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諸位比丘、比丘尼、居士:

    我今看到淨慧法師講述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一書,心境豁然頓開,受益匪淺,幾點感悟供養給大家。

法師講法,只起兩個作用:一是堅固其心;即信念之人和修道之人。二是指引路徑;即引領行人如何走過險地,到達彼岸。對普通人,也有驚警作用。我行學多年,只在文字、經書、名相、理論上打轉轉,未能證悟,任光陰流逝,今日方知悲哀。

當下聽聞妙法,猶如甘露潤心田,震開自性兩扇門。真修實證的人講法,明瞭真空實相,通達佛理,讓人注重修行。當今末法之時,湧現正法宏聲,微顯我佛真智。

衆生造作輪轉,習氣深重。非依正法精神修行,方能棄轉習氣,改惡造作爲善造作,改輪轉生死爲倒駕慈航。才不白得人身一回,才不枉聞經聽法一次。吾輩智劣,自以爲是。今日方知:

人外有人天外天,知見不同度愚頑。

求證自性見真我,家鄉報恩在佛前。

一石激起千層浪,靜坐禪行當下難。

六根著觸無窮盡,當頭棒喝感謝誰。

祝有幸讀到者,依法早行,速證聖果, 共度群迷,同奔蓮邦。

農曆丁亥年十一月十九日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淨慧法師講述

諸位仁者: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在佛住世時,沒有這部經;在古印度也沒有;這部經是唐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期間才有的。當時他走了三天三夜、斷糧斷水,後有野狼跟蹤,在這種情況下昏倒在地。當他回憶起這段故事時,最後一念是“我必死無疑”,“我肯定不行了”。當他再次醒來時,看到一位老者在他身邊,而且給他備足了乾糧和水。唐玄奘就問老者是誰,老者給他講了這部心經。當他再細問時,房子沒了,老者也沒了,這時在空中,現出觀世音菩薩像。唐玄奘把這部心經傳到古印度後又傳回中國,所以這部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說。


一些人對“化身”這個概念理解的不準確,認爲“化身”就是“化身”。請問:“化身”是以什麽生命狀態存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界起什麽作用?它的實相是怎樣的?這在佛經上沒有。沒有證悟的人判定不準確。談到化身的同時,就有“法身”和“報身”。這是佛家的“三身”。都說“佛正法住世”,卻無人理解“住世”的真正含義。因爲佛說的話,普通人做不到;用滿天下人的思維,也思維不了這個智慧。


什麽是佛的“法性身”?《華嚴經》是佛講給法身大士的,這是方便說;準確來說,是化身佛講給化身菩薩的。天龍八部、釋梵天王天衆是報身,是報身的衆生,不能說是給人講的,應該說是給衆生講的。總的來說,一些天王也是化身菩薩,欲界天天王是報身菩薩;進入色界,無色界的天王是化身菩薩。佛法既深妙又很簡單,這在書本上找不到。


什麽是佛的“法性身”?

我們就在毗盧遮那佛的法性身當中。法性身是“願力成就”;是一切能量的本源;是一個輪廓、範圍,也可以說是世界涵蓋的能量的總和。這裏的一切是毗盧遮那佛的本源的東西。這種法性,是一種能量,不是想象的。比如這個院子、房子裏什麽都有,這些都是修證而成就的,是證得來的。沒有幾大阿曾祗劫的修證,是成就不了的。


“報身”是這個世界的真正主人,享受的是主人。“報身”是“功德成就”。“報身”一定是在“法性身”之內享受,這個娑婆世界的真正主人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報身的成就才能帶動法身成就、化身成就。各位都是報身,“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個“報身”修不出去,永遠也沒有化身成就。報身佛是“樂”的主人,是世界的宰主,是正定享受,是娑婆世界的真正主人。整個娑婆世界,包括天王也受之約束。


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化身以兩種形態存在於世,
一是示現不同衆生的形體而存在;
二是以無影無形,以光能的形式存在。
前一種好理解——觀世音菩薩可以化身作一個出家人來這個世界,大勢至菩薩可以化身一個在家人來到這個世界。另一種不好理解,有修證功夫的人,或者乘願再來的人不懷疑,因爲他們可以見到,或者有的可以感覺到,有人感到身體發暖、清涼、有光等現象。化身以這種生命狀態存在的時候,可以化三十二相,以什麽身得度就現什麽身,但是又沒有什麽形象。真佛無相——不是以肉眼看到或肉耳聽到的。這個世界也有證得化身成就的人。


