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居士的拈花不笑篇
若不悟心
一解起公案來
便誤解連連只能撿其一二破之!!!


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擎缽下法堂。”

本公案發生於西元862年,其時德山已年整八十,雪峰也剛好四十歲。從時間上推測,雪峰已然經歷了鼇山悟道,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徹底的革命。對乃師德山也從最初請教:“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變爲直斥其:“鍾未鳴,鼓未響,拓缽向甚麽處去?”從拍馬屁到捋虎須,由詢其體到辨其用,果然與此前大爲不同。

話說德山一日見飯點到了,當飯頭的雪峰還沒擊鼓鳴鍾,德山肚子餓得咕咕叫,他也等不得別人相喚,自己拿著碗就直奔齋堂而去。那德山大俠雖被公認爲古今禪門第一惡口之人,但持戒甚是嚴謹,看樣子一直在過午不食。這就象蓮花生大師說的,縱然見解高過須彌,也應取捨因果如粉末,德山的行持操守實在可以永爲後世楷模!


“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鍾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麽處去?’德山便歸方丈”。

德山小心持戒固然好,但也不能壞了宗門裏的規矩呀?這不問罪的來了。雪峰數落開了:“我這還沒敲鍾打鼓呢,你拿著個飯碗瞎跑個什麽?”雪峰這是在以俗喻真。從俗來講,叢林與軍營一樣,也是個講紀律的地方,不管起床吃飯,還是上堂參請,都得講求規矩,聽從號令。鍾鳴鼓響方托缽就食的規矩你這個堂頭和尚不會不懂,既然懂,就更應該以身作則,爲人師表。現在我還沒敲開飯的鍾,你居然不請而自來,這不是帶頭破壞規矩嗎?嘿嘿!別看你是只吃人不吐骨頭的老虎,只要落在我手裏,我照樣得咬上你兩口。

從真來說,鐘鼓喻事。鍾鳴鼓響方托缽就食,喻真心隨方就物、隨緣應事,鐘鼓未鳴即托缽就食,喻事緣未生而妄情亂起,妄心亂動。大家知道,我人的真心是妙明而不住,空靈而無相,雖體自寂寂,而妙用恒沙。事情未來時,自可安閒守寂,自在逍遙。鐘鼓已鳴、事情已來時,正好隨緣趕赴,起用萬端。如果鍾鳴鼓響時還在沈空滯寂,充耳不聞,落在死水功夫裏固然不好,鐘鼓未鳴自己就跑到齋堂裏來,當然就更不對了。雪峰在這裏以俗事喻真理,要看看德山有何作略?結果德山片言未發便歸方丈!這事如果換了咱們,誰能象德山一樣忍氣吞聲?


>>>德山便歸方丈
是德山小心持戒嗎?
德山有過午不食嗎?

>>>鐘鼓未鳴即托缽就食,喻事緣未生而妄情亂起,妄心亂動。 

‘鍾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麽處去?’

不但不干鍾鳴鼓響方托缽就食的規矩
更不干事緣生否! 

此解全落情思意想

>>>別看你是只吃人不吐骨頭的老虎,只要落在我手裏,我照樣得咬上你兩口。
更是以小人之心度子祖師之腹

>>>德山一樣忍氣吞聲?
此時德山若是忍氣吞聲
便何異凡夫了?


“峰舉似師(岩頭),師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


岩頭與雪峰一直是最好的道友,雪峰會得末後之事,全賴岩頭點撥,雖年長其六歲,然一直以師兄相稱,敬如己師,不管遇上好事壞事,都得跟岩頭彙報彙報。不過私交歸私交,岩頭對雪峰的末後句(後得智)卻始終不大看得入眼。雪峰後來主持千五百人道場,岩頭卻只做得個撐船擺渡的艄公,半是因地法緣不同,半是岩頭門檻太高,機鋒太峭,故曲高而和寡也。

現在岩頭聽雪峰把事情的來由一說,當下即道:“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將兩人各打五十大板。德山托缽公案有兩個難解的地方,第一個就在這兒,難道他師徒二人真的都不會末後句?這裏有兩點要注意,一是末後句是“末後之句”,不要簡單作“末後”理解;二是岩頭的話是一虛一實,一真一假,不可全做真做實去理會。如果單就字面來理解,岩頭是在說德山與雪峰皆是真心未證,真性未現,根本未得。且不說德山是個舉世公認的得道高僧,斷不會如此,就是雪峰也是岩頭自己當年在鼇山親手調教出來的,恁麽道豈不是在打自己的嘴巴麽?

