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三】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聖行品第十九之下】
佛說,觀諸行無常,以因緣得知。諸法從緣生,當知無常。諸外道法都是從緣而生。佛性本無生滅、去來、名相長短等是常。佛性是佛,佛就是法,佛性長則法常。佛就是僧,真僧為常,則為佛法常。諸法從因生,當知無常。諸外道法,都是從因而生。諸外道法不見佛性,都是妄語而無真實。凡夫所見男女,牛羊、山河、財寶等一切都是有為,有為就是無常,而佛法僧無為如虛空,才是真常。有為法分色法與非色法二種。
色法在眾生內是心心數法;
在外是地水火風等有形物質。心心數法為身心諸法。
眾生本性攀緣或依附於心而存在世間,心包括六根和第七識與第八識。凡夫眼耳鼻舌身與意識相對應產生變化境界無常,法相隨念頭而生滅。生滅法相傳第七識落第八識。諸行因緣不一樣,而落入於八識田裏的法相也不一樣,所以為心無常。
諸外道由於修的無常心和苦空無我心是有為因緣,所修不得出世間的無我和常樂我淨。一切外道有三種心。一為出家心,二為在家心,三為在家遠離心。
苦相、樂相與不苦不樂相根據心修功德不同而有區別,貪相、嗔相、癡相也根據心所造作不同而有區別,一切外道愚癡相、疑惑相、邪見相也根據心所貪欲不同而有區別。世間心念無常,怨親無常,財務無常,生死無常,性常隨無常心而流轉三界六道。
有形物質是色無常。色有生有滅,如胎兒出生至老死,有不同的變化相,又有少、青、壯、老、死不同的名字。眾生無常是苦就是不淨。不淨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因緣流轉。
諸行無我,知色非我是非色法。
諸外道以專念心,是人本能,不是性我。我性不以意念有,不以意念無。諸外道知道有我,不知誰是我,於法等於不知道有我。真我虛空佛性,是修戒定慧證知,而不是外道世界思維知之。
諸外道若以姓名是我,如貧賤人姓名“錢富貴”一樣顛倒。若以死無我,如矮人姓名“高萬丈”一樣虛妄。一切眾生於淫欲飲食、恐怖中認為一死百了而無我。諸外道于相中有我,于三界諸有中求常樂我淨,如盲人摸象,不知其貌;盲人觀雪,不知其色。諸外道不知佛法中的常樂我淨,才是真實常住的,而世間的常樂我淨是無常的。
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佛臨般涅槃,難得又轉無上法真諦。
佛說,若有人認為我肉身是佛,成無上正等正覺,肉身佛是法,肉身佛是道等;唯肉身佛說法讓別人信受,其他人不能,佛始終不這麼認為。這樣妄記我色身是佛,是六度萬行,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等,佛始終不這麼認為。因緣和合相為見身,語言音聲為說法,這是世間說。佛無法可說,這樣的法是佛,才是出世間說。我隨順世間法示現肉身說法,如火種遇乾草而生火一樣,佛與憍陳如等而為說法,實不生說法之念,是正法、是佛。如人、設備、乳等眾因緣和合而加工成酥,酥不言自出,隨眾因緣出而不出是正法、是佛。如農民種地而植物發芽,芽不言我自生,示現佛身說法而無作是正法、是佛。如鼓無人擊打不能自出音響,肉身佛言聲說法而無音聲是正法、是佛。佛無作、無作者才是說法。所說之法是諸佛境界,不是聲聞、緣覺所能知道的。虛空無聲出造作等有為法,佛性如虛空是無為法。

