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梵行品第二十之一】
菩薩住于梵行,住於此經,久修善法。共五卷五品。
佛說,菩薩怎樣梵行。即菩薩住于此經,修七種善法,具足梵行。
七種善法為,知法、知義、知對、知足、自知、知眾、知尊卑。
知法。是菩薩知佛三藏十二部經。即契經、重頌、授記、頌偈、無問自說、因緣、比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義。具體來講,契經,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這種格式的經典。重頌經,佛告諸比丘等義,為重比義,以偈頌曰格式的經典。授記經,經律中有授記內容,如阿逸多於未來世而成佛,號曰彌勒的經典。頌偈經,用四句偈表述經律內容的經典。無問自說,佛從禪定起,無人請法而自向大眾所說法的經典。因緣經,佛根據眾生根基因緣而說法,如為捕鳥人說莫輕小惡等經典。比喻經,佛說戒律等法,用世間各種事例做比喻的經典。本事經,如佛所說,比丘當知,我出世時說法名曰界經;迦葉佛時說法名曰分別空等,都是佛說經典,名字不一樣的經典。本生經,菩薩修諸苦行,化入六道眾生,如作兔、作鳥、作天王等經典。方廣經,大乘經典義如廣大虛空的經典。未曾有經世間凡人中根本不能有也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在佛那裏卻有,又實際發生的事。如菩薩降生,無人扶持,即行七步等經典。論義經,為說明經義而作議論,又分別廣說的經典。
知義,是菩薩于一切語言文字中廣知其義。廣知是依語言文字,又離語言文字。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義、法昧、證悟境界等。
知時。是菩薩根據時代、時間要求,做好修行安排。什麼時候修寂靜、修精進、修舍定,修供養、修佈施等。
知足。是菩薩在飲食、衣服、醫藥上等要知節儉,在行住坐臥睡語時要自省,不要干擾到別人或讓別人生煩惱。
自知。是菩薩自己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知方向目標和達到目標的努力方法。有堅固的信、戒、聞、舍、慧、來去、正念、善行、問答等,如法行作。
知眾。是菩薩應該知四眾弟子的根基因緣、心態習慣等,知諸外道所說經論法義,知世俗世論等,才能如法修行,弘法利生。
知尊卑。是菩薩應該知人善而為尊,不善為卑。人對佛法有信與不信二種,信為善,不信不稱為善。信的人有常去寺廟供養和不去寺廟供養二種,供養為善,不供養不稱為善。去寺廟的人有禮拜和不禮拜二種,禮拜為善,不禮拜不稱為善。禮拜的人有聽法和不聽法二種,聽法為善,不聽法不稱為善。聽法的人有至心聽和不至心聽兩種,至心聽為善,不至心聽不稱為善。至心聽法的人有思義和不思義二種,思義為善,不思義不稱為善。思義的人有如說行和不如說行二種,如說行為善,不如說行不稱為善。如說行的人有求聲聞不能利益苦惱眾生和求大乘安樂多人二種,能安樂多人的為最上善。
知法。是菩薩知佛三藏十二部經。即契經、重頌、授記、頌偈、無問自說、因緣、比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義。具體來講,契經,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這種格式的經典。重頌經,佛告諸比丘等義,為重比義,以偈頌曰格式的經典。授記經,經律中有授記內容,如阿逸多於未來世而成佛,號曰彌勒的經典。頌偈經,用四句偈表述經律內容的經典。無問自說,佛從禪定起,無人請法而自向大眾所說法的經典。因緣經,佛根據眾生根基因緣而說法,如為捕鳥人說莫輕小惡等經典。比喻經,佛說戒律等法,用世間各種事例做比喻的經典。本事經,如佛所說,比丘當知,我出世時說法名曰界經;迦葉佛時說法名曰分別空等,都是佛說經典,名字不一樣的經典。本生經,菩薩修諸苦行,化入六道眾生,如作兔、作鳥、作天王等經典。方廣經,大乘經典義如廣大虛空的經典。未曾有經世間凡人中根本不能有也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在佛那裏卻有,又實際發生的事。如菩薩降生,無人扶持,即行七步等經典。論義經,為說明經義而作議論,又分別廣說的經典。
知義,是菩薩于一切語言文字中廣知其義。廣知是依語言文字,又離語言文字。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義、法昧、證悟境界等。
知時。是菩薩根據時代、時間要求,做好修行安排。什麼時候修寂靜、修精進、修舍定,修供養、修佈施等。
知足。是菩薩在飲食、衣服、醫藥上等要知節儉,在行住坐臥睡語時要自省,不要干擾到別人或讓別人生煩惱。
自知。是菩薩自己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知方向目標和達到目標的努力方法。有堅固的信、戒、聞、舍、慧、來去、正念、善行、問答等,如法行作。
知眾。是菩薩應該知四眾弟子的根基因緣、心態習慣等,知諸外道所說經論法義,知世俗世論等,才能如法修行,弘法利生。
知尊卑。是菩薩應該知人善而為尊,不善為卑。人對佛法有信與不信二種,信為善,不信不稱為善。信的人有常去寺廟供養和不去寺廟供養二種,供養為善,不供養不稱為善。去寺廟的人有禮拜和不禮拜二種,禮拜為善,不禮拜不稱為善。禮拜的人有聽法和不聽法二種,聽法為善,不聽法不稱為善。聽法的人有至心聽和不至心聽兩種,至心聽為善,不至心聽不稱為善。至心聽法的人有思義和不思義二種,思義為善,不思義不稱為善。思義的人有如說行和不如說行二種,如說行為善,不如說行不稱為善。如說行的人有求聲聞不能利益苦惱眾生和求大乘安樂多人二種,能安樂多人的為最上善。
菩薩住于此經,慈悲喜舍,具足梵行。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修慈修悲能斷嗔恚,怎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無量心呢!慈應有三緣,一緣眾生,二緣於法,三無緣。悲喜舍心也是這樣。若按這個意思,唯有慈就可以,不應有慈悲喜舍!緣建立於身心五蘊,利益喜樂,是眾生緣;依法滿足眾生所求為法緣;佛于眾生有緣,而不是所有眾生都與佛有緣為無緣。把一切眾生視如父母、妻子、親屬一樣的慈為眾生緣;見一切法都從緣生而不見眾生是法緣;沒有慈也沒有緣,又不見眾生為無緣。悲喜舍心也是這樣,應該有悲喜舍心,而不應該有慈悲喜舍。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舍。如這樣悲舍不應該有慈悲喜舍!無量也可說是無邊,即是無邊是一,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可以,不應該說四無量心呢!
