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ucoke1002 於 March 14, 2009 08:17 PM 回應
~~~~~~~~~~~~~~~~~

ucoke1002 ~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這是知
馮學成洋洋灑灑一大篇
也是知
道不屬知、不知
如何會?

無影樹頭春色曉!

~~~~~~~~~~~

師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師云:“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師云:“不擬爭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也。”

只一平常心
馮學成便洋洋灑灑一大篇
這一大篇到位沒?

南泉和尚云“平常心是道。”
當時趙州會平常心了嗎?
“還可趣向否?”
趙州這一問顯然不會

直到南泉一句“道不屬知、不知”
才擺平趙州!

趙州禪師自見道後的百年間,可以說是須臾未曾離也。五百餘條語錄,全都是從這“平常心”—道上化出!

既如是
當南泉和尚道出“道不屬知、不知”之際
還再一原則兩層意義上嗎?

開悟者想知道自己悟了沒?
很簡單!

大慧云:
南泉道。道不屬知。不屬不知。圭峯謂之靈知。荷澤謂之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黃龍死心云。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要見圭峯荷澤則易。要見死心則難。到這裏須是具超方眼。

云何要見死心則難?
諸位若會再大言開悟不遲!!!

~~~~~~~~~~~~~~~~~~~~~~

現在正式進入正文
為尊重作者
並避免混淆
梅庵只能隨緣說說

黑字部份乃馮學成之說

師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師云:“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師云:“不擬爭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也。”師於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

  “如何是道?”,對這樣的問題,不知者自然不知,完全無法回答。知者往往啞口無言,不知該對問者如何回答。唯有那些似懂非懂,似是而非者,常常是口若懸河,論說非常,而貽笑於識者,誤導於後學。老子早就說過:“道可道,非常道”,佛更常以“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非分別思量之所能及”一類的法語來回答對無上菩提的探詢。南泉和尚的“道不屬知”,也恪守了這一原則
  那麽,道不可知嗎?也不是。南泉和尚在否定了用“知”來把握大道的同時,也否定了“不知”。其中有兩層意義:其一是否定了“道不可知”的妄見,其二是否定了那些以不知爲知,以不知爲道的妄見。這二者,在佛教內,在禪宗內都大有其人。“知是妄見,不知是無記”,兩面開光,著實有力。這樣的開示,對參禪者有固岸導流之功用,于事於理,都不容質疑。

  知或不知,不過是心與境之間緣起中的一些境象、內容而已,都僅是人的認識上的一種屬性,在精神上、生命上僅屬部分的功能,而決非其全體。而道則是全體的全體。
  有人也許會說:“禪宗內不是常說立處即真,一即萬,萬即一嗎?所以個別就是普遍,部分就是全體。”的確,禪門裏的過來人常作如是之說,而未入門者則常常將這種悟入的實相作哲學似的理解。當然,佛學內有關哲學和辯證法的精妙論說不勝枚舉,但佛法畢竟不等於哲學或辯證法。佛教,特別是禪宗講的是修行和實證,決非僅僅停留在思辨之上。而頓悟,更不容有半點思維的程式混在其中,不然又怎麽能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呢!

  道是全體,要見道就必須頓悟,離開頓悟之見都僅僅是部分。知的屬性就是“言語道”或“心行處”,必然是遵循邏輯的河道,在內容的時間和空間中流淌。所以,不論這個知的內涵有多大,內容有多廣,都僅僅是有限和部分。既有知,必有不知或未知在它的前面。但道是不二的,“道不屬知、不知”關閉了思維分別之門,而開啓了頓悟之門,禪門宗師的作略,的確是直截了當,不容思慮的。若一念相應,即得契入。趙州禪師于此“言下,頓悟玄旨”,是其宜也。
  “平常心是道。”什麽是“平常心”?爲什麽道就是這個“平常心”?既然這個“平常心”等同於道,那就決非常人所津津樂道的那個平常心了。南泉和尚在這裏所開示的“平常心”,既非凡,又非聖。非凡,即非衆生們的煩惱心、機巧心;非聖,即非聖賢們的種種勝見、勝解。非凡不難接受,非聖則使人不知所以。其實,這個原則在大乘佛教的經典裏早已廣有言說,如《金剛經》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基於此,才有“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這個“無所住心”,方爲南泉和尚所指示的“平常心”。這是沒有污染、沒有附著的心的本然,也就是六祖大師所指示的“本來面目”。

  心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和功能,佛教內各宗各派,特別是唯識宗對心有極其嚴密和深刻的揭示,這裏無須加以介紹。當然,禪宗對這個心自有它獨特的見解和體證。這個見解和體證,也就是南泉和尚所說、趙州禪師所悟的“平常心”。
  對“平常心”,《般若心經》中有一段開示可以說是揭了底的,這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許多學習《心經》的人都把這段極爲重要的、使人言下知歸的開示當作一則哲學論斷,用作概念上的思辨而已。殊不知,這一段經文恰恰是對每個學修者的心體——道體的最佳表達,同時也是修道體證的無上大法。在這裏,還是因果不二的最高原則。
  爲什麽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爲什麽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正是因爲這個心是“不生不滅”的,也是“不垢不淨”的,還是“不增不減”的。對這個大道本源的心,誰能加以生滅垢淨和增減呢?衆生之所以是衆生,恰恰是生生世世、時時刻刻不停地對這個大道本源的心,去妄加生滅垢淨增減。這樣怎麽免得了“住色生心”,乃至“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呢?所以,修行的功夫,還是得回到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上來。只需在心念上不去妄生妄滅,妄垢妄淨,妄增妄減,這個“平常心”的“本來面目”就現現成成、明明白白地與你同在。所以祖師們常說“舉念即乖”、“一切現成”,又說“毫釐繫念,三塗業因;暼爾情生,萬劫羈鎖。”

  如果功夫上達到這個火候,這個“平常心”自然就“猶如太虛,廓然虛豁”了。心無所住,道眼明白,于理於事,就會無礙圓融,自在解脫,豈不快哉!
  修行之人雖多,但牢牢盯著大道的人少。若初發心,乃至盡形壽都在道上,焉有不得入門之理?趙州禪師自見道後的百年間,可以說是須臾未曾離也。五百餘條語錄,全都是從這“平常心”—道上化出,著實精采。下面引兩位祖師的詩偈,用以頌贊這個“平常心”。

先看牛頭法融禪師所頌: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再看圓悟克勤禪師所頌:

  遇飯吃飯,遇茶吃茶。
  千重百匝,四海一家。
  解卻粘,去卻縛。
  言無言,作無作。
  廓然本體等虛空,
  風從虎兮雲從龍。

  歸根結底,修行還是得體證這個平常心,並在日用中調好這根弦才行。 



