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投票權以來沒有一票是投給國民黨
雖然曾經是國民黨員(學校老師遊說的)
入佛門後
祖庭都在中國
進出大陸無數次
還是台灣人
因為在台灣出生
就這麼簡單
何苦給自己上顏色?
哈~~~~
目前分類:十方 (212)
- Sep 18 Mon 2006 14:26
何苦給自己上顏色?
- Sep 03 Sun 2006 14:57
千年祖庭一脈傳
慈雲雜誌
主編加上一些前言
雙峰本來一色
雙林同歸一心(上 )
題目雖如是標定了,我還是要從「雙林」談起,所謂「雙林」是指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琳寺及東林寺。因西琳寺住持覺海法師在五月十八日至廿四日,也即農曆四月廿一日至廿七日七永日中,做一次功德護國息災水陸大法會,禮請大陸年高德劭之高僧主壇,為中國歷年少見的場面,高僧雲集護國息災,法益群萌,自是不凡。 |
我隻身從台灣搭機飛往廬山,參與殊勝法會不同凡響。為得是看看大陸開放以後對佛教展望的期待,在佛事唱唸當中,板眼韻律,抑揚轉折,都還沒有完全失落,實屬難得,法雲薰修,獲益猶存。 |
西林慧永禪 東林慧遠淨 |
東西何分永遠不別 禪淨同歸一心之法 |
雙林緣起 |
印光大師文鈔言:「永公至潯陽,刺史陶範,景仰道風,乃創西林寺以居之。是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也。永公創建西林,在遠公建東林前七年,似為東林作前導者。大法之興,因緣聚會,非偶然也。至太元九年甲申,遠公始來廬山。初居西林,以學侶寖眾,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為創寺於山東,遂號為東林。」 |
自是先有西林,後有東林,廬山的千年古剎。然自慧遠祖師在東林寺弘開淨土宗之後,東林的佛光長照匡廬,歷久不衰,而西林寺的餘暉漸消,幾至寺宇全無,西林殿宇化成一片田野,獨留孤塔一座而已。可是如今的西林,塔寺煥然一新,寺名改作「西琳」。 |
西林慧永禪 |
慧永大師(三三一~四一四年)當時潯陽剌史陶範,景仰永公道風,太和二年(三六七),陶範為慧永禪師在廬山西北麓的香爐峰下造西林寺,供其駐錫, 慧永禪師便如是常住於此,直到八十二歲(四一四年)入滅。據「緇門崇行錄」云: 晉慧永,與遠公居廬山,鎮南將軍何無忌守潯陽,因集虎溪,請永及遠。遠從者百餘,端肅有序;永衲衣草履,執錫持缽,松下飄然而至,神氣自若。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之風, 乃多於遠師也。」哈……善哉斯言!慧永大師真衲子本色也。 |
復考「佛祖綱目」卷第二十五云:「慧永內江潘氏子,與慧遠同師道安,相期結屋羅浮,及遠為安所留,永乃先至,潯陽刺史陶範,留憩廬山舍宅,為西林以居之,峰嵿別立茅室。嘗有一虎馴伏,入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在「廬山記 」(卷三)亦云:「大師諱慧永,姓繁,河內人也,年十二,事沙門竺曇現,慧悟宿習內外典籍,無不洞達,於佛事中,習禪為樂,先與遠師同依道安於恒山,亦約結宇羅浮,永師先止潯陽,即晉太元之初也。 |
刺史陶範挹其道風,宛如夙契,於是留憩廬山,捨宅棲止。師貞素自然,清心剋己,言常含笑,語不傷物,又別立一苑室於嶺上,每欲禪思,輒往居焉,所居嘗有香馥之氣,因號香谷。 |
屋中嘗有一虎,人或畏者驅之上山,人去還復馴伏,後遠師龍泉學徒漸眾,師要同憩香谷,又感神夢之異,桓伊立寺東林,乃號西林焉。」 |
以上考證,已明慧永禪師建寺駐錫之事端,為參謁西琳寺法會,將古剎來由略述如上,心嚮往之。 |
西琳寺於二○○六年五月十七日開光日正式啟用,現年已八十歲之住持覺海比丘尼,提到重建西琳寺之艱辛心路歷程時,數度哽咽,各國的諸方長老及台灣的明乘長老、明光法師亦遠來參禮,正是海會雲來集。 |
一進大山門即見西琳寺斗大匾額,大山門上有宗門「本來面目」四字,後門入口便見—「西琳寺碑」,位於殿後古樹之盤座上,千佛塔旁「題西林壁」詩句清晰耀目。後側的紅瓦白牆高聳之千佛塔,隱約在千年古樹叢裡。蘇東坡四十九歲遊廬山時,在西林寺壁題寫之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攬勝之詩,果然如此不凡。 |
