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云:
1.如何是一念?
宗鏡錄:
如華嚴經頌云:
佛身非過去。亦復非未來。一念現出生。成道及涅槃。
 
一念澄寂。萬境曠然。 
一念圓修。頓成佛道。
修行果滿。不離一念。
十界轉現。不出一念。
 
若能了最初一念。起滅何從。頓入無生。
諸佛法身。不離下凡之一念。
 
若佛知見者。當一念心開之時。如千日並照。
不俟更言。即是祖師西來。即是諸佛普現。
故云念念釋迦出世。步步彌勒下生。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云:
更須教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二六時中純一無雜。
 
2.如何是一念不生?
一起念便是色
若能念念不住即一念不生
 
宗鏡錄云:
一念不生。是入無相法門。
 
若初心人。未得一念不生。或前念忽起。
但後念莫續。亦漸相應。
若欲頓消。直觀一念。
 
生時不得起處。自然前後際斷。當處虛寂。
 
如金剛般若經云: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以無得故。自不相續
 
 
宗鏡錄(卷47)云:
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分別心滅。輪迴業亡。
根盡枝枯。因空果喪。
無始之情塵識垢。應念全消。
本來之佛眼常身。隨真頓現
 
 
A.     見性前:無念為宗
 
六祖慧能(638~713)
《壇經》中有云: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
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
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
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
 
「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
「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
 
《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知一切萬法,盡在自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如言前念是凡,後念是聖,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頓教之極也。
據我禪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後念且不是聖,前念不是佛,後念不是眾生,
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生是佛生。
 
於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
 
 
宗鏡錄 (卷36)
荷澤云:見無念體。不逐物生。
 
 
B.見性後:從性起修
 
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自性能生萬法」即「性含萬法,萬法儘是自性」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位地
 
宗鏡錄 (卷36)又云:
一念與本性相應。八萬波羅蜜行。一時齊用。
又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
如師子兒。初生之時。是真師子。
即修之時。即入佛位。
 
 
梅庵曰:
如何是一念不生?
念念銷歸第一念
即是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前後際斷。
行者用功得力後
因緣一到~~
 
頓時~~~
前念不生
後念不滅
 
一念現前
如是萬年一念
一念萬年
 
 
此句重點在"前後際斷"。
前後際一斷。不落兩邊
 
不落兩邊者
不落始終在兩邊跑的意識
 
如楞伽經偈云:
眾生及瓶等。種種諸形相。內外雖不同。一切從心起。
但一念不生。諸緣自斷。
 
故云:一念心不生。六根總無過。
 
分別之心便滅。輪迴之業便亡。
 
六根消
意根隨即滅
 
如是根盡枝枯。因空果喪。
不昧因果
 
無始之情塵識垢。應念全消。
本來之佛眼常身。隨真頓現。
 
3.如何了最初一念?
宗鏡錄 (卷57)
若能了最初一念。起滅何從。
頓入無生。復本真覺。
塵塵寂滅。六趣之籠檻難羈。
念念虛玄。九結之網羅休絆。
猶如巨海風息。不起微漣。
察動相之本空。見緣生之無體。
 
則窮源濕性。
湛爾清冷。萬像森羅。煥然明白。
 
所以賢劫定意經云:
了一切空。是曰一心
 
普行曰:
見性者心識息
猶如巨海風息。不起微漣。
 
佛性顯
湛爾清冷。萬像森羅。煥然明白。
 
若以當今科學言之
起滅
猶如
儀器上下起伏不停之上下曲線
 
見性時
猶如
儀器上下起伏不停之上下曲線
頓時成一線
然非色身已死
 
乃因由其性持身~
 
 
淨念即第一念
如水中月
如何是一念不生?
念念銷歸第一念
即是一念不生~
 
水中月乃真月隨緣照水即顯
第一念乃真如隨緣應物即顯之初念
此未染識之初念永遠是一念清淨
 
若無此一念
汝真如佛性便不在世間
 
有人云:
這永遠的第一念又可稱之為“不二法門”、“不動地”。
 
如是第一念無始無終~
普行初行佛道時
曾被古德(自稱大師者)錯解一念不生之人誤導過
 
因吾始終認為即便悟道亦念念念不停
不可能沒有念
直到遇到吾師開示始契吾心~
 
 
若言第一念用的是勝義根
則第二念用的就便是浮塵根
 
起第二念方染識著相住心~
此永遠的第一念非死在第一念
 
第一念隨緣能生萬法
此隨緣而生之萬法
亦終歸一念
如是即是不生不滅~
 
宗鏡錄 (卷57)
若能了最初一念。起滅何從。頓入無生。復本真覺。
則塵塵寂滅。六趣之籠檻難羈。念念虛玄。
九結之網羅休絆。猶如巨海風息。
不起微漣。察動相之本空。見緣生之無體。
則窮源濕性。湛爾清冷。萬像森羅煥然明白。
 
所以賢劫定意經云:
 
了一切空。是曰一心
 
如初發一念菩提善心之因。
究竟成就無上妙覺之果。
即最初一念不亡。若初一念已滅。則不能成佛果。
 
仁王經云:
最初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
 
梅庵曰:
有云:
『千里遠行,始於初步;千念萬念,不離初念。』
 
如何是最初一念?
達磨大師。九年面壁覷不破。
黃面老子。三百餘會道不著。
 


達摩悟性論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如何是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曠劫由來不生滅者自性也
自性起用緣生萬法
如是此緣生萬法之用
雖生生滅滅皆無礙自性之不動
即六祖所謂之"動上有不動"
不動者佛性也
動者一念也

悟道者"動上有不動"
萬年一念
一念萬年
此一念永遠是清淨的
即謂一念不生

六祖壇經云: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而未悟凡夫自性起念
只第一念是清淨的
因不能做到"動上有不動"
萬年一念
一念萬年

是故會轉變成第二念而入識
從第二念起念念皆為妄識所染
起識便造業累世輪轉不休~

如何是一念不生?
四祖寺凈慧和尚道得好~

四祖寺凈慧和尚云:
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庭前柏樹子就是一道銅墻鐵壁。你怎麼去理解?
祖師西來意與庭前柏樹子有什麼聯繫?
這是給你設立一個銅墻鐵壁,堵絕你的意識,使你沒有辦法思考。
因為思考得來的東西,都是比量,或者是非量,而不是現量。
見性這個東西,一定是現量見到,而不是比量。
比量就是思維,屬於心意識的問題,生滅法。

又云:
什麼叫離心意識參?我們先來把心意識的含義弄清楚。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
同是一心,而有三名,作用不同,故名心意識。
集起就是生滅,因為我們這個心是生滅不停的。
參公案就是不要在生滅心上用工夫,不要在思量心上工夫,不要在分別心上用工夫,
在沒有任何出路的情況下去參,這就叫離心意識參。
離了心意識,就能做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銅墻鐵壁。



圭峰宗密禪師(780~841年):
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寂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是空寂之知, 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籍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六祖 壇經》: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真性而常自在。外能分別諸色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


此處之知乃用勝義根之知
此知。不籍緣生,不因境起。心本自知之知
非浮塵根染識之知

即性起之念雖有見聞覺知,然於第一義而不動

六祖壇經的精華在此~
本自無生今亦不滅

宣詔品第九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
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推讓云:
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
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
京城禪德皆云:
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
何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
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
弟子回宮。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
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
譬如一燈。然百千燈。
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
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
淨名經云: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
明喻智慧。暗喻煩惱。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
處凡愚而不減。
在賢聖而不增。
住煩惱而不亂。
居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
不在中間。及其內外。
不生不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梅庵 的頭像
    梅庵

    梅庵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