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普賢 (6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一篇對行者非常非常重要!!!
若非宿世累劫有緣
何德何能得而聽聞!


修行人的支點
 

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今天非常高興,諸位居士當中,有一位居士發心剃度出家。這就是爲她剃度出家結個法緣,讓她作爲紀念,隨意講一講佛法,題目是《修行人的支點》。
一提到“支點”,我們就想到槓桿。沒有槓桿,不會存在支點。槓桿的作用是四兩撥千斤,力量來源於支點。什麽是槓桿?一切學佛人的修持方法都屬於槓桿。各位修學人都有自己的法門,都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修行。槓桿要想發揮作用一定離不開支點。這個支點是每日的靜坐,在佛法槓桿力的作用下,把我們身體的業障,就是重於須彌的業障山也能撬動,扔到智慧海裏化掉。所以槓桿的作用來源於支點,槓桿作用來源於身體,用身體作支點,才能把業障撬動,扔到智慧海裏去。
佛法是外來的槓桿,支點來源於自身;業障也在身體之內運行,表現爲命運。靜坐是我們支點,離開支點的槓桿,所起作用就不大。所以一些人光誦經、念佛,沒有坐的功夫,最後往生沒把握。打坐沒有佛法作爲方向也不行,一些外道也打坐,但他沒有佛法作爲方向,沒有佛法這個槓桿,支點的作用也失去了。所以槓桿離不開支點,支點也離不開槓桿。
佛法正法住世時,提倡靜坐念佛,不管學淨土、還是學禪、學密等。所以佛住世時,他的弟子都打坐。在《維摩詰所說經》上說宴坐,那個時代人非常精進,用齋或在山林、樹下都在打坐修行。可現在,一些出家人、在家人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們也想打坐,效果也好,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容易著魔。一聽說著魔,一些在家人不敢坐了;一些出家人把打坐取消了,也不敢坐了。因爲打坐重要,想修卻不懂方法。現在,歲數大的法師特別是建國前的出家人不多,世間修行人也很少,有些修行方法沒傳承下來。這裏重點說修淨土的,就這個法門有傳承。可有些人怕著魔,把普通的靜坐丟了。 

這裏說的魔境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是仙占身。
這種人在沒皈依佛門之前或沒開始坐前,身上就有仙,一打坐,容易出現魔境界,自己的身體自己說的不算,屬於個例,僅占少數。身體強一點的被仙占身,自己覺得無所謂。有的通過一段時間靜坐,把仙驅走了,自己身體又歸自己控制了,不適應這些仙住體了,屬於坐好了。 

二是出現幻覺不會處理。一些外道說天眼開了,看到這個、那個,實際是大腦之想,經一段坐出現幻覺,屬於五蘊織盛。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有定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去理它,你就抓住一句佛號。念佛是六字洪名。學淨土的,千萬不能四字,佛經上都是“南無”二字,四字不得度,必須帶有“南無”二個字。念多少聲四字都是在腦中一閃而過。在末法時代後五百世時,四字洪名才得度。現時,四字洪名只是結個法緣而已。沒有“南無”這二個字,入不到我們的八識田裏,被第七意識擋住了,四字洪名在腦子裏不入心,所以打坐念佛一定要念六字,出現什麽幻覺也不要怕,不要想也不要追逐一些不真實的東西。現在,有種已經活著往生極樂而留形於世的人,可以念四字洪名。你是嗎?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三】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聖行品第十九之下】
佛說,觀諸行無常,以因緣得知。諸法從緣生,當知無常。諸外道法都是從緣而生。佛性本無生滅、去來、名相長短等是常。佛性是佛,佛就是法,佛性長則法常。佛就是僧,真僧為常,則為佛法常。諸法從因生,當知無常。諸外道法,都是從因而生。諸外道法不見佛性,都是妄語而無真實。凡夫所見男女,牛羊、山河、財寶等一切都是有為,有為就是無常,而佛法僧無為如虛空,才是真常。有為法分色法與非色法二種。
色法在眾生內是心心數法;
在外是地水火風等有形物質。心心數法為身心諸法。
眾生本性攀緣或依附於心而存在世間,心包括六根和第七識與第八識。凡夫眼耳鼻舌身與意識相對應產生變化境界無常,法相隨念頭而生滅。生滅法相傳第七識落第八識。諸行因緣不一樣,而落入於八識田裏的法相也不一樣,所以為心無常。
諸外道由於修的無常心和苦空無我心是有為因緣,所修不得出世間的無我和常樂我淨。一切外道有三種心。一為出家心,二為在家心,三為在家遠離心。
苦相、樂相與不苦不樂相根據心修功德不同而有區別,貪相、嗔相、癡相也根據心所造作不同而有區別,一切外道愚癡相、疑惑相、邪見相也根據心所貪欲不同而有區別。世間心念無常,怨親無常,財務無常,生死無常,性常隨無常心而流轉三界六道。
有形物質是色無常。色有生有滅,如胎兒出生至老死,有不同的變化相,又有少、青、壯、老、死不同的名字。眾生無常是苦就是不淨。不淨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因緣流轉。
諸行無我,知色非我是非色法。
諸外道以專念心,是人本能,不是性我。我性不以意念有,不以意念無。諸外道知道有我,不知誰是我,於法等於不知道有我。真我虛空佛性,是修戒定慧證知,而不是外道世界思維知之。
諸外道若以姓名是我,如貧賤人姓名“錢富貴”一樣顛倒。若以死無我,如矮人姓名“高萬丈”一樣虛妄。一切眾生於淫欲飲食、恐怖中認為一死百了而無我。諸外道于相中有我,于三界諸有中求常樂我淨,如盲人摸象,不知其貌;盲人觀雪,不知其色。諸外道不知佛法中的常樂我淨,才是真實常住的,而世間的常樂我淨是無常的。
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佛臨般涅槃,難得又轉無上法真諦。
佛說,若有人認為我肉身是佛,成無上正等正覺,肉身佛是法,肉身佛是道等;唯肉身佛說法讓別人信受,其他人不能,佛始終不這麼認為。這樣妄記我色身是佛,是六度萬行,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等,佛始終不這麼認為。因緣和合相為見身,語言音聲為說法,這是世間說。佛無法可說,這樣的法是佛,才是出世間說。我隨順世間法示現肉身說法,如火種遇乾草而生火一樣,佛與憍陳如等而為說法,實不生說法之念,是正法、是佛。如人、設備、乳等眾因緣和合而加工成酥,酥不言自出,隨眾因緣出而不出是正法、是佛。如農民種地而植物發芽,芽不言我自生,示現佛身說法而無作是正法、是佛。如鼓無人擊打不能自出音響,肉身佛言聲說法而無音聲是正法、是佛。佛無作、無作者才是說法。所說之法是諸佛境界,不是聲聞、緣覺所能知道的。虛空無聲出造作等有為法,佛性如虛空是無為法。