在西琳寺往東林寺路上,偶遇在東林寺掛單的和尚,因持金剛經十七載,故能將金剛經倒背如流,言從不看註解,因佛所說之佛經深不可測,寧探佛之無底深淵,不探其註解者有限之深度,法師更慈悲的接受我之請法,方便略示金剛般若真實妙義。 |
東林慧遠淨 |
高僧傳云:「永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如何?桓乃復於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觀此,則東林之立,永公實為功首。 |
慧遠(三三四年~四一六年)遠公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始至廬山,住同門慧永法師之西林寺。後以來學者多,西林隘不能容,故復開東林寺。東林寺遂爾以中國淨宗第一道場而譽動震旦。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三八四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乃初祖慧遠大師所開山立宗。 |
白居易在與元微之書中寫道:「僕去年秋始遊盧山,到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見雲水泉石,勝絕第一,愛不能捨,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數株,修竹千餘竿;青蘿為牆垣,白石為橋道;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簷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惟忘歸,可以終老。」 |
東林寺大雄寶殿 |
相傳慧遠初到廬山西麓時,選擇結廬之處,認為東林寺址在叢林之中,無法結廬。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結廬。夜夢神告:「此處幽靜,足以棲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風拔樹。翌日該地化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為建寺之材。 |
現今整修後的東林寺紅牆綠瓦襯著深淺分明之山色,大山門前只有一條小道,還待政府開路。在東林寺後山上,六面七級,雄偉高大,塔身嵌有眾多佛像,每層內亦供有佛像。上方塔又名舍利塔,為佛馱跋陀羅禪師所立。他從西域初來時曾帶來數粒釋迦舍利供奉於此。原塔幾經興廢,現塔為一九九八年重修。兩旁密竹千階迎向「上方塔」,常見行者三步一拜上「上方塔」,亦三步一拜繞塔數匝,使我們感動於佛教在改革開放後的復興。 |
現存殿堂中有一淨宗祖堂,在藏經樓東側,舊稱「遠公影堂」、「十八高賢堂」、今仍有「遠公堂」匾額。慧遠大師圓寂於東晉義熙十二年(四一六年),後人建塔供奉,是為「 遠公塔院」,又因其墓塔疊石如荔枝,故又稱「荔枝塔」;「遠公塔院」又名「下方塔院」,在東林寺西半里許。遠公以晉義熙十二年(四一六年)卒葬此山,其墓塔疊石如荔枝,王思任稱為「荔枝塔」。舊有塔院在清代就已毀圮,現塔院為一九八三年重建,二○○○年又修葺一新。 |
虛雲老和尚云:「 佛為治各種不同心病,故設有多種法門,如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觀,治散亂心重者教修止觀,治業障重者教修念佛觀。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不可思議,不得於此中有所偏輕偏重。『不離本宗,專心是賴』,只能選擇何法門與本人最相應,即以此一法為正,餘法為副,專門修學,行住坐臥,不離本宗。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 法門雖多,門門都是了生死的。」 |
雙峰本來一色 |
復談「雙峰」之意趣;雙峰指今湖北黃梅縣四祖寺,其所創建之寺,正在雙峰山麓,妙在標題之「雙林」與「雙峰」之對稱,但不是一事。我之所以在法會後又去了四祖寺,是因西琳寺全堂佛像開光,與從湖北黃梅四祖正覺禪寺的方丈和尚淨慧長老會了面,我來西琳寺祝賀時,又與台灣來的明乘長老與明光法師碰巧也遇到了,在淨老的相邀下,就去了「雙峰」的四祖寺了。 |
