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案集結上帖以饗大眾(五)
又五帖~

其一: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石鞏慧藏禪師。本以弋獵為務。惡見沙門。
因逐群鹿。從祖菴前過。

祖乃迎之。藏問:和尚見鹿過否?
祖曰:汝是何人。曰:獵者。
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
祖曰:汝一箭射幾箇。
曰:一箭射一箇。
祖曰:汝不解射。
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
曰:和尚一箭射幾箇?曰:一箭射一群。
曰: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


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
曰:若教某甲自射。即無下手處。

祖曰:
這漢嚝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
藏當時毀棄弓箭。自以刀截髮。投祖出家。

梅庵曰:
重點在
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
曰:若教某甲自射。即無下手處。


為何
"祖曰:這漢嚝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

又如何一箭射一群?
會者道一句來~


曰:和尚一箭射幾箇?曰:一箭射一群。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3663863

心經講記
聖一老和尚講述
昔日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禪師,未出家時是一個大將軍,喜歡射鹿。有一天,經過馬祖的道場,馬祖問他是何人,他說我是個獵士,要射鹿,馬祖問他一箭射多少只,他說一箭射一隻,馬祖說:「你不懂射。」「我不會射,然則和尚懂射否?」馬祖說:「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獵士曰:「彼此是眾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馬祖曰:「你既然明白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無下手處。」
你看,射鹿有下手處,自射卻無下手處,馬祖即時讚歎:「這漢歷劫無明,一時傾盡。」自射無下手處即無自己,所以歷劫無明,一時傾盡,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斷煩惱若一個一個的來斷,需要很長久的時間,若能自斷,所有煩惱,一時都清。煩惱從甚麼地方生?從我而生,無我,煩惱便盡滅,所以自看、自見,是最妙的法門,但是,無下手處。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屬世智辯聰,背境求心-無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離自性,便是般若。

自射卻無下手處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3708333



無名曰:
智慧兄:

總算悟了!恭禧!
以幻修幻,知幻即離。
沒四大無法解脫輪迥
不了解身心覺知運作法則
也無法離幻
離世求菩提,何有菩提可得?
身心的覺知乃下手處。
投您一票!

梅庵曰:
哈~~~
以幻修幻,若執此幻身之覺受
知幻即離。如何曰離?

>>不了解身心覺知運作法則
>>也無法離幻

以身心覺知為有
因有生離
此二乘不了之義

>>離世求菩提,何有菩提可得?
>>身心的覺知乃下手處。

無下手處方是汝下手處
哈~~
無名授沒知識一方冬瓜印啦~

>>>佛法不離身心的覺知, 離開身心覺知的方法俺稱為外道法
非也~
佛法不離身心的覺知,正是外道法

 

 

 

 

 

 

 

 

 梅庵 於 January 7, 2006 11:50 AM 回應 
~~~~~~~~~~~~~~~~~~~~~~~~~~~~~~~

請問如何說?

yyy 於 January 7, 2006 11:51 AM 回應 | |  
修禪行者身心皆須放下~
梅庵 於 January 7, 2006 11:56 AM 回應 | | 

如何放下?
yyy 於 January 7, 2006 11:59 AM 回應 | | 
舍不堅身以易堅身。舍不堅心以易堅心。
如何是堅身堅心?
法身慧命也~
梅庵 於 January 7, 2006 12:04 PM 回應 | |  
身心在舍 既是不堅 如何易之?
yyy 於 January 7, 2006 12:07 PM 回應 | |  
如何易之?
以法身慧命易之
梅庵 於 January 7, 2006 12:09 PM 回應 | |  

能易所易者何?
yyy 於 January 7, 2006 12:11 PM 回應 | | 


不論禪定唯論見性
唯此明心見性
宗門一法能易之
梅庵 於 January 7, 2006 12:12 PM 回應 | | 
正看話頭時無能易所易者
更無身心的覺受
梅庵 於 January 7, 2006 12:15 PM 回應 | |  
見性者不離覺知不見性者更須如此!
否則豈不成木人?
yyy 於 January 7, 2006 12:18 PM 回應 | |  

見性者不離覺知亦非不離
乃非覺非非覺

梅庵 於 January 7, 2006 12:22 PM 回應 | |  

這句話汝覺得有問題的時候別忘了通知我!
因為汝說的是見性者
除非我們都是
否則我們如何臆測的道呢?!
yyy 於 January 7, 2006 12:26 PM 回應 | |  

佛性義汝等當然臆測不到
然若執身心的覺受來修
包汝難以見性

何以故~
與佛性不相應也!

梅庵 於 January 7, 2006 12:32 PM 回應 | |  
汝此話有問題!

汝強調參話頭可有離開過心
見性後可有離過身
佛性有豈是汝拿來解釋的工具!
yyy 於 January 7, 2006 12:41 PM 回應 | |  

參話頭雖不離身心
亦不在身心
汝豈不聞"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之話頭乎?
梅庵 於 January 7, 2006 12:48 PM 回應 | |  

