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W_9431_RT162.jpg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

佛子。我昔會有一億八千無垢大士。即坐達法性原。
頓覺無二一切法一合相。從法會出各各坐十方界。說菩薩瓔珞大藏。
時坐大眾見一億八千世尊。名頓覺如來。各坐百寶師子吼座。
時無量大眾亦坐一處。聽等覺如來說瓔珞法藏。
是故無漸覺世尊。唯有頓覺如來。三世諸佛所說無異,今我亦然。


梅庵釋曰:

無垢性有四種:
一、衣服,二、飲食,三、臥具,四、湯藥。
此四種是一般人所需要以資養生命的,若於此不起貪求之心,名四無垢性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看下面一則乃隻標準野狐謗吾正法也!

哈~~~好大膽之蕭平實呀~
待梅庵一一批之~

摘自
蕭平實論壇:

河北柏林禪寺淨慧法師云:《…第二點,將修行落實於當下。我們修行要時刻不離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處理不好,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要讓目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無明煩惱剛要萌動時,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隨它遷流。古德所說:「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就是覺照當下一念的方法。如果能把修行落實於當下,那麼我們就不必擔心到臘月三十日會手忙腳亂,不必擔心最後一息不來時會前路茫茫。因為當下是一個永恆的概念,當下不等於是這一念;這一念過了,下一念還是當下;當下能作得主,時時處處就能作得主,這就是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能做到這一點,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煩惱不斷?何愁聖果不成呢?》(摘自圓明出版社《淨慧法師開示錄》頁一六一、一六二)

平實云:當下一念乃是意識心之作用,不離意識別境五心所法:欲、勝解、念、定、彗;任汝修到驢年到來,依舊是意識境界,永不能與般若實相相應,此心永遠不會變為真心空性故。古德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乃是修定之法,永不能悟,以定為禪故,非干般若禪,祖師禪故;法師勿誤導眾生以定境為般若也。
心住當下,永遠不離六塵了別,而真心不了別六塵,亦不住當下;能住當下之心乃是覺知心--意識;不論此覺知心有無妄想,皆是意識。淨慧法師欲以覺知心於死亡時安住當下而不散亂,欲能作主,此名邪見;不解般若實相故,不解涅槃本際故。唯有覺知心--意識--能安住當下,此心若滅(譬如正死位、悶絕、眠熟、無想定、滅盡定中)則於當下無有能安住者;正死位中此心已滅,誰能安住於當下?而言安住當下及與作主,寧非痴人說夢?乃竟有其座下弟子寄來其所發行之《禪月刊》,謂平實云:「河北是禪的故鄉。」
今觀河北淨慧法師知見邪淺,尚不能知二乘涅槃,亦不入聲聞見道,云何能知般若實相?竟言當下能作得主、便能了生死,卻與台灣中台山惟覺法師是同參,而言「何愁聖果不成?」俱成大妄語人。

>>>現今禪宗妙法一脈,只留存臨濟一脈之東山禪法主--平實導師


梅庵曰:

請問何謂東山禪?
可有傳承?
哈~~~~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414

2433

下面是都是以前之帖
這幾天來陸續整理出來以方便大眾



若有人認為最近被大呆搞得烏煙瘴氣的請進~~

無垢稱經云:“諸煩惱即是善逝舍利”
《六祖壇經》云:“煩惱即是菩提”

隱覆之義,真如在煩惱中時,為煩惱隱覆如來之性德,而不使顯現,故名如來藏,是眾生之煩惱藏如來也。
《六祖壇經》云:“煩惱即是菩提”
祕藏,就是藏在眾生當中的祕密,藏在眾生如來藏當中,藏在煩惱、無明當中。所以,煩惱當中有菩提,無明當中即佛性,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

大乘顯宗同樣認為依靠煩惱即能獲得無上正等覺
惟覺老和尚: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90