~~~~~~~~~~~~~~
2009/3/13
馮學成‘壁觀’意下如何?

馮學成《趙州禪師語錄壁觀》書中
今就劉東亮前言序文
先摘幾段來
讓大家回憶一下趙州從諗禪師



  趙州從諗禪師,師從南泉普願,曆參黃檗、寶壽、鹽官、夾山、五台等諸大德。八十歲時,衆請住趙州城東觀音院,四十年間,大揚禪風。夙居北地而大振南宗禪,常私淑三祖僧璨之信心銘,玄言遍天下,其問答,示衆等公案,如“吃茶去”、“狗子佛性”、“庭前柏樹子”等語俱膾至人口,世壽一百二,敕諡“真際大師”,公案多收入《趙州禪師語錄》之中。
  然禪師的語錄,“其堅實處,如壁立千仞,無可攀緣;其飄忽處,如青煙掠宇,莫能把捉”。後輩學人往往難得其門而入。

  2001年,巴蜀禪德馮學成居士,奉趙州柏林禪寺方丈上淨下慧老和尚之請,爲祖師語錄作《趙州禪師語錄壁觀》,歷時三年,終於成書付梓 ,揚揚二十萬言,將祖師六百條語錄,悉數予以詳解,令後學衆生於千聖不傳之向上一路,得一入手方便,拜讀之下,深感何爲老婆心切,所謂“官不容針,私通車馬”,馮先生不惜自己渾身落草,和泥和水,做殷心阿婆,一片悲心躍然紙上。 