大家知道,慧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的是什麽境界?是菩薩境界,是沒有化身成就的菩薩。

什麽是“有化身成就的菩薩”?
“菩提道上來,隨緣現鏡臺。妙有續慧命,真空無塵埃。”
有化身成就的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從性上說一樣,從功德上說不一樣。

爲什麽?觀世音菩薩可以化佛身度衆生,可以化三十二相度衆生。爲什麽一些有化身成就的人還要修呢?十地菩薩只能以十種身度衆生,不能以“佛身”化度。區別在於,十地菩薩成就了有限的功德。釋迦牟尼佛雖然肉身入涅槃,但他還在這個世界住世,你若修的有本事,他可以每時每刻賜給你另一種能量。當你拜釋迦牟尼佛舍利時,你右繞三匝或七匝,佛就能賜給你能量,讓你感知到。佛說,“我名義上滅度,但實無滅度。”

前面介紹了“法身”、“化身”和“報身”的關係。佛講,“聲聞”、“緣覺”只是請長假,是名義佛弟子。佛在講《法華經》時,談到了這個問題。爲什麽?這裏非常奧妙,一般人講法,只是佛怎麽說他怎麽說,這樣的“法師”說的是“佛話”,不是他自己證得的話。佛說這樣的人是“增上慢人”。

問題出在羅漢、辟支佛在他們修證過程當中,修到三果羅漢時,沒有發菩提心,直接進入到四果羅漢,就在相應的那層天享天福,而沒有往生到其他佛國土去。由於這些人不能成就他們的化身、法身,所以沒有往生到其他佛國土去,這是從實相上說,他們只能在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國土成就。所以,羅漢、辟支佛是名義佛弟子,不究竟,沒有成就自己的法性身,沒有成就自己的佛國土,經過八萬四千大劫還是會墮落。

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兜率內院的菩薩才有機會成就他們自己的法身和化身。但是,聲聞、緣覺是這個世界修行人的皈依處。因爲一些人必須從小乘學起,菩薩都是從聲聞、緣覺選拔出來的,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大學必須從小學開始。那爲什麽要發菩提心呢?根本原因是沒有成就法身和化身。你們看到呂祖的書,“僧道一般同”是什麽境界?是“小乘人”的境界、是“四果羅漢”的境界,道家叫“大羅仙”。佛家講他們定力極高,可是他們與聲聞、緣覺一樣,要辦什麽事情,必須自己親自過來,而佛家化身過來就可以,報身不用來。這種境界就叫“智慧不足”。爲什麽智慧不足?基礎是功德不足,只能成就有限的功德,因爲每尊菩薩的成就,都不是在一個佛國土成就的。大家要知道,報身一定要成就,再深一步說,沒有達到七地菩薩,化身成就以上的功德就不會有法身成就。講心經應明確這些。不用再從理論上探討這些沒有邊際的事情,這是實證得知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名淺釋】

“般若”是“智慧”,經名是“我們的心到達智慧的彼岸”的意思。細一點說,就是“我的心到達智慧的彼岸還不算,還要到達無極限的程度”。“蜜多”是“無極限”、“沒有邊際”的意思。“般若波羅蜜”是化身成就的菩薩講的到達無極限彼岸的智慧。爲什麽菩薩用化身說?化身菩薩爲什麽要講這部經?

佛家把禪定看的非常重要,所以一開始就講禪定。不但要進入禪定,而且還要進入深禪次定。什麽是“深禪次定”?定境無邊際,禪、密、淨都有,淨土的“念佛三昧”就是身、口、意三休息。你的身體各器官沒待著,你的思維滿天下亂竄,你能說是自己身、口、意三休息嗎?處在一種“定”的狀態,定必須是深禪次定的東西,因爲只有在“定”當中,才能觀察到你想象不到的東西。


“般若波羅蜜”——彼岸的智慧只有通過禪定才能得到的,沒有禪定的功夫,沒有這種境界就到達不了彼岸,離開禪定說“念佛回家”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有爲的。

我們有些人見出家人稱“老師”,我知道在佛學院可以稱老師和學生,但在寺廟不能稱“張老師”“李老師”,應稱呼出家人爲“師父”。佛家只講師徒,講傳承。是你打鐵我在旁邊學,師父教你怎麽做、怎麽實踐,所以我說“老師”“學生”是佛學院特定環境下的稱呼,請不要著相。