~~~~~~~~~~~~~~~~~~~~~~~~~~~~~~~~~~~~
其二:
續古尊宿語要
靈山話月。曹溪指月。月在什麼處?
與我指出看。直報禪和。莫向天上覓好~

僧問:
如何是不在天上底月?

師云:照!
師云:
明知無一物。何用更推求。
當處不強名。鋒芒甚處有。

直下攬得。猶是殘弓折箭。堪作何用?
擬議躊躇。陣場掃帚。以柱杖一時擂下~

梅庵曰:
靈山話月出三藏十二部經
曹溪指月現不立一字宗旨

月在什麼處?
聞~


靈山話月。曹溪指月。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3707864

~~~~~~~~~~~~~~~~~~~~~~~~~~~~~~~~~
其三:

僧問臨濟:
如何是四種無相境?

濟云:
你一念心疑被地礙,你一念心愛被水溺,
你一念心瞋被火燒,你一念心喜被風飄。
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縛.處處用境,--東涌西沒,南涌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
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緣何如此?
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

道流!你祇今聽法者,不是你四大而能用你四大。若乃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

審如臨濟言無住非水也者,又何冰之與有?
  
藥山因施主施,提起示眾曰:
法身具四大也無?道得,與他一腰。

道吾曰:
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是地大,三大亦然。
山曰:與汝一腰。


普行云:
何謂大者
無量無邊無相也~
故曰:
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是地大,
性水非空,空非性水;此是水大,
性火非空,空非性火;此是火大,
性風非空,空非性風;此是風大,

若言四大皆空只僅地水火風矣~
四大者乃地水火風皆同一性

因不住一相故必非水況冰乎?
如是方稱大!



~~~~~~~~~~~~~~~~~~~~~~~~~~~~~~~~
其四:


佛果禪師亦垂示云:
道無橫徑。立者孤危。
法非見聞。言思迥絕。
若能透過荊棘林。解開佛祖縛。得箇穩密田地。
諸天捧花無路。外道潛窺無門。
終日行而未嘗行。終日說而未嘗說。

便可以自由自在。展啐啄之機。用殺活之劍。

普行曰:
然值此境地諸天外道如何能會?
此穩密田地豈一個悟字了得~

展啐啄之機。用殺活之劍。當下啐啄殺活者何在?
若一切時皆言無我
此即圓悟佛果所謂:
若毫端許言本末者。皆為自欺~


洞山良价(807—869)
「洞山和尚一生住院,土地神覓他蹤跡不見。一日廚前拋撒米麪,
洞山起心曰:常住物色,何得作賤如此!土地神遂得一見便禮拜。」

“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百鳥銜花?”


普行曰:
牛頭未見四祖時。連鳥獸都認得出牛頭來,
只因沒看住話頭啦!
故行者二六時中舉一話頭不失者,不僅百鳥土地神看不見!
連佛菩薩都找不著也!