佛語有兩種,一是世語,二是出世語。佛為諸聲聞、緣覺說世語;為諸菩薩說出世語,佛根據眾生根基不同而說小乘法和大乘法,為中根人說小乘法,為上根人說大乘法,不為極下根人一闡提說法。學佛求道之人有兩種,中精進和上精進。為中精進人說小乘法,為上精進的人說大乘法:初說小乘法有八萬天人得一果羅漢,今天說大乘法八十萬億人不退菩提道。佛說小乘法是無常、苦空無我。佛說大乘法為常樂我淨。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叫我們的性不覺老死,定中的一刻,超越生死,無老死。我們這個性無量劫中,雖然換房子,但房東沒換過,所以不覺老死、所以也沒有老死盡、是性無老死、神識無老死、心無老死,從無量劫來到無量劫當中去,有這些東西是凡夫,從修行上說確實如此,沒有這些東西,就奔四聖道去。

 


【無苦集滅道】

 

菩薩境界可空“苦集滅道”,早已超越“苦集滅道”,菩薩無苦。“苦集滅道”是小乘人的境界,只有修證可滅苦證道。所以讓小乘人發菩提心難,知道不究竟,但發菩提心要以身、命、財做代價。讀《法華經》可以看到有三個人修道,一個人發心,我種地供養他們修行,最後那兩個人修出去了,回過頭來,他倆脫生成他的兒子來度他,他依法修行也修出去了。所以有“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之說。

 


菩薩早已超越了“苦集滅道”,定中沒有“苦集滅道”境界。這裏雖然沒說,但還應理解到無十二因緣,根塵不偶,無六入,無五濁。辟支佛高於聲聞,辟支佛知苦本,十二因緣是苦本,所以沒有十二因緣。辟支佛儘管這樣不發菩提心,到空的境界,沒有功德也不行,不能證得自己的化身成就、法身成就,必須借人家的房子,毗盧遮那佛是大房東,不是自己的國土早晚得給人家騰地方。

 


【無智亦無得】

 

智與愚相對,無智即自然,一著兩邊出不了三界,我們的神識沒有這個智慧之想,他沒有高興不高興。在空的境界上,正如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宣化上人“我從空中來,我到空中去”。得與失相對,無得是真得。沒有得與失想,有得就有失,有多大便宜就有多大的虧吃。你明裏吃虧暗裏填還,你若不是好道兒來的錢,不是老婆病就是兒子病,或你的子孫沒好的敗壞。這是神力的自然調整,人善人欺、天不欺,所以無智是真智,無得是真得,你得到了具足,你才能出三界。

 


【以無所得故】

 


一是去貪,我們在定中無貪,在一本書上看到古有一法師,貪善境界、貪講法功德,講的天花亂墜,但自己沒有證得,因貪講法而墮落牛道。爲什麽講法講到地獄去了?因爲有貪著,自己沒證得,沒有講出佛家真實意思,貪名、貪求衆生的供養,你沒有功德抵消掉。錢是業報,必須得還,要受報,所以告訴你,“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讓你去貪、破執;讓我們不求名、不求利、去弘法利生,不求成佛,不求度衆生,去修證自己,默默的去行、去坐,就自然而然的能成就。這個貪著之心不好去,在夢中貪著也有業報,也是犯戒,貪善境界最可怕。修好的人看見自己的肉體在睡覺,而神識出來在肉體之上十公分的位置打坐。
二是去我相。有我罪即生,是我們的身體貪著諸有,要去貪、去“我”。“我”是一切罪業的根本。貪著功德、貪求供養,就有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最可怕,有地獄、畜生道跟著,這些都是超越人思維的東西,不好理解,所以六祖大師說“我度的是上上根之人”。

【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佛家講:“一年學教,不如一日修道”。千劫聽慧不如一日靜坐,修無漏學。聽慧是聽別人的,叫畫餅充饑。菩薩依著彼岸無極限的智慧,這裏講的是以證得人空、法空爲菩薩,報身享受到無比的快樂。觀世音菩薩的報身在極樂世界無比快樂,盧舍那佛是這個世界的主宰,所以要想成就你要靜坐、靜坐生般若。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是印度語言,譯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般若”從廣義上說(或者從大的方面說)從一句南無佛開始到你成佛的那一天,整個過程都是“行般若”的過程。我們修行人雖然是乞食化緣,一句南無佛號,開始進入般若狀態,開始“衣中珠”。有人說,怎麽我念佛號時一句一句好像都往心裏裝?是我們平時經常念一句南無佛得來的;狹義的“般若”,是從新發意菩薩開始直至成佛的過程。人和人不一樣,各有各的因緣,有的今生去坐就能成一地菩薩,看你自己坐的怎麽樣,實際上這個過程當中就在行智慧。也是積功累德的過程。例如,人從幼兒班開始(有的是胎教)的整個修學的過程都是培育他的智慧,不可能一個人在深山裏拿出來就是博士後,從開始到結尾的過程都是般若。智慧是什麽?智慧是功德圓滿!過程當中就有功德,做善事的過程也是功德,只是不讓你貪著;智慧是超越我們人思維的靈感,是一種感覺,是神識本身具有的智慧,是觀察事物的本源,是性本身具有的能量,是萬能的本源,也是彼岸的智慧。整個宇宙是性在那主持著呢,是毗盧遮那佛。現在這個世界是五火神下界,都是各有各的神在那主宰著,這都是禪定當中智慧所觀察到的。四果羅漢能觀察到八萬四千大劫以內的事情,佛能超越,這才叫智慧。什麽是方法(技巧)?佛家講“善巧方便”,具體的說就是根據什麽人講什麽法,是智慧的顯用,而不是智慧的本源,講“善巧方便”的根本是智慧,佛、觀世音菩薩的智慧我們現在不具足,

那我們世間人應具有的智慧是什麽?我給一個人出了個題,問他“什麽人最有智慧?”找到什麽人最有智慧,你就知道了什麽人最愚蠢。如果你在理論上研究,肯定回答不了,所以不要把智慧和現實生活隔離開來,這個人沒能回答出來,我就告訴他,“歡迎別人幫助他的人最有智慧,也就是歡迎批評你的人,微笑面對天天給你出難題的人和說你不好的人,能做到這些的人最有智慧。反之,拒絕別人幫助的人最愚蠢。你學佛別人幫助你,說你某某地方不足,你的“知見障”很嚴重,你能接受麽?觀世音菩薩化成一個乞婆,到你跟前考驗你,你能接受這種反面幫助麽?張子房他師父讓他揀三次鞋,他都恭恭敬敬的把鞋遞給師父,他師父這時才把治國之術、治軍之術傳給他。所以拒絕從反面幫助的人最愚蠢,捧你多高,摔的多狠,經常從反面給你提出意見的人,讓你時時注意克服自己的毛病。誰要是說你三言兩語,你就脾氣來了,嗔恨心上來了,能說你有智慧麽?說智慧不是智慧,做智慧才是智慧!誰要是批評你,正是從反面幫你,佛講“提婆達多品”,正是這個道理。現實生活中,對手高,才能成就英雄,你的對手多高,你的本事就有多大,你要是不能克服自己的反面不但沒智慧,而且後果很可怕;你要是還不改,將來地獄會幫你,你不是好生氣麽,嗔恨麽?讓你脫生成毒蛇,毒蟲等,非得把你的毛病矯正過來;你有能耐你好鬥,就讓你脫生成修羅,讓你天天打架直至厭煩爲止。學佛的人不拒絕任何人從反面提出的不同意見,而且要熱烈歡迎、由衷感謝、高高興興地接受。你幫助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幫倒忙。有的人不知道人家什麽狀況,也不知道人家的根基怎麽樣,就讓人家學佛,你正跟那個女的說呢,人家丈夫直瞪眼睛你不知道。我們幫助人的時候,要注意效果,如果一個人根基不夠,你說了人家會埋怨你。
 