四祖寺,如果讀過禪宗歷史的人,一看即知是達摩來華,法傳東土之禪宗法脈的初祖,而下傳慧可、僧燦至四祖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惠能,至惠能一花開五葉,中土傳為一宗曰「禪宗」法脈,這一路上,可以看見參禪的無為法跡,直趨頓悟法門,實不可思議。 |
祖道萬劫難遭遇 |
祖庭千年一脈傳 |
從達摩、慧可到僧璨大師,都是「行無軌跡,動無彰記,法匠潛運,學徒默修」,一衣一缽,隨緣而往,常行頭陀行,住無定處。 |
《楞伽師資記》則稱其:「隱於司空山, 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祕不傳法。」據《五燈會元》所載:「祖(僧璨)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又道信為僧璨造的「塔銘磚」,上面刻寫著:「大隋開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即天柱山),結塔供養,道信為記。」天柱山又稱皖山、皖公山、潛山,潛山縣因山得名,安徽省簡稱「皖」亦源於此。 |
司空二祖傳法,天柱三祖立化;司空山是禪宗二祖「大祖禪師」慧可攜初祖達摩所傳袈裟和四卷《楞伽經》,於南梁太建八年(五七六)「遁跡」之所。今之司空山位於安徽西南部岳西縣境內,距大柱山西南約八十公里。安徽潛山縣的天柱山,是三祖僧燦的合掌立化之地。故要了解四祖寺,也要了解祖師傳承的行跡。 |
自三祖僧璨以下,四傳至道信,五傳至弘忍,但道信、弘忍始一變宗風,宗門叢林即始於道信大師也。道信(五八○~六五一)大醫禪師 (西天卅一祖,東土四祖)於唐武德(六一八)初入湖北黃梅雙峰山在黃梅縣西,故稱西山,聚徒五百人;故世稱「雙峰道信」。 傳至弘忍(六○一~六七四)大滿禪師 (西天卅二祖,東土五祖),於唐永徽(六五四)移化湖北黃梅馮茂山在黃梅縣西,故稱東山,會眾七百人。故世稱「黃梅弘忍」。宋代贊寧云:「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至此大開東山法門。(待續) |
- Aug 17 Thu 2006 09:12
太陽系將新增三顆行星
太陽系將新增三顆行星
|
||
太陽系共有9大行星,這一基本常識可能在下周更改。
![]() 太陽系新行星序列圖
科學家認為,太陽系的行星數量不止9顆,而是12顆。 下周在布拉格的天文學家會議如果同意這一論證,幾十年來教科書上有關太陽系行星數量的內容將被修改。提議中的修改方案除了承認原本的8大行星之外,還將第9顆行星冥王星和新增的3顆行星列入新的類別。 由國際天文聯盟提出的修改計劃,目的是要解決"究竟什麼能算做行星"這一關鍵問題。 在此之前,天文學家們一直對冥王星究竟算不算太陽系行星存有很大的分歧。 冥王星是否行星 冥王星不光距離太陽最遠,而且體積也最小,直徑只有2,360公里。 從1990年代初起開始,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圍的"科伊伯帶"發現了一些其他的物體,它們的體積與冥王星基本相同。 因此,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屬於這個星帶中的"冰小球"行列,而不應該被算做太陽系的一顆行星。 2003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麥克﹒布朗教授發現了代號"UB313"(哲娜星)的物體,經過哈勃望遠鏡的度量發現,這顆星體直徑大約3千公里,比冥王星大。 劃分行星新規則
國際天文聯盟的新規則,除了承認現有的8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外,還有三個冥王小星系列,也就是:冥王星、冥渡星和哲娜星以及谷神星雲。 而劃分行星的標準是:所謂行星,就是其重心吸力將其形成球體,只圍繞太陽運轉。 科學家說,本次修改太陽系行星數量的原因是,現代科技的發展能夠看到圍繞太陽系旋轉的更多物體,它們有些比冥王星的體積還大。 科學家也不排除,今後繼續增加太陽系行星數量的可能。
