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非佛性,名為佛牲”。
為不是佛性,所謂佛性是眾生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純淨之性。類似於一粒種子中胚胎的基因組合;種子比喻我的身體,胚胎比喻第八阿賴耶識,基因組合是自性,基因組合的秘密是純淨的性或稱佛性。這種微妙的秘密,在一粒種子中存在,有發芽、生根、生長、開花、授粉、果實成熟一個過程,又形成種子。眾生就如同一粒種子的迴圈過程;聲聞、緣覺如同科研所裏種子的標本;菩薩如同種子的主人,知道基因組合種子的優劣,種植、培育、選種;佛如同科研所的技術員,研究種子的基因組合的微妙秘密,利用基因遺傳技術培育或嫁接出新的優良品種。人的一切善行,是自性的本來;一切持戒修行,是在佛這位技術員的指導下,菩薩這位主人在試驗田裏種植培育新品種的過程。我們眾生自性中這個基因微妙組合秘密,看不見、摸不著、覺不到,有如虛空,又確實存在。這個微妙秘密是眾生一切的根本,是萬能的;可以通過持戒修行,破解這個微妙秘密,恢復純淨自性的本來生命狀態;持戒修行的過程,就是積功累德的過程,也可以說為恢復高智慧生命體積累所必須的高能量。這個高能量高智慧的生命體,沒有世間類似情愛之類的思維,只有慈悲願力。
所以佛說,離牆壁瓦石之物,又妙有神通自在的慈悲喜舍,沒有忘記三界火宅中的同伴的識,為名佛性。

淨慧根老和尚是這樣解釋佛性的:
所謂佛性是眾生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純淨之性。
而這純淨的性或稱佛性就是種子胚胎裡的基因組合的秘密

如何破解這秘密?
持戒修行

這種解釋佛性
相信這是前無古人的說法
也只有過來人才能如此透徹
解釋佛性

每個人如一粒種子(我的身體)一再輪轉
在一再輪轉淨化過程中
先只是科研所裏種子的標本(聲聞、緣覺)已埋葬自己的慈悲願力。
再成為種子的主人,知道基因組合種子的優劣(菩薩)
以持戒修行恢復純淨自性的本來生命狀態

最後才是科研所的技術員,研究種子的基因組合的微妙秘密,利用基因遺傳技術培育或嫁接出新的優良品種。(佛)
高能量高智慧的生命體
慈悲願力度有緣眾生


請果如法師看清楚
上面我複製過來的一段

~~~~~~~~~~~~~~~~~~~~~~~~~
下面一段是果如法師一本書的簡介:
《啟動自性DNA——祖師禪入門》

自性有DNA嗎?
又如何去啟動?
簡直是顢頇到極點!

第八識(阿賴耶識)才是DNA的基地啦!
大家輪轉六道就是靠人類DNA裡的64組遺傳密碼,
若佛陀還有DNA
連佛陀都還要六道輪迴呀!!!
要轉識成智才能成佛
果如法師不知道這是基本常識嗎?
>>>這是一本祖師禪的入門書,精彩好看,百年難期。

哇~~果如法師有五個啟動自性DNA的密碼!
愚民們!
趕快去買!


啟動自性DNA——祖師禪入門

祖師禪是一種腳踏實地的生活禪法。透過訓練,你可以體驗在生活中,不被現實環境和喜怒哀樂愛惡欲所局困的自在。你會發現,你本來就不受束縛,本來就具有自由自在的DNA。
不需要遠離現實生活去閉關或尋找淨土,不需要寄情於化身,更不需要別人加持,你可以在既有的現實環境和身心現象中,自由自在活出精采的人生。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都是無可替代的精采和完美!
「啟動自性DNA」,即將在10月下旬出版。師父從電影阿凡達開始講起,他告訴我們,不需要虛擬的第二個人生,不需要到潘朵拉星球去另覓彼岸淨土,只要啟動我們的自性DNA,在此岸,就可以活出真實的人生!啟動自性DNA的方法,就是祖師禪。為了讓我們容易了解,師父把祖師禪的正確知見和修行方法,區分為五個啟動自性DNA的密碼,並援引禪宗語錄的教誡和現代生活的實例,活潑生動地引導我們進入祖師禪的世界。這是一本祖師禪的入門書,精彩好看,百年難期。即日起開始接受預購,首刷本數有限,請立即預購,以免向隅!
~~~~~~~~~~~~~~~~~~~~~~~~~~