智慧和德是什麽關係?智慧是功和德的結合,智慧和功德的結合才圓滿。什麽是“功德”?功德是具足不同道位的條件。你證得一地菩薩、一果羅漢,是本身具足那種功德,有這個德才能叫真功德。做點善事也不說,做無名英雄,別人不知道,你這樣去幫才是真功德。你做的善事,恐怕別人不知道,被妄想所轉,變成了福報,就是所謂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很可怕。有智慧的人,才能行德事,做有德的事,老百姓說你有德,是指在家行孝道,對子女要慈,夫妻行平等愛,對鄰居能幫的幫,而不是挑剔。做事不損人利己,做官有官德,爲老百姓做點有益的事情,不光說不練,不坑害老百姓。有智慧的人這樣才能培育自己的德本。學佛人從一句南無佛開始,放生、供養等等,這樣培育才能逐漸增長智慧。禪定到一定時候,無我想,對別人幫助無求想,天天行好事、做好事,不圖名、不圖利,不求回報,這樣的人是行菩薩道。有偈云:“衆善奉行似無難,隨喜功德樂人天。你善我善大家善,一善再善善無邊。”特別是菩薩行人,幫完你無聲無息的走了,都不知是誰。


你容得下一人是好夫妻,容得下丈夫、妻子、兒女叫好家庭,容得下雙方父母叫行孝道,這叫德,能容天下衆生者是菩薩,能容宇宙衆生者爲佛。衆生無論造作什麽惡事,你都能容,你有這麽大的容量,就是行菩薩道。做惡事的人死後爲鬼,鬼死後震碎爲濺,千佛出世再轉爲人,佛都給一次機會重新生還爲人。佛的德就這麽大,你衡量一下你自己,別人有個小毛病你看得比天還大,自己的毛病再大,也看得比針還小。人的一切善行、善言之本,是善心爲德。菩薩的慈悲願力是德。六道衆生,惡鬼是奸猾之徒,損人利己叫奸,會算計、很乖巧,可是監獄等著你,凡是進監獄的人,他敢殺人偷東西,都由於他沒德才造作這麽多壞事。

 
智慧有啥作用,簡單地說,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少走彎路,少受外界懲罰,不受六道懲罰,菩薩有智慧可以常在佛的身邊,佛有智慧與宇宙同存,常寂光淨土,常樂我淨。智慧的功用永遠也說不完,從過程當中不犯毛病,到成功之後還能享用。

淨念相繼是從靜坐開始,心無雜念,棄轉習氣,淨念後由輕安到法喜,禪樂爲食,法喜充滿,你沒做到這點是做不到靜,靜是淨念的開始。由身體爲第一需要,所以行才有智慧,從靜坐入手,佛號不靜不入心。所以佛說,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一切功德從行開始。怎麽才有智慧,從靜坐開始就會有智慧。 


“波羅蜜”爲印度語,釋爲“彼岸”,是究竟,在宇宙中是究竟,從地界上是極樂世界,地前菩薩奔向彼岸時,不退轉,你讓他停留不學佛,他不幹。平常人遇到困難就轉彎,前進一步退兩步、三步,有的一退幾千年。所以,聲聞、緣覺發不了菩提心,關鍵是因爲遇到自身困難,如吃苦奉獻不討好,再加上自身的煩惱,爲什麽遇到困難就退轉,因爲沒有到達彼岸的智慧。佛家講,包括六地前的菩薩,在轉人身的時候,遇到困難有退轉心,但不退道,只是不幫你了,不搭理你了。
 


“密多”叫無極限。什麽多,沒有邊際,道家講大道無有涯迹,沒邊講,有很多的含義,我簡單說: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言

諸位比丘、比丘尼、居士:

    我今看到淨慧法師講述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一書,心境豁然頓開,受益匪淺,幾點感悟供養給大家。

法師講法,只起兩個作用:一是堅固其心;即信念之人和修道之人。二是指引路徑;即引領行人如何走過險地,到達彼岸。對普通人,也有驚警作用。我行學多年,只在文字、經書、名相、理論上打轉轉,未能證悟,任光陰流逝,今日方知悲哀。

當下聽聞妙法,猶如甘露潤心田,震開自性兩扇門。真修實證的人講法,明瞭真空實相,通達佛理,讓人注重修行。當今末法之時,湧現正法宏聲,微顯我佛真智。

衆生造作輪轉,習氣深重。非依正法精神修行,方能棄轉習氣,改惡造作爲善造作,改輪轉生死爲倒駕慈航。才不白得人身一回,才不枉聞經聽法一次。吾輩智劣,自以爲是。今日方知:

人外有人天外天,知見不同度愚頑。

求證自性見真我,家鄉報恩在佛前。

一石激起千層浪,靜坐禪行當下難。

六根著觸無窮盡,當頭棒喝感謝誰。

祝有幸讀到者,依法早行,速證聖果, 共度群迷,同奔蓮邦。

農曆丁亥年十一月十九日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眾開棺後,見兩層木棉布像新的一樣,沒被大火燒毀。這裏有二層含義,一是表示佛法真諦不壞;二是表示出家人要承傳佛法。大眾見了後,長跪流淚而說偈語。自於心中出慈火,焚燒七日示現滅,妙兜羅棉纏佛身,大火焚燒都不燃(其餘略去)。還有迦葉化緣千張白細布也像新的一樣,沒被大火燒毀。而城內人民供養的千張白細布除二張外,全部化為灰燼。這裏也有二層含義,
一是大眾供養二張細白布沒燒,表示佛法中要四眾才具足,沒有在家白衣二眾修行,佛法在世間不具足;
二是迦葉化緣千張白細布沒燃,表示佛法在世間,末法時代在家白衣也莊嚴佛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憍陳如菩薩品第二十五之下】
這時,又有一外道說,一切眾生不知用什麼方法見世間的常與無常。
佛說,不知自身的色受想行識,就能見常與無常。如果人能了去舊業,不造新業。即是遠離無明業與愛習氣,不為得到什麼而造作新業,這樣的人是見世間的常與無常。

