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眾生皆有「無垢識體」亦稱佛性
「無垢識體」在佛、菩薩顯現,
「無垢識體」在凡夫隱覆,
然佛、菩薩的「無垢識體」是經由斷二執、二障而分顯,或究竟顯現。
是故阿賴耶識內含藏著無始以來的煩惱雜染
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卷1):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為阿梨耶識。
又如:「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契經: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契經: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
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
聲聞、緣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
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捨」者
是捨去「阿賴耶識」之「名」,而非捨其「體」。
《成唯識論述記》卷 3 :
「將得菩提,捨異熟名…金剛心生,異熟識滅。菩提在當解脫道時,得與成熟,既無別體,其時已捨異熟識。菩提將成熟故,名為將得。」
阿摩羅識,譯義為無垢識。
依『成唯識論』:「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
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
聲聞、緣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
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捨」者
是捨去「阿賴耶識」之「名」,而非捨其「體」。
《成唯識論述記》卷 3 :
「將得菩提,捨異熟名…金剛心生,異熟識滅。菩提在當解脫道時,得與成熟,既無別體,其時已捨異熟識。菩提將成熟故,名為將得。」
阿摩羅識,譯義為無垢識。
依『成唯識論』:「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
「一切法唯識」阿摩羅識即真如
『轉識論』(大正三一‧六二中──下):
立唯識義,意本為遣境遣心,今境界既無,唯識又泯,即是說唯識義成也。
問:遣境存識,乃可稱唯識義,既境識俱遣,何識可成?
答: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終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識俱泯,是其(唯識)義成。此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亦可卒終為論,是阿摩羅識也。
答: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終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識俱泯,是其(唯識)義成。此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亦可卒終為論,是阿摩羅識也。
『十八空論』(大正三一‧八六三中):
云何分判法界非淨非不淨?
答: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但為客塵所污,故名不淨;為 客塵盡故,故立為淨。
答: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但為客塵所污,故名不淨;為 客塵盡故,故立為淨。
『十八空論』(大正三一‧八六四上):
明唯識真實,辨一切諸法唯有淨識。
唯識義有兩:
一者,方便:謂先觀唯有阿梨耶識,無餘境界,現得境智兩空,除妄識已盡,名為方便唯識也。
二、明正觀唯識:遣蕩生死虛妄識心,及以境界一切皆淨盡,惟有阿摩羅清淨心也。
『辯中邊論』卷上(大正三一‧四六五上):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遣境存識);
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境識俱泯)。
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境識俱泯)。
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真諦譯《決定藏論》是玄奘所譯《瑜伽師地論》卷54的異譯本。
真諦譯《決定藏論》是玄奘所譯《瑜伽師地論》卷54的異譯本。
《瑜伽師地論》:「又復對治所攝,淨識名無所住。」
《決定藏論》:「阿摩羅識對治世識,甚深清淨說名不住。」
《決定藏論》:「阿摩羅識對治世識,甚深清淨說名不住。」
真諦立阿摩羅識為第九識
真諦譯《轉識論》: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終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義,
是故境識俱泯是其義成,其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
由此觀之是故真諦之證量應在玄奘之上
宗鏡錄卷第五十六
金剛三昧經云: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
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唵摩羅。
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唵摩羅。
何以故?
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
真諦譯《轉識論》: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終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義,
是故境識俱泯是其義成,其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
由此觀之是故真諦之證量應在玄奘之上
宗鏡錄卷第五十六
金剛三昧經云: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
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唵摩羅。
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唵摩羅。
何以故?
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
何以故?