  馮先生的這次解讀,得到了佛教界的高度評價,當代宗門碩德佛源老和尚看後認爲:這是近年來有關禪宗著述中最好的一部。也有學者評價:《趙州禪師語錄壁觀》的出版,是禪宗史上和趙州禪師研究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對趙州叢諗老和尚語錄的整理,在此以前,還從未有過任何著作能如此系統的對趙州六百多條存世語錄進行完整的整理和詮解。如歷代祖師對趙州語錄的唱頌《頌古聯珠》中也只六十九條。因此可以說是禪宗研究史和趙州禪師研究史上的一部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馮學成先生在《趙州禪師語錄壁觀》一書中,現廣長舌相,廣說禪宗妙意,體例行文中,頗得《碧岩錄》之神韻。而於文字語言上,又能契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自古契理容易契機難,而上合古意,下濟時俗,是此書又一難得之處也。有人說:禪貴“頓悟”,不在多言。其實體必起用,用必歸體,體用不二,靈光獨耀,破壁飛龍,妙在點睛。見性之人,橫說、豎說、方便說,皆歸第一義諦,正所謂死水不藏龍,妄想即妙用。


淨慧老和尚因何不親自落草,和泥和水去?
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只有馮學成能傾其資源做到:


《趙州禪師語錄壁觀》的出版,是禪宗史上和趙州禪師研究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對趙州叢諗老和尚語錄的整理,在此以前,還從未有過任何著作能如此系統的對趙州六百多條存世語錄進行完整的整理和詮解。如歷代祖師對趙州語錄的唱頌《頌古聯珠》中也只六十九條。因此可以說是禪宗研究史和趙州禪師研究史上的一部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佛源老和尚看後認爲:這是近年來有關禪宗著述中最好的一部。
近年來有關禪宗著述
這是正確的!
此書將趙州叢諗老和尚語錄
做前無古人的大手筆的整理


趙州禪師四處探訪行腳
淨慧老和尚亦四處探訪行腳
淨慧老和尚因何獨鍾趙州禪師?
請問者親自請示淨慧老和尚去!

有言虛雲老和尚是趙州禪師承願再來?
二者行事風格不似
承願再來的祖師
都有一貫的行事風格


馮學成先生在《趙州禪師語錄壁觀》一書中,現廣長舌相,廣說禪宗妙意,體例行文中,頗得《碧岩錄》之神韻。而於文字語言上,又能契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自古契理容易契機難,而上合古意,下濟時俗,是此書又一難得之處也。有人說:禪貴“頓悟”,不在多言。其實體必起用,用必歸體,體用不二,靈光獨耀,破壁飛龍,妙在點睛。見性之人,橫說、豎說、方便說,皆歸第一義諦,正所謂死水不藏龍,妄想即妙用。

這一段有替馮學成貼金之嫌
又云:


  這次出版的《趙州禪師語錄壁觀》除規模宏大、整理完整外,文字也更有進步,點評精妙、如入海探驪。于趙州禪師的言行,多從心意上下手。正如馮先生在後記中所說:
  “宋浮山法遠禪師有云:‘未入的人,參句不如參意;已入的人,參意不如參句’如今去古益遙,雖學佛之人漸增,但于祖意佛意,知者甚少。淨慧大和尚數十年來力倡禪宗,也是要讓學佛之人于祖意佛意上留心,而不爲文字所拘,是‘生活禪’之要義也。本著這個精神,筆者以‘壁觀’的形式,將自己學習趙州祖師語錄的一些感受,盡所能而錄出。因僅是自己的感受,故于行文筆法,皆隨當時之意而無固定章法。亦是隨祖師的節奏,當顯則顯,當隱則隱,遮詮縱奪,詳略不一,唯盡‘意’而已。”

  《壁觀》中,馮先生旁敲側擊,往往函蓋相投,讀來多有啓迪。故而,佛源大和尚認爲此書超過了馮先生以往的代表之作《雲門寺志》,是他近年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馮學成自撰之後記