這位外道說,請佛慈悲准我出家。佛對憍陳如說,請為出家受戒。憍陳如即為作法事,十五日後,這位外道永斷諸漏,得阿羅漢果。
這時,又有一位很儒雅、純善、質直的外道說,世間有善與不善。我想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
佛說,貪欲為不善,解脫欲為善;殺為不善,不殺為善;邪見為不善,正見為善。同時還有十善業法。
這位外道說,有多少四眾弟子能遠離不善,修諸善業呢?
佛說,無量四眾弟子持戒修諸梵行,遠離眾不善,斷諸疑惑,離五欲之樂,得證道果。

這位外道說,我們這些外道想要出家,需不需要試幾個月呢?請佛慈悲,准我出家。
佛說,一般的人需要四個月。而像你這樣的人不需要,可以出家。憍陳如為其作法事,為其出家受戒。十五日後,這位外道證得一果羅漢。並聽聞佛教,修定慧與慈悲喜舍,不久證得阿羅漢果。為報佛恩,又發菩提心,不久往生佛淨土。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四】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煩惱因果,煩惱眾生,眾生身中怎麼還有妙藥王呢?
佛說,如果眾生能修清淨梵行,是身中有妙藥王,能醫眾生煩惱生死之病。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怎麼樣才能修清淨梵行呢?
佛說,有的眾生有煩惱因,有煩惱果;有的眾生沒有煩惱因,也有煩惱果。沒有煩惱因的為清淨梵行,即眾生的身體是煩惱果,持戒修行遠離煩惱因。
怎麼遠離煩惱呢?             
第一,觀受是一切諸漏的直接樂因。
如男歡女愛有感受,佔有財物有感受,煩悶時打一打麻將、喝酒、旅遊等都有感受。這種受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是內外都漏。漏失了美好的時間,漏失了梵行的機遇。由感受很好而心生愛身、愛人、愛財、愛玩、愛享受等。感受又是什麼因緣而生呢?都是由愛因緣和合而生,在和合時有感受,而生想、心、見三顛倒。所以,修清淨梵行要離和合斷愛,感受就無從談起。

第二,觀果報是苦。
由受生愛,由愛生取,得到諸有後,相伴而生的是生老病死等世間八種痛苦,又有三惡道果報苦等。知道貪著感受五欲樂苦報後,應修八正道。再觀受相,一種是苦受相;二種是樂受相;三種是不苦不樂相。苦受相有一人孤單苦、貧窮苦、生老病死苦等,都要承受之相。受不苦不樂相為人生隨眾,人家騎馬我騎驢,前邊還有挑擔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從外表看很好,可是如夫妻吵架,財產紛爭,人與人之間爭鬥兇殺,搶劫和地震及水火風災等,都要承受之相。樂受相來自三種觸,一是無明觸,二是明觸,三是非明無明觸。明觸是修行人身體發出的喜樂。無明觸與非無明觸,增長身心苦樂之受。所以,受是因又是果,因果迴圈。

第三,觀愛受苦果報。
由愛因生一切諸有,諸有是苦。如果修行人貪愛,不斷受因,就不能斷生老病死等苦,不能得無漏之道。所以,修行人應斷觸,觸斷以後,受就自滅,受滅愛也隨著滅。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沒有將這一段經文解釋,包括此經前部分關於二果羅漢至四果羅漢與辟支佛境界,我將其略去不說。為什麼是這樣,不是不能解釋,而是解釋透了,會有無量凡夫和沒有證悟智慧的人墮落地獄。他們會起疑心,你是怎麼知道的?哪部佛經裏有記載?疑心起邪見,必墮地獄。如果不講明白,少數有證悟智慧的人,也要推遲脫離或不能脫離三界火宅。與其說共同在三界火宅中生死輪回,倒不如逃出多少人算多少人。對少數人慈悲,就是對多數人慈悲;有少數人逃離,才又有人回來救度多數人。所以,我決定直釋明白,受益不受益是諸位自己的事了。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二】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有的人聽聞此經怎麼為執著呢?
佛說,這樣的人從他人處聽聞此經,或自己看此經以及有人讀聽此經,聽聞後心裏高興,不能放舍此經為執著。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執著是善還是不善呢?
佛說,這樣的人有這樣的執著,不能稱為善。因為不能徹底摧毀心裏的各種疑惑。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這樣的人對此經心裏也不疑惑呀!
佛說,不起疑惑心的人,就是疑惑。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是不是有人對一果羅漢不墮三惡道,聽了以後有執著或起疑惑心呢?
佛說,一果羅漢不墮三惡道是確定的,不是疑不疑的事。如遠處望牛與水牛,分辨不清是牛還是水牛,這種分辨不清就是疑惑心。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那能不能讓牛與水牛到近前,看清楚後不就沒有疑惑心了嗎!佛所說涅槃,是不是像有人想過河,可是河水渾濁、難測深淺而生疑惑呢?
佛說,涅槃就是斷苦;不得涅槃就是苦。而眾生見苦不是苦,認為是正常的事,天經地義,自然的客觀規律。我們這個世界上有饑渴寒熱,歡喜與憤怒,病弱與安穩,老壯與生死,自由與不自由,恩愛與別離等。聽佛說涅槃能離開這樣的苦惱,有些人不會相信。另外,你說見河水渾濁而生疑,也不是這麼回事。問題是這樣的人在其他地方早就見到過河裏的水渾濁,才有又見河水渾濁很難判斷而已。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不能再稱為比丘,是破戒比丘,失去比丘的資格。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以後,失去比丘戒。失去比丘的資格與失去比丘戒是兩回事。現今時代,有的比丘受戒後犯四重戒中的一戒,過幾年再到戒場二次受戒。認為這樣就可以不受法服,恢復了比丘戒或等於沒犯戒。實際讀誦此經後,應該明白怎麼做如法,而不是二次受戒。
佛說,如果有佛說,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為汙道。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比丘若犯四重戒以後,所受戒律不失。汙道與戒律失與不失是兩回事。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獅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六】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業果不定,眾生又有佛性,修行八正道應該得涅槃樂,是什麼原因沒有得到呢?既然眾生皆有佛性,應該自然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還須修八正道呢?既然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還須依善知識說法修行才能證道呢?
佛說,如恒河邊上有七種人,
第一種人,入水就沒,因為既無力量又不會游泳。
第二種人,入水雖沒又出,出而又沒;因為有力量而不會游泳。
第三種人,入水就出,出而不沒;因為雖沒有大的力量,但會游泳。
第四種人,入水就沒,沒而又出,遍觀四方;因為沒有力量而會游泳。
第五種人,入水即沒,沒而又出,出而即去;因為心裏害怕。
第六種人,入水即去,遊至淺處;因為觀察追趕的怨賊是近還是遠。
第七種人,游水至對岸,登上大山,遠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我涅槃後的世間,有眾生為吃、穿、住而出家,即職業出家為僧,不為修行、弘法、護法等出家人,這樣的人為禿人。這樣的禿人,相為出家,心有缺欠,見有護持正法之僧,驅逐殺害,攻擊弘揚大乘佛法者。必須有護法四眾,持正見、喜大乘、不為利養、具足威儀,制住惡人。這樣的人才是持戒、護法之法師,眾生的真善知識。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長壽品第四】
佛接著對諸比丘說,你們對戒律有何疑問,今天都可以問,我當給予解說。
諸比丘說,我等無有智慧,于諸戒律不知問什麼。我們如同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人,體弱多病。有一位富人要遠行他方,將寶物多存放在老人這裏,老人無有子女,命終後所寄存寶物盡皆散失。佛要把佛法之寶物存在我們這些聲聞這裏,就如同富人把寶物存于體弱老人這裏一樣。 