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論釋云:一切情識則是八識。奄摩羅者。是第九識。
古德云:一切唯心造者。然其佛果契心。則佛亦心造。謂四智菩提。是淨八識之所造故。
古德云:一切唯心造者。然其佛果契心。則佛亦心造。謂四智菩提。是淨八識之所造故。
若取根本即淨第八。
若依真諦三藏。此佛淨識稱為第九。名阿摩羅識。
若依真諦三藏。此佛淨識稱為第九。名阿摩羅識。
唐三藏云:此翻無垢。是第八異熟。謂成佛時轉第八成。無別第九。
若依密嚴。文具說之。經云:心有八識或復有九。
若依密嚴。文具說之。經云:心有八識或復有九。
又云。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即同真諦所立第九。以出障故。不同異熟為九有。
又真諦所翻決定藏論九識品云:
第九阿摩羅識。
三藏釋云阿摩羅識有二種。
一者所緣。即是真如。二者本覺。即真如智。
能緣即不空藏。所緣即空如來藏。若據通論。此二並以真如為體。
華嚴論明。解深密經說九識為純淨無染識。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
五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識為依故。
宗鏡錄卷第三十三
問。萬法唯識者。於諸識中何識究竟
答。唯阿摩羅識。此云無垢淨識。無有變異可為究竟。
第九阿摩羅識。
三藏釋云阿摩羅識有二種。
一者所緣。即是真如。二者本覺。即真如智。
能緣即不空藏。所緣即空如來藏。若據通論。此二並以真如為體。
華嚴論明。解深密經說九識為純淨無染識。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
五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識為依故。
宗鏡錄卷第三十三
問。萬法唯識者。於諸識中何識究竟
答。唯阿摩羅識。此云無垢淨識。無有變異可為究竟。
三無性論云:識如如者。謂一切諸行但唯是識。
此識二義。故稱如如。
一攝無倒者。謂十二入等一切諸法。但唯是識。離亂識外無別餘法。故一切諸法皆為識攝。
此義決定。故稱攝無倒如如。
此義決定。故稱攝無倒如如。
二無變異者。明此亂識即是分別依他。似塵識所顯。由分別性永無故。依他性亦不有。
此二無所有。即是阿摩羅識。唯有此識獨無變異。故稱如如。
此二無所有。即是阿摩羅識。唯有此識獨無變異。故稱如如。
又云:一切世出世間境。不過唯識。是如量境界。
此唯識由外境成。外境既無。唯識亦無。境無相識無生。是一切諸法平等。通以如理故。
此唯識由外境成。外境既無。唯識亦無。境無相識無生。是一切諸法平等。通以如理故。
以理量二門一切性相收盡。
以識相妙有是如量門。
以識性真空是如理門。
如來藏是﹝因地本具﹞
阿賴耶識清淨後是如來藏即真如
阿賴耶識是如來藏隨染淨緣。不合而合之物
是金礦非金~
因有染淨之緣物
故必須清淨之
如金礦煉成金
此金隱在金礦﹝因地本具﹞
>>>阿賴耶識﹝自在無覆,習氣莫能染﹞!
大乘密嚴經:
譬如蓮花出離淤泥。皎潔清淨離諸塵垢。諸天貴人見之珍敬。阿賴耶識亦復如是。出習氣泥而得明潔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應該是『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指的是未出纏的如來藏
因未出纏,故蘊藏諸習氣
以識相妙有是如量門。
以識性真空是如理門。
如來藏是﹝因地本具﹞
阿賴耶識清淨後是如來藏即真如
阿賴耶識是如來藏隨染淨緣。不合而合之物
是金礦非金~
因有染淨之緣物
故必須清淨之
如金礦煉成金
此金隱在金礦﹝因地本具﹞
>>>阿賴耶識﹝自在無覆,習氣莫能染﹞!
大乘密嚴經:
譬如蓮花出離淤泥。皎潔清淨離諸塵垢。諸天貴人見之珍敬。阿賴耶識亦復如是。出習氣泥而得明潔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應該是『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 大乘密嚴經
藏識亦如是。蘊藏諸習氣。譬如水中月。及以諸蓮華。
與水不相離。不為水所著。藏識亦復然。習氣莫能染。
這裡的藏識與水不相離。不為水所著。藏識亦復然。習氣莫能染。
指的是未出纏的如來藏
因未出纏,故蘊藏諸習氣
若出纏者習氣莫能染。
[[[梅大德即是梅庵,非梅大德就是梅庵]]]
[阿賴耶識名如來藏]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應該是『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啦~~~
阿梨耶識者,是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所以梅大德若是惡名昭彰的殺手
梅庵則是放下屠刀已立地成佛之意
雖是同一人但其如來藏體已顯啦~~~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之藏。與習氣合變似眾色周於世間。
如來清淨之藏於凡夫位恒被雜染。與習氣合變似眾色周於世間。
如來藏隨染淨緣之用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應知亦然。斷諸染分更不流轉。譬如蓮花出離淤泥。皎潔清淨離諸塵垢。諸天貴人見之珍敬。阿賴耶識亦復如是。出習氣泥而得明潔。
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蓮花出離淤泥者便改名叫無垢識啦~~~
分別之人於阿賴耶如是妄取。若有於此能正觀察。知諸世間皆是自心。是分別見即皆轉滅。
若離分別即成無漏。是時阿賴耶識就不再叫阿賴耶識了
叫無垢識啦~~~
十究竟願意生之身。轉於所依識界常住。同虛空性。不壞不盡。
此時為法身也
法身同虛空性。不壞不盡。
~~~~~~~~~~~~~~~~~~~~~~~~~~~~~~~~~~~~~~~~~~~~~~~~~
人天眼目 (卷5)
然此八識。離如來藏。無別自體。以眾生不知故。執為八識之名。
諸佛證得之故。能成四智之用。
若昧之。
則八識起執藏之號。
七識得染污之名。
六識起遍計之情。
五識徇根塵之相。
若了知。
賴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門。
末那為平等之源。一自它之性。
第六起觀察之妙。轉正法之輪。
五識興所作之功。垂應化之跡。
斯則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其體。但轉其名。
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但伏六識不取塵境。故名識滅。
是故
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即識之塵。詮量有據。
狂心不歇。歇則菩提。垢淨心明。本來是佛。
不壞不盡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2631855
無明七識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2631696
持種本識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2650903
