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爲本 

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今天講的題目是《證悟爲本》。爲什麽講這個題目?因爲證悟對修行人來說太重要了,是修行的根本。本就是源泉的東西,就像樹的根、人的腿,樹離開根不能吸收營養;人離開腿不能走路;修行人離開證悟,就不能弘法利生,也無法了生脫死。
有一天,一位寺廟主持見到我說,“我怎麽總覺得身體特別疲倦,做事力不從心,看你怎麽也五、六十歲,卻精神飽滿?答案就一個,修持的方法不一樣。這位主持師沒有靜坐的功夫,而我卻幾十年都靜坐。靜不靜坐,區別太大了。靜坐能精化氣,氣還神。精飽不思淫;氣飽不思食;神飽不思睡。由於靜坐的人神足,所以這樣。無論出家、在家,感到老了,力不從心了,都是神不足的表現。修行人七、八十歲照樣精神,比四、五十歲時候精神還足。
證是通過身體修行轉化我們的身體。靜坐念佛通過身體修行可以使我們的神識得到不同層次的道次,即不同果位,才能談到證悟。聲聞乘有四果,緣覺有四向,菩薩有五十五個品級。悟是不同道次靈感的不同境界,簡單說悟是一種靈感,這種靈感與世俗靈感有區別。所以證悟是修行人的根,是修行人的源,是修行人要達到目地的的必經之路,必須通過身體行到那個境界。離開證悟想證得果位,往生西方佛國土根本做不到。無證悟想成道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存在的。修行人只有找到本來面目、找到本,才能往生,了生脫死,享受果位不同的待遇。這就是證、就是悟。沒有證悟,只有理悟和體悟,不能說出釋迦牟尼佛的法之本意,光有體悟不行,理悟更不行。
我講個例子,我講《維摩詰所說經》時,談到“宴坐”這個詞。從字義上理解,是吃飯時的坐姿,也就是吃飯時隨便坐,修行人叫泥巴坐。可是,當入定觀察到這個問題時明白了,從文字表面去理解錯了,不能說出佛法之本意。這裏“宴坐”是指正法住世時,吃飯時都是結迦趺坐著吃飯。不但睡覺時打坐,夜不倒單,就連吃飯時,都打坐吃飯,都精進到這種程度。所以證悟來自於靜坐。以文解義解釋不了佛法,而且把佛法本意給說偏了。你沒有活在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的人也不可能活到現在,所以必須有證悟。證是修行人的本,修行人的根,修行人的源泉;悟是修行人要達到目的地的必經之路,是通過的路徑。只有證悟的人,才能把佛法講到原來的意義上去,行門清靜,無諸過失,說法論義,皆合經意。只有證悟的人,才能穿越時空,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爲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梁,掌佛祖權衡,開正道門,這才叫證悟。證悟來自於定,定來自於靜坐,所以講靜坐是修行人的支點。
爲什麽說證悟是修行人的本、是修行人的根?就像有人問你爲什麽修行。誰都會回答,修行是爲了生脫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往下問,怎麽才能達到目地,有人會說,修禪、淨、密,守戒,或者會說“一本經書、一句佛號”等。這只是說了路標和路徑,沒有說具體怎麽走。再通俗點說,就像問種地幹什麽,爲了糧食豐收。怎麽才能豐收,要有好地、好肥、種子、合理密植、用工、光合作用,一定能夠豐收。事實上就單株而言,重要的是這棵莊稼的根,只有莊稼這棵根,才能吸收營養,吸收光合作用等,離開莊稼這棵根,無從談起。所以說證語爲本,證悟來自於定,定源於靜坐,靜坐是修行人的根。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雪山坐了六年。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在雪山坐了六年,後來又接受牧羊女的供養,坐了四十九天悟道,“衆生皆有佛性”。這裏示現什麽,我給大家展開說說。 

第一,釋迦牟尼佛通過靜坐,示現小乘人如何了斷八苦。告訴他的所有聲聞乘弟子:你不坐,不能了脫生死;你不坐,不能成佛;只有坐,你才能成佛。所以他的弟子才宴坐、夜不倒單,精進到吃飯、睡覺都打坐。佛也不例外,即生不走小乘人的路子,在沒有通達佛的境界之前,他的身體就不能感悟到小乘人的這些境界,就說不出讓小乘人明白的那些法。佛給我們做了榜樣,沒有因爲自己是佛就不去坐。如果佛不坐,你看佛不坐,你也不坐,你不坐,我也不坐,那永遠不會有成就的一天了。因此,佛示現雪山靜坐六年,就是親自做表率,告訴弟子們必須靜坐,才能了生脫死,才能證果位,才能成道。 

