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梅庵自2005年六月二十二日以來
有時一停好幾個月
如是斷斷續續
甚至幾度想停擺

但,是該到了
整合一下這三年多來的東西了

千年祖庭一脈傳

是兩年前受慈雲雜誌之托寫的
當時還無法對一般文字融入
要寫出這麼多文字是很辛苦
只好借網路資料來補足


希望再多一點時間
讓我對一般文字融入無礙後
再重寫一遍
方對得起四祖寺和五四祖寺
及東林寺和西琳寺的歷代祖師

千年祖庭一脈傳
上下合集


東山了義大播於中土
祖道頓宗雷行於天下
  

October 21, 2006/6/16
千年祖庭一脈傳

千年祖庭一脈傳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7504092
千年祖庭一脈傳
http://www.tzuyun.org.tw/htm/te.htm
慈雲雜誌
 
主編加上一些前言
 
雙峰本來一色
  雙林同歸一心(上 )
 
題目雖如是標定了,我還是要從「雙林」談起,所謂「雙林」是指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琳寺及東林寺。因西琳寺住持覺海法師在五月十八日至廿四日,也即農曆四月廿一日至廿七日七永日中,做一次功德護國息災水陸大法會,禮請大陸年高德劭之高僧主壇,為中國歷年少見的場面,高僧雲集護國息災,法益群萌,自是不凡。
 我隻身從台灣搭機飛往廬山,參與殊勝法會不同凡響。為得是看看大陸開放以後對佛教展望的期待,在佛事唱唸當中,板眼韻律,抑揚轉折,都還沒有完全失落,實屬難得,法雲薰修,獲益猶存。
西林慧永禪 東林慧遠淨 
東西何分永遠不別 禪淨同歸一心之法 
 雙林緣起
 印光大師文鈔言:「永公至潯陽,刺史陶範,景仰道風,乃創西林寺以居之。是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也。永公創建西林,在遠公建東林前七年,似為東林作前導者。大法之興,因緣聚會,非偶然也。至太元九年甲申,遠公始來廬山。初居西林,以學侶寖眾,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為創寺於山東,遂號為東林。」
 自是先有西林,後有東林,廬山的千年古剎。然自慧遠祖師在東林寺弘開淨土宗之後,東林的佛光長照匡廬,歷久不衰,而西林寺的餘暉漸消,幾至寺宇全無,西林殿宇化成一片田野,獨留孤塔一座而已。可是如今的西林,塔寺煥然一新,寺名改作「西琳」。
 西林慧永禪
 慧永大師(三三一~四一四年)當時潯陽剌史陶範,景仰永公道風,太和二年(三六七),陶範為慧永禪師在廬山西北麓的香爐峰下造西林寺,供其駐錫, 慧永禪師便如是常住於此,直到八十二歲(四一四年)入滅。據「緇門崇行錄」云: 晉慧永,與遠公居廬山,鎮南將軍何無忌守潯陽,因集虎溪,請永及遠。遠從者百餘,端肅有序;永衲衣草履,執錫持缽,松下飄然而至,神氣自若。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之風, 乃多於遠師也。」哈……善哉斯言!慧永大師真衲子本色也。
 復考「佛祖綱目」卷第二十五云:「慧永內江潘氏子,與慧遠同師道安,相期結屋羅浮,及遠為安所留,永乃先至,潯陽刺史陶範,留憩廬山舍宅,為西林以居之,峰嵿別立茅室。嘗有一虎馴伏,入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在「廬山記 」(卷三)亦云:「大師諱慧永,姓繁,河內人也,年十二,事沙門竺曇現,慧悟宿習內外典籍,無不洞達,於佛事中,習禪為樂,先與遠師同依道安於恒山,亦約結宇羅浮,永師先止潯陽,即晉太元之初也。 
 刺史陶範挹其道風,宛如夙契,於是留憩廬山,捨宅棲止。師貞素自然,清心剋己,言常含笑,語不傷物,又別立一苑室於嶺上,每欲禪思,輒往居焉,所居嘗有香馥之氣,因號香谷。 
 屋中嘗有一虎,人或畏者驅之上山,人去還復馴伏,後遠師龍泉學徒漸眾,師要同憩香谷,又感神夢之異,桓伊立寺東林,乃號西林焉。」
 以上考證,已明慧永禪師建寺駐錫之事端,為參謁西琳寺法會,將古剎來由略述如上,心嚮往之。
 西琳寺於二○○六年五月十七日開光日正式啟用,現年已八十歲之住持覺海比丘尼,提到重建西琳寺之艱辛心路歷程時,數度哽咽,各國的諸方長老及台灣的明乘長老、明光法師亦遠來參禮,正是海會雲來集。
 一進大山門即見西琳寺斗大匾額,大山門上有宗門「本來面目」四字,後門入口便見—「西琳寺碑」,位於殿後古樹之盤座上,千佛塔旁「題西林壁」詩句清晰耀目。後側的紅瓦白牆高聳之千佛塔,隱約在千年古樹叢裡。蘇東坡四十九歲遊廬山時,在西林寺壁題寫之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攬勝之詩,果然如此不凡。
 在西琳寺往東林寺路上,偶遇在東林寺掛單的和尚,因持金剛經十七載,故能將金剛經倒背如流,言從不看註解,因佛所說之佛經深不可測,寧探佛之無底深淵,不探其註解者有限之深度,法師更慈悲的接受我之請法,方便略示金剛般若真實妙義。
 