後記


  2001年4月,淨慧大和尚囑我爲趙州祖師語錄作一些導讀性的介紹,並付梓流通,爲2003年柏林寺萬佛樓開光致慶。接到這個任務,我倍感壓力。因爲學禪的人都知道,趙州祖師的語錄,乃禪宗內的無上法寶,其堅實處,如壁立千仞,無可攀緣;其飄忽處,如青煙掠宇,莫能把捉。其殺活縱奪,權實機變,誠如明末曹洞宗大師雲門圓澄禪師在其序中所言:“全機大用,非予劣智慧解。”再看歷代祖師對趙州語錄的唱頌。在《頌古聯珠》中,也僅六十九條而已。(相比之下,臨濟十七條,仰山二十二條,洞山二十六條,德山十四條,曹山二十一條,雲門五十五條,法眼十四條,趙州乃高居第一)如今要把這近六百條的語錄,一一用文字加以介紹,余何人也,敢自不量力!但淨慧大和尚慈命難違,且多加激勵。只得打起精神,奮不顧身,于趙州祖師的語錄中,吃棒領喝了。
  禪門祖師語錄,全是向上全提一路,有德山棒,臨濟喝,洞山五位,雲門三句等等不一。而于趙州,則是“三寸軟舌,縱橫自在”。其要俱在令學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直指人心,頓悟成佛”。若不明白這個宗旨,于祖師語錄,就是所謂“盲人騎瞎馬”,陷於文字的網阱中寸步難行。
  北宋浮山法遠禪師有云:“未入的人,參句不如參意;已入的人,參意不如參句。”如今去古益遙,雖學佛之人漸增,但于祖意佛意,知者甚少。淨慧大和尚數十年來力倡禪宗,也是要讓學佛之人于祖意佛意上留心,而不爲文字所拘,是“生活禪”之要義也。本著這個精神,筆者以“壁觀”的形式,將自己學習趙州祖師語錄的一些感受,盡所能而錄出。因僅是自己的感受,故行文與筆法,皆隨當時之意而無一定章法。亦是隨祖師的節奏,當顯則顯,當隱則隱,遮詮縱奪,詳略不一,唯盡“意”而已。故於名相典故,疏於注釋,也是畏因辭害意,而照應不周,在所難免。再于《頌古聯珠》中,選出一二首頌詩放在相應的語錄之後。因拙作《明月藏鷺——千首禪詩選析》對此有一定的發揮,對這些頌詩,這裏就不再作注釋。



既然馮學成說《趙州禪師語錄壁觀》唯盡‘意’而已。
咱們來看看馮學成‘壁觀’意下如何?



關於趙州禪師

一、趙州禪師
  趙州禪師(778~897),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于南泉普願禪師,爲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古城,受信衆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爲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
  趙州禪師以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而享譽當時中國的南北禪林。人們議論當時中國禪林的高僧,每每說“南有雪峰,北有趙州”;又有“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的美譽。在遙遠的南方,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山門聳立有“趙州關”,福建雪峰義存禪師的道場有“望州亭 ”。由此可見趙州禪師在禪門中的地位。

  禪師雖然道譽四布,並有燕趙二王的供養護法,但他的生活卻十分樸素清貧。他的“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他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鬥。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禪師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弘傳祖師心印,接引四方學人。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啓悟了當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後世,曆久彌新。從宋朝開始,中國禪門盛行以“參話頭”爲方便的話頭禪,趙州禪師的公案語錄最頻繁地爲人們所參究,許多人在趙州語錄的啓發下明心見性。其中“狗子無佛性”更凝練而爲“無門關”,成爲禪門一大總持,直至今天在中國、日本、歐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趙州禪師住世百二十年,他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石刻頂相。寺內現存的趙州塔建於元天曆三年(1330),全稱“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高33米,七層。 1997~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資重修,使古塔煥然一新。
 
二、趙州從諗禪師小傳
  趙州(今河北趙縣)從諗禪師,南泉普願禪師之法嗣,俗姓郝,曹州(治所在今山東荷澤)郝鄉人。趙州禪師童稚之時,即孤介不群,厭于世樂,稍長即辭親,從本州扈通院(亦說龍興寺)落發出家。後聽說池州南泉普願禪師道化日隆,趙州禪師雖未受戒,便以沙彌的身份,前往參禮。