第二,獨處山林靜坐,這就是緣覺的修行方法,是示現辟支佛乘的修行方法,能講出辟支佛的一些境界來。
第三,接受牧羊女的供養,這就是菩薩乘。
說你怎麽能看出菩薩乘來,小乘根基的比丘一看佛接受供養,認爲佛不能吃苦、不能成道,離他而去。而佛照樣接受供養,恢復體力,照樣坐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道。小乘根基的人不理解原意,都忽略這一細節。這是佛在示現一個菩薩乘人和衆生的關係。佛這樣示現就是告訴我們:菩薩乘人離不開衆生,佛都離不開衆生,菩薩行人的你能離開衆生嗎?由於接受衆生的供養,讓衆生有種福田的機會。衆生供養你,你不舍離這些衆生,乘願回來度這些衆生,這不正是菩薩乘人麽?我告訴你,一個乘願再來的菩薩,到這個世間弘法,不管是有化身成就的菩薩,還是報身菩薩,他們來到這個世間,不論出家還是在家,都是從小沙彌或最基礎的做起,都從修行而起,包括維摩詰居士。自己親身體悟過,你才能給別人講法。否則我們一個肉體,沒有體悟到聲聞、緣覺的境界,能講出他們的境界來嗎?講不出他們的境界,怎麽帶領他們?弟子向你提問題,你不坐,光從書本找佛理,講不出證悟的東西,弟子能信服你嗎?只有通過肉體證悟,在定中觀察才知道,才能像釋迦牟尼佛證得佛的境界以後回過頭一看,另一番景象。就像彩虹一樣,從飛機上看彩虹是圓的,在地上看彩虹是半圓的。
第四,示現唯一佛乘,別無餘乘。所以示現菩提樹下破魔軍、成正覺,別的乘都不究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原意如此。 

我講的這四層意思經書上沒有記載,一些小乘人理解不了,一些菩薩行人理解卻不願說。只有講法過程中,我們可以回頭看佛爲什麽示現破魔軍、唯一佛乘。聲聞、緣覺智慧不足,菩薩有一念無明未破,只有成佛才能徹底破魔軍,破內裏的魔。道是怎麽來的?示現苦行六年來的。所以我說這個世界上,菩薩行人修的是苦樂法,菩薩行人是乘願再來之人,其他人修的是生滅法,了生脫死之法。同樣是人,爲什麽修的不同的法?法本身沒有區別,有區別的是人。菩薩行人已經證悟到那個境界了,你我還沒有證到那個境界、那個果位,還沒有解決生死的問題,就沒有能力去修苦樂法,因此要先修生滅法。 

衆所周知,佛在菩提樹下成正果。爲什麽選擇菩提樹,不選擇別的樹?學佛人既修持佛法,又要知道一些常識。菩提樹生長於印度,自身具備三個特點:
一是菩提樹獨木成林。一顆樹就像一片林。上面枝葉特別茂盛,象徵一個人可以成就。
二是菩提樹樹大如傘。上面的樹冠大的像傘,象徵學佛的智慧非常廣泛、圓滿,可以遮風擋雨,獨撐一片天。
三是菩提樹下寸草不生。“寸草”就是煩惱,寸草不生就是一絲煩惱都沒有。所以修行人要有獨立的精神,真理在少數人手裏,不要隨衆,要知道尋善知識特別難。然後通過修行開發自己的智慧,去掉自己的煩惱,要像菩提樹一樣獨木成林,智慧具足,沒有一絲煩惱。 