東林慧遠淨
 高僧傳云:「永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如何?桓乃復於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觀此,則東林之立,永公實為功首。
 慧遠(三三四年~四一六年)遠公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始至廬山,住同門慧永法師之西林寺。後以來學者多,西林隘不能容,故復開東林寺。東林寺遂爾以中國淨宗第一道場而譽動震旦。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三八四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乃初祖慧遠大師所開山立宗。
 白居易在與元微之書中寫道:「僕去年秋始遊盧山,到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見雲水泉石,勝絕第一,愛不能捨,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數株,修竹千餘竿;青蘿為牆垣,白石為橋道;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簷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惟忘歸,可以終老。」
 
東林寺大雄寶殿
 相傳慧遠初到廬山西麓時,選擇結廬之處,認為東林寺址在叢林之中,無法結廬。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結廬。夜夢神告:「此處幽靜,足以棲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風拔樹。翌日該地化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為建寺之材。
 現今整修後的東林寺紅牆綠瓦襯著深淺分明之山色,大山門前只有一條小道,還待政府開路。在東林寺後山上,六面七級,雄偉高大,塔身嵌有眾多佛像,每層內亦供有佛像。上方塔又名舍利塔,為佛馱跋陀羅禪師所立。他從西域初來時曾帶來數粒釋迦舍利供奉於此。原塔幾經興廢,現塔為一九九八年重修。兩旁密竹千階迎向「上方塔」,常見行者三步一拜上「上方塔」,亦三步一拜繞塔數匝,使我們感動於佛教在改革開放後的復興。
 現存殿堂中有一淨宗祖堂,在藏經樓東側,舊稱「遠公影堂」、「十八高賢堂」、今仍有「遠公堂」匾額。慧遠大師圓寂於東晉義熙十二年(四一六年),後人建塔供奉,是為「 遠公塔院」,又因其墓塔疊石如荔枝,故又稱「荔枝塔」;「遠公塔院」又名「下方塔院」,在東林寺西半里許。遠公以晉義熙十二年(四一六年)卒葬此山,其墓塔疊石如荔枝,王思任稱為「荔枝塔」。舊有塔院在清代就已毀圮,現塔院為一九八三年重建,二○○○年又修葺一新。
 虛雲老和尚云:「 佛為治各種不同心病,故設有多種法門,如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觀,治散亂心重者教修止觀,治業障重者教修念佛觀。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不可思議,不得於此中有所偏輕偏重。『不離本宗,專心是賴』,只能選擇何法門與本人最相應,即以此一法為正,餘法為副,專門修學,行住坐臥,不離本宗。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 法門雖多,門門都是了生死的。」 
 