|
- Aug 04 Fri 2006 09:11
抹茶筆記本
2006/11/9
丸久小山園玄米茶+抹茶
丸久小山園約在日本元祿年間(約十七世紀末葉)創立於宇治,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悠久歷史。最早原本僅專注於種茶製茶,傳承至第四代後方正式創立品牌;並於進入明治時代後,正式行銷至全國各地,成為極具代表性的日本茶品牌。
有日本同學教簡易茶道
及送一包抹茶
茶碗、茶筅都已有收集
現在萬事具備連東風也不欠
要作一些筆記
以備不時之須
抹茶:一只茶碗、一只茶筅、一點抹茶,沖入適溫熱水後,以茶筅反覆快速「m」字手法輕巧「刷」出綿密細緻的泡沫。
在茶道的禮儀作法中,有清洗茶筅的部分,初次清洗茶筅時,應當要將茶筅清洗乾淨,而在客人面前,將茶筅洗淨,然後輕敲三下舉起兩下後,便完成了清洗的動作,而在結束的時候,則是先用熱水將茶碗中的餘茶洗淨,然後再用熱水洗淨茶筅,最後輕敲兩下後舉起,如此便完成了結束時的清洗動作。即使同樣是茶筅,但是開始和結束時的意義卻有不同,請不要加以混淆。
- Jul 12 Wed 2006 12:29
溥儒舌血畫祭母

這幅“釋迦牟尼坐像圖”,從如來佛像左邊溥儒先生的落款上,可以確定該畫作於1938年,雖歷經67年塵封,顏色依然殷紅。長60釐米,寬40釐米,畫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跌坐於蓮花座之上,筆法細膩,
款題:
戊寅冬十一月先妣忌日刺血敬繪溥儒稽首。
如來聖像伏頭不違誓接引慈靈永安法界,溥儒稽首回向。”
溥儒(1896~1963),字心畬,號西山逸士,清道光皇帝曾孫
這幅舌血畫是溥儒先生在母親去世兩周年時,繪製此畫即是希望其亡母能得到佛祖的接引到西天法界安住。 故取自己的舌尖血而作,歷時半年完成。當年溥儒先生取舌血作畫前,提前半年絕鹽。據說用鹽含量較低的血作畫顏色殷紅且畫質較好。在每天清晨,作畫者用針刺舌尖滴血入杯,蘸筆作畫。
- Jul 09 Sun 2006 18:38
並蒂蓮花開

並蒂蓮花開千年古剎國恩寺遊人爭相觀賞
2006/07/06
日前,新興縣千年古剎六祖慧能祖廟國恩寺荷花池內發現一枝罕見的並蒂蓮。7月4日上午,該寺已在荷花池邊搭起來一座臨時觀賞臺,以方便遊客和攝影愛好者拍照留念。
據了解,該並蒂蓮是國恩寺園藝工無意中發現的。並蒂蓮呈粉紅色,含苞待放,離池邊大約有六七米遠,在滿池茂盛的荷葉之中,如施了粉黛的少女的臉頰般楚楚動人。
據介紹,該荷花池的荷花始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新興籍的港澳同胞贈送的。十多年來,荷花池的荷花每年都開,但此前從來沒發現有並蒂蓮。國恩寺如禪方丈說“在佛教中,蓮花代表清凈無染、高潔極樂,故佛教中有蓮花座、蓮花藏世界、蓮花勝會、蓮花念誦之說。目前,廣東禪宗歷史文化長廊系列活動正在進行,六祖手植的千年古荔也成熟了,可謂喜上加喜。”
據有關資料記載,並蒂蓮即一枝荷花雙萼並蒂,屬植物種類中難得一見的“雙胞胎”,只能天然生成,很難人工培植,在自然界,其盛開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
- Jun 08 Thu 2006 08:41
雙林之緣起

雙林之緣起
印光大師文鈔言
永公至潯陽,刺史陶範,景仰道風,乃創西林寺以居之。是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也。
永公創建西林,在遠公建東林前七年,似為東林作前導者。大法之興,因緣聚會,非偶然也。
至太元九年甲申,遠公始來廬山。初居西林,以學侶寖眾,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為創寺於山東,遂號為東林。
先有西林,後有東林,廬山的千年古剎。然自慧遠祖師在東林寺弘開淨土宗之後,東林的佛光長照匡廬,歷久不衰,而西林寺的餘暉漸消,幾至寺宇全無,西林殿宇化成一片田野,獨留孤塔一座~
如今的西林,塔寺煥然一新,寺名改作「西琳」
- Jun 02 Fri 2006 08:46
雙峰本來一色


雙峰本來一色
祖道萬劫難遭遇
祖庭千年一脈傳