佛語有兩種,一是世語,二是出世語。佛為諸聲聞、緣覺說世語;為諸菩薩說出世語,佛根據眾生根基不同而說小乘法和大乘法,為中根人說小乘法,為上根人說大乘法,不為極下根人一闡提說法。學佛求道之人有兩種,中精進和上精進。為中精進人說小乘法,為上精進的人說大乘法:初說小乘法有八萬天人得一果羅漢,今天說大乘法八十萬億人不退菩提道。佛說小乘法是無常、苦空無我。佛說大乘法為常樂我淨。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叫我們的性不覺老死,定中的一刻,超越生死,無老死。我們這個性無量劫中,雖然換房子,但房東沒換過,所以不覺老死、所以也沒有老死盡、是性無老死、神識無老死、心無老死,從無量劫來到無量劫當中去,有這些東西是凡夫,從修行上說確實如此,沒有這些東西,就奔四聖道去。

 


【無苦集滅道】

 

菩薩境界可空“苦集滅道”,早已超越“苦集滅道”,菩薩無苦。“苦集滅道”是小乘人的境界,只有修證可滅苦證道。所以讓小乘人發菩提心難,知道不究竟,但發菩提心要以身、命、財做代價。讀《法華經》可以看到有三個人修道,一個人發心,我種地供養他們修行,最後那兩個人修出去了,回過頭來,他倆脫生成他的兒子來度他,他依法修行也修出去了。所以有“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之說。

 


菩薩早已超越了“苦集滅道”,定中沒有“苦集滅道”境界。這裏雖然沒說,但還應理解到無十二因緣,根塵不偶,無六入,無五濁。辟支佛高於聲聞,辟支佛知苦本,十二因緣是苦本,所以沒有十二因緣。辟支佛儘管這樣不發菩提心,到空的境界,沒有功德也不行,不能證得自己的化身成就、法身成就,必須借人家的房子,毗盧遮那佛是大房東,不是自己的國土早晚得給人家騰地方。

 


【無智亦無得】

 

智與愚相對,無智即自然,一著兩邊出不了三界,我們的神識沒有這個智慧之想,他沒有高興不高興。在空的境界上,正如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宣化上人“我從空中來,我到空中去”。得與失相對,無得是真得。沒有得與失想,有得就有失,有多大便宜就有多大的虧吃。你明裏吃虧暗裏填還,你若不是好道兒來的錢,不是老婆病就是兒子病,或你的子孫沒好的敗壞。這是神力的自然調整,人善人欺、天不欺,所以無智是真智,無得是真得,你得到了具足,你才能出三界。

 


【以無所得故】

 


一是去貪,我們在定中無貪,在一本書上看到古有一法師,貪善境界、貪講法功德,講的天花亂墜,但自己沒有證得,因貪講法而墮落牛道。爲什麽講法講到地獄去了?因爲有貪著,自己沒證得,沒有講出佛家真實意思,貪名、貪求衆生的供養,你沒有功德抵消掉。錢是業報,必須得還,要受報,所以告訴你,“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讓你去貪、破執;讓我們不求名、不求利、去弘法利生,不求成佛,不求度衆生,去修證自己,默默的去行、去坐,就自然而然的能成就。這個貪著之心不好去,在夢中貪著也有業報,也是犯戒,貪善境界最可怕。修好的人看見自己的肉體在睡覺,而神識出來在肉體之上十公分的位置打坐。
二是去我相。有我罪即生,是我們的身體貪著諸有,要去貪、去“我”。“我”是一切罪業的根本。貪著功德、貪求供養,就有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最可怕,有地獄、畜生道跟著,這些都是超越人思維的東西,不好理解,所以六祖大師說“我度的是上上根之人”。