雙峰本來一色
 復談「雙峰」之意趣;雙峰指今湖北黃梅縣四祖寺,其所創建之寺,正在雙峰山麓,妙在標題之「雙林」與「雙峰」之對稱,但不是一事。我之所以在法會後又去了四祖寺,是因西琳寺全堂佛像開光,與從湖北黃梅四祖正覺禪寺的方丈和尚淨慧長老會了面,我來西琳寺祝賀時,又與台灣來的明乘長老與明光法師碰巧也遇到了,在淨老的相邀下,就去了「雙峰」的四祖寺了。
 四祖寺,如果讀過禪宗歷史的人,一看即知是達摩來華,法傳東土之禪宗法脈的初祖,而下傳慧可、僧燦至四祖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惠能,至惠能一花開五葉,中土傳為一宗曰「禪宗」法脈,這一路上,可以看見參禪的無為法跡,直趨頓悟法門,實不可思議。
 祖道萬劫難遭遇 
 祖庭千年一脈傳 
 從達摩、慧可到僧璨大師,都是「行無軌跡,動無彰記,法匠潛運,學徒默修」,一衣一缽,隨緣而往,常行頭陀行,住無定處。
 《楞伽師資記》則稱其:「隱於司空山, 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祕不傳法。」據《五燈會元》所載:「祖(僧璨)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又道信為僧璨造的「塔銘磚」,上面刻寫著:「大隋開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即天柱山),結塔供養,道信為記。」天柱山又稱皖山、皖公山、潛山,潛山縣因山得名,安徽省簡稱「皖」亦源於此。
 司空二祖傳法,天柱三祖立化;司空山是禪宗二祖「大祖禪師」慧可攜初祖達摩所傳袈裟和四卷《楞伽經》,於南梁太建八年(五七六)「遁跡」之所。今之司空山位於安徽西南部岳西縣境內,距大柱山西南約八十公里。安徽潛山縣的天柱山,是三祖僧燦的合掌立化之地。故要了解四祖寺,也要了解祖師傳承的行跡。
 自三祖僧璨以下,四傳至道信,五傳至弘忍,但道信、弘忍始一變宗風,宗門叢林即始於道信大師也。道信(五八○~六五一)大醫禪師 (西天卅一祖,東土四祖)於唐武德(六一八)初入湖北黃梅雙峰山在黃梅縣西,故稱西山,聚徒五百人;故世稱「雙峰道信」。 傳至弘忍(六○一~六七四)大滿禪師 (西天卅二祖,東土五祖),於唐永徽(六五四)移化湖北黃梅馮茂山在黃梅縣西,故稱東山,會眾七百人。故世稱「黃梅弘忍」。宋代贊寧云:「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至此大開東山法門。(待續)
 
 
 
 
千年祖庭一脈傳(下)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8017910
千年祖庭一脈傳(下)
http://www.tzuyun.org.tw/htm/te.htm
 