佛又對諸比丘說,你們今天若請法能利益一切眾生。
諸比丘說,佛您應該將佛法之寶藏寄存于菩薩那裏。如年輕人有妻子兒女,家宅興旺,會保證富人寄存財寶不散失。佛若將佛法付囑于大迦葉、阿難及諸比丘,這些人也如同老人,悉皆無常,使佛法不得久住。反之,佛法久住於世,利益眾生。諸比丘說到這裏,都沉默不語了。 

這時,佛對大眾說,我之壽命不可稱量,我說妙法不可窮盡。你們隨意咨問。
佛這麼說以後,有一童子菩薩(在古印度時,未結婚的青少年稱童子,下邊統稱為童子菩薩。)姓大迦葉,從坐起對佛說,我不多問,但佛您能聽,我才敢問。這裏大家要注意童子菩薩四字。童子有姓是人,又不同于四眾弟子。什麼人是菩薩唯佛知,而我們四眾弟子,以聲聞或凡夫境界,用顛倒知見衡量不了別人。童言無忌,表示菩薩純貞境界和佛法真常。
佛贊許後,童子菩薩向佛請法。共問了三十二個為什麼。童子菩薩並表示,我們請法是為了頂戴恭敬守護佛法,如大臣守護國王的寶珠一樣。同時,為增長廣深智慧。
從第四卷開始至十六卷,佛廣說童子菩薩所請。因為是菩薩請法,佛說法對象重點是菩薩,可理解為佛教化菩薩,菩薩行持佛法。佛教化眾生如何發菩提心,菩薩以身示範眾生具體發菩提心。菩提之心,成佛之心是也。我們學佛、念佛,修行六度萬行,是為證得佛果。又不為證得佛果而證佛果,而為承傳佛的家業,廣度眾生而證佛果。在世間法空的境界上,又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在出世間法,定的境界上,又有願力牽引,因緣匯合,妙有法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見佛性有兩種見,一為眼見,二為聞見。
眼見是諸佛功德圓滿,慧眼具足,為一切覺,見佛性如觀掌中果。所以,為明瞭見。而菩薩有一念無明未破,慧眼功德不具足。所以,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聞見是聽佛說或見經說,聽了不能相信不為聞見。一切眾生至九地菩薩都聞見佛性,不得眼見佛性。十地菩薩才有慧眼功德眼見佛性,雖不明了,也知十分之八九。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獅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一】
佛說,誰還懷疑有佛無佛,有法無法,有僧無僧,有無因果等,現在都可問。
這時,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慈悲,我想問一些問題。
佛說,你先等一等,待我向大會介紹一下這位獅子吼菩薩。你們應當對這位獅子吼菩薩深生恭敬,尊重供養。因為,這位菩薩已于過去諸佛所深重善根,福德成就。所以今天欲獅子吼。獅子吼發聲如雷震,有十一種作用。一為欲壞其他動物;二為欲試身力;三為欲讓住處清淨;四為諸子知住處;五為群獸害怕;六為熟睡方覺醒;七為諸獸不敢放逸;八為諸獸前來依附;九為欲調大象;十為教諸子女休息;十一為欲莊嚴同類。佛正覺智慧如獅子吼,能摧破魔障,為邪見之人作皈依處,安撫害怕生死眾生,覺悟沉迷眾生,讓行惡之人醒悟,破外道六師的驕慢心,讓聲聞緣覺之人發菩提心,讓菩薩生大力心等。
獅子吼,可以理解為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常住,無有變易。聲聞緣覺不能作獅子吼,菩薩能獅子吼。
這時,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佛性,怎麼又稱為常樂我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怎麼看不見?菩薩為什麼看不清楚佛性,而佛能了了見?
佛說,能這樣請法,一是有智慧之人,二是有福德之人。若菩薩能智慧、福德莊嚴,就覺知佛性。
智慧莊嚴是一地至十地菩薩所證;
福德莊嚴是在世間修六度萬行所得。智慧莊嚴是諸佛菩薩;福德莊嚴是聲聞緣覺和新發意菩薩。福德莊嚴在世間有為、有漏、有報、有礙,不常久;智慧莊嚴無為、無漏、無報、無礙,常住。
菩薩若無智慧福德,就不能知智慧福德是一又是二;菩薩若有智慧福德,就能理解並知道智慧和福德既是二,又是一。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可思議經不思議說

轉貼淨慧老和尚略釋之佛說《大般涅槃經》
梅庵敢說此說乃前無古人之說!
諸位何期有幸能得而聞之!!!