【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佛家講:“一年學教,不如一日修道”。千劫聽慧不如一日靜坐,修無漏學。聽慧是聽別人的,叫畫餅充饑。菩薩依著彼岸無極限的智慧,這裏講的是以證得人空、法空爲菩薩,報身享受到無比的快樂。觀世音菩薩的報身在極樂世界無比快樂,盧舍那佛是這個世界的主宰,所以要想成就你要靜坐、靜坐生般若。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是印度語言,譯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般若”從廣義上說(或者從大的方面說)從一句南無佛開始到你成佛的那一天,整個過程都是“行般若”的過程。我們修行人雖然是乞食化緣,一句南無佛號,開始進入般若狀態,開始“衣中珠”。有人說,怎麽我念佛號時一句一句好像都往心裏裝?是我們平時經常念一句南無佛得來的;狹義的“般若”,是從新發意菩薩開始直至成佛的過程。人和人不一樣,各有各的因緣,有的今生去坐就能成一地菩薩,看你自己坐的怎麽樣,實際上這個過程當中就在行智慧。也是積功累德的過程。例如,人從幼兒班開始(有的是胎教)的整個修學的過程都是培育他的智慧,不可能一個人在深山裏拿出來就是博士後,從開始到結尾的過程都是般若。智慧是什麽?智慧是功德圓滿!過程當中就有功德,做善事的過程也是功德,只是不讓你貪著;智慧是超越我們人思維的靈感,是一種感覺,是神識本身具有的智慧,是觀察事物的本源,是性本身具有的能量,是萬能的本源,也是彼岸的智慧。整個宇宙是性在那主持著呢,是毗盧遮那佛。現在這個世界是五火神下界,都是各有各的神在那主宰著,這都是禪定當中智慧所觀察到的。四果羅漢能觀察到八萬四千大劫以內的事情,佛能超越,這才叫智慧。什麽是方法(技巧)?佛家講“善巧方便”,具體的說就是根據什麽人講什麽法,是智慧的顯用,而不是智慧的本源,講“善巧方便”的根本是智慧,佛、觀世音菩薩的智慧我們現在不具足,

那我們世間人應具有的智慧是什麽?我給一個人出了個題,問他“什麽人最有智慧?”找到什麽人最有智慧,你就知道了什麽人最愚蠢。如果你在理論上研究,肯定回答不了,所以不要把智慧和現實生活隔離開來,這個人沒能回答出來,我就告訴他,“歡迎別人幫助他的人最有智慧,也就是歡迎批評你的人,微笑面對天天給你出難題的人和說你不好的人,能做到這些的人最有智慧。反之,拒絕別人幫助的人最愚蠢。你學佛別人幫助你,說你某某地方不足,你的“知見障”很嚴重,你能接受麽?觀世音菩薩化成一個乞婆,到你跟前考驗你,你能接受這種反面幫助麽?張子房他師父讓他揀三次鞋,他都恭恭敬敬的把鞋遞給師父,他師父這時才把治國之術、治軍之術傳給他。所以拒絕從反面幫助的人最愚蠢,捧你多高,摔的多狠,經常從反面給你提出意見的人,讓你時時注意克服自己的毛病。誰要是說你三言兩語,你就脾氣來了,嗔恨心上來了,能說你有智慧麽?說智慧不是智慧,做智慧才是智慧!誰要是批評你,正是從反面幫你,佛講“提婆達多品”,正是這個道理。現實生活中,對手高,才能成就英雄,你的對手多高,你的本事就有多大,你要是不能克服自己的反面不但沒智慧,而且後果很可怕;你要是還不改,將來地獄會幫你,你不是好生氣麽,嗔恨麽?讓你脫生成毒蛇,毒蟲等,非得把你的毛病矯正過來;你有能耐你好鬥,就讓你脫生成修羅,讓你天天打架直至厭煩爲止。學佛的人不拒絕任何人從反面提出的不同意見,而且要熱烈歡迎、由衷感謝、高高興興地接受。你幫助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幫倒忙。有的人不知道人家什麽狀況,也不知道人家的根基怎麽樣,就讓人家學佛,你正跟那個女的說呢,人家丈夫直瞪眼睛你不知道。我們幫助人的時候,要注意效果,如果一個人根基不夠,你說了人家會埋怨你。
 