雙峰本來一色—東山法門之傳承
 「東山法門」一詞,起於弘忍的時代。弘忍「東山法門」,已成中國的宗門主流,在當時佛教界有崇高的威望。《楞伽師資記》云:「則天曰:若論修道,更不過東山法門。」李華撰《楊州龍興寺經律院和尚碑》云:「天臺止觀是一切經義,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全唐文卷三二○)。
 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載:「師於幼時即慕空宗諸解脫門而出家,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入舒州皖公山參謁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一說十年),得其衣缽。」
 迨至公元六○一年,三祖僧璨將衣缽傳給四祖道信後,晦山戒顯禪師《雙峰山賦》載:「四祖『登廬峰西望破額兮,紫雲如蓋;向黃梅而棲孤嶺兮,累石成龕。』『訝名山之重疊驚祖窟之崔嵬。』」又《五燈會元》記載:「說四祖帶弘忍住廬山大林寺,見破額山頂有紫氣生出,即是此處。四祖從廬山下來,先住湖邊西永福寺,再上雙峰山,尋到紫雲洞住下,然後下山破額山腹地燕窩地修建幽居寺。」故知道信祖師獨具慧眼,首創幽居禪林,東山法門流布天下,中國禪宗從此興盛。「萬派朝宗」、「佛教大事問黃梅」久矣。(摘自石亦菲之九龍攢頂破額山) 
 雙峰山四祖寺(今湖北黃梅縣),是中國禪宗第四代祖師四祖道信大師「大敞禪門,廣接徒眾」的道場,亦是五祖弘忍大師得法受衣之地。在《舊唐書》卷一九一《神秀傳》曰:「弘忍與道信並住東山寺,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弘忍七歲,從四祖道信出家於蘄州黃梅雙峰山東山寺,年十三,正式剃度為僧。
 湖北黃梅五祖寺(也是湖北黃梅縣)是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於唐永徽五年(六五四)創建的道場, 也是六祖惠能得法受衣的聖地,被譽為「天下祖庭」,馳名古今中外。五祖寺地處黃梅東山之上,山勢儼然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鳳凰,故又名鳳凰山。其主峰白蓮峰海拔約四六五‧四米,現存寺院處海拔約四百米。因應時地之宜,對法會後趕往四祖寺,之所以如此,是與禪宗祖庭,是有一定的禪脈因緣了。
雙峰山四祖正覺禪寺
 淨慧大和尚特出山門迎接明乘法師與明光法師,又在客堂接待大家,隨後請大家一遊去年底剛完工不久的毘盧塔和傳法洞。
 毘盧塔(四祖入滅之處),正名真身塔,俗稱祖師塔、平塔、方塔;御封「慈雲塔」,一千四百年來保存原貌。由於它的外形近似毘盧遮那佛頂所戴的寶冠,故僧人尊呼為「毘盧塔」,而被世人廣泛傳稱。造於元‧至順三年~至元元年(一三三二~一三三五)年間,並移入四祖真身供養。
 黃梅四祖寺網站中介紹:「向西北山崗上走去,可看到一座唐代毘盧塔。該塔俗稱慈仁塔、真身塔、四方塔,占地面積約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塔略成方形,單層重簷亭式,塔身為青磚仿古結構,高十一米,塔基面闊十米,進深十米,塔座上置有高大雙層束腰須彌座,塔的四周刻著各種花鳥,以及線條清晰流暢的蓮花瓣和忍冬花圖案。塔的東南西三方設有高大的無門扇的蓮弧門。」又據《五燈會元》記載:「唐永徽三年四月八日塔戶無故自開……後門人不敢複閉。」塔的北面設有假門,以避風雪。塔內為穹窿頂,中為四方形,下為八方形,八面牆壁,其中四壁設有佛龕,柱、梁、衍、椽都有石條和青磚仿古結構,頂端砌有三個大小不同青石塔頂,塔的四方上部磚塊上,雕有「邊毗羅國誕生塔」、「摩迦羅園誕生塔」、「邊戶國轉法輪塔」、「舍已國現神通塔」的字樣。全塔體態端莊,古樸典雅,氣勢恢宏,四周景色秀麗。元朝詩人趙國寶遊到此處時,題詩一首: 
「一層石塔一層雲,塔外梅筠九萬根。
 大聖自然身不壞,遊人如見佛常存。」
 該塔是四祖道信大師得意弟子五祖弘忍大師親手創建於唐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距今已有一三四○多年歷史。」
 新修復完工氣勢磅礡之四祖寺傳法洞(四祖傳法於五祖之處),如行動不便無法攀爬千級台階,汽車可直達傳法洞後門。
 四祖寺在這近年當中,完成了傳法洞和千步石階朝聖路的修建工程,以及毘盧塔周圍環境的硬化和美化。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以來,甚至在這以前,傳法洞就一直荒廢了,毘盧塔的環境也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整修和維護。在各位大護法居士和所有參與、支援這項工程的居士們的熱心護持下,終於能夠使以毘盧塔為中心的四祖祖庭的周邊環境得到改善。特別是要感激本寺的中興老和尚、退居老和尚、本公老和尚的慈悲成就,修了一條將近三公里的通往羅垸水庫的水泥路,命名為本公路。這條公路的修通,在當地的歷史上來說,應該是第一次,從前沒有修過路。我記得第一次到那裏去,首座和尚開著車,開到傳法洞附近,車就不能走了。因為路面高低不平,車子實在沒法走。那個時候我就打了個妄想:什麼時候能夠把這條路修一修,車子能開進來,方便大家朝拜。現在朝拜毘盧塔、朝拜傳法洞,就有兩條路。一條是供年輕人、有力氣的人走的路,就是千步石臺階;一條是供老年人,實在走不動的,可以坐著車子上去朝拜。我也非常希望,這一條水泥路能夠保持幾十年,上百年,然後路邊的樹木長起來,成為一條林蔭大道,那就別有一番風味。