  初禮南泉,適逢南泉禪師正在丈室中休息。
  南泉禪師一見趙州禪師,便問:“近離甚麽處?”
  趙州禪師道:“瑞像院。”
  南泉禪師又問:“還見瑞像麽?”
  趙州禪師道:“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
  南泉禪師一聽,便翻身坐起來,問道:“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
  趙州禪師道:“有主沙彌。”
  南泉禪師道:“那(哪)個是你主?”
  趙州禪師於是走上前,躬身問訊道:“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南泉禪師知道趙州禪師是個不可多得的法器,遂收他爲入室弟子,並令維那僧將“此沙彌別處安排。”
  一日,趙州禪師入室請益,問南泉禪師:“如何是道?”
  南泉禪師道:“平常心是道。”
  趙州禪師道:“還可趣向也無?”
  南泉禪師道:“擬向即乖。”
  趙州禪師道:“不擬爭知是道?”
  南泉禪師道:“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
  趙州禪師一聽,豁然大悟。

於是前往嵩嶽琉琉壇受了具足戒,之後,又重新返回南泉禪師座下。
  在南泉期間,趙州禪師朝夕請益不倦,道業突飛猛進。趙州禪師與南泉禪師經常機鋒酬和,相得甚歡。現舉數則公案如次,供讀者欣賞。

  1.師(趙州)在南泉作爐頭,大衆普請擇菜。師在堂內叫:“救火!救火!”大衆一時到僧堂前,師乃關卻僧堂門,大衆無對。泉乃抛鑰匙,從窗內入堂中,師便開門。
  2.師在南泉井樓上打水次,見南泉過,便抱柱懸卻腳,云:“相救!相救!”南泉上扶梯,云:“一二三四五。”師少時卻去禮謝,云:“適來謝和尚相救!”
  3.南泉因東西兩堂爭貓兒,泉來堂內,提起貓兒,云:“道得即不斬,道不得即斬卻。”大衆下語,皆不契泉意,當時即斬卻貓兒。至晚間,師從外歸來,問訊次,泉乃舉前話了,云:“你作麽生救得貓兒?”師遂將一隻鞋戴在頭上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貓兒。”
  4.師問南泉:“異即不問,如何是類?”泉以兩手托地,師便踏倒,卻歸涅盤堂內,叫:“悔!悔!”泉聞,乃令人去問:“悔個什麽?”師云:“悔不更與兩踏!”

  趙州禪師受戒後,聽說自己的剃度師住在曹州護國院,遂啓程前往看望。到了護國院之後,他的剃度師偷偷地把趙州回鄉的消息告訴了郝氏家族。郝氏家族的人一聽高興不已,只等來日前來看望趙州禪師。趙州禪師聽說此事後,感歎道:“俗塵愛網,無有了期。既辭出家,不願再見。”於是星夜束裝離開了曹州。
  離開南泉後,趙州禪師開始了漫長的孤錫遊方之生涯,他的足迹遍及南北諸叢席,並與許多禪門大德有過機鋒往來。他曾經自謂云:“七歲孩兒勝我者,我即問伊;百歲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伊。”

  趙州禪師八十多歲以後,才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即現在的柏林禪寺),駐錫傳禪,時間長達四十年。在接引信衆的過程中,趙州禪師爲後人留下了不少意味深長的公案。這些公案現在仍比較完好地保存在《趙州禪師語錄》中。比較著名的公案有:
  1.鎮州蘿蔔 —— 問:“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師曰:“鎮州出大蘿蔔頭。”
  2.趙州勘臺山婆子 —— 有僧遊五台,問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麽處去?”婆曰:“驀直去。”僧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麽去。”後有僧舉似師,師曰:“待我去勘過。”明日,師便去問:“後山路向甚麽處去?”婆曰:“驀直去。”師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麽去。”師歸院謂僧曰:“臺山婆子爲汝勘破了也。”
  3.庭前柏樹子 ——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曰:“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
  4.洗缽去 —— 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師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師曰:“洗缽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5.趙州橋 —— 問:“久向趙州石橋,到來只見略彴”師曰:“汝只見略彴,且不見石橋。”曰:“如何是石橋?”師曰:“度驢度馬。”
  6.狗子無佛性 ——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爲甚麽卻無?”師曰:“爲伊有業識在。”
  7.吃茶去 —— 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麽?”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甚麽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8.二龍爭珠 —— 問:“二龍爭珠,誰是得者?”師曰:“老僧只管看。”
  9.青州布衫重七斤 ——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曰:“老僧在青州作得領布衫,重七斤。”
  10.老僧使得十二時 —— 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曰:“汝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無事向衣缽下坐窮理好。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
  11.下下咬著 —— 師因趙王問:“師尊年有幾個齒在?”師曰:“只有一個。”王曰:“爭(怎)吃得物?”師曰:“雖然一個,下下咬著。”
  12.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 僧辭,師曰:“甚處去?”曰:“諸方學佛法去。”師豎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不佛處急走過。三千裏外,逢人不得錯舉。”曰:“與麽則不去也。”師曰:“摘揚花,摘楊花。”