智慧和德是什麽關係?智慧是功和德的結合,智慧和功德的結合才圓滿。什麽是“功德”?功德是具足不同道位的條件。你證得一地菩薩、一果羅漢,是本身具足那種功德,有這個德才能叫真功德。做點善事也不說,做無名英雄,別人不知道,你這樣去幫才是真功德。你做的善事,恐怕別人不知道,被妄想所轉,變成了福報,就是所謂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很可怕。有智慧的人,才能行德事,做有德的事,老百姓說你有德,是指在家行孝道,對子女要慈,夫妻行平等愛,對鄰居能幫的幫,而不是挑剔。做事不損人利己,做官有官德,爲老百姓做點有益的事情,不光說不練,不坑害老百姓。有智慧的人這樣才能培育自己的德本。學佛人從一句南無佛開始,放生、供養等等,這樣培育才能逐漸增長智慧。禪定到一定時候,無我想,對別人幫助無求想,天天行好事、做好事,不圖名、不圖利,不求回報,這樣的人是行菩薩道。有偈云:“衆善奉行似無難,隨喜功德樂人天。你善我善大家善,一善再善善無邊。”特別是菩薩行人,幫完你無聲無息的走了,都不知是誰。


你容得下一人是好夫妻,容得下丈夫、妻子、兒女叫好家庭,容得下雙方父母叫行孝道,這叫德,能容天下衆生者是菩薩,能容宇宙衆生者爲佛。衆生無論造作什麽惡事,你都能容,你有這麽大的容量,就是行菩薩道。做惡事的人死後爲鬼,鬼死後震碎爲濺,千佛出世再轉爲人,佛都給一次機會重新生還爲人。佛的德就這麽大,你衡量一下你自己,別人有個小毛病你看得比天還大,自己的毛病再大,也看得比針還小。人的一切善行、善言之本,是善心爲德。菩薩的慈悲願力是德。六道衆生,惡鬼是奸猾之徒,損人利己叫奸,會算計、很乖巧,可是監獄等著你,凡是進監獄的人,他敢殺人偷東西,都由於他沒德才造作這麽多壞事。

 
智慧有啥作用,簡單地說,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少走彎路,少受外界懲罰,不受六道懲罰,菩薩有智慧可以常在佛的身邊,佛有智慧與宇宙同存,常寂光淨土,常樂我淨。智慧的功用永遠也說不完,從過程當中不犯毛病,到成功之後還能享用。

淨念相繼是從靜坐開始,心無雜念,棄轉習氣,淨念後由輕安到法喜,禪樂爲食,法喜充滿,你沒做到這點是做不到靜,靜是淨念的開始。由身體爲第一需要,所以行才有智慧,從靜坐入手,佛號不靜不入心。所以佛說,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一切功德從行開始。怎麽才有智慧,從靜坐開始就會有智慧。 


“波羅蜜”爲印度語,釋爲“彼岸”,是究竟,在宇宙中是究竟,從地界上是極樂世界,地前菩薩奔向彼岸時,不退轉,你讓他停留不學佛,他不幹。平常人遇到困難就轉彎,前進一步退兩步、三步,有的一退幾千年。所以,聲聞、緣覺發不了菩提心,關鍵是因爲遇到自身困難,如吃苦奉獻不討好,再加上自身的煩惱,爲什麽遇到困難就退轉,因爲沒有到達彼岸的智慧。佛家講,包括六地前的菩薩,在轉人身的時候,遇到困難有退轉心,但不退道,只是不幫你了,不搭理你了。
 


“密多”叫無極限。什麽多,沒有邊際,道家講大道無有涯迹,沒邊講,有很多的含義,我簡單說: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言

諸位比丘、比丘尼、居士:

    我今看到淨慧法師講述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一書,心境豁然頓開,受益匪淺,幾點感悟供養給大家。

法師講法,只起兩個作用:一是堅固其心;即信念之人和修道之人。二是指引路徑;即引領行人如何走過險地,到達彼岸。對普通人,也有驚警作用。我行學多年,只在文字、經書、名相、理論上打轉轉,未能證悟,任光陰流逝,今日方知悲哀。