這樣的人為禿人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21421855

如果出家人這麼做,應還俗!!!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21422030

佛性實無涅槃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21423157

但以愛念故殺其生命,救其慧命!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21424658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佛初生出家成道都是八日,為什麼入般涅槃選擇十五日。
佛說,十五日月盈無虧,表示入般涅槃有盈無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獅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四】
接上一品,
六是降伏外道六師,破除師徒邪見,外道徒眾歸依佛門。
七是教比丘修不放逸法。放逸的人有五種果報,(1)為不得自在財利;(2)為惡名流布于外;(3)為不施捨貧窮之人;(4)為不願意見四眾人等;(5)為不得諸天之身。還有十三種果報;(1)為樂在世間作業;(2)為樂說無益之言;(3)為常樂睡眠;(4)為樂說世間事;(5)為常樂親近惡友;(6)為懈怠懶惰;(7)為常為他人所輕;(8)為記憶力差;(9)為樂處邊地;(10)為自控能力差;(11)為食不知足;(12)為不樂空寂;(13)為所見不正。
八是教化貪欲的人修白骨觀。
九是教化大長者,大善業福報火不能燒,毒不能害。
十是能利益無量眾生。
此地東方雙樹比喻破無常而得真常;北方雙樹比喻破於不淨而得於淨。西南四樹比喻常樂我淨四法,又表示四天王護持佛法。婆羅樹花果常茂,比喻佛法久常。於此雙樹入寂定,是為大般涅槃。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為什麼選擇二月入般涅槃。
佛說,二月春陽之月,萬物生長,種植根載,花果繁榮,江河盈滿,百獸孚乳。比喻讓眾生知法無常,破眾生世間貪愛,眾生聞法歡喜,弟子善根成熟等。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諸法空性是對無常變化而說,前提是諸法實相。如薪盡火滅,薪為灰火,哪里去了;再如,地球上的隕石,曾是宇宙中的一顆星球,隕落前星球上的生物現象和法則哪里去了。
出世間諸法空性,是自然不依附於任何色相上,能於虛空獨立存在,得大自在,世間諸法不能阻礙。這麼說的前提是化身成就的人,才有此境界。一些法師講《心經》《金剛經》時,在這裏講不明白,問題就出在這裏。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四】
佛說,菩薩受持此經,能圓滿成就第二種功德,即往昔不能得到的今天得到了,往昔不能見到的今天見到了,往昔不能聽到的今天聽到了,往昔不能達到的今天達到了,往昔不能知道的今天知道了。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是神通往昔不得,而今天得到。通有兩種,一是內,二是外。外通與外道天人一樣的部分;內通有聲聞緣覺通與菩薩通。羅漢、辟支佛的神通變化為一心作一,不得眾多;即一個人變化成另一個人,不能變化成二個人。菩薩由於受持此經,修行大涅槃智慧,于一心中圓滿變化出天人身、人身、修羅身、畜生身、餓鬼身。
再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是身得自在,心得自在。凡夫之人,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隨身,或身隨心。心隨身,如醉酒人,身動則心隨動;如嬰兒身小則心小等。身隨心,如身有悲苦之人,涕淚橫流等。菩薩身心自在有十種,即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昔所不至而今能至,是菩薩化身成就,能化現無量身相,至無量諸佛世界無有障礙,而報身在佛國土不動,是心不隨身。一切羅漢、辟支佛所不能達到。菩薩能變身如細微塵遍無量諸佛世界,而報身在佛國土不動,是心不隨身。菩薩能將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身入一塵土這麼小的化身裏去,而報身在佛國土不動,是心不隨身。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是菩薩以一音聲能讓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能聽到,而報身在佛國土不動,心也沒有動念。但是,眾生聽聞不到菩薩為之講法,是生死心;聽聞菩薩為之講法的眾生,才能盡生死心。再有菩薩身心可以相互分離開,不是相隨在一起。為度眾生,雖現大身心也不大,雖現十身心也不小,原因是菩薩心性廣大,身心自在;雖現一身,眾生各自見到的都不一樣,隨類應現。
再有,菩薩通達三千大千世界各類眾生的聲相,心裏沒有無量世界眾生音聲而又能聽聞到不同眾生的音聲,包括地獄音聲、畜生音聲等。菩薩不著相,即無定相、無果相等。
 

這時,高貴德王菩薩向佛請法說,聽聞此經必得菩提,怎麼無定相、無果相呢?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二】
高貴德王菩薩向佛請法說,若犯四重戒、謗法、五逆罪、一闡提等人,既然有佛性怎麼還墮地獄呢?這樣的人有佛性怎麼說無常樂我淨呢?一闡提人斷善根而佛性怎麼不斷等。
佛說,一闡提這樣的人不能決定永遠不變化。因為,這樣人的思想也會發生變化。所以,佛性不斷。
怎麼說一闡提這樣的人斷善根呢?
因為善根分二種:一是內,二是外。內為思維,外為身體;佛性不在思維,又不是身體,所以佛性不斷。又因為善根分有漏與無漏,有漏為善根不具足,無漏為善根具足;而佛性不是有漏與無漏,所以佛性不斷。又因為善根分有常與無常,隨業力為常,隨身體為無常;佛性不是業力之常,也不是身體的無常,所以佛性不斷。根據這個原理,犯四重戒、謗正法、作五逆罪的人,雖因業報而墮地獄,思想也會發生變化,形體隨輪回也要發生變化,胎卵濕化四種生法也不停發生變化,二十五種有形眾生的形相,也要隨著變化。凡夫之人見生定相,聲聞緣覺一切法生定相,如太陽東升西落,認為永遠不變等;諸佛菩薩于一切法不生定相,因為太陽、地球也是有壽量的,也會壞掉。這樣的人無論怎樣變化,不去掉業報,不去掉有想與有色,永遠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說,菩薩見一切法是無常相,也有定相。定相是佛入般涅槃,常樂我淨。無常相為不定相。一果羅漢為不定相,要經八萬劫,才能得菩提心;二果羅漢為不定相,要經六萬劫,才能得菩提心;三果羅漢為不定相,要經四萬劫,才能得菩提心;四果羅漢為不定相,要經二萬劫,才能得菩提心;辟支佛為不定相,要經一萬劫,才能得菩提心。發菩提心為地前菩薩,得菩提心為一地菩薩。這裏“聲聞緣覺得菩提心”是指發菩提心的聲聞緣覺;不包括未發菩提心的聲聞緣覺
佛說,今天於此雙樹間,佛欲入涅槃,讓聲聞弟子憂苦,讓其他眾生供養,又準備七寶棺、香油、香木等火化之物品;佛又囑託,佛肉體所穿內衣和外衣不可火化掉;內衣表出家人,外衣表在家人,在此世間共同承載佛法一萬二千年。又囑託將佛舍利分為八份,讓八方供養等。一切聲聞弟子見佛這樣安排,都會說佛示現涅槃,也不一定入涅槃,因為佛說如來常住不變。
佛說,佛不能用定相來衡量,佛示現涅槃也是示現不定相。因為天有四種,一是世間天;二是生天;三是淨天;四是義天。世間天此世間是;生天為四王天至非想非非想處天;淨天為一果羅漢至辟支佛所居天;義天為十住菩薩所居天。此處四天是從各星球功用上劃分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根據各星球的環境和所居天人的欲望劃分的。似一件事物的二種說法,這樣理解就可以。四天無定相,佛就要示現不定相度眾生。

佛說,佛是怎樣示現無常的,有語言、有姓氏、有父母、有身體形像、有住址、有姓有名等。
佛說,三界無有色相,無有想與無想,而又是確實存在的常住之法。佛身不受三界所控制,有神通自在而不是虛幻。因為三界有三漏,欲界之漏為一切煩惱,色界與無色界也為一切煩惱;佛已永斷三界無明,所以為常。凡夫有漏,不見三世,懷疑佛法,執著父母所生身命,沉迷於殺盜淫妄酒諸欲之中,我作我見我想我受等,為惡習惡念惡業所牽,最後到不善之道而去,常為三惡道眾生。所以,凡夫要都攝諸根,遠離三漏。
菩薩聽聞此經,得智慧專念,諸根不散亂,不見我相,不見法相,于眾生不起貪著。
菩薩修于此經,無眾生相。如見端正女人,不起貪著之心。知五欲法無有歡樂,是煩惱不得暫停,如人逆風持火、筐裝毒蛇一樣可怕。
菩薩修于此經,觀諸眾生為色聲香味觸因緣牽引,常受苦惱。觀見一一眾生一劫中積骨如山;為父母兄弟、妻子等眷屬命終所哭的眼淚如四海之水;父母于三惡道生死無量,受苦無法計算。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魔王與佛作對,是魔王本性決定的。同時有二個原因,
一是佛把眾生度脫,魔王眷屬少了後備軍。
二是佛把眾生度脫,魔王與其眷屬減少了食物資源。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梵行品第二十之三】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世間凡是能知道的法,佛都知道。世間沒有人能知道的法,佛也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佛說,一切世間眾生不知不見不覺佛性,能于世間或諸經中能見知佛性的人,一定是菩薩。所說世間是諸天造化世界永遠在運動變化。從初禪至非想非非想諸定,仍然為世間的知見覺。若有眾生說無道、無菩提、無涅槃,這樣的人是一闡提,是魔眷屬。 