禪定的境界什麽樣,“色、香、味、觸、法”不起作用。佛家說“以色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是你沒有進入禪定的境界。否則絕不會用音聲、燒香、供養等有爲的形式,求出三界。不入禪定的時候,一切皆是有爲造做,不解決根本問題,還是五蘊思維在想。一些學佛人,幾十年不入道,只研究理論,不依法修行,不進入禪定,只是表面上做文章。這正如佛家講的,以水濟水,水越發越大;以火濟火,火越燒越旺,去除妄想無有出期,都是不明白佛家真相。達摩祖師問他的弟子,“你們都得到我什麽了?”衆弟子大多用語言回答,自稱如何如何,只有一個弟子不言語只磕頭,他才真正得道。用音聲、言語,道就斷了,因爲那是虛妄有爲的。進入禪定功夫,沒有語言。沒有達到定的境界,很難逃出火宅。

有人會問:“我們修淨土的還有沒有可能成就?”光念佛號不去靜坐,成就是以後的事情。但現在還是要從腳下做起,這是學佛的基礎,學佛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身體。我怎麽哄著你都不如你踏踏實實去坐,今天坐一個小時,以後就少坐一個小時,只要坐了就不會空過,肯定有成就的一天。腦子的念頭多啊,念頭就是身體的需要。爲什麽?因爲我們的身體是法界中物,身體總是有我需要,以法生心,離不開外部的世界,聽啥染啥、見啥染啥。這個身體本身就是法,但是這個法是顛倒之法,這是有爲的身體,功用、妙用都有。性的東西是本源的東西,住法生心,衆生隨種種法而著種種法生心,所以有偈云“這點靈光道上來,只因逐妄隨塵埃,今君要見回鄉路,悟得心經道法開。”所以學佛證道要從空入手,“他人難用力,自度自家身,智者超三界,愚者生死輪”。自己不修無人代替,看別人吃飯,說別人吃飯,不解決自己餓的問題,他人幫不了你忙,當你證得到空的境界時,才知道“往來不相代,你我誰是誰”,這個世界好恐怖,“不覺兩淚流”。爲什麽開悟的人都哭?這些年,這些時間白白浪費,今天才找到回家路,他誰都不怨,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佛,只恨自己,“有岸不回頭”。觀察自己,“隨妄惹塵埃”,隨業現象不識面,我們今天租了這個屋,明天又租那個屋,改形換態到現在還不知主人公是誰。隨業往來,隨業現形;今生是狗,來生是豬。你看狗不咋地,你曾爲狗,“無始劫來自租屋,至今不識主人公,隨業現形不識面,地地道道可憐蟲。”這是佛家開示六道衆生的語言。什麽人最可憐?身在六道輪回中,自己渾然未覺;改形換態異新命時,還在感歎現代文明的好。佛家不排除文明,修證的人,當你修到一定境界能去四王天時,會覺得宮殿很不一般。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原來如此。這真是顛倒的,你都不想多待一會兒。所以佛菩薩倒駕慈航,來接我們主人公。我們這個主人公也叫性,也叫神識,方便說叫心,把它接出去,不再改形換態,別再租屋子了,這個屋租到期了,“盡此一報身”,這才是我講這部《心經》要明確的大意:從緣起講到經名,只是從大意上給大家說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觀誰自在?首先是觀自己的心自在,觀世音觀自己自在。觀世音自己的本身,身體就是化身了。化身菩薩說的,不是肉身形態說的,是觀世音化身說的。心自在,不是一句空話,不受三界、宇宙法則的限制。沒有達到彼岸,沒有那麽大的能量,自在不了。爲什麽?大羅仙不行,聲聞、緣覺也如此,到其他佛國土去不了,不是徹底的自在,智慧不足的人佛國土去不了。觀世音菩薩是徹底的自在,整個十方國土,隨意去化度衆生。


第二是自己自在,不是別人自在。我自己自在,沒證到自在談不了。我們普通人能不能證到,修證之人和高僧大德都知道,他的身體在這個世界,身心每時每刻都享受到極樂世界的待遇,和觀世音菩薩的“定境自在”完全是一回事。人間的人或高僧大德,只要你好好修行一定能達到,是可望可及的事情,可不是“僧道一般同”。如果人人是佛,那我們還修什麽?不發菩提心,只成就聲聞、緣覺,最後就不得自在。一般人“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那我還修什麽?

