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有大罪。玷辱三寶者。寧除一人。而全三寶。不可全一人。而禍及三寶。
如大方等大集經云:
寧捨身命。護一如法比丘。不護諸惡比丘。是王捨身當生淨土中。若隨惡者。是王無量世中。不復人身。不治則斷三寶種。奪眾生眼。犯過比丘。應須治者。或不與語。或不共坐。或擯出一國。乃至四國。 有佛法處。治如是惡比丘。諸善比丘。得安樂受法故。使佛法久住不滅。


地藏菩薩
(梵文:क्षितिगर्भ,Kṣitigarbha),或稱地藏王菩薩,


1.《大方廣十輪經》: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功德成就眾生。於過去無量恆河沙諸佛所,久發大悲堅固誓願,皆悉成就一切眾生,莊嚴勢力,猶如雷震。於一食頃,而能成就無量億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

2.《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就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於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使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數諸有情類,皆得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為法所求意願滿足」。

同樣經文
請問諸位上面玄奘的經文誰看得懂?
同樣經題
將“大方廣”譯成蹩腳的“大乘大集”
這叫做不知所云!文不對題!

我為何如此批判?
因為把他譯成“大乘大集”說實在離題太遠了!
下面是惟覺老和尚解釋的很好

《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簡稱為《華嚴經》,大方廣是法喻,譬喻這個無上法,是絕對的大,而不是相對的大,是至方至正,無有邊際的廣大,這個無上法,不同於普通的小乘、二乘或三乘法。佛,是說法之主。這位說法的人,不是因人是果位上的聖人。華嚴,譬喻以因地之功德,莊嚴無上之佛果。經,是經典的通稱。

大方廣是法喻,譬喻這個無上法,是絕對的大,而不是相對的大,是至方至正,無有邊際的廣大,這個無上法,不同於普通的小乘、二乘或三乘法。

所以大不是大乘
大集更不能等同方廣之意

最精彩的就在這裡

《大方廣十輪經》卷第三:
「破戒比丘,雖是死人,是戒餘力,猶如牛黃,是牛雖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後有用,能大利益一切眾生;惡行比丘,雖犯禁戒,其戒勢力,猶能利益無量天人。」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三):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鬚髮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

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聞。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諸惡法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恒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破戒諸惡苾芻。猶能示導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請比較一下
《大方廣十輪經》與《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很明顯的是《大方廣十輪經》簡潔易懂!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不但又臭又長
還錯誤一堆再加上文句不通!
人家說犯禁戒.戒餘力與戒勢力
請看他把它譯成什麼?
我是看不懂那堆文字啦!

否則
請問諸位玄奘的譯經的功力如何?