當下聽聞妙法,猶如甘露潤心田,震開自性兩扇門。真修實證的人講法,明瞭真空實相,通達佛理,讓人注重修行。當今末法之時,湧現正法宏聲,微顯我佛真智。

衆生造作輪轉,習氣深重。非依正法精神修行,方能棄轉習氣,改惡造作爲善造作,改輪轉生死爲倒駕慈航。才不白得人身一回,才不枉聞經聽法一次。吾輩智劣,自以爲是。今日方知:

人外有人天外天,知見不同度愚頑。

求證自性見真我,家鄉報恩在佛前。

一石激起千層浪,靜坐禪行當下難。

六根著觸無窮盡,當頭棒喝感謝誰。

祝有幸讀到者,依法早行,速證聖果, 共度群迷,同奔蓮邦。

農曆丁亥年十一月十九日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眾開棺後,見兩層木棉布像新的一樣,沒被大火燒毀。這裏有二層含義,一是表示佛法真諦不壞;二是表示出家人要承傳佛法。大眾見了後,長跪流淚而說偈語。自於心中出慈火,焚燒七日示現滅,妙兜羅棉纏佛身,大火焚燒都不燃(其餘略去)。還有迦葉化緣千張白細布也像新的一樣,沒被大火燒毀。而城內人民供養的千張白細布除二張外,全部化為灰燼。這裏也有二層含義,
一是大眾供養二張細白布沒燒,表示佛法中要四眾才具足,沒有在家白衣二眾修行,佛法在世間不具足;
二是迦葉化緣千張白細布沒燃,表示佛法在世間,末法時代在家白衣也莊嚴佛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憍陳如菩薩品第二十五之下】
這時,又有一外道說,一切眾生不知用什麼方法見世間的常與無常。
佛說,不知自身的色受想行識,就能見常與無常。如果人能了去舊業,不造新業。即是遠離無明業與愛習氣,不為得到什麼而造作新業,這樣的人是見世間的常與無常。

這位外道說,請佛慈悲准我出家。佛對憍陳如說,請為出家受戒。憍陳如即為作法事,十五日後,這位外道永斷諸漏,得阿羅漢果。
這時,又有一位很儒雅、純善、質直的外道說,世間有善與不善。我想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
佛說,貪欲為不善,解脫欲為善;殺為不善,不殺為善;邪見為不善,正見為善。同時還有十善業法。
這位外道說,有多少四眾弟子能遠離不善,修諸善業呢?
佛說,無量四眾弟子持戒修諸梵行,遠離眾不善,斷諸疑惑,離五欲之樂,得證道果。

這位外道說,我們這些外道想要出家,需不需要試幾個月呢?請佛慈悲,准我出家。
佛說,一般的人需要四個月。而像你這樣的人不需要,可以出家。憍陳如為其作法事,為其出家受戒。十五日後,這位外道證得一果羅漢。並聽聞佛教,修定慧與慈悲喜舍,不久證得阿羅漢果。為報佛恩,又發菩提心,不久往生佛淨土。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四】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煩惱因果,煩惱眾生,眾生身中怎麼還有妙藥王呢?
佛說,如果眾生能修清淨梵行,是身中有妙藥王,能醫眾生煩惱生死之病。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怎麼樣才能修清淨梵行呢?
佛說,有的眾生有煩惱因,有煩惱果;有的眾生沒有煩惱因,也有煩惱果。沒有煩惱因的為清淨梵行,即眾生的身體是煩惱果,持戒修行遠離煩惱因。
怎麼遠離煩惱呢?             
第一,觀受是一切諸漏的直接樂因。
如男歡女愛有感受,佔有財物有感受,煩悶時打一打麻將、喝酒、旅遊等都有感受。這種受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是內外都漏。漏失了美好的時間,漏失了梵行的機遇。由感受很好而心生愛身、愛人、愛財、愛玩、愛享受等。感受又是什麼因緣而生呢?都是由愛因緣和合而生,在和合時有感受,而生想、心、見三顛倒。所以,修清淨梵行要離和合斷愛,感受就無從談起。