佛說,諸佛為眾生說法,秘要難難。如人只見佛放光,不見光中有佛,為不同類眾生說法,現不同音聲讓不同類眾生聽明白等。佛根據請法眾生不同、根基不同、因緣不同等,有的只說善法,有的善惡和果,有的善惡果報、煩惱苦,有的說生老病死,有的說受、愛、取、有、生,有的說過去、現在、未來世因果,有的說六入愛取,有的說滅八種苦,乃至十二因緣。
諸佛說法有大方便,常與無常、樂與苦、淨與不淨、我與無我等等,隨眾生根性方便說世間法,在此基礎上方便說離相離有的出世間法。讓無量眾生去掉五欲習氣,安住道心。有的眾生貪財、愛富貴或性格暴躁等無量諸惡習,諸佛以無量心方便於千萬劫中勸化,令發菩提心,
佛說,四無量心具體表現為慈悲喜舍。雖然說修慈能斷貪欲,修悲能斷嗔恚,修喜能斷不樂,修舍心能斷貪欲嗔恚,字義上有重複,也不能說一說二說三,只能說慈悲喜舍。因為,恚有害命和打罵二種後果。修慈能不害命,修悲能不讓打罵。嗔有恨別人和恨自己二種,修慈能不恨別人,修悲能不恨自己。恨別人有原因,恨自己無原因,修慈能去掉有原因,如不與他一般見識等;修悲能去掉無原因,如別與自己過不去等。嗔有久遠積累習氣和今生開始積累習氣二種。修慈能去掉過去習氣,修悲能去掉現在習氣。嗔有嗔聖人和嗔凡夫二種,修慈能去掉嗔聖人,修悲能去掉嗔凡夫。嗔有上嗔和中嗔二種,修慈能去掉極愛生氣的上嗔,修悲能去掉一般愛生氣的中嗔。所以,慈悲喜舍與四無量心相對應而不能說應三不是四。人為割斷內在的聯繫和相互照應的關係。
佛說,有四種無量心。即無量有緣非自在,緣于無量眾生而不能得自在之體。無量自在非緣,只緣父母、兄弟、姐妹安樂,不是與眾生的無量緣。無量亦緣亦自在,是諸佛境界。無量非緣非自在,是聲聞緣覺境界。諸佛菩薩無量心為實,諸聲聞緣於無量心中少而足。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住于此經,得慈悲心,是不是大慈大悲呢!
佛說菩薩于諸眾生分為三類,一所親,二怨憎,三不親不憎。親人中分上親、中親、下親三等。怨憎也是這樣分上中下三等。菩薩對上中下三等親人分別給予上等、中等、平等的滿足之樂。菩薩對上中下三等有怨憎人分別給予下等、中等、多於上等的滿足之樂。菩薩如果轉上中下三等親人平等,給予平等滿足之樂,為慈心成就。菩薩如果轉上中下三等怨憎人為平等,給予平等滿足之樂,為悲心成就。但這不能成就大慈大悲。
菩薩大慈對一闡提無差別想,不見其過不生嗔恨 ;又平等利益眾生。菩薩大悲是平等利樂眾生。菩薩大喜為眾生得佛法利樂歡喜。菩薩大舍為不見自己相而一切法平等舍于眾生,令具足菩薩行。
菩薩先發世間的四無量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等,才得出世間的四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四無量心對諸比丘而言,去掉不利因素,增長有利因素,是不是虛觀無實呢!若不真實還能利益眾生嗎!若真實為什麼不以諸佛菩薩威德之力,直接救度眾生出三界而受樂呢!如我修慈心經此劫七番成壞,三十六番人天果報,還沒成無上佛道呢!
佛說,若于一眾生,不生嗔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修慈的人實在不是妄想,其心真實。聲聞緣覺修慈有些困難,而諸佛菩薩慈悲真實。菩薩修行慈悲,住於此經,觀金為土,觀土為金,地水火風隨意成就。觀眾生非眾生非眾生實眾生隨意成就,無有虛妄。
菩薩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是真實思維,不是虛妄。怎樣是真思維,菩薩修慈悲喜舍能斷除諸煩惱的眾生相;能為一切諸善根本;能為貧窮眾生起惠施心,護佑得到財富。而自心不生貪著,必定回向佛道。
菩薩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不為名聞利養,不求人天快樂,不求報答;平等行施,不見受施的人持戒與破戒,不分眾生高低貧賤,不擇時間地點和什麼地方。只要眾生有求,平等行施永不間斷,具足佈施功德。菩薩佈施時如有分別心、差別念,就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修行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對眾生平等慈如自己兒子想,悲憫眾生如父母想,讓眾生滿足財富的同時,還讓眾生得到大智食物、善行食物,於佛道不求小乘;還讓眾生得到法喜食物,永離欲愛;還讓眾生得到智慧彼岸食物,得於三界解脫。
菩薩慈心佈施漿時,心發大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到大乘河,飲佛淨水,斷煩惱渴,離生死愛,具足法身,入三昧智慧海。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得出世間離欲寂靜諸昧,具足法昧,得見佛性;然後也去利益無量眾生,讓眾生無六道差別之味,唯一法味。
菩薩慈心佈施車乘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成於大乘,得住大乘,得不退轉乘,得無上功德乘,共證菩提。
菩薩慈心佈施衣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得慚愧衣,法界覆身;得壞諸見衣,成金色身。希望諸眾生普得無色身,得入無色此經。
菩薩慈心佈施花香等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貌色微妙第一,百福莊嚴,常遇善友,具足善根,持無礙戒、堅守戒、無悔戒、一切智戒,離諸破戒;得無戒、未曾有戒、無師戒、無作戒、無穢戒、無污染戒等大乘之戒,具足持戒功德,成就此經微妙蓮花。
菩薩慈心佈施床鋪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得天中天所臥之床,得大智慧,坐於四禪;臥于菩薩所臥之床,得安樂臥;離生死床;坐無上床、忍辱床、無畏床、清淨床、善法床等,遠離世間諸法、諸苦、諸煩惱,得善法、善友,共依諸佛所行之法。
菩薩慈心布施捨宅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入大乘舍,修大悲行、六度行、大正覺行、廣大行;得正念安住常樂我淨,遠離惡念顛倒;心入此經,于未來世常住菩薩所居宮殿。
菩薩慈心佈施燈明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生光明無量,安住佛法;常得照明,光澤第一;其目清淨,見清淨佛性;肉眼清淨,見十方佛刹;得佛光明,普照十方無量世界;燃大乘燈,滅眾生無明暗;得火珠明,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暗;具足五眼,悟諸法相;得此經光明,示悟眾生真實佛性。
佛說,四聖道所說善根,慈為根本。一切修息至十二因緣及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的四加行等諸法諸緣,諸根諸力等一切見道修道,都以慈為根本;離開慈或無慈,一切修行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再從四禪至諸三昧及諸神通智慧,都以慈為根本;離慈無世間法,出世間法就同水中月、鏡中花一樣不真實。因為,慈是一切諸善根本。
佛說,實思維即慈,大乘即慈,菩提即慈,大梵即慈。父母即慈,慈即是佛不可思議境界;慈即是眾生佛性,慈即大空,慈即虛空,慈即常住佛、法、僧,慈即是淨,慈即是我,慈即甘露,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是佛。
佛說,慈是一切菩薩無上道,慈是諸佛無量境界。若于小乘的聲聞緣覺而言,無常即慈,苦即是慈,不淨即慈,無我即慈,妄想即慈,不佈施等即慈。這樣慈是利己慈,不是利益眾生慈。這樣慈是不能覺了諸法,不能見佛性。慈若見法有相,就是有漏有為。
佛說,慈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佛性不可思議,佛不可思議。菩薩住于此經修如是慈,安於睡眠,眠無惡夢,夢中無有不善,命終自在往生,是此經能成就菩薩無量功德。
佛說菩薩于諸眾生分為三類,一所親,二怨憎,三不親不憎。親人中分上親、中親、下親三等。怨憎也是這樣分上中下三等。菩薩對上中下三等親人分別給予上等、中等、平等的滿足之樂。菩薩對上中下三等有怨憎人分別給予下等、中等、多於上等的滿足之樂。菩薩如果轉上中下三等親人平等,給予平等滿足之樂,為慈心成就。菩薩如果轉上中下三等怨憎人為平等,給予平等滿足之樂,為悲心成就。但這不能成就大慈大悲。
菩薩大慈對一闡提無差別想,不見其過不生嗔恨 ;又平等利益眾生。菩薩大悲是平等利樂眾生。菩薩大喜為眾生得佛法利樂歡喜。菩薩大舍為不見自己相而一切法平等舍于眾生,令具足菩薩行。
菩薩先發世間的四無量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等,才得出世間的四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四無量心對諸比丘而言,去掉不利因素,增長有利因素,是不是虛觀無實呢!若不真實還能利益眾生嗎!若真實為什麼不以諸佛菩薩威德之力,直接救度眾生出三界而受樂呢!如我修慈心經此劫七番成壞,三十六番人天果報,還沒成無上佛道呢!