稍待~~~~
~~~~~~~~~~~~~
地藏本願經講記
聖一老法師述

敘言

  一九七九年,吾回祖國朝山,始登九華,瞻禮地藏菩薩聖跡,緬懷過去,無限感慨!八○年複來,與群公晤面,交談甚歡。八一年再睹,名山增色,僧尼倍多,佛事齊備,梵音唱誦,晝夜無間。八二年因緣時至,諸山長老、普全和尚、仁德法師鼓勵之下,洽逢中秋佳節,開講本經。又承安上法師,允諾翻譯,佛協會領導同志協參贊助,諸緣成就,在祗園大殿,宣講地藏本願經。每日上午講經,下午寫稿,不期三十五日,案頭積稿,大致可觀。整個教理,包含深淺,初心學者,亦易研究。一方面明白佛教大意,一方面由解生行,離塵脫俗,無忝僧倫,置諸座右,不無小補。若在家修行,分明因果、酬報親恩、奉公守法、建立良好風紀、報效國家,亦甚適宜。此次講經圓滿,荷蒙緇素大德,皆大歡喜,聖一非常感激。更有法會同仁,詢及繕稿問題,付印流通者,故略敘梗概,以待後緣雲爾。

    一九八二年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聖誕日
    聖一    謹敘於大九華山旃檀林

    地藏本願經講記

【地藏菩薩本願經】
【唐於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九八二年講於九華山
聖一老和尚講的就是實叉難陀譯本

請務必上網去看:
聖一法師:地藏本願經講記
http://big5.xuefo.net/show1_3852.htm


何故佛要說「地藏經」呢?
因為佛臨滅度時,還有許多眾生未曾悟道,在苦海中浮沉,佛特意將此等眾生,交給地藏菩薩去度,故說此經亦是『托孤付囑經』。此經在天上,佛為報母恩而說,又可以說是『佛門孝經』。地藏菩薩在因地中,多次為救母難,發大誓願:『度盡眾生,方證菩提。』以此功德願力,令多生父母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說是佛門孝經,一點不差。地藏菩薩以大神力,時時處處,度化眾生,離三途苦,得人天樂;在人天道上,方能修行悟道,又可以說此經是『人天因果經』。


所以地藏本願經又名『托孤付囑經』又名『佛門孝經』又名『人天因果經』。

所有有關地藏菩薩經本如下:

地藏菩薩本願經 (唐·實叉難陀·大正藏No.412)
占察善惡業報經 (天竺·菩提燈·大正藏No.839)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唐·玄奘·大正藏No.411)
大方廣十輪經 (失譯今附北涼錄·大正藏No.410)
地藏菩薩儀軌 (唐·輸婆迦羅·大正藏No.1158)
佛說地藏菩薩陀羅尼經 (失譯·大正藏No.1159B)
金剛三昧經 總持品第八 (失譯·大正藏No.273)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 (不空·大正藏No.413)

有關地藏菩薩的經典主要有三部,依流傳的先後次序, 即:
(1)《大方廣十輪經》、(2)《占察善惡業報經》、(3) 《地藏菩薩本願經》。
此三部經中,時代最早者為北涼時代 所譯《大方廣十輪經》,與唐玄奘所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 經》。此二經係同本異譯,



(唐·實叉難陀·大正藏No.412)
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囑累人天品曰:「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 ,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天龍八部大會之中, 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 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

(唐·玄奘·大正藏No.411)
地藏十輪經一曰:「此善男子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 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於十方諸佛國土, 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其所應利益安樂。」


請問諸位上面玄奘的經文誰看得懂?


(唐·實叉難陀·大正藏No.412)
地藏本願經下曰:「現、未來天人眾, 吾令慇懃付屬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唐·玄奘·大正藏No.411)
地藏十輪經一曰:「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請問諸位上面玄奘的經文誰看得懂?

有云: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
我是看不懂什麼安忍不動?什麼靜慮深密?
聖一老和尚是這樣解釋「地藏」的: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此是三題,第一經題、第二人題、第三品題。
先講經題

「地藏」是名,「菩薩」以德立名。地者,心地也。人心如大地,大地能生萬物,人人皆知;心地能生萬法,則眾不知,必假佛法,發明心地,心地含藏無量清淨功德,
以此功德自度,自成佛道;
以此功德度他,令他成佛道。
何以故?此無漏功德,無自性故。所以能自度、度人,皆成佛道。佛法是平等的。
地藏菩薩得大神力時,就能將一身分為無量身,一一身度百千萬億人,
所謂「化現金容處處分」。

請注意這一句:
心地能生萬法,則眾不知,必假佛法,發明心地,心地含藏無量清淨功德,

唐於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是人題。
  經是西國文,須人翻譯。最初翻譯是漢朝竺蘭、摩騰二位高僧,翻四十二章經。其次,鳩摩羅什翻金剛、法華、維摩等經。迄唐朝,「實叉難陀」翻八十華嚴,及此部地藏經。「實叉難陀」是我國唐朝時,於闐國人。於闐是北印度國,此云地乳。因國王無子,禱毗沙門像,剖額得嬰兒;因不飲人乳,神像前,地隆起如乳狀,神童飲吮,長大為王,故以此立國名。

《大方廣十輪經》與《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二譯 本在敦煌遺書中,前者有較多的寫本流存,後者只留有一片殘頁,字數很少。

至於《地藏菩薩本願經》,只有很少的部分,即第五品〈地獄名號品〉與第十品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等四品殘卷。學者由此推測,《地藏菩薩本願經》在北宋 初年流行於敦煌一帶。

但房山石經中,僅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與《占察善 惡業報經》而未見《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地藏三部經中,成書流傳最晚的一 部,但卻是影響最廣者。

接著我們再來關注房山石經的問題
~~~~~~~~~~~~~~~~~~~~~

2006/2/4
云何名大乘勝義僧?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卷5)

復次善男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
一者勝義僧。
二者世俗僧。
三者啞羊僧。
四者無慚愧僧。

云何名勝義僧?
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
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
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
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
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

梅庵曰:
簫平實引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自命大乘勝義僧?
大乘勝義僧非自封自受即可
亦應自傳承而來
有師承方堪受勝義僧之名

否則乃天然外道一個
如何堪受大乘勝義僧之名?

悟道者亦須如禪宗在法脈的傳承上
以心印心,師師相傳
為勝義僧受法後應受菩薩戒
不必受三壇大戒
如是雖現在家相亦是出家僧
名大乘勝義僧
即便是大乘勝義僧今生必有因緣受其傳承
此乃累劫修來
堪受今生為大乘勝義僧之因

若有人自言是大乘勝義僧而無傳承
瞞他人去~


~~~~~~~~~~~~~~~~~~~


時,戒日王(Siladitya)為印度各邦之盟主,篤信佛法,遂請玄奘大師於曲女城(Kanauj)舉行無遮辯論大會,集全印各邦邦主及學者於會中,禮請玄奘大師為論主。玄奘大師立「真唯識量」義,懸示會場,全文僅五句話,二十三字:「真故極成色,定不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如眼識。」

並宣佈:「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難破者,請斬首相謝。」如是經十八天,無有敢詰難者,戒日王遂於會場,高舉玄奘大師之袈裟衣角,對眾宣佈:「支那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見,自十八日來,無敢論者,普宜知之。」玄奘大師之聲譽,如日中天,儼然為全印度佛學最高權威;諸眾歡喜,為法師競立義名,大乘眾曰「摩訶耶那提婆(Mahayanadeva)」,此云「大乘天」;


此「真唯識量」義:
「真故極成色,定不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如眼識。」

《宗鏡錄》卷五十一
大師立唯識比量云:
真故極成色是有法。定不離眼識宗。
因云:自許初三攝。眠所不攝故。同喻如眼識。
合云:諸初三攝眼所不攝故者。皆不離眼識。同喻如眼識。異喻如眼根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