另外,十地菩薩有一念無明未破,自在有限。只有佛的自在,觀世音菩薩是徹底的自在,了義的自在,所以累劫修行,積功累德。

概括地說,觀自在的第一層意思是觀我心自在;第二層意思是智慧到達彼岸的境界,圓融無礙。“智慧的彼岸”是佛的境界,極樂世界是從地界上說的;從實相上說,是佛的境界。彼岸的境界叫圓融無礙,其他人都不能達到自在。《西遊記》中唐僧取經,回來到通天河,把經書放到龜背上,最後被掉到河裏,這是應了十事九不全,現在的法師,講經說法,都有意無意留個破綻,我在修證上不給你說錯,在記憶的問題上可能是張冠李戴,有意無意使的障眼法,我們不要求全責備。你盼出名他怕出名,他的境界和你不一樣,他不可能把佛的智慧全部說出來。另外,有所言說是顯,無所言說才是真,你就那麽相信語言麽?《金剛經》是一部破相的經,學佛人不執著,從眼下入手,修禪定從當下開始,你坐上三年五年,你想求善知識請教點什麽,人家會告訴你,或者當面說你的問題在哪里等一些重話,當頭棒喝絕不挑好聽的說,你明明錯了順你意說那還叫菩薩行人麽?順你說是誤你。

自在智慧達到彼岸,行、住、坐、臥無非是禪,這是在坐的基礎上,進入禪定的境界。經常進入定境的人,和觀世音菩薩的不受五蘊束縛一樣,看什麽都不染著,不管“色、受、想、行、識”哪個方面來的,包括自心起的念頭。這個是魔境、是我的五蘊。自己的習性一出來,用一句佛號來代替它。再說一下怎麽把它空掉, 一定要知道不用思維念佛,是在脖子以下、在胸部的身體內有一個念佛的,綿綿密密、有聲有色,念得非常清楚,而且有規律,大腦一溜號稍有不注意就聽不到。念的非常好,還要確實的找到,一句佛號感知間,這才叫禪定,才叫不受五蘊控制,一定要知道從內心發出來的。這種人什麽狀態,走路如同風擺柳,輕飄飄、軟綿綿,處於虛空狀態,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他在禪定中證得的。在禪定中,首先手沒了、胳膊沒了,最後頭沒了。佛家有個公案——我的頭怎麽沒了?這是什麽境界?空的境界,這是在禪定中證得的,一定要知道。有人說,這個法師怎麽不慈悲啊,你要知道你跟人家說句話,那是浪費法師的時間、光陰,浪費人家的享受,那是人家的身命財,浪費不起;有的人還想,他是不是對我有想法?所以修證功夫到的人一定是這種狀態。


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了,六根不染六塵,這才是到達彼岸的智慧。十方國土自由往來,自由現身,度脫衆生,這種到達彼岸的智慧,是一種超世間的智慧。智慧是哪里來的?是用我們修行證得的,境界是觀察到的東西。

在佛家空的境界上說“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從佛家實相上說,“上有佛道可成,下有衆生可度”,這是讓你在空相上不執著這個。爲什麽?由於你“有佛道可成”這一念,是空當中一種執著心,“下有衆生可度”也是一種執著心,所以一定要從空的境界上有那種智慧。


從實相上說,我們天天在幹什麽?從靜坐開始幹什麽?是“上有佛道可成”,成佛後度衆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未來的事情,不是現在的事情,是達到彼岸智慧成就後自然而然升起的一種行爲、一種心態。有一種人,一聽說人人是佛也不修了,“你是佛”“我是佛”就去弘法,在家人有這種狀況,出家人也有。

從當下入手靜坐,從實相上說,上成佛道,成羅漢都不究竟,成就不了你的法身、化身,八萬四千大劫後墮落。必須是積功累德,廣度衆生,最後成佛,佛壽無量劫。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不也活八十多歲?我不修不也活八十多歲嗎?那是示現爾。不要看佛肉身,那是化身。十方佛國土,無量億化身,佛壽無量,無時無刻不在爲衆生說法,他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隨時可以化現。人就不化現,因爲人不能給人力量。人死有的做鬼,只能讓家人有病,消耗人的體能,沒有別的能力。 並不是鬼讓人有病,而是它常在你身邊,身體就像貼一塊冰,你身體的熱能就讓它吸去,你有病就是這個道理。佛能給人帶來能量,帶來快樂幸福。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個行字,我沒聽哪位法師做過多種解釋,都是一帶而過,但恰恰這個“行”字是這本書最重要、最關鍵的一處。“行”是一切修的根源,所以說信是道源功德母,你信了不“行”那啥也不是。所以佛家有大行普賢王菩薩,普賢王菩薩的十大願王。衆生的一切是從“行”字開始的,沒有“行”哪來“般若”?一切智慧是從“行”字來的,那麽“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怎麽來理解“行”呢?