佛說,若于一眾生,不生嗔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修慈的人實在不是妄想,其心真實。聲聞緣覺修慈有些困難,而諸佛菩薩慈悲真實。菩薩修行慈悲,住於此經,觀金為土,觀土為金,地水火風隨意成就。觀眾生非眾生非眾生實眾生隨意成就,無有虛妄。
菩薩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是真實思維,不是虛妄。怎樣是真思維,菩薩修慈悲喜舍能斷除諸煩惱的眾生相;能為一切諸善根本;能為貧窮眾生起惠施心,護佑得到財富。而自心不生貪著,必定回向佛道。
菩薩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不為名聞利養,不求人天快樂,不求報答;平等行施,不見受施的人持戒與破戒,不分眾生高低貧賤,不擇時間地點和什麼地方。只要眾生有求,平等行施永不間斷,具足佈施功德。菩薩佈施時如有分別心、差別念,就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修行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對眾生平等慈如自己兒子想,悲憫眾生如父母想,讓眾生滿足財富的同時,還讓眾生得到大智食物、善行食物,於佛道不求小乘;還讓眾生得到法喜食物,永離欲愛;還讓眾生得到智慧彼岸食物,得於三界解脫。
菩薩慈心佈施漿時,心發大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到大乘河,飲佛淨水,斷煩惱渴,離生死愛,具足法身,入三昧智慧海。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得出世間離欲寂靜諸昧,具足法昧,得見佛性;然後也去利益無量眾生,讓眾生無六道差別之味,唯一法味。
菩薩慈心佈施車乘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成於大乘,得住大乘,得不退轉乘,得無上功德乘,共證菩提。
菩薩慈心佈施衣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得慚愧衣,法界覆身;得壞諸見衣,成金色身。希望諸眾生普得無色身,得入無色此經。
菩薩慈心佈施花香等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貌色微妙第一,百福莊嚴,常遇善友,具足善根,持無礙戒、堅守戒、無悔戒、一切智戒,離諸破戒;得無戒、未曾有戒、無師戒、無作戒、無穢戒、無污染戒等大乘之戒,具足持戒功德,成就此經微妙蓮花。
菩薩慈心佈施床鋪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得天中天所臥之床,得大智慧,坐於四禪;臥于菩薩所臥之床,得安樂臥;離生死床;坐無上床、忍辱床、無畏床、清淨床、善法床等,遠離世間諸法、諸苦、諸煩惱,得善法、善友,共依諸佛所行之法。
菩薩慈心布施捨宅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入大乘舍,修大悲行、六度行、大正覺行、廣大行;得正念安住常樂我淨,遠離惡念顛倒;心入此經,于未來世常住菩薩所居宮殿。
菩薩慈心佈施燈明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生光明無量,安住佛法;常得照明,光澤第一;其目清淨,見清淨佛性;肉眼清淨,見十方佛刹;得佛光明,普照十方無量世界;燃大乘燈,滅眾生無明暗;得火珠明,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暗;具足五眼,悟諸法相;得此經光明,示悟眾生真實佛性。
佛說,四聖道所說善根,慈為根本。一切修息至十二因緣及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的四加行等諸法諸緣,諸根諸力等一切見道修道,都以慈為根本;離開慈或無慈,一切修行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再從四禪至諸三昧及諸神通智慧,都以慈為根本;離慈無世間法,出世間法就同水中月、鏡中花一樣不真實。因為,慈是一切諸善根本。
佛說,實思維即慈,大乘即慈,菩提即慈,大梵即慈。父母即慈,慈即是佛不可思議境界;慈即是眾生佛性,慈即大空,慈即虛空,慈即常住佛、法、僧,慈即是淨,慈即是我,慈即甘露,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是佛。
佛說,慈是一切菩薩無上道,慈是諸佛無量境界。若于小乘的聲聞緣覺而言,無常即慈,苦即是慈,不淨即慈,無我即慈,妄想即慈,不佈施等即慈。這樣慈是利己慈,不是利益眾生慈。這樣慈是不能覺了諸法,不能見佛性。慈若見法有相,就是有漏有為。
佛說,慈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佛性不可思議,佛不可思議。菩薩住于此經修如是慈,安於睡眠,眠無惡夢,夢中無有不善,命終自在往生,是此經能成就菩薩無量功德。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所有思維真實,聲聞緣覺不真實,怎麼不以菩薩威力讓眾生平等受快樂!眾生也實在沒有得到快樂,是不是菩薩修慈心為無利益!