若要疑情成片,首先必須將全部身心力量繫念於話頭上、在疑情上用功。
 所謂「繫」,就是緊緊綁住,讓話頭和自己的身心黏在一起分不開,如影隨形,一如李清照的詞:「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定要時時刻刻照顧好疑情。《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做為「繫念」的方法,也就是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收攝在一起;並不是將它們封閉起來,而是對境了了清楚,但不加以分別,也不攀緣外境,更不追逐心中的妄想,放下一切身心覺受或內心感覺,只管在話頭上用功,提起疑情一直問下去。若能做到淨念相繼,疑情自然成片。


我們先來看果如法師,這位江湖郎中怎麼說:
>>>若能做到淨念相繼,疑情自然成片。

果如法師以為看話頭就是念佛嗎?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果如法師不知道嗎?
還是果如法師自己搞不清什麼是淨?什麼是禪?
又“淨念相繼,疑情自然成片”嗎?
果如法師以為疑情成片,就是淨念相繼嗎?
把參禪套上念佛法門,就可以瞞天過海當起禪七的主七和尚了嗎?

若是!我們就都念佛就好了!還搞什麼禪宗?
以為禪師這麼好混嗎?以為咱們宗門祖師都是這麼混過來的嗎?


我們再看看淨慧老和尚怎麼說:
狗子有沒有佛性?通身去疑,除了疑之外,沒有任何別的心念,要這樣去做功夫。參話頭不是念話頭,要疑,真正地疑。

請注意!是通身去疑!沒有任何別的心念!
才能成片,才能看到話頭!

因為所謂的話頭就是:

前念已滅處,後念未生時,
前後際之間,正好著力時。

這前後際之間就是話頭,
所以淨念相繼,不但不能起疑情,更無法成片!!!

~~~~~~~~~~~~~~~~~~~~~~~~~~~~~~~~~~~

2011/10/7
淨慧老和尚,一位透三關的大善知識


淨慧法師1997年禪七開示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6428236

所有想看話頭的行者
必須把上面這一帖奉為圭臬。
當今世上再也沒人能講的比淨慧老和尚透徹了!

>>>其實參話頭也可說是一種攀緣心,只不過用它來取代其它一切攀緣,到最終無物可攀。

我只要看果如法師的第一句就知道,這個人連什麼叫"話頭"都不知道的江湖郎中

應該改成這樣:
其實念佛也可說是一種攀緣心,只不過用它來取代其它一切攀緣,到最終無物可攀。

但是如果你想用攀緣心來當作參話頭的門路
套句淨慧老和尚的話:
“有這樣一種心態,想開悟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淨土和宗門的差別所在!

用一個“無”字,把他的一切思量、分別、計較等等,全給堵死,讓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此時你好象置身於萬丈懸崖的邊緣,突然被人一推。這叫“懸崖撒手”。

所以這個“無”字,不能是攀緣心!

趙州和尚是一位透三關的大善知識,人稱“趙州古佛”。對佛教教義的起碼知識,無疑他是知道的。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狗子就無佛性呢?趙州和尚斬釘截鐵地回答說:“無!”這一個“無”字說出來倒不要緊,千百年來卻引起無數的禪人圍繞這個“無”字,來回地參究,從而形成了禪宗裏的最上法門――無門關。趙州的這一個無字不過是應機說法,這是古佛的手段,在禪門中稱作“殺人劍,活人刀”。在這個無字上,系著學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歷代禪人把這一個無字公案奉為圭臬。

用一個“無”字,把他的一切思量、分別、計較等等,全給堵死,讓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此時你好象置身於萬丈懸崖的邊緣,突然被人一推。這叫“懸崖撒手”。沒有這樣一種心態,要開悟是不可能的。

把你的思維意識推到絕路,讓你進不得,退不得,這時你才有可能回頭轉腦,找到你生命底處的佛性種子,才有可能桶底脫落,大徹大悟。所謂“參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就象陸遊的詩中寫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見,趙州和尚的這個無字公案,千百年來受到禪人的重視,並不是偶然的。

今天我們大家要來參這個無字公案,把它作為我們開悟的寄託。那麼,究竟該如何用功呢?歷代的祖師在這個問題上說了很多的話,這些話幾本書都記不完。但說來說去,無非是要我們在這個無字上通身起個疑團,所謂起疑情是也。大家記住,起疑團不是要你在無字上去分別計較,去作概念思維,而要“不作有無會。”無字公案的這個無,不是有無的無,不能作虛無會,也不作有講,它超越了有無的對立。所以,作有無會不對,作虛無會也不對。那麼這個無字究竟該如何來會呢?就是要把我們的生命和這個無字打成一片,連成一體。我們的生命就是這個無,這個無就是我們的生命。要象這樣地去疑。疑到什麼程度才好呢?這裏有個比喻:好比街頭有人炸糍粑,一隻狗子跑過去,一口含住了剛從油鍋裏撈出來的糍粑。糍粑是粘性的,加上滾油一炸,那狗吞又吞不得――燙得要死,吐又吐不出――粘在牙齒上,就在這吞吐之間,會是個什麼狀態?你在參無字公案、起疑情的時候,要有這個勁頭。吞不得,吐不得,如含了個熱鐵丸子相似,那是個什麼滋味?我們能不能體會這個滋味?我們起疑情的功夫到沒有到這個程度?若到了這個程度,那可以說“通身起了個疑團”。狗子有沒有佛性?通身去疑,除了疑之外,沒有任何別的心念,要這樣去做功夫。參話頭不是念話頭,要疑,真正地疑。 

待續~~

~~~~~~~~~~~~~~~~~~~~
2011/10/6
果如法師,一位禪門的江湖郎中

我把6年多前帖子拉上來
“一灘死水”
請莫怪我如此命題:果如法師,一位禪門的江湖郎中
為何如此直稱果如法師是江湖郎中
因為他賣的是宗門假藥

前幾天收到慈雲雜誌
前天拿出來看,第一篇就是果如法師的禪門輕扣
稍微翻一下
就想到一句形容詞叫江湖郎中
請先看他如何賣假藥
我再告訴大家為何他賣的是宗門假藥!
再次警告大家趕快離開四大山頭!

禪門輕扣(果如法師)

◎反聞自性
 其實參話頭也可說是一種攀緣心,只不過用它來取代其它一切攀緣,到最終無物可攀。
 這樣的方式,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本身的六根去覺照、反觀,亦即迴光返照、反聞自性,因此不論吃飯、睡覺或工作,處處都是修行。不要以為只有在禪堂打坐、將一句話頭參得死去活來才叫用功,待引磬一響,生死心就來了,「哎喲,好痛!」其實痛了就按摩,心還是放在話頭上:「什麼是無?」,既然是「無」,無眼耳鼻舌身意,誰在痛?如此就沒有離開方法。
 當眼睛看到事物、耳朵聽見聲音、身體感到痛癢、舌嚐味、鼻聞香、內心法塵繚繞……一旦生起分別、貪愛、種種是非善惡,隨境起滅,就是生滅心;生滅心一起,就要問到底:心在分別什麼?如果不分別,又是什麼?
 佛陀說,在生滅之中有不生滅。眼睛見到色塵,色有生滅、心也有生滅,到底是什麼不生滅呢?我們身體時時都在變化,總有一天會衰老死亡,但佛陀告訴我們,就在這四大五蘊的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滅的無位真人,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出入自在,那到底是什麼?這樣問下去,就是參話頭了。
 所以參話頭不需要把自己逼得死去活來,就在生活當中,六根對六境時,不離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但不隨之攀緣、起分別;在這當下,不僅清楚覺照,還要反觀它究竟是什麼?藉著話頭一直問下去,以意根的功能起用,只起覺照、而不起分別對待,問到最後,連覺照的心都不起時,真心就會顯現了。

