清楚地记着当年来果捐资重修安国寺海岛的旧事。乘车来到龙王墩,现已九十余岁的老人,将他童年时的记忆翻出,向我娓娓道来……。之后,我又沿着来果十二岁时的足迹,前往武汉归元寺……

高旻寺,这一由来果大师经过三十多年努力不懈而重新振兴了生脱死的大道场,去后方知,的确是十分与众不同。全国著名的寺院我曾拜访过很多,清代四大丛林中的镇江金山江天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也早已去过,到处是香客,游人如纤,人声鼎沸;经忏佛事明码标价,并成为寺院的主要收入之一。而高旻寺又是怎样的呢?一九九六年十月底我乘车前往扬州,到了市区后一打听,原来高旻寺离市区还有二十里。在扬州开往镇江方向去的汽车上,我告诉司机我要去高旻寺,而他却把车开到去江边码头的半路上,停车对我说:高旻寺到了。我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原野,哪里里有寺院的影子?车上的好心人看出我的心事,指着一条雨后的泥泞小路告诉我:下车后沿着这条小路一直走下去,就会看到高旻寺了。

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走了十几分钟之后,我便看到了远处正在建设中的高塔。在高塔的指引下,半个多小时后,我终于走到了高旻寺的山门,令我惊讶的是:这里没有喧嚣、没有游客、不卖门票。走进山门,偌大的寺院中种着片片菜地,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壁辉煌的大殿,殿门紧闭着,我走近它,向一位僧人询问后得知:现任高旻寺住持德林和尚继承来果遗志,重修五大工程,因资金不足,大殿建成后,内部装修无力进行;而那种原设计为九层的新天中宝塔,只建到第七层也已被迫停工;新五大工程中,只有禅堂已经竣工,外呈不等边八角形,青砖绿瓦,典雅古朴,可容纳百余人坐禅、跑香。中午,一位僧人带我来到斋堂,这里的斋饭仍然沿习来果大师的要求──一菜一饭,也是我去过的寺院中最俭朴的。在碧水环绕、绿树掩映中的「生死关」关房,是那样的清净、庄严而神秘。驻足关前,不禁使我想到了净参──那位年仅十九岁的小师父。他就是在此生死关中,以生死为期,日夜参禅,工上加工,行上立行,直修得一副金刚不坏身,坐脱后,成为「肉身菩萨」。由此联想到不知有多少禅师在这里了生脱死,不知多少佛门龙象在里呈现。在文革浩劫前,高旻寺就曾保存有五六尊坐脱的肉身菩萨,而那位净参师父一定是其中之一吧。高旻寺现在的围墙,就是来果于一九三七年间主持建成的,它在战争年代曾为保护寺院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围着它走着,心中感慨万千……走下来的结果我发现:高旻在三岔河湾中,两面环水,另两面是田野,原来的山门向东面水,而现在的山门却是新的,是「时代」的产物,这不禁使我产生了许多疑问。这新的山门是何时开的?没开此门之前,如何出入高旻?寺中的老人、河上的艄公及附近的居民告诉我:此新门是十几年前将高旻寺的空地强占为贸易批发市场时开的,我走的那条泥泞小道也是为此而修的,此前,去高旻没有旱路,现在为路的地方十余年前全是农田,而出入高旻的路只有一条──水路。了解到这些后,我又不禁感慨到:在此选址建寺的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在扬州期间,无论是寺中的僧人、渡口的艄公、公交公司的售票员,还是那仍在建设中的五大工程,以及延续到今的严峻家风,都在演义着来果大师的故事,使人无形中会感到,来果大师仍然活在他们心中。
现任高旻寺住持德林和尚,河北人,生于一九一四年,十九岁投高旻出家,亲近来果大师二十余年,耳提面命,德业日进,并蒙来果大师授以临济心印,续为高旻法嗣。文革浩劫之后,他重回高旻,因全寺破坏严重,遂于人力物力双缺之下,以重建祖庭为已任,惨淡经营,任劳任怨。由于德公身体欠佳,未能拜见,是我这次高旻之行的唯一遗憾,也是这本书写作过程中的一大缺憾。

我的初衷是想透过这本书,将来果大师的人格、学问、心性、开悟达道的独特体验及超凡脱俗的精神勉力凸现出来,只是自己学识与文笔的平庸,无法真正做到这点。对来果思想的阐述更是如此,犹如蝌蚪永远也无法确切地描述陆地上鲜花的美丽。而以我对人生的感怀与领悟,去展示来果大师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境界,也是永远无法做到达其神而尽其意的。然而,当下世人若能透过读解来果大师的生平故事及其心灵历程,而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人生,在世俗潮流中成为自己的主宰,甚或是给自己苦闷烦躁的生活带来一丝清凉,都是我心中些许的慰藉。

    
高旻寺的禪堂乃大呆見過最完美無懈可擊之作也!不愧為天下行者皆為高旻寺的一支香而來!
惜近日聞德林和尚已退位了!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楞嚴經》云: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是故見法身行者
六根六識不行,全一聞性!
此聞性含容十方法界!
其聽聞時,比一般人直接和快,因少了一道,
"入色身之眼耳,与其識分別,再出色身之識,通知眼耳"



但見法身行者若要看文字,則須藉由色身之眼識去分別,
看起來很累,不去看,若必須看,只能抓重點看!
(佛經除外,由此可知佛經非屬一般文字,乃經應屬佛性)
 


未證法身行者,見聞覺知必入六根入六識,一切言行必由識由六根出!
証法身行者,見聞覺知不入六根六識,一切言行非由識非由六根出!
乃全一聞性也!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荷澤宗初祖~神會禪師(668~758)
從最近(1983)出土的〈荷澤大師神會塔銘〉中,已確定神會寂年為758 

神會碑銘,稱神會為「大唐東都荷澤寺故第七祖國師大德」
碑銘造於「永泰元年歲次乙已十一月戊子十五日壬申」,相當公元七六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塔銘中已有「達摩傳可、可傳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惠能、能傳神會,囗承七葉,永播千秋」
「劉夢得集」卷七,有一首詩題作﹕「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詣河南尹白侍郎」,全詩如下:

宿習修來得慧根,多聞第一卻忘言。
自從七祖傳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門。
東泛滄海尋古蹟,西歸紫閣出塵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經相對翻。

荷澤神會大師〈顯宗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
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