佛說,諸眾生不修善行,作惡轉定業必須受苦報的,如一闡提或一闡提轉入各道眾生,菩薩所修慈為無利益,不能令得受樂。諸眾生修善行,所造業可受苦報也可不受苦報,菩薩之慈為有利益,能令得安樂。眾生善行,見修慈的人,自然受樂。
佛說,慈有無量門,即有神通。如提婆達多欲害如來,放狂醉大象入城,踐踏諸弟子和百千眾生,城中人民舉聲嚎哭。諸弟子中沒有離欲的四散奔走,唯阿難於道中禪坐不動。這時,佛入慈定,出手一揚,五指出五獅子,醉象害怕,爬在地上,禮我佛足。五指實無獅子,而是修慈善根力將之調伏。
佛說,諸眾生不修善行,作惡轉定業必須受苦報的,如一闡提或一闡提轉入各道眾生,菩薩所修慈為無利益,不能令得受樂。諸眾生修善行,所造業可受苦報也可不受苦報,菩薩之慈為有利益,能令得安樂。眾生善行,見修慈的人,自然受樂。
佛說,慈有無量門,即有神通。如提婆達多欲害如來,放狂醉大象入城,踐踏諸弟子和百千眾生,城中人民舉聲嚎哭。諸弟子中沒有離欲的四散奔走,唯阿難於道中禪坐不動。這時,佛入慈定,出手一揚,五指出五獅子,醉象害怕,爬在地上,禮我佛足。五指實無獅子,而是修慈善根力將之調伏。
再如佛來此城雙樹林的路上,有五百力士在修路,路中有巨石眾移不動,佛慈心憐憫,用大腳指舉此石置於空中,還以手接住放在右手掌上,吹一口氣將此石為碎末。令五百力士貢高心得以調伏。這都是慈善根力的功用。
再如,南天竺有一大城,城中有一長者名盧至,為大眾導師。盧至已於過去無量佛所植諸善本,可大城人民信伏邪道,奉事外道。佛欲度彼長者,從王舍城至大城很遠,佛與眾弟子步行而往。外道聽到消息就造謠惑眾,說有一些出家僧人要來此城,他們到哪里哪里就遭災,大地五穀不收,人民饑餓死亡,生病不能救治;他們都是無賴,似羅刹惡鬼等。大城人民聽到謠言後,紛紛到外道處求解救之法。外道說,可將城外樹林砍光,井泉用臭穢物填死,城門緊閉,各持武器,才能保大城安穩。大城人民立即施行。佛與眾弟子來到城下見此情景,慈心憐憫,所有樹林恢復如初,又長出無數花草;井泉清澈;城門自開。盧至長者帶領大城人民,來到佛住所,聽佛法要,發心向佛。此樹林井泉恢復如初,都是善根力的功用。
再如,舍衛城有一女失愛子而瘋癲,裸身哭于四城門通行道上。此女於過去佛所種過善根,佛起憐憫心,告阿難為此女穿上衣後,佛為說法。此女瘋癲立愈,併發心向佛。這都是慈善根力的功用。
再如,此舍衛城中有一優婆夷,於過去無量佛所處種諸善根。今生又皈依佛門,經常供養眾僧醫藥。僧中有一比丘,得了一種怪病,良醫說需要人肉為藥引子。此優婆夷用黃金買肉而買不到。便用刀割自己腿上肉為其治病,比丘之病得愈。而後來此優婆夷身上生瘡,苦惱不堪!即高喊南無佛!佛起大慈心,立見佛持良藥敷其瘡愈。並為其說法,令當即發菩提心。這就是慈善根力的功用,佛實際沒有去現場。
再如,有一惡人,貪心不足。得病為頭痛腹脹,苦惱不堪。念南無佛陀!佛當時住其他城市,但聞音生慈心。這個惡人當即見佛手摩頭腹,給予藥湯。佛實沒有去惡人住處,而是慈根善力的功用。
再如,一個國家有五百賊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國王用兵捕之,然後用利器刺瞎雙目。群賊苦惱念言,南無佛陀!佛于祗洹精舍聞音生慈心,用清涼風藥治癒群賊雙目。即見佛為說法,同發心向善,修行佛法。佛實沒有去群賊處,而是慈根善力的功用。
再如,一國王子愚癡,廢其父自立為王。因與別的民族有宿怨,抓來一萬二千名女人,割耳鼻斷手足,推下深坑欲活埋。此時,這些女人大哭,念言南無佛陀!佛于竹林中聞音生慈心。這時,諸女人見佛來到此地,手足耳鼻完好如初。又見佛為其說法,諸女人聽法都出家受具足戒,發菩提心。佛實沒有去諸女人處,而是慈根善力的功用。
由此可見,菩薩修慈是真實思維,慈善之力不可思議。佛菩薩尋聲救苦的慈心願力與神通自在,也不可思議。
在這裏我談一個哲學命題。唯物與唯心主義。所謂的唯物主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停留在人的意識上。而不承認思維感知不到的第七識魄和第八識神識乃至第九識自性、第十識純淨性。只有佛、菩薩或老實依佛法修行的人,才證知以金木水火土為屬性特徵的宇宙光能魄的存在;和自身具有神識與性的光能存在。這種光能說到底或了義說、究竟說,都是物質屬性,即以光體存在方式的不能獨立或能獨立的高智慧能量。不能獨立的為眾生,能獨立的為佛菩薩。這樣的人才能證知世界上徹底的唯物主義與真正的唯心主義是一體的,即唯一佛乘。佛菩薩的神通妙力都來源於通徹宇宙又在宇宙中萬徹萬能的光能。又以光能為載體成就的生命現象才是智慧無極限的覺者,成就的過程就是積功累德,培育慈悲、增長智慧的過程。否則,停止在意識上的唯物主義,停留在思維上的唯心主義,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是真正的唯心主義者。而是三界之內有欲、有求、有想或無想的六道眾生;或有為、有染、有漏的諸外道。這是存在於宇宙之中乃至我們這個世界的絕對真理。這一絕對真理的證知不是在語言、文字等一切文化現象上求得,也不是在一切物質屬性變化規律上的科學現象中能找到。所謂的地球文明,即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世間法則。離開地球乃至太陽系,就不能適用其他星球或世界的生命文明與法則。只有出世間的文明,才是永恆的真實的常樂我淨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梵行品第二十之二】
佛說,菩薩久修慈悲喜舍後,得住極愛一子地(十地菩薩神通三種廣大之一歡樂大,由常勤利益眾生向樂所證得)。怎麼稱此地菩薩為極愛又名一子呢!住此地菩薩對眾生同於一子想,對修善的人生大歡喜。所以,稱極愛一子地。
菩薩住于此地,見諸眾生有煩惱病患,心生愁惱,猶念如子。見諸眾生功德不增,身口意行不善,菩薩以智慧讓眾生培育功德,遠離生死苦惱。見一闡提墮於地獄,願同生地獄中,一闡提受極苦時若生一念改悔之心,當為說法,得一念善根。見諸眾生於六道中造作善惡,心也常念不舍,不以嗔惡相加,如一子想。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我現在智慧淺薄,不能完全理解住一子地菩薩的境界。如佛您過去世作國王行菩薩道時,怎麼處決您那裏的外道人之命呢?若一子想應該護念而不是殺掉呀!再有,若平等對待眾生如一子想,怎麼對提婆達多說,癡人無羞,食人唾沫;他聽後非常氣憤,起不善心,出佛身血;他造惡後,佛又說應該墮地獄受罪一劫。佛您這麼說與一子想之意是不是相違背呢!
再有,如須菩提尊者,住於空地,凡入城乞食,先觀是不是有人嫌嫉,若一人有此心,寧可忍極饑餓也不行乞。因為他知道,自己於往昔種福時,生一惡念,墮大地獄受苦。所以,今寧饑終日不食,也不讓一眾生起嫌嫉之心。須菩提尊者都能如此,何況一子地菩薩。因此,佛您是什麼緣故對提婆達多出粗言而又讓他生起重惡之心呢!
佛說,你今天不應該這樣問難,說佛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假設讓蚊子用嘴把大海之水吸幹見底,人與毒蛇同住一處或人將雙手投入餓獅子口等等,都不能說佛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菩薩連螞蟻都慈憫不殺,何況外道人呢!