一、用身體去實現佛法就是“行”,離開我們的肉體的實踐不算“行”。看經、燒香、拜四大名山、供養等等不算真行。身體靜坐下去,無論你是學什麽法門的都離不開這個事,離開了靜坐一事無成,我可以給你下斷言:過去有記載,有人念“條埽噶噠”就能念成佛。這樣的人確實有,但是特例。因爲他傻,什麽都做不了,就會念“條埽噶噠”,一念就成。你比誰都聰明,滿腦子思維那麽活躍,你能做到麽?這是中國的一個特殊案例。你讓他想金銀財寶他不會,而且當你觀察到實相時會發現,這個人是多劫修行到這個時候了,你要知道他今生是示現來的。別以爲他傻,你最瞧不起的人他有可能就是菩薩,你想聽啥,他單不說啥,說你是看你有點造化,點你三言兩語重話,你有啥缺點怎麽怎麽地,你要不識人的話一錯就是幾十劫過去,最後繞了多少生多少世空過。

因爲一個“行”字特別關鍵。
聽完心經,咱們也去“行”,多大歲數也得“行”。大迦葉八十歲開始,“行”頭陀行,你看那位法師不錯,你一天也沒靜坐,人家密行都行幾十年了,你知道麽?大迦葉的頭陀行都行多少年了,你連一果羅漢都對照衡量不了,因爲他說的是四禪天以下的境界。所以學佛人從當下身體力行去坐,有坐就有證,沒有證是顛倒的,隨衆生業報顛倒的。佛說這個世界是幻化的,是顛倒的。我們內心想的隨衆生業報顛倒,外邊所做還是顛倒的,你一天不坐,用顛倒之見衡量這個、那個,能衡量的了嗎?佛早已證知了這個公式,你不會用。而用你的顛倒套用這個公式,你已經失衡的遠去了。所以,從靜坐開始。觀世音菩薩現的像是結伽疊坐(多數是),觀世音菩薩天天在給我們講法,鑄成銅像來給我們講法。佛告訴你像我這樣就能修成,十方諸佛坐道場,不是站道場,一定要明白結伽疊坐的目的。只有我們去行坐了,才能進入禪定,有定的境界,行就自然證得。你說來說去,那只是理論研究,理論研究永遠不能到達彼岸,永遠也不能得到彼岸的智慧。