◎動靜一如 話頭禪很簡單、也很省力,只要提起一句話頭,一直疑下去,疑到山窮水盡、身心都空了,就能進入真實的疑情。如果有「我在用功/我在疑情裡面/我的疑情成片……」等感受,就都還是心的造作,仍必須走出「一心」的疑團到「無心」。
 這時的「無心」還不是開悟,尚未體驗到真心,但只要繼續用功,待因緣時節成熟,見到枝上花開、或聽見狗吠、車聲,都有可能開悟。就像古代一位禪者,途經一間酒舍,聽見陪酒女子笑罵男客「沒良心」,忽與真心相契而悟道。
 真心處處皆是,只要用對方法,不以分別心或種種妄想心來修行,就很容易能相應到自己的真心。
 因此,參禪時,不是只有坐在蒲團上問「什麼是無」才算用功,而要在任何時刻都不離疑情。有時方法用得很好,坐在蒲團上身心輕安自在,那是「入定」或「住定」,凡有入、住、出的定相,都還是小定,一從境界中出來,心裡的定就不見了,因此並非真正的定。
 真正的定是《楞嚴經》所講的「楞嚴大定」,是在生死塵勞五欲之中,心不著妄、不起分別,當下覺照清楚、妙用自在,才是真正的大定。古代祖師已經指示了我們很好的修行方法──於生活之中,挑水、擔柴、喝茶、吃飯、屙尿、拉屎,都是修行!任何時刻,不論打坐或動中,都不要掉失疑情,能做到動靜一如,才是真工夫。當疑情不掉失,心也清楚明白,不落入無記、也沒有跟隨妄想執著去分別時,當下就是清淨心、就是直心。到最後,所有身心反應的覺受、或智慧顯現的感受全都放下時,生滅滅已,寂滅就現前了。
 這是禪宗祖師們從教理中產生的妙智慧,不用太多言教,只教我們從最簡單、最省力處下手。如果只有在禪堂裡才用得上話頭,出了禪堂就不會用,古代祖師說,這是將工夫打成兩截,難以成就。 無論何時何地、不拘任何形式,都要維繫住話頭疑情,「究竟是什麼?」,只要心念一落入生滅,馬上知道那是妄心,只要繼續問下去,當下就能離妄;離到不可離時,真心即會顯現。
 真正覺照的心不會對境起滅。波斯匿王曾問佛陀:「如何知道有個不生滅的心?」佛陀反問:「你在幾歲的時候看過恆河?」王說:「三歲時曾見過。」佛問:「你今年幾歲?」王答:「六十二。」「那麼你現在看恆河有不一樣嗎?」王說:「沒有不同,水還是水。」佛又問:「年輕時的你、和現在的你,有何差別?」王答:「年輕時皮膚柔軟,體力充沛;現在日漸衰弱,老態龍鍾。」面貌身體會改變,但能覺察水的心、能見的心並無改變。
 這個不會變易而能知覺的心,即是真心;能夠見到自己的真心,就是見性、見佛性。 我們的心性本來不生不滅、本來清淨、本不動搖,所以我們才有可能離妄心。不起分別、計較、執著之時,當下就是離妄。