道信(580—651)大醫禪師 (西天卅一祖,東土四祖)於唐武德(618)初入湖北黃梅雙峰山在黃梅縣西,故稱西山,聚徒500人;故世稱「雙峰道信」。
弘忍(601-674)大滿禪師 (西天卅二祖,東土五祖)於唐永徽(654)移化湖北黃梅馮茂山在黃梅縣西,故稱東山,會眾700人。故世稱「黃梅弘忍」。
宋/贊寧云:“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爲東山法門。”
至此大開東山法門 ~
雙峰一色
- May 29 Mon 2006 18:25
西琳寺千佛塔
這首「題西林壁」詩是蘇東坡居士四十九歲遊廬山,在西林寺壁題寫的詩。先有西林,後有東林,兩寺原是廬山的千年古剎。自從慧遠祖師在東林寺弘開淨土宗之後,東林的光輝便長照匡廬,歷久不衰,而西林寺的餘暉卻逐步暗消,以至寺宇全無,唯留一塔,孤零零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
西琳寺千佛塔(也稱西琳寺塔或慧永塔)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比意大利比薩斜塔還早 四百多年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該塔高七層,呈六角形,內有佛像一千餘尊。
千佛塔的每層門頂上皆有題額。底層正門上題額為「千佛塔」;第二層「羽寶才」;第三層「金剛」;第四層「靈就來」;第五層「無上法」;第六層「聰雨花」;第七層「元明藏」。
千佛塔糾傾工程
其糾傾目標是將塔身扶正到傾斜率4‰以下, 塔頂水平位移由1.1米減少到0.19米以下,確保不再發生沉降和傾斜。廬山『比薩斜塔』
西林寺千佛塔糾斜加固工程,近日基本竣工, 目前已經進入美化牆面、拆除腳手架等掃尾階段
待續~
- May 25 Thu 2006 18:04
西琳寺開光盛況
正在致詞者乃已八十歲之住持覺海比丘尼
提到重建西琳寺之艱辛心路歷程時數度哽咽
到時已等在山門口
將離開時三度至門口致歉未能招待好
這還不夠又堅持要你收下觀音菩薩玉墜
真未能招待好嗎?
非也~
數次過堂後都會見到老尼出現
怪你未至圓桌用餐!


- May 25 Thu 2006 17:20
東林寺偶遇行者

密竹千階迎向上方塔
此路通往上方塔。
在東林寺後山上,六面七級,雄偉高大,塔身嵌有眾多佛像,每層亦供有佛像。
上方塔又名舍利塔,為佛馱跋陀羅禪師所立。他從西域初來時曾帶來數粒釋迦舍利葬於此。原塔幾經興廢,現塔為1998年重修。
兩旁密竹美極了~
在東林寺掛單之和尚
由西琳寺往東林寺路上偶遇
正接受我之請在此講金剛經
持金剛經十七載
金剛經倒背如流
說從不看註解
乃因佛所說之佛經深不可測
寧探無底之淵
- May 24 Wed 2006 08:02
四祖寺之傳法洞
新修建之傳法洞(四祖傳法於五祖之處)乃黑瓦白牆之美麗徽式建築
如行動不便無法攀爬千級台階
汽車可直達傳法洞後山門

毘盧塔(四祖入滅之處)

毘盧塔,正名真身塔,俗稱祖師塔、平塔、方塔;御封慈雲塔,位於湖北黃岡市黃梅縣破額 山四祖寺,
建於唐朝,一千四百年來保存原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它的外形近似 毘盧遮那佛頂所戴的寶冠,故僧人尊呼為毘盧塔,而被世人廣泛傳稱。
推測它造於1332-1335年間,並移入四祖真身供養。
待續~
- May 22 Mon 2006 15:20
高僧之風範

十位高僧參與西琳寺開光大典時唯一未著祖衣之淨慧和尚

身著一襲普通僧服之淨慧大和尚
(在西琳寺開光大典时亦如是身著一襲普通僧服)
不小心被熱茶水灑滿身
依舊坦與大家談笑自若~
淨慧大和尚(前趙州柏林禪寺方丈). 虛雲老和尚的入室弟子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十四歲在武昌 三佛寺拜師學經,一九五一年十八歲時到廣東雲門寺受比丘戒,得以親侍中國現代禪門泰斗 虛雲老和尚,因敏悟過人,深受器重,一九五二年即成為虛雲老和尚傳法弟子。
- May 22 Mon 2006 10:08
燃指供佛

上山階時(五祖寺釋迦多寶如來佛塔,五祖入滅後的埋骨處,北宋宣和三年(1121)募化修建。)
遇到一算命師
明乘長老故意上前問事~
算命師欲觀其掌相
明乘長老伸出左掌言:這隻手平時是不隨便讓人看的~
只見左掌無名指和小指斷了上半截!