我再問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悟得佛道,都證悟到什麽了?這個經書上有記載,所以除了“衆生皆有佛性”,很多人包括法師也不能講出更多來,表面上可以這麽說。但是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破魔軍之後,除了證得“衆生皆有佛性”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他實際上接通了自己肉身即這個化身,與法性身之間的智慧流,通達了宇宙的智慧,這才是他真正證得的東西。就像沒插電源的電視機,是電視機,卻實現不了自身具有的功能;通電了沒調好頻道也不行。接上電源有能量,調好頻道才能放出節目來。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發了四十八大願,誰發的,那是因地修行時報身所發,不是化身所發。然後化身又按報身的願力去做,調好頻道和它對應上了。所以說化身佛和報身佛雖有區別,但願力是一樣的,能播放出這些節目來,就像天人合一。化身與報身願力的合一,實際就是化身佛與報身佛的合一,享受報身佛的法喜和神通。坐了四十九天,示現佛講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化身是報身的妙用。報身可以不動,十方分身即化身去實現報身的願力。報身是功德的享用,用現在的話講,成佛就是爲了享用。你修、我修、大家修,我們修行到底是爲了什麽?爲了脫生死不再受苦,更爲了終有一天獲法喜充滿!成佛是享用最大的快樂,無法比擬的快樂,究竟的快樂、永久的快樂、永恒的快樂。報身佛有享用,所以爲了享用才成佛。要不然我學佛時就天天受苦、受罪,成佛了再回頭度衆生,繼續受苦,那誰還學佛啊?現在苦行,跟成佛時的快樂相比,現在吃這點苦太值得了。法身是報身願力的實用。光有這個報身,沒有這個法性身也不行,托不起你享用的範圍。你要享福得有這個地方去享福,願力就是這個地方,即娑婆世界。法性身是化身智慧的源泉。爲什麽佛有這麽大的智慧?因爲他法性身已經成就。剛才說了化身、法身、報身互相是什麽關係,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真正證得的東西。 

剛才講“證”,現在講“悟”。一方面,悟是化身通達了法身所入娑婆世界的神通智慧,悟就是智慧通達。整個娑婆世界都是他的法性身,沒有他不知道的,小到一個衆生怎麽想的,大到哪尊菩薩怎麽成就的,他都知道。無量衆生起心動念,佛全部知道。而且佛能夠造化宇宙,十方佛國土任由往來。這就是智慧,沒智慧根本做不到。爲什麽證悟是本啊?釋迦牟尼佛不證得這些,一切免談;他親自證得的,才能如此。悟是化身圓融,化身不通達智慧,講出的法就不圓融。你一會兒這麽說,一會兒又那麽說,前後對不上岔,三百餘會,你可能言多語失,前後不一致。要不怎麽說,佛講法圓融無礙。有人說,你能不能講到一個字不錯,一句話不錯,我說我不能,因爲我不是佛、我不是聖人,誰批評我或說我講的不好,知見不同,非常正確,我沒那個境界,只有佛才能講法圓融無礙。悟的另一方面是報身的願力。他如果不苦坐六年,悟不到這些境界。他通過坐,通過禪定,通過悟,通達了佛的智慧、法的圓融,知道了他的報身盧舍那佛因地修行發了什麽願,怎麽去度衆生。過去往昔的法,他全知道了。現在事、未來事,沒有他不通達的。這不就是真正悟的內涵嗎?“衆生皆有佛性”,只是外在的東西;報身佛盧舍那佛因地行菩薩道時發的願,願力的實現“爲一大因緣故,讓衆生入佛知見、行佛知見、證佛知見”,才是真是內在的東西。這都是報身佛盧舍那佛的願力。報身佛的佛國土非常莊嚴、非常好,都是十地菩薩圍繞。佛知道了,我不能捨棄這些衆生啊,在我往昔這些衆生對我有恩,都和我有緣,我得駕慈航去化度他們。誰去度啊?他的化身佛去度。這才是釋迦牟尼佛實際的證和悟。
 
對佛而言,證悟是本。我們學佛人,也應證悟爲本,離開證悟我們的道業不成。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十人修行,十人得度。表面上看,那時的人業力輕。事實上,那時的人文化不高,非常純樸,看到佛放無量光,就心生尊重。佛能講出宇宙真理,弟子對佛所說就絲毫不懷疑。佛怎麽說弟子怎麽做,他們不做分別想。讓他守戒,他就守戒;讓他修行,他就吃苦修行,所以督攝六根,證得無漏。一般比丘這麽做,他的弟子們這麽做,他的兒子羅睺羅這麽做,達摩祖師也這麽做。達摩祖師面壁九年,打坐的像印到石頭裏去,沒有一定的神通印不進去,沒有定力印不進去。讓你坐九個小時你早就跑了。定力來自於基礎,來自於長期打坐,定以後有證悟,法喜充滿,定力彈指一揮間可得。所以,十人修行十人成道,肯定成功。包括法華會上離席的五千比丘,他們也是有體悟的。只不過智慧不足,度不度衆生,不關自己的事。你讓我度衆生我不幹,誰願意幹誰幹,我得先把我自己管好再說。這不就是態度問題嗎?事不關己,高高挂起,這就是小乘人的境界。 