◎繫念
 若要疑情成片,首先必須將全部身心力量繫念於話頭上、在疑情上用功。
 所謂「繫」,就是緊緊綁住,讓話頭和自己的身心黏在一起分不開,如影隨形,一如李清照的詞:「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定要時時刻刻照顧好疑情。《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做為「繫念」的方法,也就是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收攝在一起;並不是將它們封閉起來,而是對境了了清楚,但不加以分別,也不攀緣外境,更不追逐心中的妄想,放下一切身心覺受或內心感覺,只管在話頭上用功,提起疑情一直問下去。若能做到淨念相繼,疑情自然成片。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以「如母憶子,如子憶母」般的思念之情來形容「繫念」,因為母子情深,縱然相隔兩地,親情難忘。就用這樣的感覺,鍥而不捨地專心在話頭上,提起全部身心力量專注地問、專注地疑,專注到身心相了不可得,沒有身心的感覺、也不知身在何處,外界的山河大地、各種形相聲音皆與你無關,心中也沒有其它念頭,只是清清楚楚有個疑情在。唯有如此「繫念」,話頭才有可能成片成團。
 如果能用方法好好修行,讓自己沒有其它妄想、攀緣,沒有種種計較分別,就能體驗到經文中所說:只要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佛」代表「清淨的實相」,亦即我們清淨的本心。 而所謂「憶佛念佛」,並不只限於念佛號,只要和自己的清淨心相應,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比如打坐用不上力時,可以起座拜佛,當拜到身心安然、沒有其它妄想雜念,那也是「憶佛念佛」。
 若身心常處於「憶佛念佛」,就沒有妄想心,清淨心自然顯現,當然眼前或將來必能見佛──見到自己的清淨本性,即使身處三界火宅,仍能如蓮花般清涼自在。

◎不要死在句下
 參話頭時,固然要專心繫念,但也要注意不要死在句下。如果只是死死抱住一個「無」,著在上面,就是「死在句下」。既不能死在句下、又不能動念頭,到底該怎麼做呢?其實,就只是觀照它,放下一切心念、一切想法,既然是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畢竟空故一切圓滿,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下即是「無」。

 如果只著在「無」字上頭,只是無、無、無……當下已經是文字相了,再怎麼參,都落在虛妄相,都是妄想心。若把「無」當成一個有形相的東西去追逐,就落在有所求;心有所用,就不是真心了。 那麼真正的「無」在哪裡?不離開眼、耳、鼻、舌、身、意,不離開山河大地,當下不起分別、不起對待,以般若的慧直觀,當下證取諸法本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剎那與它相應時,就是見性。
 不過,能不能見性其實不重要,只要方法正確,待因緣時節到來,必然開悟,不必期待、也不用覺得稀奇,這是每個人自家本具的珍寶,不從外得、也不是別人能給予的,只不過你現在還沒有認清它罷了。
 其實,山河大地都是一個「無」,離開六根、六塵,要別找一個所謂清淨的心來修清淨的行,那是不可能的。要不離六根、不離眼前的六境,去覺察為什麼是無。禪修跑香時,問「拖著死屍的是誰?」明明就有這個我在跑,怎麼會是無?這就是疑情。不離我們的根身器界來用功,才是真正的參「無」,只抓住一個字是沒有用的。
 禪七中有人問:「在禪堂裡問某個話頭,但在休息時生起另一個話頭,可以繼續用下去嗎?」如果不是刻意去思考,而是從身心、境界上自然而然起的疑情,比如吃飯時忽然生起:「到底誰在吃飯?」、「什麼是終日吃飯嚼不到一粒米?」諸如此類的疑情,當然可以一直疑下去。
 若是因為一直問「無」感到無聊,主動換另一個話頭,那就是落入妄想分別了。只要埋頭疑下去,砂鍋終會打破,悶葫蘆自然解開。

◎不著相
 話頭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只是藉著它做到不起念。當所有煩惱、顛倒、妄想、執著都消失,甚至連話頭這一念也不見了,當下就是清淨心的顯現。
 所以不要去分別話頭的意義、或起心動念想找答案,否則就會落在「相」上。然而,對於剛開始用功的人來說,還是需要有著力點,於是先建立一個似乎可追尋的「清淨本體」、一個「真實的自我」,待工夫相應時,自會告訴你,其實這些都還落在相上,真正的修行是要放捨諸相。在參究祖師禪時,如果著在生滅的身心相上,頂多只能體驗到「世間禪」的四禪八定。