菩薩常作種種方便,惠施眾生無量壽命。菩薩在行佈施時,持不殺戒;行忍辱時,慎口無過;行持戒時,過錯是自己的免諍訟;在行精進時,歡喜善心;在行禪定時,善法攝心;在行智慧時,平等慈悲。在行六度時,已惠施眾生得長壽命。
所問國王殺外道人時,佛已證得此地。但以愛念的原故,殺其生命,救其慧命。不是世間惡心的原故。如父母唯有一子作惡多端,若不將其殺死,還要有更多的人被殺被害等。菩薩護持正法之心就是這樣,讓他改尊善法,是隨其方便。因為,被奪其命的外道誹謗正法,墮地獄後有三念。一念自知我從人道中來;二念自知墮大地獄;三念自知誹謗大乘經典。為國王所殺而來此。三念後於大乘經典生信敬心;對自己生懺悔心。這時,乘佛菩薩願力地獄之苦立即停止,然後將其接引到佛世界,是人十劫壽命。所以,菩薩為國王有殺有鞭打的事。這樣的國王還以此業緣墮地獄嗎!在中國古代佛門這樣的公案也有很多。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如我理解不管什麼原因,殺人屬作惡,應墮地獄。因為佛為聲聞說法,諸比丘於草木都不生噁心。再有為什麼一切眾生噁心都要墮於地獄呢!
佛說,若因噁心而墮地獄,而時菩薩護持正法,令其改尊善法時,實無噁心。因為,菩薩于一切眾生都有憐憫心,只是善知因緣,行諸方便,讓眾生有緣種諸善根。可是,一些外道法,若打死蒼蠅、蚊子、老鼠等是為人類除害,打死越多越好。與佛法有本質區別。若普通凡夫殺惡人,也有業報。要在佛前依法斷食懺悔三日,才能消其罪。若殺僧人、父母、女人和耕牛,不說懺悔,要幾萬年在地獄中。
佛、菩薩知道有下中上三殺的業報因緣。下殺為一切畜牲,包括菩薩以因緣示現受生的畜牲。以下殺因緣要墮三惡道,受下苦報。中殺為殺凡夫至三果羅漢,以中殺因緣墮入三惡道,受中苦報。上殺為殺父母至四果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以是業因,墮于大阿鼻地獄,受上苦報,無有出期。
不在三殺之內,不受三殺苦報之內的殺,有其他的業報。如殺一闡提不在三殺之內,一些外道容易轉為一闡提,誹謗大乘佛法,打殺這類的一闡提也不在三殺之內。
佛是什麼因緣罵提婆達多癡人食唾。因為,佛說法雖是實語為世人所愛,但因時間、地點、人物、場合等不合適,佛不會說;所說讓聽者不悅,也不會說。所以,只有真實不虛的法,還要合適宜時才能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說。這是佛正便知和知方便的原故。如有一曠野鬼,純食血肉,日食一人。佛為此鬼說法而此鬼暴惡不受,佛即化身為大力鬼將其降伏,此時此鬼昏迷不醒。佛以慈憫心手摸其身,此鬼又恢復其原狀,感激大力鬼王的大威德。這時,佛又為此鬼說,又為受不殺戒。此鬼問佛,我和眷屬都以食血肉生存,受不殺戒怎麼活呢?佛告訴此鬼類,凡是有修行佛法之處,都佈施飲食。若有不尊佛教不行佈施曠野鬼類的人,不是佛弟子,是天魔眷屬。
佛曾以木打護法鬼,把羊頭鬼推下山去,以針刺箭毛鬼身等,目的是糾正諸類心中惡習,安住正法。提婆達多不是一闡提、凡夫、聲聞、緣覺,是諸佛知見,為佛法示現反面教員;佛呵責辱罵提婆達多也是諸佛境界,不以種種方便難以調伏眾生。所以,不能對佛說法和諸行有一絲一毫的疑惑心。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修慈悲喜舍又得何地!
佛說,菩薩修舍心時,得住於空平等地。是入地以上菩薩的無分別自在,舍一切法,離一切分別心而得菩薩住于此地不見父母、兄弟等一切親族和善知識及怨憎等人,不見一切有五蘊的眾生壽命。菩薩住于此地,觀一切法如虛空,清淨無礙,其心平等。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怎麼樣修空呢!
佛說,空有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
1、 內空是菩薩觀內法空。心無親怨與眾生壽命,心無佛法僧相和所有財物;唯有佛性,常樂我淨。
2、 外空是菩薩觀無內法,也無外法。
3、 內外空是菩薩內外法相具空,唯佛性不空,常樂我淨不空。
4、 有為空是菩薩觀一切有為之法皆空。在諸空基礎上,常樂我淨也是空,佛法僧第一義也是空,唯一佛性不空。
5、 無為空是菩薩觀無為法皆空。觀佛性無有為與無為的分別。
6、 無始空是菩薩觀生死無始皆空。觀佛性空寂,無有變異。
7、 性空是菩薩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觀三界諸法,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本性。
8、 無所有空是菩薩觀三界皆空。觀三界如貧窮人一切都無所有,純流浪漢一個,即唯一佛性。
9、 第一義空是菩薩觀一切來去皆空。觀一切法來無所來去無所至,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有業有報,不見作者(業力召感,無人操縱)。
10、 空空是菩薩觀空中皆空,即空中空。諸聲聞緣覺的最高境界時,在此處迷惑,得空空三昧,說空空是大道,不知空中空,空中空中尚有不空。
11、 大空是菩薩智慧到達彼岸又無有極限,三界諸有諸相皆空。心無掛礙,行無掛礙。
菩薩住于此地後,於一切法無掛礙,心無迷悶,明瞭出世間實相,得虛空等地。此地菩薩為無煩惱業所縛,更無煩惱業所能障礙,是十地菩薩的業自在。心無好惡,如虛空廣大,能容諸物,能容諸法。
菩薩住于此地中,於一切法見知行緣性相,根禪心定,乘戒法施,善知識等。一切法,能知能見。
菩薩住于此地中,知而不見。知為自餓法。即一切功德自性具足,不從外有;一切向內求,修自心自性;不為我修,不為人修,不為眾生修,不為佛修。知臥灰土、住墳塚、穿糞掃衣、乞食等一切苦行和持戒及供養諸天等善,都為外在因緣法相,不是無上解脫因。不見一人光向外求法相,不向自心性內求而得正解脫。
菩薩住于此地中,亦見亦知。見諸眾生諸行邪法而不自明,必墮地獄而受苦報。知諸眾生從地獄出若生人中,從聲聞緣覺入道,再修六度萬行,明心見性得入正解脫。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知亦見。知自性常自身不常,佛法僧三寶常而世間一切有相無常。知世間苦樂清淨不是自性清淨。我身、我相、我名、我利等不是性我。知佛隨順世間示現涅槃,佛身不是色所成就,無壞、無煩惱、無臭穢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知亦見。知人順世間法流是凡夫,即凡夫著其樂願隨生死流;知人逆世間法流是正住,即一至四果羅漢與辟支佛;正住至彼岸的是菩薩是佛。見有眾生造身口意三業不善,要墮三惡道;見有眾生修善業,要生人天善道;見有眾生從暗入暗,從暗入明,從明入暗,從明入明。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知亦見。知人今世惡業由貪欲、嗔恚、愚癡等成就,必受地獄苦報;而有的人能依佛法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現世輕受業報,不去地獄。業能轉為現世報,一是必須懺悔諸惡,立即改正,後不再作。二是必須供養三寶,修善積德。再加上依法修行這個前提,才不將地獄苦報轉為現世受報。有的人不學佛修行身體等都很好,學佛修行後又是頭痛、目痛、腹痛、背痛,橫死等;又有被人責?辱打、饑寒、困苦等;又有破財、離婚、事業不順等,都是往昔極重惡業轉為現世輕報,特別是今生有幸往生極樂淨土的人,更是這樣。見世人不懂、不知、不信、不能修行身、戒、心、慧,不但不能把往昔所造諸惡轉為現世輕報,還把今世造作少許惡業增長為受地獄苦。因為不知懺悔,不知修福。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知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所覆蔽,如黑雲擋日,不能得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修行功夫不到家,如夜間觀物,見不明了。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見亦知。見十方諸佛與十方諸佛世界真實。知自性具足是佛而功德不具足不能證得,還需要福慧雙修。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見亦知和不見不知。亦見亦知世界文字、語言般若和世間男女、山河、城市、財富等。不見不知佛智慧的微妙境界和證悟知見,即佛說法藏在語言文字後面的微密之語,佛說法藏在世間萬象後面的真相。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知而不見。知世間惠施、供養、受者、因果是修福德;不見惠施、供養、受者、因果是佛法身慧德。這四知四見合為一起的無量功德,只有佛具足五眼才觀知清楚。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能這麼知有什麼作用嗎!
