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年11月7日的帖子

梅庵道道...
暗還夜,明還陽,陽還何處?

不會 於 November 6, 2005 03:14 PM 回應 | 
~~~~~~~~~~~~~~~~~~~~~~~~

>>>暗還夜,明還陽,陽還何處?
光就汝之提問而言
乃門外漢一個也~
請翻一下楞嚴經再問吧~

梅庵 於 November 6, 2005 03:21 PM 回應 | 
~~~~~~~~~~~~~~~~~~~~~~~


八還辯見
《楞嚴經》卷2:
“塵有生滅,見無動搖”
“所見之境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

《楞嚴經》卷2:
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墻宇、
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垺還塵、清明還霽、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請看下面
吳言生云:
 
    報慈文遂禪師嘗注《楞嚴經》,參見法眼,法眼即以《楞嚴經》八還義勘辯他:
“明還什麼?”“明還日輪。”“日還什麼?”

文遂“懵然無對”
法眼令他把注文燒掉,“師自此服膺請益,始忘知解”《五燈》卷10《文遂》。 

端師子頌八還辯見“直饒還得不還時,也是蝦跳不出鬥”《羅湖野錄》卷1

即是指如果對八還辯見缺乏實證功夫,僅僅局限在理性的認知層面,
仍是氣局狹隘,眼光偏淺,如同跳不出鬥的蝦米。

禪門頌此,或謂:“色空明暗,各不相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頌古》卷4北澗簡頌

借用王維詩,喻還到山窮水盡處,剩下的就是不可還的自性;
或謂:“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五燈》卷20《士珪》

借用白居易詩,以業已凋殘的人間四月芳菲景喻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的可還之境,以“此中”喻無動搖的能見之性。

又如: 
千山鳥飛滅,萬里人跡絕。扁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頌古》卷4肯堂先頌   
    
不汝還者復是誰?殘紅流在釣魚磯。日斜風起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   
同上天目禮頌   
    
前詩借用柳宗元《江雪》句意,
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全唐詩》卷352。 

 
以“千山鳥飛滅,萬里人跡絕”的高寒曠遠之境,
喻“諸可還者”形滅影絕,不再呈現。
後兩句喻   “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在孤寒曠遠的境界裏,剩下那個不可還的絕對的自體,顯現著獨立任運的活動。

後詩“殘紅流在釣魚磯”,將當時自然界的現象,很自然地原真地呈顯在那裏。
落英繽紛,繁華刊落,喻禪者泯除妄念,心緒慢慢地沉靜下來。

“日斜”兩句,喻仍然殘存有絲毫的妄念,但徹悟之時,即妄即真,煩惱即菩提,
湛明見性與燕銜落花的景致,天機湊泊,遂成絢麗寧謐的審美景觀。  



梅庵曰:
請問吳言生之解有何可議之處?

“明還日輪。”“日還什麼?”
會者道一句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