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地之子曰:
只要有一個「我」在,就是六道眾生。
有「我」,就會有我思ˋ我見ˋ我欲ˋ我求。這些都是「我」的產物。
所以既然「本來無我」,哪還有修行這麼一回事,哪還有世間的取捨ˋ所求這麼一回事?
『當下的一切,都是意識的顯現』。不於當下有知見住ˋ有喜捨在,就是不著於意識,就是「當下承擔」。
當下承擔,就是無我的體現。
 



大涅盤經曰:「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修習無我,名為顛倒。」

真性本然無我,此無我非對有我而說無我,
是離意識(有無)分別之無我,
是絕然的無我,然非修習而致無我,
亦非由無我下手修行而得無我,
若從無我下手修行,
能修及所修,或修與無修,本身即是有我,
若不知此義,縱有功夫了得,僅修成斷滅無我。
非真性無我。
真性本然無著,亦復如是,非修習而致無著。

只要有所修行,有所體悟即是有我,以有我說明無我是名顛倒,
不知真性本然無我,
空、無相、無作是真性的解脫,是名無我。

是故不能由無我入手修習,否則是名顛倒。
因為修行即是佛性,無性即不能修,
是故能修無我者,無有是處。
佛性啟用即是法性,亦名法身,
能生萬法故,佛法有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如來性品曰:
世間之人,亦說有我;佛法之中,亦說有我。
世間之人,雖說有我,無有佛性;
是則名為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顛倒。
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世間之人,說佛法無我,是名我中生無我想。
若言佛法必定無我,
是故如來勑(訶責之意)諸弟子,
修習無我,名為顛倒。

佛菩薩觀眾生為我相所礙,執我故為了護我,
衍生愛憎取捨,復生一切煩惱,
是故教諸眾生,修無我法。
又,佛菩薩觀諸眾生佛性,常為無量煩惱所覆,
為斷煩惱故,
教諸眾生修空性,故說諸法無我,
以泯煩惱顯現佛性。
有諸行者,捨本逐末,
不識本心,一味的修無我,
於諸法、諸行中,以無我斷滅義修諸行門,
令諸行無我,而斷滅了能行的「無我真性」,
是故不能顯現佛性,
不知如來真實義故。
如:以為法船即是岸,故永不能登彼岸。
修「無我」行者,
需善分別一切法,非絕對的無我,
僅修行泯去意識心上的我執,
非去除本體上的「無我真性」,
更不是斷滅的無我。
行者慎思之! 


大般涅槃經卷八──如來性品第十二
經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以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見得,……如來亦爾,為度一切,教諸眾生,修無我法,如是修已,永斷我心,入於涅槃。為除世間諸妄見故,示現出過世間法故,復示世間計我虛妄,非真實故,修無我法,清淨身故。
……如來亦爾,為修空故,說言諸法悉無有我……眾生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不識如來微密寶藏,修學無我,如非聖雖說有我,亦復不知我之真性,我諸弟子亦復如是,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修學無我,亦復不知無我之處,尚不知無我真性,況復能知有我之真性?」


>>>不於當下有知見住ˋ有喜捨在,就是不著於意識,

於當下有知見住ˋ有喜捨在,也是不著於意識,識真性本然無我故。
不因於當下有知見住ˋ有喜捨在,而遺失真性故。



大地之子曰:
實證上,如果不知道落於意識和不落於意識兩著的差異處,而言已證,一無是處。


大呆曰:
若行至一心者
請問還有知道落於意識和不落於意識兩著的差異處乎?
乃汝識心熾燃也

更言實證乎? 


愚者曰:
不知唯一真心者,不管巧說、善說,總不出意識心的範疇,
不管落於意識和不落於意識,其實皆是一心,

於一心中自生分別,即現能所,即見[我執],
若體悟萬法唯心,祇此一心,何分能所!

於當下有知見住ˋ有喜捨在,無知見住ˋ無喜捨在也是不著於意識,識真性本然無我故。
不因於當下有知見住ˋ有喜捨在,而遺失真性故。 

難道覺悟者就須沒有知見,沒有喜捨?
不要忘記[慈悲喜捨]就是覺者四無量心。

愚者合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