1977年,明乘長老在大香山觀音禪寺閉關三年,燃指供佛,割舌寫經。
南海禪寺位於駐馬店汝南縣境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西元1545年),歷史上被譽為蔡州“八景之一”。1994年臺北大香山觀音禪寺主持——明乘大法師在故鄉出資1.5億複建此寺。
http://www.nhcs-cn.org/big5/index.asp
中國南海禪寺歷經艱辛,修建10餘年,即將落成。該寺將於農曆二零零六年八月十二日(陽曆2006年10月3日)舉行菩薩聖像開光,共襄聖舉,歡迎十方大德參與盛會。
- May 22 Mon 2006 09:00
《黃梅四祖寺》
四祖殿前五色彩結帶粧點著
讓人有既莊嚴又極美之觀感
淨慧大和尚親自出山門迎接~
中間者乃當今四祖正覺禪寺方丈~淨慧大和尚~
兩旁一者明光法師(台北市佛教會會長)
一者明乘長老(河南汝南南海禪寺方丈)
(河南汝南南海禪寺是台灣大香山觀音禪寺主持明乘法師出巨資複建的,總投資約1.5億人民幣。)
淨慧大和尚(前趙州柏林禪寺方丈). 虛雲老和尚的入室弟子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十四歲在武昌 三佛寺拜師學經,一九五一年十八歲時到廣東雲門寺受比丘戒,得以親侍中國現代禪門泰斗 虛雲老和尚,因敏悟過人,深受器重,一九五二年即成為虛雲老和尚傳法弟子。
- May 10 Wed 2006 16:10
珠峰聖茶
喝過西藏的珠峰聖茶,我躺在重慶的旅店中,思念著當時被帶往西藏的茶的種籽,夜不成眠,坐起來,在昏黃的燈下,寫了一首詩。
在重慶的茶行,第一次看到「珠峰聖茶」,以前聽西藏的喇嘛提過,西藏也產茶,當時覺得不可思議,在那樣北方、寒冷、乾燥的地方,怎麼可能生產「南方之嘉木」的茶呢?
既然看見了,不可錯過,就央求茶行的老闆泡一杯來喝喝看,沒有想到,在大陸買茶賣茶都是不試喝的。
不然,茶葉拿出來看看!
老闆依然搖頭,因為珠峰聖茶產量極少,都是採取小包裝,層層密封,不要說是看,連聞香也不可能。
這倒是打敗我了,對於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飲所未飲的茶,我怎麼可能購買呢?平常我買茶有個怪癖,即是不買包裝好的茶,買的全是散裝茶,這樣即使無法試喝,也能依照眼鼻的判斷找到好茶。
眼前密密包裝的珠峰聖茶,二兩裝,人民幣八百四十元,算是我看過的大陸茶最昂貴的。每斤茶四千八百元人民幣,算是天價了,在不見不聞的情況下,如何買得下手?
老闆看我遲疑不決,忍不住笑了,因為有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珠峰聖茶」,表情都是相同的。
- Apr 26 Wed 2006 06:46
三級古蹟法華寺
今後將一一總整理增補集結

法華寺應該是台灣最古老的寺院
◎法華寺 中西區 /三級古蹟
重修以後的法華寺,大都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建築,坐落在狹窄的法華街旁,平面由三座殿宇並排而成。中央二進式,第一進為天王寶殿,供奉彌勒佛及四大天王;第二進為大雄寶殿,主祀三寶佛、地藏王菩薩,及文殊菩薩等尊者;第三進供奉同通教主。
歷史簡介
位於臺南市區東南的法華寺,屬於佛教的曹洞宗,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兩大古剎。法華寺原是明鄭遺老李茂香的敬居,舊名「夢蝶處」,由於「竹籬茅書,若在世外,閒花野草,時供枕席」,所以又稱「夢蝶園」。 李茂春,字正青,福建龍溪人,是明代隆武二年的舉人,也是鄭經的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好友。 明永曆十八年甲辰(西元一六六四年),追隨明鄭軍隊及宗室由廈門來到臺灣,寓居於夢蝶園,終日誦經養性,生活灑脫飄逸。李茂春去世以後,茅舍被憎人們改為陶瓦,規模略加擴大,更名「準提庵」。
第一任臺灣知府蔣毓英於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西元一八八四年)到任時,又改為佛寺,供奉釋迦牟尼佛。康熙四十七年戊子(西元一七○八年),鳳山知縣宋永清鑑於火神崇祀的重要,在重修時,便把前殿改為火神廟,中殿供奉大土,後院另設禪房,並將佛寺取名為法華寺。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西元一七六四年)法華寺已成為都城的名勝,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惰養性,特別加建圍牆。翌年乙酉,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為形狀像半目,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還建了一幢榭臺叫「半月樓」。池的外圍,構築學書講堂,成為後世弟子誦習詩書的場所。可惜,這樣壯大的盛景和規模,在人為環境不斷的變化中,都已消聲匿跡,不建蹤影。尤其民國三十四年,臺海光復前夕,台灣遭受盟機轟炸,法華寺的大雄寶殿、南極殿、天王殿等都被炸毀,只有乾隆五十七年壬子(西元一七九二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所建,後代績修的關帝廳、民國七年戊午所建的功德堂、民國十五年丙寅所建的納骨塔、及聚賢堂前叫橋亭和庭院等尚稱完好。與開元寺並 稱為台南兩大古剎。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於明永曆年間所建「夢蝶園」,後來李茂春死後,改為準提庵。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改名「法華寺」。
乾隆時,知府蔣允焄在此挖湖築樓,泛舟遨遊。此後,「法華夢蝶」成為府城勝景。日後更於寺中成立「南社」,定期吟詠唱和。 日治後期,因為遭到盟軍轟炸,法華寺被毀大半。光復後參考原格局形式重建,因它的歷史意義深遠,規制也依舊遵循傳統,所以仍列為三級古蹟。