如是!閻王小鬼奈汝何?
故金碧鋒守住金鋼寶王劍後云:
"若人要捉金碧鋒,除非鎖鏈鎖虛空;若然虛空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鋒。"

“牛頭未見四祖時,百鳥銜花供養時如何?”
師曰:“如珠在掌。”
僧曰:“見後為甚麼不銜花?”
師云:“通身去也。”


普行曰:
如珠在掌者。因執珠顯相故惹諸天捧華
若能密行通身去何來百鳥?
連神佛菩薩都找不著也!
是時十方世界拘汝不得~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第十四

要須根本明徹理地精至純一無雜。纔有是非。紛然失心。
若踏王脈。諸天捧華無路。魔外潛覷不見。深深海底行。高高峰頂立始得。
不驚群動眾。謂之平常心本源天真自性也。

雖居千萬人中。如無一人相似。此豈麤浮識想利智聰慧所能測哉。
示諭綿密無間。寂照同時。歲月悠久打成一片。而根本愈牢密密作用。誠無出此。
應當當處全真。則彼我遐邇觸處皆渠。剎剎塵塵皆在自己大圓鏡中。
愈綿愈密。則愈能轉換也。

故雲門道:
直得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為轉句。
不見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更須知有全提時節始得。

所以德山棒臨濟喝。皆徹證無生。透頂透底。融通自在。
到大用現前處。方能出沒欲人全身擔荷外。退守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巖頭道:
他得底人。只守閑閑地。二六時中無欲無依。自然超諸三昧。

德山亦云:
汝但無事於心。於心無事。則虛而靈寂而照。若毫端許言本末者。皆為自欺。
此既已明。當須履踐。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會愈有力量。
異念纔起擬心纔生。即猛自割斷令不相續。
則智照洞然。步步踏實地。豈有高低憎愛達順揀擇於其間哉。
無明習氣旋起旋消。悠久間自無力能擾人也~



~~~~~~~~~~~~~~~~~~~~~~~~~~~~~~
其五:
僧問﹕
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
師曰﹕不逢一人。
曰﹕如何行﹖
師曰﹕直須足下無絲去。

曰﹕只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
師曰﹕闍梨因什麼顛倒﹖
曰﹕什麼是學人顛倒﹖
師曰﹕若不顛倒因什麼認奴作郎﹖

曰﹕如何是本來面目﹖
師曰:不行鳥道。

普行曰:
別被"不行,行"瞞去啦!
鳥道,就是大用自在,何來行,不行?
哈~~~
>>>師曰﹕若不顛倒因什麼認奴作郎﹖
此公案之意乃大用自在者不被語言所瞞!
若被語言文字瞞去
便是認奴(語言文字)作郎之一介凡夫也~


>>>曰﹕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不行鳥道。
若見此句而斷言
不行鳥道,就是大用自在。
何異凡夫?

普行再一次叮嚀
別被天下老和尚瞞去啦!
哈~~~~~~~~

如何是大用自在?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卷10)云:
直下打疊教削跡吞聲。猶是衲僧門下。沙彌童行見解在。
更須回首塵勞。繁興大用始得。

汝等大須仔細"回首塵勞。繁興大用"一句

《壇經·機緣品》: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
僧肇《寶藏論》:
“般若故繁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 

祖堂集云:
繁興大用。舉必全真。若有箇漢。到與麼境界。誰敢向前說是說非。 
何以故?
此人是箇漢。超諸限量。透出因果。 一切處管束此人不得。

又請看宗鏡錄所釋僧肇《寶藏論》: 
“般若故繁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 

宗鏡錄 (卷92)
古德問云:
若言念唯無念。豈得總不聞不見人畜聲色等耶
答。恒聞見。以聞見即不聞見故。何者?
以但聞見聲色等法。即是眼耳等識見聞也。知是畜等色聲。自是意識分別也。

然眼等識見聞性無別。但稱色等法得。更無異緣也。
意識妄有。了知無體。所知如幻也。
故云:
所見色與盲等。又觀彼色聲等法。從緣生。緣無作者。自性不有。
故非人畜等也。又人畜等。由名相起。名相非彼。即妄除也。
即此但由見聞等故。即無念心。非謂盲聾人一念無念也。

如說聞不聞見不見等是也。
故經云: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等是也。又但就緣起名見求緣見實。不生。此見。乃名真見。
何以故?
無見之見。照法界故。
所以寶藏論云:
無眼無耳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
無我無造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

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
般若故。頓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
無餘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

若人不達離微者。
雖復苦行頭陀。遠離塵境。斷貪恚癡。法忍成就。
經無量劫數。終不入真實。
何以故。
依止所行故。心有所得。不離顛倒夢想惡覺諸見。

若復有人體解離微者。
雖復近有妄想習氣。及見煩惱。數數覺知離微之義。
此人不久。即入真實無上道也。
何以故。
了正見根本也。

釋曰:
離微者。萬法之體用也。

離者即體。經中云:自性離故。亦云自性空故。
斯乃無名無相。非見非聞。通凡聖之體。為真俗之原。
思益經云:
知離名為法。即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微者即用。有見有聞。能通能達。
以微者妙也。於無見中有見。於無聞中有聞。斯乃不思議之法。微妙難知。唯佛能覺。

思益經云:
知法名為佛。離微不二體用和融。名之為僧。
則一體三寶。常現世間。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即正見之本。真實之門矣。

故聖人照體是無。約用為有。此有不有。即有以辯於無。當無非無。
即無以辯於有。有而不有是妙有。無而不無是真無。
故真無是涅槃之體。如太虛不雜於五色。猶明鏡不合於萬像。故稱離也。
妙有是般若之用。於不二法內。現妙神通。向無作門中。興大佛事。故稱微也。

是以凡夫不達離微故。常被內結所縛外塵所羈。
外道即執作斷常。二乘遂證為生滅。
若不入宗鏡中。難究離微之妙旨矣~