第八本識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2644287
阿賴耶識若就是如來藏,眾生何須修行?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3329651
[[[梅大德即是梅庵,非梅大德就是梅庵]]]
[阿賴耶識名如來藏]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應該是『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啦~~~
阿梨耶識者,是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所以梅大德若是惡名昭彰的殺手
梅庵則是放下屠刀已立地成佛之意
雖是同一人但其如來藏體已顯啦~~~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之藏。與習氣合變似眾色周於世間。
如來清淨之藏於凡夫位恒被雜染。與習氣合變似眾色周於世間。
如來藏隨染淨緣之用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應知亦然。斷諸染分更不流轉。譬如蓮花出離淤泥。皎潔清淨離諸塵垢。諸天貴人見之珍敬。阿賴耶識亦復如是。出習氣泥而得明潔。
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蓮花出離淤泥者便改名叫無垢識啦~~~
分別之人於阿賴耶如是妄取。若有於此能正觀察。知諸世間皆是自心。是分別見即皆轉滅。
若離分別即成無漏。是時阿賴耶識就不再叫阿賴耶識了
叫無垢識啦~~~
十究竟願意生之身。轉於所依識界常住。同虛空性。不壞不盡。
此時為法身也
法身同虛空性。不壞不盡。
~~~~~~~~~~~~~~~~~~~~~~~~~~~~~~~~~~~~~~~~~~~~~~~~~
問。阿賴耶識。若常。則無轉變。若斷。則不相續。如何會通。得合正理
答。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方契因緣唯識正理。
識論云:此識非斷非常。以恒轉故。
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恒言遮斷。
轉表非常。
猶如瀑流。因果法爾。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
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
又如瀑流。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
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
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捨。
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隨轉。
又
識論云:此識非斷非常。以恒轉故。
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恒言遮斷。
轉表非常。
猶如瀑流。因果法爾。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
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
又如瀑流。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
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
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捨。
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隨轉。
又
眾生迷故。成阿賴耶。
如來悟故。成如來藏。
如金隨工匠緣成時。展作指鐶。如指鐶隨爐火緣壞時。卻復為金。
如來悟故。成如來藏。
如金隨工匠緣成時。展作指鐶。如指鐶隨爐火緣壞時。卻復為金。
清涼記引密嚴經偈云: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
即賴耶體。是如來藏。與妄染合。名阿賴耶。更無別體。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
即賴耶體。是如來藏。與妄染合。名阿賴耶。更無別體。
成壞展轉。但是一金。更無差別。如來藏心。亦復如是。
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
本末展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
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
本末展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
若真如不守自性。變識之時。此八識。即是真性上隨緣之義。
如全波之水。全水之波。動靜似分濕性無異。
如全波之水。全水之波。動靜似分濕性無異。
全波之水。全水之波。若動若靜者八識也
濕性者真如也
濕性者真如也
人天眼目 (卷5)
然此八識。離如來藏。無別自體。以眾生不知故。執為八識之名。
諸佛證得之故。能成四智之用。
若昧之。
則八識起執藏之號。
七識得染污之名。
六識起遍計之情。
五識徇根塵之相。
若了知。
賴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門。
末那為平等之源。一自它之性。
第六起觀察之妙。轉正法之輪。
五識興所作之功。垂應化之跡。
斯則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其體。但轉其名。
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但伏六識不取塵境。故名識滅。
是故
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即識之塵。詮量有據。
狂心不歇。歇則菩提。垢淨心明。本來是佛。
不壞不盡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2631855
無明七識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2631696
持種本識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2650903
第八本識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2644287
阿賴耶識若就是如來藏,眾生何須修行?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3329651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