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tzuyun.org.tw/htm/te.htm

慈雲雜誌

主編加上一些前言

雙峰本來一色
  雙林同歸一心(上 )

題目雖如是標定了,我還是要從「雙林」談起,所謂「雙林」是指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琳寺及東林寺。因西琳寺住持覺海法師在五月十八日至廿四日,也即農曆四月廿一日至廿七日七永日中,做一次功德護國息災水陸大法會,禮請大陸年高德劭之高僧主壇,為中國歷年少見的場面,高僧雲集護國息災,法益群萌,自是不凡。
 我隻身從台灣搭機飛往廬山,參與殊勝法會不同凡響。為得是看看大陸開放以後對佛教展望的期待,在佛事唱唸當中,板眼韻律,抑揚轉折,都還沒有完全失落,實屬難得,法雲薰修,獲益猶存。
西林慧永禪 東林慧遠淨
東西何分永遠不別 禪淨同歸一心之法
 雙林緣起
 印光大師文鈔言:「永公至潯陽,刺史陶範,景仰道風,乃創西林寺以居之。是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也。永公創建西林,在遠公建東林前七年,似為東林作前導者。大法之興,因緣聚會,非偶然也。至太元九年甲申,遠公始來廬山。初居西林,以學侶寖眾,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為創寺於山東,遂號為東林。」
 自是先有西林,後有東林,廬山的千年古剎。然自慧遠祖師在東林寺弘開淨土宗之後,東林的佛光長照匡廬,歷久不衰,而西林寺的餘暉漸消,幾至寺宇全無,西林殿宇化成一片田野,獨留孤塔一座而已。可是如今的西林,塔寺煥然一新,寺名改作「西琳」。
 西林慧永禪
 慧永大師(三三一~四一四年)當時潯陽剌史陶範,景仰永公道風,太和二年(三六七),陶範為慧永禪師在廬山西北麓的香爐峰下造西林寺,供其駐錫, 慧永禪師便如是常住於此,直到八十二歲(四一四年)入滅。據「緇門崇行錄」云: 晉慧永,與遠公居廬山,鎮南將軍何無忌守潯陽,因集虎溪,請永及遠。遠從者百餘,端肅有序;永衲衣草履,執錫持缽,松下飄然而至,神氣自若。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之風, 乃多於遠師也。」哈……善哉斯言!慧永大師真衲子本色也。
 復考「佛祖綱目」卷第二十五云:「慧永內江潘氏子,與慧遠同師道安,相期結屋羅浮,及遠為安所留,永乃先至,潯陽刺史陶範,留憩廬山舍宅,為西林以居之,峰嵿別立茅室。嘗有一虎馴伏,入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在「廬山記 」(卷三)亦云:「大師諱慧永,姓繁,河內人也,年十二,事沙門竺曇現,慧悟宿習內外典籍,無不洞達,於佛事中,習禪為樂,先與遠師同依道安於恒山,亦約結宇羅浮,永師先止潯陽,即晉太元之初也。
 刺史陶範挹其道風,宛如夙契,於是留憩廬山,捨宅棲止。師貞素自然,清心剋己,言常含笑,語不傷物,又別立一苑室於嶺上,每欲禪思,輒往居焉,所居嘗有香馥之氣,因號香谷。
 屋中嘗有一虎,人或畏者驅之上山,人去還復馴伏,後遠師龍泉學徒漸眾,師要同憩香谷,又感神夢之異,桓伊立寺東林,乃號西林焉。」
 以上考證,已明慧永禪師建寺駐錫之事端,為參謁西琳寺法會,將古剎來由略述如上,心嚮往之。
 西琳寺於二○○六年五月十七日開光日正式啟用,現年已八十歲之住持覺海比丘尼,提到重建西琳寺之艱辛心路歷程時,數度哽咽,各國的諸方長老及台灣的明乘長老、明光法師亦遠來參禮,正是海會雲來集。
 一進大山門即見西琳寺斗大匾額,大山門上有宗門「本來面目」四字,後門入口便見—「西琳寺碑」,位於殿後古樹之盤座上,千佛塔旁「題西林壁」詩句清晰耀目。後側的紅瓦白牆高聳之千佛塔,隱約在千年古樹叢裡。蘇東坡四十九歲遊廬山時,在西林寺壁題寫之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攬勝之詩,果然如此不凡。
 在西琳寺往東林寺路上,偶遇在東林寺掛單的和尚,因持金剛經十七載,故能將金剛經倒背如流,言從不看註解,因佛所說之佛經深不可測,寧探佛之無底深淵,不探其註解者有限之深度,法師更慈悲的接受我之請法,方便略示金剛般若真實妙義。
 
東林慧遠淨
 高僧傳云:「永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如何?桓乃復於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觀此,則東林之立,永公實為功首。
 慧遠(三三四年~四一六年)遠公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始至廬山,住同門慧永法師之西林寺。後以來學者多,西林隘不能容,故復開東林寺。東林寺遂爾以中國淨宗第一道場而譽動震旦。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三八四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乃初祖慧遠大師所開山立宗。
 白居易在與元微之書中寫道:「僕去年秋始遊盧山,到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見雲水泉石,勝絕第一,愛不能捨,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數株,修竹千餘竿;青蘿為牆垣,白石為橋道;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簷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惟忘歸,可以終老。」
 