 新修建之傳法洞乃黑瓦白牆之美麗徽式建築,傳法洞為一天然石洞,位於四祖寺西北山崗毘盧塔上邊不遠處,洞內可容納二、三人,洞口上的一塊大岩石酷似一隻大猛虎,形態極為逼真。
東山黃梅五祖寺
 五祖正覺禪寺始建於唐咸亨年(六七○~ 六七四) 間,為禪宗著名高僧弘忍所創。元至順二年(一三三一)文宗改賜寺額曰:「東山五祖寺」,簡稱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四大主殿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毘盧殿、真身殿,依山勢高低建於中軸線上。其中五祖寺毘盧殿始建於唐大中年間(八四七~八五九),現存的殿堂是後來麻城人募捐修建的,故又名麻城殿。一九八五年維修,更名毘盧殿。毘盧殿門頭上書有「西來四葉」的匾額。殿裡兩旁懸著六祖與神秀之精緻偈幡這兩偈代表著眾生頓悟與漸修之修行法門。
 五祖寺裡真身殿,又名祖師殿,又名法雨塔,乃是供奉五祖弘忍真身的殿堂。始建於宋代。殿內原供奉有五祖真身(肉身)佛,後肉身不知所蹤。現存的真身是仿塑品,由香港聖一大法師捐資修建。
 中部為正殿,正面門上方掛有「真身殿」匾額。正殿後部正中為「法雨塔」,五祖真身曾藏於此。「真身殿」是圍繞五祖的肉身塔而建,是古寺僅存的清代磚木結構宮殿式建築。弘忍入滅後,建全身塔於東山之陽,唐代宗謚其為「大滿禪師」,塔稱法雨塔。法雨塔與真身殿合為一體,建築獨特。對聯之上的懸匾上寫著「正法眼藏」四個蒼勁大字, 這是前清進士於甘侯所書。大殿內華表柱上有一副對聯:
「佛法有因,佛法有緣,
   有因有緣,皆成佛果;
   祖傳一衣, 祖傳一缽,
   一衣一缽,乃是祖師。」
 法雨塔裡供奉著五祖弘忍的真身像,出了真身殿後只見一中國典型園林現在眼前,真身殿後是通天門,門外有石徑,直通東山主峰白蓮峰。由此上山去朝拜釋迦多寶如來佛塔,釋迦多寶如來佛塔,乃五祖入滅處。
 五祖寺後往白蓮峰去朝拜釋迦多寶如來佛塔之山路,兩旁密竹夾道,忽想起祖師一偈:「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如何是「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請看下則一膾炙人口之公案。
 《楞嚴經‧卷五》文:「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圓悟曾對紹隆舉此四句,之後舉拳問:「還見麼?」紹隆說:「見。」圓悟喝道:「頭上安頭!」紹隆一言之下,「脫然契證」,圓悟仍叱道:「見個什麼?」紹隆說:「竹密不妨流水過。」圓悟遂予以印可。《五燈》卷一九《紹隆》;是故若見無所見,此見本自清淨,如是能隨緣而見眼前之一切境相,而不立一切知見。
祖庭千年一脈傳
 虛雲老和尚云:「宗門下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來心法,是了脫生死的根本。如講經等法門,雖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葉上的文章,不容易大開圓解的。如要想以講經等法子來了生脫死者,還須要經過行證,是很為難的,故從來聽到講經等,及其他法門中顯現神通與立地悟徹者,比宗門下少。」
 「是以如來說法雖多,尤以宗下獨勝,如念佛一法,亦由馬鳴、龍樹之所贊揚。自遠公之後,永明壽禪師為蓮宗六祖,以後多由宗門下的人所弘揚。密宗一法,經一行禪師發揚之後,傳入日本,我國即無相繼之人。慈恩宗是玄奘法師興起,不久亦絕。獨以宗門下源遠流長,天神歸依,龍虎歸降。」
 「若專參禪,此法實超諸法,如拈花微笑,遇緣明心者,屈指難數,實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每見時流不識宗旨,謬取邪信,以諸狂禪邪定,譏毀禪宗,不識好惡,便謂禪宗如是。焉知從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栗,獨推宗下,超越餘學。」
 中國的佛教,自古以來,雖有教、律、淨、密諸宗,嚴肅的檢視一下,宗門一法,頓悟法門,橫超直入,從無商量,若能見得性光,了生脫死,大事已畢無修無證矣!最後引淨慧大和尚之偈供養大眾,師曰:
 
黃梅佛法祖師禪,般若靈光火裡蓮。 
四部眾前重拈出,百千三昧一時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