  除了上述公案之外,趙州禪師還另有幾則上堂法語,也非常精彩。
  上堂:“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爲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爲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上堂:“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菩提涅盤,真如佛性,儘是貼體衣服,亦名煩惱。實際理地甚麽處著。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夢幻空華,徒勞把捉。心若不異,萬法一如。既不從外得,更拘執作麽?如羊相似,亂拾物安向口裏。老僧見藥山和尚道:‘有人問著,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一似獵狗專欲得物吃。佛法在甚麽處?千人萬人儘是覓佛漢子,于中覓一個道人無。若與空王爲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壞。一從見老僧後,更不是別人,只是個主人公。這個更向外覓作麽?正恁麽時,莫轉頭換腦。若轉頭換腦,即失卻也。”
 
三、趙州禪師的《十二時歌》
  趙州禪師在趙州觀音院駐錫期間,生活極爲艱苦。他的《十二時歌》就是對這段“村僧”生活的真實寫照。直至臨終前的兩年,趙州禪師才得到燕趙二王的供養。現把趙州禪師的《十二時歌》錄之於次,以激發後代禪人對這位老禪師的深切懷念。
  《十二時歌》
  雞鳴醜,愁見起來還漏逗(徘徊、躊躇)。裙子褊衫個也無,袈裟形相些些有。裩(kun,褲子)無腰,袴無口,頭上青灰三五鬥。比望(只望)修行利濟人,誰知變作不唧溜(不聰明、不靈利,被人看作傻子)。
  平旦寅,荒村破院實難論。解齋粥米全無粒,空對閑窗與隙塵。唯雀噪,勿人親,獨坐時聞落葉頻。誰道出家憎愛斷,思量不覺淚沾巾。
  日出卯,清淨卻翻爲煩惱。有爲功德被塵埋,無限田地未曾掃。攢眉多,稱心少,叵耐(可惡)東村黑黃老。供利不曾將得來,放驢吃我堂前草。
  食時辰,煙火徒勞望四鄰。饅頭(追)子前年別,今日思量空咽津。持念少,嗟歎頻,一百家中無善人。來者只道覓茶吃,不得茶噇(chuang,吃)去又嗔。
  禺中巳,削髮誰知到如此。無端被請作村僧,屈辱饑淒受欲死。胡張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適來忽爾到門頭,唯道借茶兼借紙。
  日南午,茶飯輪還無定度(沒有著落)。行卻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推辭)。苦沙鹽(粗鹽),大麥醋,蜀黍米飯虀萵苣。唯稱供養不等閒,和尚道心須堅固。
  日昳未,者(這)回不踐光陰地。曾聞一飽忘百饑,今日老僧身便是。不習禪,不論義,鋪個破席日裏睡。想料上方兜率天,也無如此日炙背。
  哺時申,也有燒香禮拜人。五個老婆三個癭,一雙(另外兩個)面子黑皴皴。油麻茶,實是珍,金剛不用苦張筋。願我來年蠶麥熟,羅睺羅兒與一文。
  日入酉,除卻荒涼更何守。雲水高流(出格的有修行的出家人)定委無(確實沒有),曆寺沙彌(平庸的遊山逛水的沙彌)鎮常(經常)有。出格言,不到口,枉續牟尼子孫後。一條拄杖粗棘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黃昏戌,獨坐一間空暗室。陽焰燈光永不逢(白天不見太陽,晚上不見燈光),眼前純是金州漆(漆黑一團)。鍾不聞,虛度日,唯聞老鼠鬧啾唧。憑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個波羅蜜。
  人定亥,門前明月誰人愛。向裏唯愁臥去時,勿個衣裳著甚蓋。劉維那,趙五戒,口頭說善甚奇怪。任你山僧囊罄空,問著都緣總不會(不理會)。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暫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幾。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尊像不燒安息香,灰裏唯聞牛糞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梅庵 的頭像
    梅庵

    梅庵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