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宗密「荷澤則必先頓悟,依悟而修」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卷1)
夫入道多門。以要言之不出頓悟漸修兩門耳。

雖曰頓悟頓修是最上根機得入。也若推過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漸熏而來至於今生。
聞即發悟一時頓畢。以實而論是亦先悟後修之機也。

則而此頓漸兩門是千聖軌轍也。
則從上諸聖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所言神通變化依悟而修漸熏所現。非謂悟時即發現也。

如經云。理即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故圭峰深明先悟後修之義。曰識冰池而全水。借陽氣以鎔消。
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熏修。
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
妄盡則心虛通。應現通光之用。
是如事上神通變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漸熏而發現也。
況事上神通。於達人分上猶為妖怪之事。亦是是聖末邊事。雖或現之不可要用。

今時迷癡輩。妄謂一念悟時即隨現無量妙用神通變化。
若作是解所謂不知先後亦不分本末也。
既不知先後本末欲求佛道。如將方木逗圓孔也。豈非大錯。

既不知方便故作懸崖之想。自生退屈斷佛種性者不為不多矣。
既自未明。亦未信他既有解悟處。見無神通者。乃生輕慢欺賢誑聖良可悲哉。

問汝言頓悟漸修兩門千聖軌轍也。
悟既頓悟何假漸修。修若漸修何言頓悟。頓漸二義更為宣說令絕餘疑。

答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為身妄想為心。
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虛知是真佛也。心外覓佛波波浪走。
忽被善知識指爾入路。一念迴光見自本性。
而此性地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云頓悟也。

漸修者。頓悟本性與佛無殊。無始習氣難卒頓除。故依悟而修。
漸熏功成長養聖胎。久久成聖故云漸修也。
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諸根具足與他無異。然其力未充。頗經歲月方始成人。

答悟後漸修之義前已具說。而復疑情未釋。不妨重說。
汝須淨心諦聽諦聽!
凡夫無始曠大劫來至於今日。流轉五道生來死去。
堅執我相妄想顛倒。無明種習久與成性。
雖到今生頓悟自性本來空寂與佛無殊。而此舊習卒難除斷。
故逢逆順境瞋喜。是非熾然起滅客塵煩惱與前無異。
若不以般若中功著力。焉能對治無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
如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又杲禪師云:
往往利根之輩。不費多力打發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
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輪迴。則豈可以一期所悟便撥置後修耶。
故悟後長須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方始究竟。
天下善知識悟後牧牛行是也。
雖有後修已先頓悟。妄念本空心性本淨。
於惡斷斷而無斷。於善修修而無修。此乃真修真斷矣。

故云。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

圭峰總判先悟後修之義云。
頓悟此性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與佛無殊。
依此而修者。是名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也。

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磨門下轉展相傳者是此禪也。
則頓悟漸修之義。如車二輪闕一不可。

或者不知善惡性空。堅坐不動捺伏身心。如石壓草以為修心。是大惑矣。
故云。聲聞心心斷惑。能斷之心是賊。
但諦觀殺盜淫妄從性而起起即無起。當處便寂何須更斷。

所以云。不怕念起唯恐覺遲。又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故悟人分上雖有客塵煩惱俱成醍醐。
但照惑無本。空華三界如風卷煙。幻化六塵如湯消冰。
若能如是念念修習。不忘照顧定慧等持。
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
煩惱盡時生死即絕。若微細流注永斷。圓覺大智朗然獨存。
即現千百億化身於十方國中。赴感應機似月現九霄影分萬水。
應用無窮度有緣眾生快樂無憂。名之為大覺世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