佛說,菩薩這麼知能得四無礙智慧。即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法無礙是知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及法的名字。
義無礙是知一切法諸義,能隨諸法立名而解說實義。
辭無礙是知一切法生出的詞惠,明瞭文字語言所綜合的闡述和辯論。
樂說無礙是知諸法空相與實相,演說正義,很難被駁倒,又無所畏懼。
菩薩得法無礙智,遍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雖知諸法而不分別執著。
菩薩得義無礙智,知雖有三乘,歸其一乘,雖三乘又無差別相;雖知法中諸義,而不去執著。
菩薩得辭無礙智,於一法中可用多種方法解說,說法無盡;諸法名字,而對此不去執著。
菩薩得樂說無礙智,於無量劫為眾生演說諸法意趣,處處精妙而不窮盡;雖演說的最好、最上,對好上不去執著。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若不能比較分別諸法,就對諸法不瞭解?
只有比較分別諸法,才能知法,若有比較分別就是有所執著。
佛說,無取著才能無礙,是菩薩。要知道貪取執著為凡夫,凡夫貪取執著色受想行識,對色等有貪心就為所縛,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憂悲大苦等一切煩惱。一切凡夫無此法義辭樂四無礙智慧。而菩薩已經于無量阿僧祇劫早已明瞭知見法相,對色受想行識無貪著心,已解脫于生老病死等諸煩惱。
況且菩薩法無礙,善知字持而不忘失。因為有天眼通,見今日字義法相如眼見高山與浮雲一樣明瞭,如母知子一樣什麼也無法隱瞞。
況且菩薩義無礙,善知義持而不忘失。因為有信解自在神通,知諸法名字就像知道地球上有山有水有眾生一樣不需要再去記知什麼。
況且菩薩辭無礙,善知身事、國事、天下事無非佛事,心中無有男女、舍宅財寶等名。辭是世間法凡夫境界;天下無事,唯一佛事是菩薩的諸佛境界。
況且菩薩樂說無礙,善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無量阿僧祇劫說世間法,是讓眾生出世間。菩薩久修世間法知法無礙,久修出世間法而知義無礙,久修離世間法相而得辭無礙,久修說世間法而得樂說無礙。
佛說,在很多經典中,說聲聞緣覺之人有四無礙,是世間有,出世間無有。菩薩修四無礙是度眾生。緣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山林獨處,經日默然,不能說法度人,不能讓人得到四加行,不能讓人發菩提心。再有,緣覺出世時世間無佛經典,雖知諸法,雖知文字,雖知佛理,卻不知大乘佛法,不知常住佛法僧,不知眾生皆有佛性。
所以,實無四無礙。聲聞之人無有三種善巧方便;
一是必須軟語而後受化;
二是必須粗語而後受化;
三是不軟不粗而去受化。
即不能善知諸眾生根基利鈍差別,因緣是否具足和對佛三乘的疑心。所以,實無四無礙。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若聲聞緣覺之人實無四無礙,那佛怎麼說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訶拘希羅四無礙第一。他們都是聲聞緣覺,讓我怎麼理解。
佛說,我為凡夫才說聲聞緣覺之人第一。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知見得四無礙。怎麼又說若菩薩心有所礙,名為凡夫呢!
佛說,若有所礙,則為有礙,是四顛倒。菩薩無四顛倒,得無礙,才說得四無礙。再有無所得是智慧,有所得是無明。無所得是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有所得是三界六道。無所得是住大乘,有所得是聲聞緣覺。無所得是大涅槃,有所得是三界小涅槃。無所得是如虛空,有所得是入生死輪回。無所得是見佛性,得常樂我淨,有所得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無所得是世間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有所得是有相之見。無所得是無上正等正覺,有所得是聲聞緣覺的種子。若說有得是魔眷屬,不是佛弟子。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為純陀所說的偈語,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是什麼意思?
佛說,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無量煩惱,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就無今天的大般涅槃。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智慧相,為度眾生,今天還要示現具有煩惱像的肉身。
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父母和合之身,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就無今天的金剛微妙之身。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度眾生要隨順世間示現四大之身和生老病死世間四病。
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就無今天的無上正等正覺。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佛性可見,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示現無常樂我淨的肉身。
所說本有,即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證得菩提;也不能把世界眾生的生老病死四魔破壞掉。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再修六度,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示現凡夫苦行破魔證道等。
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雜食之身,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今天就沒有無邊之身。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再修三十七助道之法,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有雜食之身去修三十七助道法。
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於一切法的貪取執著心,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今天就沒有畢竟空定。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中道實義,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示現無量法心。
所說本有,即佛初證菩提時,因為有諸鈍根聲聞弟子,只能說四諦因緣小乘法,而不能說唯一佛乘的大乘法,只能在天上講了一部《華嚴經》。
所說本無,即本無利根人都像你童子菩薩這樣,佛才方便說三乘法。
所說本有,即在前三個月本說要在此雙樹林下般涅槃,今天兌現前言,還要說此經。
所說本無,即本無往昔和現在文殊師利沒有在世間示現肉身大菩薩,因為世間顛倒,佛雖真常還要示現無常。佛雖方便略相說廣,廣相說略,是明見眾生根基的原故,所說諸法都是真實的。