末法時代,弘法就弘傳正法或大乘之法。因爲像法和末法時代不用正法修行,誰也不能了生脫死,沒有一個人能例外。不用正法修行,只是種善根,即生就達不到往生的目的。想往生就離不開正法,佛不例外,菩薩不例外,任何人也不例外。但是,當下一些法師講法,就挑衆生願意聽的講。衆生願意聽什麽,他就講什麽,所以倍受歡迎。衆生喜歡簡單的,越簡單越不費力越好,這樣的“受歡迎之法”存在時間還長。學這些法的都是初學之人、根基尚淺或不信的人,末法時代後五百世就是這樣。真正修行人在現在這個社會講正法不受歡迎,以後的人講正法也不受歡迎,受不受歡迎沒關係。真正弘法的人,在世一天就要弘傳正法一天。否則,不說出真相來,誤衆生,越少人得度,佛法要越早滅度。 

一些法師講法時,若有知見不同者提點意見,就心生不快;認爲對自己橫加批評的一定是魔,說佛住世時都遭魔難。其實大可不必。怎麽來理解這個問題?應該說證悟不同,所要度的衆生不同。不要去分別、研究誰批評我對不對,因爲你講的不是你法、我法,而是佛法,只是因爲你沒有證悟。講法不同,聽法的物件也不同。我講的法,是給初學者聽的;你修禪、修密的同道高仁,不要去批評人家,要心平氣和,互相鼓勵,互相包容,這樣才能弘傳佛法。另外,不要把這些衆生封閉起來,修了這一個法,別的法聽都不聽了,佛經看都不看了。是佛法都要聽,互相吸收營養。有的人,一聽說肉好吃,就天天吃肉,別的都不吃了,行嗎?也有的人,天天光吃一種素食,別的什麽也不吃,會缺乏營養。所以只要能吃的,像水果、蔬菜、真菌、粉條,各種糧食都嘗一嘗,什麽滋味都有,這樣才構成你的生活。佛法也這樣,什麽法門你都去學,都知道一些,在修行的時候,只要不改變初衷,就會變成你的一門深入。學佛人,千萬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有的人說,“在家人講法,我不聽”;也有人說,“出家人都是有魔難才出的家,廟上的人,天天都在忙著做法事,爲搞活經濟而掙錢。”這樣出家人看不起在家人;在家人瞧不上出家人,怎麽能行?所以學佛人要廣學、博學;哪宗哪派的都要包容、交流,別光聽這個的、不聽那個,多單一。單一的後果是什麽?一顆莊稼弱不經風會倒下無收,一個人在道業上弱不經風最後就要失敗。 

另外,佛法不是隨便講的,沒證到“人、法二空”的人,一定要負因果,有因果跟著。對於出家人,社會上的人、事不要亂加批評,最好是不談是非。特別是修行人,只講修行、講證悟、講佛法,不是佛法不介入。不明真相有因果跟著,他說對,你也不介入,他說錯,你也不介入。所以學佛的人,不因恩、愛、情、仇去轉化自己,有句“六七因中轉”,確確實實被轉,不是不容易轉。只有學佛有證悟的時候,才能弘揚出正法,不誤人的正聽、正行、正見、正覺。有證悟的人說出一些境界來以後互相參悟、互相提高。在我這不談任何一個法師講的對不對,只是那位法師和我講的知見不同、證悟不同、聽法的物件不同,講的法不同、衆生根基不同。佛住世時,說你一定要根據衆生的根基講不同的法,維摩詰居士也是這樣;你沒有證悟,不知道他的根基什麽樣子,你會把他耽誤了;有的小乘根基,你給他講大法,你會摧毀他;大乘根基的人,你給人家講小乘法,會給人家講跑了。所以說,修學佛法的人,一定要修得證悟,有證悟功夫的人,才能弘傳佛家的正知、正念、正行,把佛法傳播下去。 