東林寺大雄寶殿
 相傳慧遠初到廬山西麓時,選擇結廬之處,認為東林寺址在叢林之中,無法結廬。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結廬。夜夢神告:「此處幽靜,足以棲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風拔樹。翌日該地化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為建寺之材。
 現今整修後的東林寺紅牆綠瓦襯著深淺分明之山色,大山門前只有一條小道,還待政府開路。在東林寺後山上,六面七級,雄偉高大,塔身嵌有眾多佛像,每層內亦供有佛像。上方塔又名舍利塔,為佛馱跋陀羅禪師所立。他從西域初來時曾帶來數粒釋迦舍利供奉於此。原塔幾經興廢,現塔為一九九八年重修。兩旁密竹千階迎向「上方塔」,常見行者三步一拜上「上方塔」,亦三步一拜繞塔數匝,使我們感動於佛教在改革開放後的復興。
 現存殿堂中有一淨宗祖堂,在藏經樓東側,舊稱「遠公影堂」、「十八高賢堂」、今仍有「遠公堂」匾額。慧遠大師圓寂於東晉義熙十二年(四一六年),後人建塔供奉,是為「 遠公塔院」,又因其墓塔疊石如荔枝,故又稱「荔枝塔」;「遠公塔院」又名「下方塔院」,在東林寺西半里許。遠公以晉義熙十二年(四一六年)卒葬此山,其墓塔疊石如荔枝,王思任稱為「荔枝塔」。舊有塔院在清代就已毀圮,現塔院為一九八三年重建,二○○○年又修葺一新。
 虛雲老和尚云:「 佛為治各種不同心病,故設有多種法門,如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觀,治散亂心重者教修止觀,治業障重者教修念佛觀。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不可思議,不得於此中有所偏輕偏重。『不離本宗,專心是賴』,只能選擇何法門與本人最相應,即以此一法為正,餘法為副,專門修學,行住坐臥,不離本宗。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 法門雖多,門門都是了生死的。」
 
雙峰本來一色
 復談「雙峰」之意趣;雙峰指今湖北黃梅縣四祖寺,其所創建之寺,正在雙峰山麓,妙在標題之「雙林」與「雙峰」之對稱,但不是一事。我之所以在法會後又去了四祖寺,是因西琳寺全堂佛像開光,與從湖北黃梅四祖正覺禪寺的方丈和尚淨慧長老會了面,我來西琳寺祝賀時,又與台灣來的明乘長老與明光法師碰巧也遇到了,在淨老的相邀下,就去了「雙峰」的四祖寺了。
 四祖寺,如果讀過禪宗歷史的人,一看即知是達摩來華,法傳東土之禪宗法脈的初祖,而下傳慧可、僧燦至四祖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惠能,至惠能一花開五葉,中土傳為一宗曰「禪宗」法脈,這一路上,可以看見參禪的無為法跡,直趨頓悟法門,實不可思議。
 祖道萬劫難遭遇
 祖庭千年一脈傳
 從達摩、慧可到僧璨大師,都是「行無軌跡,動無彰記,法匠潛運,學徒默修」,一衣一缽,隨緣而往,常行頭陀行,住無定處。
 《楞伽師資記》則稱其:「隱於司空山, 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祕不傳法。」據《五燈會元》所載:「祖(僧璨)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又道信為僧璨造的「塔銘磚」,上面刻寫著:「大隋開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即天柱山),結塔供養,道信為記。」天柱山又稱皖山、皖公山、潛山,潛山縣因山得名,安徽省簡稱「皖」亦源於此。
 司空二祖傳法,天柱三祖立化;司空山是禪宗二祖「大祖禪師」慧可攜初祖達摩所傳袈裟和四卷《楞伽經》,於南梁太建八年(五七六)「遁跡」之所。今之司空山位於安徽西南部岳西縣境內,距大柱山西南約八十公里。安徽潛山縣的天柱山,是三祖僧燦的合掌立化之地。故要了解四祖寺,也要了解祖師傳承的行跡。
 自三祖僧璨以下,四傳至道信,五傳至弘忍,但道信、弘忍始一變宗風,宗門叢林即始於道信大師也。道信(五八○~六五一)大醫禪師 (西天卅一祖,東土四祖)於唐武德(六一八)初入湖北黃梅雙峰山在黃梅縣西,故稱西山,聚徒五百人;故世稱「雙峰道信」。 傳至弘忍(六○一~六七四)大滿禪師 (西天卅二祖,東土五祖),於唐永徽(六五四)移化湖北黃梅馮茂山在黃梅縣西,故稱東山,會眾七百人。故世稱「黃梅弘忍」。宋代贊寧云:「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至此大開東山法門。(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梅庵 的頭像
    梅庵

    梅庵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