佛說,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因為諸佛為出世間而說世間,目的是讓眾生出世間。若眾生不能出世間,佛就永遠不會說世間。有時佛說世間,眾生認為是說出世間;有時佛說出世間,眾生又認為是說世間。所有佛說法要先易後難,先說小乘,後說大乘。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出世間也可稱為道、菩提、涅槃等。若有說得道,有得就是無常。道是佛性,本自具足,怎麼還說得呢?在世間法有得是無常,在出世間法得為有常。佛性本自具足,有世間修道,才能見性得道。
童子菩薩這樣向佛請法,是擔心眾生執著文字,分辨不清世間與出世間。
佛說,道有二種。一是常;二是無常。出世間為常,在世間為無常。菩提與涅槃也是這樣。外道所修為無常,外道是心外求法,所求之法仍為有與相,所以無常。內道所修為常,是向自心求法,所求無有無相,所以是常。聲聞、緣覺所得菩提為無常,凡夫的煩惱在欲界與色界,聲聞緣覺的煩惱在色界與無色界,雖證果位,未出三界,所以為無常。用我的話說,租別人的房住,早晚得騰地方,因為不是自己的國土。菩薩與諸佛為常,菩薩的煩惱在佛淨土,已出世間,必然成佛,所以為常。這裏的凡夫、聲聞、緣覺、菩薩雖有煩惱,文字相同而各自的內含不同。為什麼有文字般若的人,易落愛見坑,墮文字獄,就是不懂出世間實相,總是在世間空相轉來轉去,實在是可憐憫者。執著於心外解脫,是有為法,是無常。自心解脫是無為法,才是常。
佛說,一切眾生執著於道、菩提、涅槃等名相而去修戒定慧,仍是無量煩惱中的煩惱,所見之道不真。因為,道無色相可見,無色形可摸。若說無卻能斷一切煩惱,一切菩薩了了明見。眾生心中有相,只能貌見,見人說長相,見角說牛相等。了了見為心見、性見,離世間諸相實見。
佛是什麼因緣罵提婆達多癡人食唾。因為,佛說法雖是實語為世人所愛,但因時間、地點、人物、場合等不合適,佛不會說;所說讓聽者不悅,也不會說。所以,只有真實不虛的法,還要合適宜時才能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說。這是佛正便知和知方便的原故。如有一曠野鬼,純食血肉,日食一人。佛為此鬼說法而此鬼暴惡不受,佛即化身為大力鬼將其降伏,此時此鬼昏迷不醒。佛以慈憫心手摸其身,此鬼又恢復其原狀,感激大力鬼王的大威德。這時,佛又為此鬼說,又為受不殺戒。此鬼問佛,我和眷屬都以食血肉生存,受不殺戒怎麼活呢?佛告訴此鬼類,凡是有修行佛法之處,都佈施飲食。若有不尊佛教不行佈施曠野鬼類的人,不是佛弟子,是天魔眷屬。
佛曾以木打護法鬼,把羊頭鬼推下山去,以針刺箭毛鬼身等,目的是糾正諸類心中惡習,安住正法。提婆達多不是一闡提、凡夫、聲聞、緣覺,是諸佛知見,為佛法示現反面教員;佛呵責辱罵提婆達多也是諸佛境界,不以種種方便難以調伏眾生。所以,不能對佛說法和諸行有一絲一毫的疑惑心。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修慈悲喜舍又得何地!
佛說,菩薩修舍心時,得住於空平等地。是入地以上菩薩的無分別自在,舍一切法,離一切分別心而得菩薩住于此地不見父母、兄弟等一切親族和善知識及怨憎等人,不見一切有五蘊的眾生壽命。菩薩住于此地,觀一切法如虛空,清淨無礙,其心平等。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怎麼樣修空呢!
佛說,空有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
1、 內空是菩薩觀內法空。心無親怨與眾生壽命,心無佛法僧相和所有財物;唯有佛性,常樂我淨。
2、 外空是菩薩觀無內法,也無外法。
3、 內外空是菩薩內外法相具空,唯佛性不空,常樂我淨不空。
4、 有為空是菩薩觀一切有為之法皆空。在諸空基礎上,常樂我淨也是空,佛法僧第一義也是空,唯一佛性不空。
5、 無為空是菩薩觀無為法皆空。觀佛性無有為與無為的分別。
6、 無始空是菩薩觀生死無始皆空。觀佛性空寂,無有變異。
7、 性空是菩薩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觀三界諸法,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本性。
8、 無所有空是菩薩觀三界皆空。觀三界如貧窮人一切都無所有,純流浪漢一個,即唯一佛性。
9、 第一義空是菩薩觀一切來去皆空。觀一切法來無所來去無所至,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有業有報,不見作者(業力召感,無人操縱)。
10、 空空是菩薩觀空中皆空,即空中空。諸聲聞緣覺的最高境界時,在此處迷惑,得空空三昧,說空空是大道,不知空中空,空中空中尚有不空。
11、 大空是菩薩智慧到達彼岸又無有極限,三界諸有諸相皆空。心無掛礙,行無掛礙。
菩薩住于此地後,於一切法無掛礙,心無迷悶,明瞭出世間實相,得虛空等地。此地菩薩為無煩惱業所縛,更無煩惱業所能障礙,是十地菩薩的業自在。心無好惡,如虛空廣大,能容諸物,能容諸法。
菩薩住于此地中,於一切法見知行緣性相,根禪心定,乘戒法施,善知識等。一切法,能知能見。
菩薩住于此地中,知而不見。知為自餓法。即一切功德自性具足,不從外有;一切向內求,修自心自性;不為我修,不為人修,不為眾生修,不為佛修。知臥灰土、住墳塚、穿糞掃衣、乞食等一切苦行和持戒及供養諸天等善,都為外在因緣法相,不是無上解脫因。不見一人光向外求法相,不向自心性內求而得正解脫。
菩薩住于此地中,亦見亦知。見諸眾生諸行邪法而不自明,必墮地獄而受苦報。知諸眾生從地獄出若生人中,從聲聞緣覺入道,再修六度萬行,明心見性得入正解脫。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知亦見。知自性常自身不常,佛法僧三寶常而世間一切有相無常。知世間苦樂清淨不是自性清淨。我身、我相、我名、我利等不是性我。知佛隨順世間示現涅槃,佛身不是色所成就,無壞、無煩惱、無臭穢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知亦見。知人順世間法流是凡夫,即凡夫著其樂願隨生死流;知人逆世間法流是正住,即一至四果羅漢與辟支佛;正住至彼岸的是菩薩是佛。見有眾生造身口意三業不善,要墮三惡道;見有眾生修善業,要生人天善道;見有眾生從暗入暗,從暗入明,從明入暗,從明入明。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知亦見。知人今世惡業由貪欲、嗔恚、愚癡等成就,必受地獄苦報;而有的人能依佛法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現世輕受業報,不去地獄。業能轉為現世報,一是必須懺悔諸惡,立即改正,後不再作。二是必須供養三寶,修善積德。再加上依法修行這個前提,才不將地獄苦報轉為現世受報。有的人不學佛修行身體等都很好,學佛修行後又是頭痛、目痛、腹痛、背痛,橫死等;又有被人責?辱打、饑寒、困苦等;又有破財、離婚、事業不順等,都是往昔極重惡業轉為現世輕報,特別是今生有幸往生極樂淨土的人,更是這樣。見世人不懂、不知、不信、不能修行身、戒、心、慧,不但不能把往昔所造諸惡轉為現世輕報,還把今世造作少許惡業增長為受地獄苦。因為不知懺悔,不知修福。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知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所覆蔽,如黑雲擋日,不能得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修行功夫不到家,如夜間觀物,見不明了。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見亦知。見十方諸佛與十方諸佛世界真實。知自性具足是佛而功德不具足不能證得,還需要福慧雙修。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亦見亦知和不見不知。亦見亦知世界文字、語言般若和世間男女、山河、城市、財富等。不見不知佛智慧的微妙境界和證悟知見,即佛說法藏在語言文字後面的微密之語,佛說法藏在世間萬象後面的真相。
菩薩住于此地中,又有知而不見。知世間惠施、供養、受者、因果是修福德;不見惠施、供養、受者、因果是佛法身慧德。這四知四見合為一起的無量功德,只有佛具足五眼才觀知清楚。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能這麼知有什麼作用嗎!