有的法師叫我們去做善事,你怎麽叫我們去靜坐呢。所以我講講靜坐和做善事有什麽關係,不去坐的誤區在哪里。因爲不知道不瞭解這個佛法,認爲一句阿彌陀佛,做善事就能成。在這裏,我要告訴大家,做善事不能代替靜坐,善事和你去坐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有修行靜坐功夫的人,要去做善事,只有這樣才能心安穩固,不用想張老三會整我,李老四會害我,處處是善緣,不受良心的譴責。做買賣的爲掙錢克扣你,你不怨他,自己說錯話辦錯事心不安,你往那一坐就業力現前。不學佛覺不出來錯。做善事幫助人,周圍都是善緣,心情非常愉快和高興。看見要飯的要供養,誰有事要幫助誰。但做善事代替不了靜坐,爭取一個好的外部環境,你一坐家裏老婆七三八四的叨咕,你能坐住麽?在寺院有人罵你三分鐘,你不起來跟他幹就算你修行不錯了,沒有一個做善事而得的好環境怎麽能順心修道?爲什麽過去人修行一段時間就去住茅棚、山洞閉關?就是爲了一個好的修行環境。在家人,從做善事開始,得到一個好的修行環境,有的修塔造廟,有的放生等等,善待周圍的人,用善巧語言,什麽活都爭著幹。怕就怕自己一邊幹活、一邊叨咕;一邊幹活、一邊埋怨,“他怎麽不做讓我做?”結果自己的修行環境都被破壞了,別人還不理解你,所以說話也要善言善語。有人認爲做善事更重要,就不去靜坐了。曾有三位出家人拿佛像要在大街上與一位居士結緣,我問他們這是幹什麽,他們說要度衆生就得做善事。我又問“生死事大,你做善事就能了脫生死麽?釋迦牟尼佛就這樣告訴咱們的麽?”那三位出家人聽後,施禮而去。出家人謙虛的很,在家人也應這樣。要知道只做善事不能幫你了脫生死,這只是輔助條件,是給你靜坐創造一個方便條件。做善事來自於自己的善言和善念,從心裏培養,善念是根,不能做違逆自己良心的事,處處以佛心、菩薩心去善待周圍的人。張口說話平平常常、非常柔軟,誰聽了誰高興,不說帶刺兒和挖苦人的話,千萬別有“我爲人師”想,別總想去教別人;要想“我處處都不如你們”。我勸你穿點破衣服,幹點粗活兒、累活兒,你調轉調轉,體會體會,我高貴也和人家一樣,心態好調轉;你若天天誇誇其談,都是一些文文的東西,就把樸素的善念給忽略了。善念就是這麽培育的,有善念才有善言,說話讓聽的人都高興,不傷損任何人,這是講在家怎麽培育善念。這時才能有善言,讓人聽你的話生歡喜心。但是這和修道的“棒喝”是兩碼事,衆生多數人根基不夠,有人說這個師父挺好的,總也不批評我,我說是因爲你不值得批評。舉個例子,某家有三個子女,其中一個天天幹活,還挨父母的批評,依你們看,還是什麽也不幹的那兩個好,但當家有大事要擔當的話,父母肯定找那個天天幹活的孩子去。你別看他幹活出錯挨批評,這是幫助他圓滿呢,受到嚴厲的、狠狠的批評的一定是可造之材。

善言善行做善事,受到人天歡迎,各處神靈、天人都歡迎佩服,成佛得做天人師,天人不佩服,你能成天人師麽?修好的人也可以受天王供養,不是這個人厲害所致,而是他的功德讓人佩服;有修爲的人,大仙見了就害怕、就給叩頭。有位居士雖然一個大字不識,沒有一點文化,卻能把一些人身上的仙弄走,是她的德行和功德令人佩服,才能讓大仙高高興興的離體。所以善心感天動地、龍天護佑、大慈大悲,聰明裏面無慈悲。善念、善言、善行,是靜坐産生禪的輔助條件,善言、善行、善事是標,靜坐産生禪是本,標本關係,只有行才是本,是根,不能本末倒置,兩者是相得益彰的事情。一個修行高的人,一定說人話、辦人事,把佛家的一切佛法都滲透到他的言行當中,化成無聲的語言做出來,這樣人家才佩服你,所以行非常關鍵。“觀自在菩薩行深”關鍵在這個“行”字,離開“行”就沒有下文,只有“行”才能進入禪定,只有“行”才能産生智慧。我們的善言、善行是“行”的另一面、是標,發菩提心的人到三果羅漢時再發,在禪定之前可以去靜坐,去住茅棚,然後再到世間去“行”。

一個“深”字,怎麽來理解。一個“深”就不是淺薄的智慧。是“深”就不是初行的智慧,只有到達深禪次定的境界才能到達彼岸。進入一果羅漢是淺禪次定,一地菩薩有定的境界,也是淺禪次定;到達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時可以進入深禪次定,深禪次定的表現是時間很長,可以幾劫、幾十劫做道場,阿彌陀佛十劫做道場。淺禪次定的表現,走走路可以禪定,吃吃飯可以禪定,你別看人家也在看電視,看看電視可以禪定,氣脈停了,自己清清楚楚,心裏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可能十分八分鐘,這叫淺禪次定。有修行功夫的人,行、住、做、臥都可以。我講的三車和尚,別看人家在睡覺,睡覺中他可以進入禪定;有人躺在那裏卻睡不著,夜不能眠,睡不著還鬧心,有人做夢,說給我解釋解釋,凡夫一個。還談什麽。別看人家睡覺也打呼嚕,人家睡一宿只覺得象幾分鐘一樣,進入禪定,享受著別人無法想象的快樂。這是學佛的人百分之百能達到的境界,誰修誰就能得到這種禪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