有行者如是言:
對塵緣不起對待,就是一種對待。
有塵緣可知可見可覺,就是能所二元。
無知無覺,是根塵不為二的狀態。根塵不為二時,於所謂的塵緣卻不知塵緣相。

悟道者的心行不可說。怎麼說都是依賴意識得以了知。
所謂不動,非別有一心不隨塵緣而動。而是不起能所之對待。
是故說有感覺ˋ說無感覺,皆是二元意識。


>>是故說有感覺ˋ說無感覺,皆是二元意識。
非也!
請問悟道者隨緣喜怒哀樂,汝若認為此人亦在兩邊
乃汝功夫不夠,於悟道者何干?
又此悟者會在乎汝所說嗎?故曰自由心證去!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rw_4538_01_09


宏智正覺臨終偈:

夢幻空華,六十七年;
白鳥煙沒,秋水連天。
 

天童如淨辭世頌云:
六十六年罪犯。彌天打箇勃跳。活陷黃泉。
咦!從來生死不相干。


真歇清了—天童宗珏—雪竇智鑒-天童如淨-希玄道元-孤雲懷奘-寶慶寂圓
天童如淨(1162-1228年)


梅庵曰:
由二者之臨滅之言
便可知其深淺悟否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僧璨鑑智禪師
信心銘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馮學成 - 四川成都佛學院講師

《信心銘》僅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四十八字,其句勢如海浪相接而不可遏,如空谷傳音而不可斷,亦如因陀羅網結而不可解。這是因為《信心銘》全文為一念之覺受觀照,此一念之覺受觀照又衍成全文,並且每一句都可隨修行者的實際而前後關照,並引伸於無窮,這無窮又必還歸於一念。奇妙嗎?不奇妙,這本來就是《信心銘》中所說的「宗非促延,一念萬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修行到了「虛明自照,不勞心力」的火候,自然是「究竟窮極,不存軌則」了,智慧和自在與此心念同在,修行到此,還有歇腳處麼?

文學家王安石在《璨公信心銘》一詩中讚曰:「沔被有流,載浮載沉。為文以濟,一壺千全。法譬則水,窮之彌深。璨公所傳,等觀初心。」

梅庵曰:
非思量即話頭也~
看到話頭者
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如何是非思量?
不可以情識知。不可以有無測。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念靈知亦非真心, 離念靈知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請問如何能離念?

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離念靈知正是「內守幽閒」


“現前縱得九次第定,仍為法塵分別影事”
“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211

漢月法藏禪師(1573~1635)
生於萬曆元年(1573)卒於崇禎8年(1635)
漢月己言:「得心於高峰、印法於寂音」


印法於寂音
惠洪覺範(1070~1128),自號「寂音尊者」,臨濟宗黃龍派真淨克文(1025~1102)的法嗣。
高峰原妙(1238~1295),上雙徑參堂半月。忽於夢中憶起斷橋和尚曾舉示過「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話頭,遂疑情頓起,打成一片,不分東西,寢食俱忘。一日隨眾上三塔閣諷經,猛一抬頭,睹五祖法演和尚真贊:「百年三萬六千朝,反覆元來是遮漢」,驀然打破先前被雪巖問及的「拖死屍來」這句話的真意。那時感覺猶如拋掉百二十斤的包袱,人似魂飛氣絕之後又再次甦醒過來一般。時高峰二十四歲。


何故?
漢月圓寂後約一百年(雍正11年,1733)

雍正《揀魔辨異錄》:
天童密雲(圓)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眾,著直省督撫詳細查明,盡削去支派,永不許復入祖庭。果能於他方參學,得正知見,別嗣他宗,方許秉拂。諭到之日,天下祖庭,係法藏子孫開堂者,即撤鐘板,不許說法,地方官即擇天童下別支承接方丈。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50815Lotus

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
非一切聲. 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諦義。如來藏處甚深故。
說聖諦亦甚深。 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網上眾多行者因未證首楞嚴大定
故其所言皆止於經典
又因其行未充所解經典多流於凡夫之見


梅庵今起將陸續就大眾所解誤謬之處一一舉出
就以此央掘魔羅經卷第四開場吧~~~

央掘魔羅經卷第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爾時央掘魔羅白佛言。世尊。奇哉如來。哀愍一切眾生。為第一難事。佛告央掘魔羅。非是如來為第一難事。更有第一難事。謂於未來正法住世餘八十年。安慰說此摩訶衍經常恒不變如來之藏。是為甚難。若有眾生持諸同類是亦甚難。若有眾生聞說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隨順如實是亦甚難。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