第二,觀果報是苦。
由受生愛,由愛生取,得到諸有後,相伴而生的是生老病死等世間八種痛苦,又有三惡道果報苦等。知道貪著感受五欲樂苦報後,應修八正道。再觀受相,一種是苦受相;二種是樂受相;三種是不苦不樂相。苦受相有一人孤單苦、貧窮苦、生老病死苦等,都要承受之相。受不苦不樂相為人生隨眾,人家騎馬我騎驢,前邊還有挑擔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從外表看很好,可是如夫妻吵架,財產紛爭,人與人之間爭鬥兇殺,搶劫和地震及水火風災等,都要承受之相。樂受相來自三種觸,一是無明觸,二是明觸,三是非明無明觸。明觸是修行人身體發出的喜樂。無明觸與非無明觸,增長身心苦樂之受。所以,受是因又是果,因果迴圈。

第三,觀愛受苦果報。
由愛因生一切諸有,諸有是苦。如果修行人貪愛,不斷受因,就不能斷生老病死等苦,不能得無漏之道。所以,修行人應斷觸,觸斷以後,受就自滅,受滅愛也隨著滅。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沒有將這一段經文解釋,包括此經前部分關於二果羅漢至四果羅漢與辟支佛境界,我將其略去不說。為什麼是這樣,不是不能解釋,而是解釋透了,會有無量凡夫和沒有證悟智慧的人墮落地獄。他們會起疑心,你是怎麼知道的?哪部佛經裏有記載?疑心起邪見,必墮地獄。如果不講明白,少數有證悟智慧的人,也要推遲脫離或不能脫離三界火宅。與其說共同在三界火宅中生死輪回,倒不如逃出多少人算多少人。對少數人慈悲,就是對多數人慈悲;有少數人逃離,才又有人回來救度多數人。所以,我決定直釋明白,受益不受益是諸位自己的事了。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二】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有的人聽聞此經怎麼為執著呢?
佛說,這樣的人從他人處聽聞此經,或自己看此經以及有人讀聽此經,聽聞後心裏高興,不能放舍此經為執著。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執著是善還是不善呢?
佛說,這樣的人有這樣的執著,不能稱為善。因為不能徹底摧毀心裏的各種疑惑。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這樣的人對此經心裏也不疑惑呀!
佛說,不起疑惑心的人,就是疑惑。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是不是有人對一果羅漢不墮三惡道,聽了以後有執著或起疑惑心呢?
佛說,一果羅漢不墮三惡道是確定的,不是疑不疑的事。如遠處望牛與水牛,分辨不清是牛還是水牛,這種分辨不清就是疑惑心。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那能不能讓牛與水牛到近前,看清楚後不就沒有疑惑心了嗎!佛所說涅槃,是不是像有人想過河,可是河水渾濁、難測深淺而生疑惑呢?
佛說,涅槃就是斷苦;不得涅槃就是苦。而眾生見苦不是苦,認為是正常的事,天經地義,自然的客觀規律。我們這個世界上有饑渴寒熱,歡喜與憤怒,病弱與安穩,老壯與生死,自由與不自由,恩愛與別離等。聽佛說涅槃能離開這樣的苦惱,有些人不會相信。另外,你說見河水渾濁而生疑,也不是這麼回事。問題是這樣的人在其他地方早就見到過河裏的水渾濁,才有又見河水渾濁很難判斷而已。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不能再稱為比丘,是破戒比丘,失去比丘的資格。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以後,失去比丘戒。失去比丘的資格與失去比丘戒是兩回事。現今時代,有的比丘受戒後犯四重戒中的一戒,過幾年再到戒場二次受戒。認為這樣就可以不受法服,恢復了比丘戒或等於沒犯戒。實際讀誦此經後,應該明白怎麼做如法,而不是二次受戒。
佛說,如果有佛說,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為汙道。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比丘若犯四重戒以後,所受戒律不失。汙道與戒律失與不失是兩回事。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獅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六】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業果不定,眾生又有佛性,修行八正道應該得涅槃樂,是什麼原因沒有得到呢?既然眾生皆有佛性,應該自然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還須修八正道呢?既然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還須依善知識說法修行才能證道呢?
佛說,如恒河邊上有七種人,
第一種人,入水就沒,因為既無力量又不會游泳。
第二種人,入水雖沒又出,出而又沒;因為有力量而不會游泳。
第三種人,入水就出,出而不沒;因為雖沒有大的力量,但會游泳。
第四種人,入水就沒,沒而又出,遍觀四方;因為沒有力量而會游泳。
第五種人,入水即沒,沒而又出,出而即去;因為心裏害怕。
第六種人,入水即去,遊至淺處;因為觀察追趕的怨賊是近還是遠。
第七種人,游水至對岸,登上大山,遠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我涅槃後的世間,有眾生為吃、穿、住而出家,即職業出家為僧,不為修行、弘法、護法等出家人,這樣的人為禿人。這樣的禿人,相為出家,心有缺欠,見有護持正法之僧,驅逐殺害,攻擊弘揚大乘佛法者。必須有護法四眾,持正見、喜大乘、不為利養、具足威儀,制住惡人。這樣的人才是持戒、護法之法師,眾生的真善知識。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長壽品第四】
佛接著對諸比丘說,你們對戒律有何疑問,今天都可以問,我當給予解說。
諸比丘說,我等無有智慧,于諸戒律不知問什麼。我們如同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人,體弱多病。有一位富人要遠行他方,將寶物多存放在老人這裏,老人無有子女,命終後所寄存寶物盡皆散失。佛要把佛法之寶物存在我們這些聲聞這裏,就如同富人把寶物存于體弱老人這裏一樣。 

