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綱目卷第二十七
時魏氏奉釋。禪雋如林。光統律師流支三藏者。僧中鸞鳳。而議多與摩相違。摩玄風遐振。有識咸歸。彼徒生嫉。數加毒藥。莫能中傷。至第六度。以化緣既畢。遂端居而逝。即己酉十月五日也。葬熊耳山。起塔定林寺。其年魏使宋雲。自西域還。遇磨蔥嶺。見手攜隻履。翩翩獨逝。雲問。師何往。曰西天去。雲歸具奏其事。帝令啟壙。惟隻履存焉。詔取遺履於少林寺供養。梁武帝追憶。自撰碑文。刻之鍾山。
其末云:
嗟乎。見之不見。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雖一介凡夫。敢師之於後云。




"至第六度。以化緣既畢。遂端居而逝。"
之前五度被毒莫能中傷。
至第六度隨緣入滅!



請注意佛祖綱目所述
正是達摩之懺: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如何得知?
請問有誰能解?




徐金龍所撰中國禪宗第一居士——楊衒之
中有一段達摩自述曾五次受毒被害之記載: 



達摩說:“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萬差,多逢患難。”達摩把自己在華曾五次受毒被害之事,也無私地告訴了衒之。衒之聽后,很是氣憤。忙問:“不知害你的人是誰?弟子為師把他除掉。”達摩說:“我以傳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達摩與楊衒之初次相見,一見如故,成為親密的知心朋友。最后為之作懺說: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衒之聽說此懺,莫究其端,默記於懷,禮辭而去。 



請切記!
達摩說:“我以傳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



楊衒之何許人也?
他為佛教作出的最大貢獻是撰寫一部記述北魏時期(495-535)洛陽佛教寺院興衰的《洛陽伽藍記》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稍後再述~



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曾兩次記錄了菩提達摩的行跡。
一是永寧寺,二是修梵寺。


  永寧寺為北魏孝明帝靈太后胡氏于熙平元年(516)所建。是洛陽規模最大的一所寺院。佛殿中有丈八金像1軀、中長金像10軀、繡球像3軀、金織成像3軀、玉像2軀。有僧房樓觀1000余間。最為宏偉的要數寺中的九層浮圖,高90丈,上有金剎,復高10丈,合計高達1000尺。遠離京城百里之外就能看到。塔上有金寶瓶,11重承露金盤。還有130個金鐸和5400枚金鈴。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10余里。楊衒之嘗與河南尹胡孝世共同登臨寺內的寶塔。


《洛陽伽藍記》記述達摩登臨永寧寺時之情景:“見金盤炫日,光照云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咏讚嘆,實是神功”。達摩說:“我年150歲,曆涉諸國,靡不週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這幾句語言可謂是極珍貴的史料:一、可知達摩時年150歲,且曆遊諸國。由此可以推算菩提達摩約出生於西元370年(即東晉太和五年)前后。二、達摩曆經的諸國中,都沒有像洛陽城的這所永寧寺。也說明我國北魏時期佛教之興盛。



  《洛陽伽藍記》中所記菩提達摩所到的第二寺院是洛陽青陽門內禦道北的修梵寺。寺內雕墻峻宇,此屋連甍,亦是名寺也。修梵寺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不棲。菩提達摩讚嘆說:“得其真相也。”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洛陽伽藍記》還詳細地記載了北魏神龜元年(518)西行取經的宋云、惠生所寫的《宋云、惠生西行記》的史實。宋云、惠生是受北魏王朝指派,以“使者”的身份去印度取經求法。經曆10多個國家。所到之處均受到隆重的接待和歡迎。回國時,帶回大乘佛經170部,摹寫了犍陀羅佛圖之儀狀大小,詳記了天竺佛跡佛塔之方位所在,對於當時佛教在中原內地的發展、佛典翻譯以及犍陀羅佛教造像、雕刻、繪畫藝術的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云、惠生還各自撰寫一本記載西行見聞的書籍。宋云寫《魏國以西十一國事》1卷,惠生寫《惠生行傳》也是1卷。這兩部行記經曆唐、宋時期還流傳於世,迄后皆失散不見。所幸這兩本書的內容均被楊衒之進行綜合記錄和整理,以題為《宋云、惠生使西域》,編入《洛陽伽藍記》中,成為后世研究中西交通史、佛教史的極其寶貴的參考史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