佛說,菩薩這麼知能得四無礙智慧。即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法無礙是知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及法的名字。
義無礙是知一切法諸義,能隨諸法立名而解說實義。
辭無礙是知一切法生出的詞惠,明瞭文字語言所綜合的闡述和辯論。
樂說無礙是知諸法空相與實相,演說正義,很難被駁倒,又無所畏懼。
菩薩得法無礙智,遍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雖知諸法而不分別執著。
菩薩得義無礙智,知雖有三乘,歸其一乘,雖三乘又無差別相;雖知法中諸義,而不去執著。
菩薩得辭無礙智,於一法中可用多種方法解說,說法無盡;諸法名字,而對此不去執著。
菩薩得樂說無礙智,於無量劫為眾生演說諸法意趣,處處精妙而不窮盡;雖演說的最好、最上,對好上不去執著。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若不能比較分別諸法,就對諸法不瞭解?
只有比較分別諸法,才能知法,若有比較分別就是有所執著。
佛說,無取著才能無礙,是菩薩。要知道貪取執著為凡夫,凡夫貪取執著色受想行識,對色等有貪心就為所縛,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憂悲大苦等一切煩惱。一切凡夫無此法義辭樂四無礙智慧。而菩薩已經于無量阿僧祇劫早已明瞭知見法相,對色受想行識無貪著心,已解脫于生老病死等諸煩惱。
況且菩薩法無礙,善知字持而不忘失。因為有天眼通,見今日字義法相如眼見高山與浮雲一樣明瞭,如母知子一樣什麼也無法隱瞞。
況且菩薩義無礙,善知義持而不忘失。因為有信解自在神通,知諸法名字就像知道地球上有山有水有眾生一樣不需要再去記知什麼。
況且菩薩辭無礙,善知身事、國事、天下事無非佛事,心中無有男女、舍宅財寶等名。辭是世間法凡夫境界;天下無事,唯一佛事是菩薩的諸佛境界。
況且菩薩樂說無礙,善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無量阿僧祇劫說世間法,是讓眾生出世間。菩薩久修世間法知法無礙,久修出世間法而知義無礙,久修離世間法相而得辭無礙,久修說世間法而得樂說無礙。
佛說,在很多經典中,說聲聞緣覺之人有四無礙,是世間有,出世間無有。菩薩修四無礙是度眾生。緣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山林獨處,經日默然,不能說法度人,不能讓人得到四加行,不能讓人發菩提心。再有,緣覺出世時世間無佛經典,雖知諸法,雖知文字,雖知佛理,卻不知大乘佛法,不知常住佛法僧,不知眾生皆有佛性。
所以,實無四無礙。聲聞之人無有三種善巧方便;
一是必須軟語而後受化;
二是必須粗語而後受化;
三是不軟不粗而去受化。
即不能善知諸眾生根基利鈍差別,因緣是否具足和對佛三乘的疑心。所以,實無四無礙。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若聲聞緣覺之人實無四無礙,那佛怎麼說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訶拘希羅四無礙第一。他們都是聲聞緣覺,讓我怎麼理解。
佛說,我為凡夫才說聲聞緣覺之人第一。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知見得四無礙。怎麼又說若菩薩心有所礙,名為凡夫呢!
佛說,若有所礙,則為有礙,是四顛倒。菩薩無四顛倒,得無礙,才說得四無礙。再有無所得是智慧,有所得是無明。無所得是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有所得是三界六道。無所得是住大乘,有所得是聲聞緣覺。無所得是大涅槃,有所得是三界小涅槃。無所得是如虛空,有所得是入生死輪回。無所得是見佛性,得常樂我淨,有所得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無所得是世間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有所得是有相之見。無所得是無上正等正覺,有所得是聲聞緣覺的種子。若說有得是魔眷屬,不是佛弟子。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為純陀所說的偈語,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是什麼意思?
佛說,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無量煩惱,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就無今天的大般涅槃。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智慧相,為度眾生,今天還要示現具有煩惱像的肉身。
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父母和合之身,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就無今天的金剛微妙之身。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度眾生要隨順世間示現四大之身和生老病死世間四病。
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就無今天的無上正等正覺。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佛性可見,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示現無常樂我淨的肉身。
所說本有,即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證得菩提;也不能把世界眾生的生老病死四魔破壞掉。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再修六度,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示現凡夫苦行破魔證道等。
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雜食之身,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今天就沒有無邊之身。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再修三十七助道之法,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有雜食之身去修三十七助道法。
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於一切法的貪取執著心,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今天就沒有畢竟空定。
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中道實義,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示現無量法心。
所說本有,即佛初證菩提時,因為有諸鈍根聲聞弟子,只能說四諦因緣小乘法,而不能說唯一佛乘的大乘法,只能在天上講了一部《華嚴經》。
所說本無,即本無利根人都像你童子菩薩這樣,佛才方便說三乘法。
所說本有,即在前三個月本說要在此雙樹林下般涅槃,今天兌現前言,還要說此經。
所說本無,即本無往昔和現在文殊師利沒有在世間示現肉身大菩薩,因為世間顛倒,佛雖真常還要示現無常。佛雖方便略相說廣,廣相說略,是明見眾生根基的原故,所說諸法都是真實的。
佛說,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因為諸佛為出世間而說世間,目的是讓眾生出世間。若眾生不能出世間,佛就永遠不會說世間。有時佛說世間,眾生認為是說出世間;有時佛說出世間,眾生又認為是說世間。所有佛說法要先易後難,先說小乘,後說大乘。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出世間也可稱為道、菩提、涅槃等。若有說得道,有得就是無常。道是佛性,本自具足,怎麼還說得呢?在世間法有得是無常,在出世間法得為有常。佛性本自具足,有世間修道,才能見性得道。
童子菩薩這樣向佛請法,是擔心眾生執著文字,分辨不清世間與出世間。
佛說,道有二種。一是常;二是無常。出世間為常,在世間為無常。菩提與涅槃也是這樣。外道所修為無常,外道是心外求法,所求之法仍為有與相,所以無常。內道所修為常,是向自心求法,所求無有無相,所以是常。聲聞、緣覺所得菩提為無常,凡夫的煩惱在欲界與色界,聲聞緣覺的煩惱在色界與無色界,雖證果位,未出三界,所以為無常。用我的話說,租別人的房住,早晚得騰地方,因為不是自己的國土。菩薩與諸佛為常,菩薩的煩惱在佛淨土,已出世間,必然成佛,所以為常。這裏的凡夫、聲聞、緣覺、菩薩雖有煩惱,文字相同而各自的內含不同。為什麼有文字般若的人,易落愛見坑,墮文字獄,就是不懂出世間實相,總是在世間空相轉來轉去,實在是可憐憫者。執著於心外解脫,是有為法,是無常。自心解脫是無為法,才是常。
佛說,一切眾生執著於道、菩提、涅槃等名相而去修戒定慧,仍是無量煩惱中的煩惱,所見之道不真。因為,道無色相可見,無色形可摸。若說無卻能斷一切煩惱,一切菩薩了了明見。眾生心中有相,只能貌見,見人說長相,見角說牛相等。了了見為心見、性見,離世間諸相實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