佛又對諸比丘說,你們今天若請法能利益一切眾生。
諸比丘說,佛您應該將佛法之寶藏寄存于菩薩那裏。如年輕人有妻子兒女,家宅興旺,會保證富人寄存財寶不散失。佛若將佛法付囑于大迦葉、阿難及諸比丘,這些人也如同老人,悉皆無常,使佛法不得久住。反之,佛法久住於世,利益眾生。諸比丘說到這裏,都沉默不語了。 

這時,佛對大眾說,我之壽命不可稱量,我說妙法不可窮盡。你們隨意咨問。
佛這麼說以後,有一童子菩薩(在古印度時,未結婚的青少年稱童子,下邊統稱為童子菩薩。)姓大迦葉,從坐起對佛說,我不多問,但佛您能聽,我才敢問。這裏大家要注意童子菩薩四字。童子有姓是人,又不同于四眾弟子。什麼人是菩薩唯佛知,而我們四眾弟子,以聲聞或凡夫境界,用顛倒知見衡量不了別人。童言無忌,表示菩薩純貞境界和佛法真常。
佛贊許後,童子菩薩向佛請法。共問了三十二個為什麼。童子菩薩並表示,我們請法是為了頂戴恭敬守護佛法,如大臣守護國王的寶珠一樣。同時,為增長廣深智慧。
從第四卷開始至十六卷,佛廣說童子菩薩所請。因為是菩薩請法,佛說法對象重點是菩薩,可理解為佛教化菩薩,菩薩行持佛法。佛教化眾生如何發菩提心,菩薩以身示範眾生具體發菩提心。菩提之心,成佛之心是也。我們學佛、念佛,修行六度萬行,是為證得佛果。又不為證得佛果而證佛果,而為承傳佛的家業,廣度眾生而證佛果。在世間法空的境界上,又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在出世間法,定的境界上,又有願力牽引,因緣匯合,妙有法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