童子菩薩聽佛說法後,說偈贊佛。又向佛請法說,世間眾生不能知見覺佛性,菩薩怎麼能知見覺呢!佛說,菩薩可示現世間眾生,其性已出世間。若有人初聽此經就生敬信,發菩提心;這樣的人可稱世間菩薩。雖於世間人一樣,對佛性還沒有知見覺,但有身心修持淨戒。以此因緣,在未來世生生處處,戒常清淨;常無驕慢邪見和疑惑;常修禪定,正念不忘;常能憶起佛說諸經法和眾生皆有佛性,可稱為菩薩。這樣常修清淨智慧,知身中有性我,身我不真常。於受持戒律,牢固不動;心無悔恨,心得歡喜,悅樂安穩;厭離生死,於定中實知實見明知明見佛性,而得解脫,可稱為菩薩。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怎麼修持淨戒才明見佛性呢!
佛說,世間戒因有為而不是清淨戒。持世間戒的人如遇到困苦煩惱等,有悔恨心,心無歡喜,心無悅樂,心無安穩,不能得定,而不能知見覺佛性。菩薩修清淨戒,不為有戒而修戒,為度眾生而持清淨戒。菩薩持清淨戒,如明鏡照人面像自然生;如良田播種不期而生;如燈亮而暗自滅。身心持清淨戒而無愁惱,依此因緣,心生歡喜,心則悅樂。聽聞到這裏願有緣同道高仁,把自己化作佛的一面銅鏡;讓眾生自見性我真容!把自己化作一盞明燈,讓眾生找到回家路程!把自己化作一粒種子,讓眾生心田生起菩提之芽;把自己化作人間彩虹,一半留在大地,一半留給虛空!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喜與樂有什麼區別嗎?佛說,菩薩行善為歡喜,持清淨戒為心樂。菩薩觀離生死為喜,見大涅槃為樂。菩薩以無噁心得安穩,得靜定,得實知見,得離生死,得解脫,得見佛性,得大涅槃,這就是菩薩持清淨戒。
菩薩所受淨戒,有五法相助,一信、二漸、三愧、四善知識、五增敬戒。遠離五疑,一疑佛、二疑法、三疑僧、四疑戒、五疑不放逸。既得五根,信、念、精進、定、慧。得五種涅槃,色受想行識各自解脫。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梵行品第二十之一】
菩薩住于梵行,住於此經,久修善法。共五卷五品。
佛說,菩薩怎樣梵行。即菩薩住于此經,修七種善法,具足梵行。
七種善法為,知法、知義、知對、知足、自知、知眾、知尊卑。
    知法。是菩薩知佛三藏十二部經。即契經、重頌、授記、頌偈、無問自說、因緣、比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義。具體來講,契經,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這種格式的經典。重頌經,佛告諸比丘等義,為重比義,以偈頌曰格式的經典。授記經,經律中有授記內容,如阿逸多於未來世而成佛,號曰彌勒的經典。頌偈經,用四句偈表述經律內容的經典。無問自說,佛從禪定起,無人請法而自向大眾所說法的經典。因緣經,佛根據眾生根基因緣而說法,如為捕鳥人說莫輕小惡等經典。比喻經,佛說戒律等法,用世間各種事例做比喻的經典。本事經,如佛所說,比丘當知,我出世時說法名曰界經;迦葉佛時說法名曰分別空等,都是佛說經典,名字不一樣的經典。本生經,菩薩修諸苦行,化入六道眾生,如作兔、作鳥、作天王等經典。方廣經,大乘經典義如廣大虛空的經典。未曾有經世間凡人中根本不能有也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在佛那裏卻有,又實際發生的事。如菩薩降生,無人扶持,即行七步等經典。論義經,為說明經義而作議論,又分別廣說的經典。
    知義,是菩薩于一切語言文字中廣知其義。廣知是依語言文字,又離語言文字。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義、法昧、證悟境界等。
    知時。是菩薩根據時代、時間要求,做好修行安排。什麼時候修寂靜、修精進、修舍定,修供養、修佈施等。
    知足。是菩薩在飲食、衣服、醫藥上等要知節儉,在行住坐臥睡語時要自省,不要干擾到別人或讓別人生煩惱。
    自知。是菩薩自己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知方向目標和達到目標的努力方法。有堅固的信、戒、聞、舍、慧、來去、正念、善行、問答等,如法行作。
    知眾。是菩薩應該知四眾弟子的根基因緣、心態習慣等,知諸外道所說經論法義,知世俗世論等,才能如法修行,弘法利生。
    知尊卑。是菩薩應該知人善而為尊,不善為卑。人對佛法有信與不信二種,信為善,不信不稱為善。信的人有常去寺廟供養和不去寺廟供養二種,供養為善,不供養不稱為善。去寺廟的人有禮拜和不禮拜二種,禮拜為善,不禮拜不稱為善。禮拜的人有聽法和不聽法二種,聽法為善,不聽法不稱為善。聽法的人有至心聽和不至心聽兩種,至心聽為善,不至心聽不稱為善。至心聽法的人有思義和不思義二種,思義為善,不思義不稱為善。思義的人有如說行和不如說行二種,如說行為善,不如說行不稱為善。如說行的人有求聲聞不能利益苦惱眾生和求大乘安樂多人二種,能安樂多人的為最上善。