在正法時代,出家人證悟的多,跟佛修行的人多得證悟。一千二百比丘都有證悟,他們帶的弟子容易接受正法,所以正法住世一千年;到了像法時代,證悟的就少了,由於證悟的少了,說服力就差,說服力一差,就都去做功德,就逐漸變成了一種形式、擺設、愛好、信仰、宗教;到了末法時代,證悟的就更少了,都快鳳毛麟角了。在末法時代,衆生的根基就是末法。讓他付出一點,他不幹,有一點困難,他就轉彎了。天天觀察到的、想的、吃的、用的都是末法,分明是根據自己的好惡、利見,這不行、那不行、這不能幹、那不能幹。有個“創建世界和平日倡議書”,拿到這個廟上,說“別貼了,我們廟上還不知道吃素?”到了那個廟上,說“別貼了,沒啥用”。這恰恰是行菩薩道的人倡導的。有的在家人拿到了一看,說這個倡議書太好了,我們家到那天肯定不買肉了,吃素食。你看看多重要,減少殺業多好啊,有的人一看沒給他好處,再小的事他也不幹了。 

我曾談到了什麽是真僧。佛是真僧、菩薩是真僧,而不是看到的表像。有證悟的人是真僧,觀世音菩薩現乞婆是真僧。有人還說觀世音現白衣像不是真僧,彌勒菩薩早已證得了真僧境界,可有人說彌勒菩薩不是真僧,彌勒菩薩久遠劫來早已成佛,他不是真僧?他爲度衆生現布袋和尚,示現學佛人的樂觀態度,一位法師看到布袋和尚像不拜,你這不是著相嗎?不是小乘人嗎?這位法師現在還在羅刹洞打坐,再打坐也得改變這種心態。我們這些小乘根基的人,沒有悟得這個智慧,才盲目下斷言,“我是出家人,即身我就是真僧,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你穿白衣我不拜你,拜你就犯戒。”菩薩示現不同的像度衆生,不現白衣像能行嗎?這就是世間的書呆子,拿著教條、死守教條,在誤自己。分明可以成就菩薩道,真正行菩薩道,增長你的道業。你有本事,你也現三十二相。所以不要盲目的把自己封閉起來。一部《金剛經》,讓你去破相。我們即身修行,一定即身去研究證悟,離開證悟什麽也成就不了!信佛信了一生,這不行、那不行;這個不說、那個不說,最後白費勁了,出了一次家,你說多不容易。我說出家人非常不容易,但是這一生要是空過了,只能說是我今生出了一回家,少造業了,沒造哪一方面的業。現在有人說,出家人有道、無道不知道,打坐、不打坐不知道,但你到廟上一看,富麗堂黃,非常豪華,到哪去都坐飛機、住上千元一宿的賓館。有人說出家人怎樣怎樣。我跟你們說,越那樣,越有吸引力,出家人越多,出家人越享福越好。這些岀家人也真慈悲,幫助我們種福田,這些出家人往生不往生、負不負因果,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也管不著。這些出家人也真慈悲,背負著因果讓你種福田。 

我是談咱們自己修行的事情,種不種福田是你的事情。主要在把握修行方法,一門深入,爭分奪秒,用身體去證悟,爭取有自己的證悟;無論年齡大小,爭取自己的今生,了脫生死、達到今生證悟的目標,年齡小的、也不要盲目樂觀,也得有開始的一天,年紀大的也別悲觀,不修、不證永遠也沒有開始。給大家講一個典故,玉皇大帝派三個人下界,問第一個人你下界想做什麽,怎麽度過自己的一生,他就說到這個世界去創造,問第二個人你下界都幹什麽,說你派我去,我就去享受;問第三個人,說我既要創造又要享用。上帝給前二位各打五十分,給第三個人打了一百分。到了世間,第一個人表現的非常好,死了幾百年上千年,人類給他打了一百分;第二個人貪贓罔法,死了之後,人類到現在也有人罵他,人類給他打了零分;第三個人死了,很平凡,人類給打了五十分。上帝和人打的分爲什麽差別這麽大?上帝說,人是爲自己活著,我派你去,你也得有自己的生活,爲你自己活著,我既沒讓人罵,又創造了,還有時間學佛修道了。貪欲、貪財的人,沒有時間去修行。
所以,提倡做一個平常的人,只有這樣,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才是會利用時間、身體和世間一切完成自己道業的人。 

根據錄音整理,難免有誤,請多原諒。
講於佛曆二五五零年四月。西曆2007年5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