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了!
台灣的開悟者
照舊都沒人能道出洞山之旨
不知台灣那麼多的開悟者
到底是開哪門子的悟?
哈~~~~
現在將整個公案
再詳盡地放上來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師臨行又問雲巖。和尚百年後。忽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如何秖對。巖曰。但向伊道。只這是。師良久。巖曰。价闍黎承當箇事。大須審細。後因過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與麼會。方始契如如。
洪大師這麼說:
我看你,你的相在我這邊現前,你就是我,但我又不是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佛法就是這樣妙難思議,這不是用頭腦、憑思量可以解決的。
洪文亮之大病
病在執影
"我看你,你的相在我這邊現前,你就是我",這正是迷頭認影。
"但我又不是你"不但迷頭認影,最可悲的是亦未亡身!
既未亡身如何見性?
況得法乎?
台灣佛教徒最好騙了
切記!
"此性無形無相。 於不見之上親見。 於親見之上不見。 離種種相。見自本性。是名妙道。"
咱們來看看祖師如何道:
壽昌拈云:
渠今正是我。天地難包裹。我今不是渠。佛祖莫能知。要識洞山真實處。白雲飛在綠楊枝。
渠是何物?
我復何物?
哈~~~~~~~
白雲飛在綠楊枝!
~~~~~~~~~~~~~~~~~
2009/6/26
大得法者洪文亮這麼說
繼續"洞山悟道頌":
洞山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大得法者洪文亮這麼說:
我看你,你的相在我這邊現前,你就是我,但我又不是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佛法就是這樣妙難思議,這不是用頭腦、憑思量可以解決的。
"我看你,你的相在我這邊現前,你就是我"
這樣就是"渠今正是我"嗎?
"但我又不是你",這樣就是"我今不是渠"嗎?
一邊取相為我
一邊又離相非我
全在識上相上作活記
若如是
全天下大概有百分之九十都開悟了?
請問這樣還能當祖師嗎?
人家洞山一開口就這麼說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不要外尋因為非在相上
也不內找因為非在識上
如何是洞山旨?
上次就講到要大家
請切記!!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若這兒會了
就必定知道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上
師因讀洞山悟道頌。疑有個渠又有個我。成甚麼禪。遂請益湛堂。堂云。你更舉看。師再舉。湛堂云。你舉也未會。便推出。
當大慧再舉時。
湛堂為什麼會云"你舉也未會。"?
當今台灣眾多的開悟者有會"洞山旨"嗎?
請大家來告訴大得法者洪文亮
如何是「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
2009/6/24
掛角羚羊不見蹤
因小柯回應提到"洞山悟道頌"
但這悟道頌
讓許多開悟者都有不同說法
惜都未道出洞山意
梅庵這麼說
若有不服者
很簡易!
請告訴大家為何
"大慧再舉。湛堂云:你舉也未會。"?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上
師因讀洞山悟道頌。疑有個渠又有個我。成甚麼禪。遂請益湛堂。堂云。你更舉看。師再舉。湛堂云。你舉也未會。便推出。
把小柯的回應放在這裡
方便大家
~~~~~~~~~~~~~~
不念而念誰!
誰!誰!時把我化為「 」
一切無我
恰似
我今不是渠
眼見樹葉搖曳和樹葉搖曳聲和「 」在一起了
恰似
渠今正是我
悄然出現
kkys12222 於 June 23, 2009 03:30 PM 回應
~~~~~~~~~~~~~~~~~~~~~~~~~
用這「 」是不能等於
祖意
"掛角羚羊不見蹤"的
洞山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疎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則汝之言:
"渠今正是我
悄然出現"
"一切無我
恰似
我今不是渠 "
顯然未會洞山之偈
請切記!!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
2009/619
直搗黃龍去!
~~~~~~~~~~~~~~~~~~~~~~
小柯請教
如何是
用意(第七識)一心向佛,歷境磨心
kkys12222 於 June 18, 2009 02:32 PM 回應 |
用意((第七末那)去修,用一心向佛之意志
直搗黃龍去!
堵住「我痴、我見、我愛、我慢」的業力
以此易生「我痴、我見、我愛、我慢」之境來磨自己的心
捉賊禽王的做法。
~~~~~~~~~~~~~~~~~~~
我們再把小柯的提問拉上來
深入的解說一下!
《瑜伽師地論》:
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若就最勝,阿賴耶識名心。何以故?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緣執受境;緣不可知一類器境。末那名意,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為性。餘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為相。如是三種,有心位中,心、意、意識於一切時俱有而轉,若眼識等轉識不起,彼若起時,應知彼增俱有而轉,如是或時四識俱轉,乃至或時八識俱轉。
《成唯識論》: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平等性智—由第七識末那識獨立而. 成。末那識又叫思量識,又叫傳達識。將第七識. 化為平等性智,就是對于事事物物,不起憎愛之想,一切平等,無分別心。
用意(第七識)去參
就是將第七識憎愛之想的傳達功能轉化掉!
聖一法師禪七開示
參禪全憑用意去參,不是用念佛是誰,這個是生死智,要用無分別心去用功,不念而念,不是有念而念,不念而念,打成一片,念念如是,念念都是這句——誰?不是文字上誰,是意識的誰,誰?誰?在心內繼續無間斷的打成一片,這就是努力須用意。
~~~~~~~~~~~~~~~~~~~~~~~~
2005/6/22
得勞祖師一再乘願再來!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
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脩行,不失宗旨。
六祖壇經真假動靜偈(《付囑品》).
偈曰: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不動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大呆云:
六祖大師在七十六歲時,預知時至,故召集門人,告知其即將入滅的消息,眾門人得知此消息,悉皆涕泣,唯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因此因緣,引出六祖對眾人開示「真假動靜」。
此偈乃六祖入滅前最後開示,
可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精髓也!
諸禪和子若能奉行則受用無窮也!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
有真必有假,網路上常見有人說其真開悟;
請問說是語時,四相已具足,自性入生死,如何謂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不動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不動者不在真假兩邊,
此不動乃本自不動也!非離真假而得!
若欲離假得真,無有是處!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不動者不在動靜兩邊,乃行住坐臥一切處皆不動也!
若汝靜坐時起靜相,請問與石頭何異?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不動者非如石頭不動,若如無情不動可是無佛種的,
無佛種如木頭是無法見佛性也!
心平行直者即動上有不動也!
故不顯持戒之相!修禪之跡!
汝若行有相有跡
不但惹天女來散花!天人來送飯!那無常鬼要找汝亦易如反掌!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也!因能善分別相故不動,
如是念念契真心故自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行者修行必須一心向佛,歷境磨心,
用意(第七識)一心向佛,歷境磨心
此心意亙古不變,乃宗門無上法門也!
若鎮日埋在佛法裡,愈增所知障
請問如何了脫生死!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一切眾生累劫修來
自有與其相應的八萬四千法門,不必強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