~~~~~~~~~~~~~~~~~~~~~~~~~~~~
其六:

《保唐無住禪師》
于時庭樹鴉鳴,公問:「師聞否?」
師曰:「聞。」鴉去已,又問:「師聞否?」
師曰:「聞。」
公曰:「鴉去無聲,云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眾曰:
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
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
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
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3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卷4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6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二十七(經文卷六之三)
明 交光大師 述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音聲是總相。動靜是別相。謂音聲正起為動。音聲滅盡為靜。
惟一音聲。雙含動靜。故曰音聲性動靜也。

聞中為有無者。言動靜二相。常於聞性湛然體中循還代謝。
動則音聲歷然現有。
靜則音聲寂然向無。

無聲號無聞者。言世人顛倒。
於無聲而妄說無聞也。
據理而論自是聲無。非是聞性無也。



《宗鏡錄》卷54
“聲塵生滅,動靜皆空。聲不至於耳根,根不往於聲所。既無一物中間往來,則心境俱虛,聲不可得。”

《無門關》
十六 鐘聲七條

  雲門曰。世界恁麼廣闊。因甚向鐘聲裏披七條。

【無門曰】

  大凡參禪學道。切忌隨聲逐色。縱使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是尋常。殊不知。衲僧家騎聲蓋色。頭頭上明。著著上妙。然雖如是且道。聲來耳畔。耳往聲邊。直饒響寂雙忘。到此如何話會。若將耳聽應難會。眼處聞聲方始親。

【頌曰】

  會則事同一家 不會萬別千差 不會事同一家 會則萬別千差

普行云:
>>>世界恁麼廣闊。因甚向鐘聲裏披七條。

世界恁麼廣闊者
聞性遍十方也~

因甚向鐘聲裏披七條。
披七條者
色身也~
須要色身向鐘邊去聞聲乎?

>>>非獨見性不滅,聞性同樣不滅。
本來不生,何曾有滅?
見性,聞性皆同一性也。

聞性其動者乃應緣而動
其本何動之有?

動上有不動也
不動者性也
動者相也~




因甚向鐘聲裏披七條。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39852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