- Mar 20 Mon 2006 11:30
陸羽煮茶辯水之能

3月20日(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恭逢普賢菩薩聖誕
2006/03/20
陸羽煮茶辯水之能
陸羽辯水之能是根據「煎茶水記」中記載:唐代宗(西元七六二~七七九年在位)年間,李季卿當 州刺史,到維揚正巧碰上陸羽,季卿對陸羽的大名早已耳熟能詳,兩人相談甚歡, 共赴湖州,一日用餐時,季卿說:「先生善於烹茶,天下馳名,而揚子江南零水也 是絕品,如今名茶人逢名泉水,二妙千載一遇,實在機不可失,請你煮茶以饗我等 人口福。」說著,命令確實可靠的部下拿著水瓶,駕著船到揚子江心取南零水,陸 羽整備茶器等候著。不久水取來了,陸羽用木杓揚水並說:「是揚子江水沒錯,但 不是揚子江心的南零水,好像是江邊的水。」取水的軍士辯說:「我駕船深入江心 取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豈有虛假?」陸羽不答,把水倒入水方中,倒至一半, 停下來,再用杓揚水說:「底下剩的才是南零水。」軍士大駭,認罪說:「我從南零江心取水回岸時,水勢急湍,船振盪太過,瓶中水倒了一半,怕水太少,取岸邊 水增補,處士實在是神鑑,小人不敢說謊了。」李季卿和相從賓客數十人,都咋舌 大驚。
- Mar 17 Fri 2006 09:26
大足寶頂山石刻
告訴大家寶頂是陰刻
也就是凹進去
為何看起來是凸的?
就是這樣才利害~
不要驚訝這是石刻的千手千眼觀世音
大足寶頂山石刻之彌勒菩薩相
早期之彌勒菩薩形相不同於當今所見布袋和尚
- Mar 08 Wed 2006 16:31
慈雲寺最頂端~普賢閣~
(居高臨下面向兩江匯流處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
時見閣門深鎖
正思不巧!沒想到此位老菩薩隨後悄然來到
開門讓普行進閣頂禮普賢菩薩~
禮後包一紅包禮謝
老菩薩直指前端之功德箱~
虛雲在重慶慈雲寺開示
侍者惟因筆錄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在重慶慈雲寺開示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來此。無非希望得些益處。但若想得益。自須有相當行持。如徒挂空名。無有是處。諸位須知現既歸依。即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孫。但能敦品勵行。不被擯逐。則鳳閣鸞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後。須照佛們遺教修持。要曉得世間萬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為。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吾人自一念之動。投入胞胎。既生以後。漸知分別人我。起貪嗔癡念。成年以後。漸與社會接觸。凡所圖謀。大都為一己謀利樂。為眷屬積資財。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結果。一息不來。卻與自己絲毫無關。與蜂之釀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為。造了許多業障。其所結之惡果。則揮之不去。又與蠶之自縛何異。到了最後鑊湯爐炭。自墮三途。所以大家要細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長素。否則暫先吃花素。尤不可為自己殺生。殺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於心何忍。試觀殺雞捉殺之時。彼必飛逃喔叫。祇因我強彼弱。無力抵抗。含冤忍受。積怨於心。報復於後。以較現在武力強大之國。用其兇器。毀滅弱小民族。其理正同。諸位既屬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來沒甚稀奇。但能循心順理。思過半矣。許多人見我年紀虛長幾旬。見面時每有探討神通之情緒。以為世外人能知過去未來。每問戰事何日結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實神通一層。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不可損人利己。更宜損己利人。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方才有幾位詢問楞嚴經意旨。茲乘大眾在此機緣。略說概要。此經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譯。祗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漸次證果。最後並說陰魔妄想。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詢問。而佛首明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因阿難尊者見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佛問其將何所見。阿難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佛問心目何在。阿難尊者白佛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見觀此浮根四塵。祗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另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賢聖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至於六道輪回。