 聖嚴師父說過,有些西方人喜歡參「我是誰?」,這會有一些潛在的問題。因為一向以來,我們就誤認這四大五蘊假合的身體為「真身」、以那分別計較的攀緣心為「真心」,所以在參「我是誰」的時候,都是用妄心在問;問到最後寧靜、統一時,「小我」變成「大我」、散亂心變成統一心,那個「我」的形相會更加真實有力,甚至覺得整個山河大地都是從自己的身心流露出來,自己就是山河大地的主宰。欲界天的魔就是如此,天魔自己也承認從修行當中體驗到不可思議的能力與妙用,以為一切都由他所生、當由他掌控。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為何出家?阿難說,因為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勝妙莊嚴,心生仰慕,因而學佛出家。通常我們都是如此,見到某個境,便從中生起好壞是非的比較,分別之後就開始取捨,這樣隨境起滅的即是「生滅心」,即使仰慕佛的相好,也是一種妄心,而真心是不生不滅的。
 佛陀為了讓阿難明白何為「真心」,於是問他:為了我的相好而來出家的這個心,到底在哪裡?阿難回答:心在內、在外、在中間、在根、在塵……。其實那都是妄心。若著於身心相(包括酸麻痛癢的覺受、以及各種禪定相),將四大、五蘊、六塵當作「我」來問「我是誰」,那是以生滅的妄想心當作本修因去修,到頭來仍是生滅的心,只是將小妄我變得越來越大,如此永遠找不到真心。

 家師曾以「放下萬緣,單提話頭」指導參禪者。「放下萬緣」,就是放下一切分別計較,在用功時,無論任何狀況下,都只是老老實實的提起話頭、認認真真的參下去,不落入思量分別、不著於身心相,參到動靜相了不可得、身心相了不可得、心與法也了不可得,一切對待、一切生滅都滅去,此時,真正的寂滅──也就是清淨心,就會顯現。生活中亦然,真正的修行是「於相離相」,不是逃避、也不是否定「相」的存在,而是了解佛法所言:諸法緣生緣滅,不必過於執著,即以「行深般若般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觀照自己此身是空、對象是空、事情也是空,心中放下執著,才是真正的「於相離相」。如此,生命將是何等自在快活!

~~~~~~~~~~~~~~~~~~~~~~

2005/7/25
“一灘死水”
看了上兩篇宗鏡錄 (卷39) 所述常住湛然之體
如何悟此常住湛然之體?
若汝只管打坐能悟嗎?
只管一念不生能悟嗎?
這些猶是途中事呀!
此非不修行,然止於種善根而已!

何以故?乃一灘死水,不藏龍也!
所謂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是也。

入此枯木禪者猶在妄識邊緣
若汝不信一考就就見真章!

此類行者雖然也知「有佛處急需走過,無佛處切莫遨遊。」
卻始終做不到
何故?

未看到一念未生前之話頭也!!

看到話頭者其識不行也~~~

「將古德入道因緣,各分門類云:這幾則是道眼因緣、這幾則是透聲色因緣、這幾則是亡情因緣。從頭依次第逐,則搏量卜度,下語商量。縱有識得此病者,將謂佛法禪道,不在文字語言上,即一切撥置卻現成。粥飯了堆堆地,坐在黑山下鬼窟裏,喚作默而常照。又喚作如大死底人,又喚作父母未生時事,又喚作空劫已前事,又喚作威音那畔消息。坐來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轉動。喚作工夫相次純熟, 卻將許多閑言長語,從頭作道理商量,傳授一遍,謂之宗旨。」

然也~~
當今台灣禪寺皆亦病此病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梅庵 的頭像
    梅庵

    梅庵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