岩頭打雪峰板子,是真是實,是“直中取”,因爲雪峰真的不會“末後之句”。那麽雪峰究竟過在何處?大家一定都知道臨濟的“賓、主”句吧?賓、主有兩重含義,一重是辯道眼之明與未明,有主驗主(明眼人驗明眼人)、主驗賓(明眼人驗瞎眼人)、賓驗主(瞎眼人驗明眼人)、賓驗賓(瞎眼人驗瞎眼人)四句;一重是臨機抵對時的主客之位,以驗人的、掌握話語主動權一方爲主,以被驗的、在話語中被動的一方爲客。主客雙方在你來我往之中,各秉己機,各抒己用,絕不可亂了方寸。在大小德山的交鋒中,按照第二種賓、主之位的規矩,雪峰與德山分居主、客之位。正常的路數應該是雪峰出題目,德山答卷,再由雪峰判卷,該打勾打勾,該打叉打叉。現在德山答出了末後句,雪峰居然一點不識,什麽話都沒說就把德山放過了,這叫“失機”。


上面一堆葛藤只因拈花居士不會這一句
“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 
全是瞎話!!!

又末後句是“末後之句”嗎?
雪峰真的不會“末後之句”嗎?

祖師驗人還須分主賓嗎?
這拈花居士
是以凡夫輪轉之心測祖師之意!

拈花居士乃宗門門外漢
寫公案小說也!!!


潭底金鱗多識鉤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17191760

~~~~~~~~~~~~~~~~~~
2009/6/12
拈花居士的公案小說


咱們再繼續這一系列的探究

June 10, 2009
只如言末後句是有耶?是無耶?


只如言末後句是有耶?是無耶?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9239430

拈花居士公案的小說
待續~~~~~~~

~~~~~~~~~~~~
2006/8/3
爭得明日與昨日不同?


舉德山一日飯遲。托鉢過堂。雪峯見云。者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鉢向什麼處去。山便歸方丈。雪峯舉似巖頭。頭云。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山聞令侍者喚來。頭至方丈。問。爾不肯老僧那。頭遂密啟其意。山至來日上堂。與尋常不同。頭於僧堂前。撫掌大笑云。且喜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何。雖然如是。也只得三年活。明招代德山云。咄咄咄。沒處去沒處去。雪竇云。曾聞說獨眼龍。元來只有一隻眼。殊不知。德山是箇無齒大蟲。若不是巖頭識破。爭得明日與昨日不同。諸人要會末後句麼。只許老胡知。不許老胡會。 

了庵云: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把斷要津。不通凡聖。巖頭密啟其意。赤土塗牛嬭。明日上堂。與昨日不同。疑殺天下人。殊不知。德山年老成魔。不是巖頭領過。莫道三年遷化。更三十年也死未得在。

明招代云:咄咄咄。沒處去。沒處去。知心能幾人。
雪竇云:
德山是箇無齒大蟲。若不是巖頭識破。爭得明日與昨日不同。
閉門不造車。出門自合轍。諸人要會末後句麼。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

若見此公案
或言巖頭過師
或言德山未悟者得再參三十劫去~

閉門不造車。出門自合轍。
如是無車便合轍~


德山須巖頭識破後。方得知明日與昨日不同也。
然言"巖頭過師",
言"德山未悟"者
自出娘胎後便知便是明日與昨日不同。

哈~~~
日日是好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