菩薩住于此經,慈悲喜舍,具足梵行。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修慈修悲能斷嗔恚,怎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無量心呢!慈應有三緣,一緣眾生,二緣於法,三無緣。悲喜舍心也是這樣。若按這個意思,唯有慈就可以,不應有慈悲喜舍!緣建立於身心五蘊,利益喜樂,是眾生緣;依法滿足眾生所求為法緣;佛于眾生有緣,而不是所有眾生都與佛有緣為無緣。把一切眾生視如父母、妻子、親屬一樣的慈為眾生緣;見一切法都從緣生而不見眾生是法緣;沒有慈也沒有緣,又不見眾生為無緣。悲喜舍心也是這樣,應該有悲喜舍心,而不應該有慈悲喜舍。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舍。如這樣悲舍不應該有慈悲喜舍!無量也可說是無邊,即是無邊是一,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可以,不應該說四無量心呢!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上述所說是為未來諸菩薩而說,而不為聲聞弟子而說。因為正法時代結束後,菩薩隱世不現身。菩薩行人方便請法,方便供養為持戒,不為不持戒。如聲聞弟子在理論上很難解釋通。末法時代,出家人有的用傭人,購房、購車、做買賣、看相等,為佛門不淨之物。這時,一至四果羅漢中有人出現於世,現出家相,與此種出家人共處,不表明態度,但不作破戒之事,待時機成熟後,調伏此等出家人,建立正法道場,護持正法。這樣的出家人在沒能力和時機未到之時採取默然的態度不為犯戒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四依品第八】
這一品主要講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為世間眾生依止處。因為菩薩的任務是弘傳佛法,引導聲聞發菩提心。另外菩薩多隱于世間,利益眾生,教導眾生去依止四果聖人。四果聖人必是證法修行人,依像法與末法去修行不能證得四果聖人。佛說,有四種人依此經護持正法,建立正法,意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憫世間,為世界依,安樂人天。一是須陀洹,一果羅漢。二是斯陀含,二果羅漢。三是阿那含,三果羅漢。四阿羅漢。這裏一果、二果羅漢,必來世間了生死,為世間依止好理解。而三果為不來果,一番生死在天上。

四果羅漢已了脫生死,為什麼還來世間。有三種原因,
一種是一果、二果羅漢在世間修行遇大善知識指引,可修證得三果或四果。
二是三果、四果羅漢發菩提心,為新發意菩薩再來世間。
三種是菩薩示現。
須陀洹人煩惱未盡,故有七番生死。但能持戒,建立正法解佛法其文義,廣說世間無常覺,多欲苦為覺,心不厭足覺,懈怠墮落覺,遇疾生死覺,貪究多怨覺,五欲過患覺,生死熾然苦腦無量覺。善知菩薩方便示現不同身份和所行密法。
斯陀含人也煩惱未盡,故有三番生死為一來果。能得正法,持正法,轉正法。而且不受不持不說,世間不淨之法不能染汙,不能壞其行。如遇大善知識指導,可滿三果後至新發意菩薩。
阿那含人尚有一念煩惱未盡。是人為不還果,即不來果。若遇大善知識指導,發菩提心往返世間為新發意菩薩,可證菩提道,直至成佛。這樣的人,世間一切戲論、外道典集、客塵煩惱所不能害,對生、老、病、死不生怖畏,永離媱欲:說大乘佛法,夢中也不犯戒。
阿羅漢為諸漏已盡,無世間煩惱,如發菩提心,為新發意菩薩,常隨諸佛化身來此世間弘法,成就菩提道,直至成佛。現在世間尚有部分四果羅漢發菩提心,尊佛旨住世,護持佛法,凡夫之人不可見知。正法時代,四果羅漢住世,示現神通,制伏外道,無世間諸漏,集無量功德,能隨佛化度眾生,除佛菩薩外,為人天中最尊最勝。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涅槃經卷第九】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月喻品第十五】
這一品重點用此方月落他方月出,而月實無出比喻佛示現涅槃而實無涅槃,即有佛入涅槃,而無涅槃佛。
佛說,眾生見此方月落,不見他方月出,而此月實無落出。
佛示現出生,示現涅槃,佛性實無涅槃,實無生滅,為度眾生示現生滅。
佛說,月有盈虧,佛性無盈虧。佛用初一日至十五日的月盈虧來比喻示現初生、入學堂、出家、成道、破魔、佛像莊嚴。用月盈虧比喻佛示現涅槃。
佛用滿月隨水現影和人行萬里月隨來比喻不同眾生心裏的佛相各異。聲聞、緣覺、天、人、畜生等心中的佛各有區別。而佛真身是無生方便身,隨順不同眾生本業因緣,在在處處示現佛身。
佛用月蝕比喻有眾生出佛身血、造五逆罪、魔壞僧斷法等留難,是示現隨順世間,而佛法身無壞無變。
佛用二人比武傷身或致死,其罪不重。比喻有意無意出佛身血的業報,有意業重,無意業輕。
佛用良醫教子,用藥比喻佛制戒與比丘守戒。佛滅度後,持戒修行者是承傳佛法,如子承父醫。
佛用諸天一會工夫見月蝕月明,天日長、地日短。比喻佛為度眾生隨順世間種性,在很短時間內示現生業因緣與成道及入涅槃。
佛用明月眾生喜見比喻佛性純善清淨無垢。佛法為善心之人喜見,噁心之人見而不喜。
佛用春夏冬三季的白天中、長、短。比喻聲聞人等見佛如冬日短,菩薩見佛如春日中,佛見佛如夏日長。
佛說于未來世,若有人護持此經,開示眾生,當知此人是真菩薩。因為,聲聞人見此經如冬日怕冷,即自身功德不具足。菩薩行人見佛性常住如春日發芽,必然生根結果,利益眾生。
佛用白日見光不見星,比喻佛之三寶真性常住無變。
佛用黑夜彗星比喻眾生見知佛入般涅槃為不祥,認為佛實無滅度而生憂悲。
佛用日出霧散比喻此經出世,能滅眾生無量無間惡業。世間有此經住世,如佛常住,正法不斷、僧寶不減,當多修勤學。此經為無量功德所成,亦名為菩提不可窮盡,故得稱為大般涅槃。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10/25

”引用
記得有機會於禪三道場作義工,導師與師母約下午到大溪道場,導師先至各處巡視一番,而淺學當時在三樓工作,一見導師上樓,便起身問訊,當時導師關心於道場進度,便看佛像後方整體造型,導師卻深覺滿意顏色######配素雅大方,導師便隨手將包包放置一處,便又至各處巡視,當時淺學因工作關係偶遇導師包包,發現有一略微刺鼻味道,而且是藥味,是西藥味,當時淺學是如此認為,尋味一看發現是從導師包包傳出,確定如是,因當時導師未來之前並無此味,當時淺學心頭一酸,如是之大菩薩,不為自身著想,皆為眾生無休息之付出,已至色身不堪,需藥以服.........

涅槃云:八十年佛背痛有疾。於娑羅入滅那忽譚常辨性(云云)。 


釋論云:佛有生身法身。生身同人法。有寒熱病患馬麥乞乳。法性身佛光明無邊。色像無邊。尊特之身猶如虛空。為法性身菩薩說法。聽法之眾尚非生死身。何況佛耶。 


釋論云:又生身佛壽則有量。法身佛壽則無量。豈可以無常八十年加於法身耶。小乘中云:法身尚其不滅。如均提沙彌憂惱。佛問汝和尚戒身滅不。答言:不。乃至解脫知見滅不。答言:不。



所以即便證法身
色身之病痛還在不會消逝
雖然如此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