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曆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美色。而不愛樂。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發。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欲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捨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二十五位聖賢因地。雖有不同。修悟並無優劣。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觀世音菩薩於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至於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樂持五戒。則於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於彼前現女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
現在與大眾隨便閒談。開示二字。愧不敢當。因為虛雲連自己都未明白。豈敢謬教他人。佛教開示。場合很多。如叢林坐香。班首輪流開示。觀音七念佛七等亦複如是。但拜懺不同打七。禮懺須五體投地。三業清淨。不能加以雜言亂語。故懺壇上不說開示。禮懺時須觀著「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今頂禮觀音前。感應道交自實現。」以能禮之心。禮所禮之佛。諦觀能禮之心。現在未來過去三世了不可得。一切空寂。則如來藏本有體性。自然髮露。故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都是雙遮雙照的意思。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我們大家都是佛子。處此水深火熱之中。不逢治世。所遇的不是炸彈就是飛機。真屬不幸。但不幸中還是幸福。何也。佛子的本來勾當。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可是現在亦有些行不通了。我們此時祗好放下一切。檢點身心。以身為苦本。心為罪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從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所以儒家亦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現在人心不古。不知政教之關係。於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的意義。完全不懂。最近達識之士。多知目前大劫。非政教合一。不足以救苦息災。如此次政府元首及各院部當局發心啟建護國息災大悲道場即此意也。從前法會是常造的。甚麼十輪金剛法會等等。我也記不得許多。可是用心各有不同。如西藏喇嘛在中原弘法者。近來甚多。而政府特別加以崇敬。其意甚遠。是否政府特別信仰。不得而知。惟對於中原青衣僧徒。則時加種種壓迫。毀廟逐僧。不一而足。本來青黃二教。均佛弟子。後人以居華東者。在日本為東密。居華西者。在西藏為藏密。近年密教。在中國風行一時。以為特長處。能發種種神通變化。可是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是不成的。虛雲化食人間。中外地方。差不多都到過。我是凡夫。沒有神通。不會變化。所以不敢吃肉。亦不敢過分用度。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須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內。不可心外取法。神通屬用功之過程。豈可立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契無住真理。此類人們。佛謂之可憐憫者。現在幾位大心菩薩。發願為國息災。修大悲懺法。邀虛雲來此主持。我們大家要精誠一致。當自己事來做。護國息災功德。此是人人應當做的。我們拜懺。稱揚聖號。最靈感的觀音。於此土最有緣。但心若不誠。亦不能感應。如誠心稱名。觀音無不尋聲救苦。楞嚴經二十五聖。惟觀音菩薩妙證圓通。文云。「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一者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二者十方眾生同一悲仰。觀音有大無畏。三十二應列為第一。又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念六十二億恒沙法王子聖號。與念觀音一聲相等。這部大悲懺。是四明法智大師所修。其悲願不可思議。其感應力亦不可思議。載籍甚詳。不可忽也。朝於斯。夕於斯。五體投地。三業清淨。能斷殺盜淫貪瞋癡。變十惡為十善。便符懺法妙理。並鬚髮四大宏願。將他人香花。莊嚴自己福慧。何樂而不為。說是假。行是真。今天將佛法大概說一說。彼既丈夫我亦然。自尊自貴。自然感應。最後講一段故事你們聽聽。清代康熙帝時。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一日有黃衣僧來。帝甚崇之。命師招待。師云。彼非僧亦非人。是一青蛙精。但神通廣大。時適久旱。帝乃命其求雨。雨果降。帝敬之愈甚。元通和尚曰。可將雨水取來。是青蛙尿耳。試之果然。邪正乃分。故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均須識取。不然被其所轉。走入魔道了。請大眾留心。
一月十九日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