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這是五祖對六祖的開示

當今世上最有資格解釋這句話的人
大概只有我了!為什麼?
以後大家自然會明白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乘願再來的佛種
種雖生還如未生
當然無情也無種
所以無性亦無生

因為他的種不是父母給的
那是誰給的?
是佛菩薩給的
只是借他母親的肚子懷胎而已 

釋迦摩尼佛如是
六祖如是
五祖亦如是

我說過四大山頭
只有一個老和尚是不能謗
那唯一的一個
就是惟覺老和尚

為何梅庵又要大家趕快離開四大山頭
把梅庵的文章都看透的人
自然就會明白!!!

下面是惟覺老和尚的面對眾生的解釋
解釋的很好

惟覺老和尚開示: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五祖大師付囑了之後,又說了傳法偈,把這個心地法門傳給六祖大師。 「有情來下種」,有情識的眾生、有緣的眾生來下種,「種」是什麼呢?佛種。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很多,而這裡所說的種是指佛種。佛種──頓悟自心的這念種子、不生不滅的這念種子。若以生滅心為種子,將來所證的就是生滅果。什麼是生滅?例如現在才剛開始受持五戒,在這之前還未曾受過,從現在開始就是生。現在守五戒、修十善,將來得人天的果報,可以享富貴、享天福,但是福報享盡就終結了,這是由生滅種所得到的生滅果。所以,契悟佛種就是悟到不生不滅、本來清淨、本無動搖的這念心。凡是有緣的人,我們都要在其心田播下這個種,像諸位聽到《六祖壇經》的頓悟法門,就是種下了這個佛種。


現在來聽法的人,無論在家、出家也好,都有這念心。在家屬於有情,出家也是有情,男眾、女眾都同樣是有情。 「情」是想念,有情識、有分別、有執著,這就是有情,有慈悲心、有恭敬心,這都是有情。 「來下種」就如諸位來聽聞佛法,法入耳根,種子就種到八識田去了,聽法以後,能生起信心,相信煩惱即菩提,進而能明白聽法的這念心就是。


我們這念心「不思善、不思惡」,在靜坐的時候一念不生,「不生」就是佛種。不生,我們的心安住在哪裡?不動當中。什麼是不動?不攀緣就是不動,不但不動,還要不昏沉,要能處處作主,堅守這個原則,就是種清淨因,是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的種。這個種從什麼地方來?不是從外面來,而是有情眾生本具的,因為離開了凡夫心也找不到,如《華嚴經》雲:「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靜菩提果。」不要認為自己是一個薄地凡夫,能夠了達這個薄地凡夫的心,才是最可貴的。有些人不曉得這個道理,認為自己是薄地凡夫,怎麼敢修頓教法門?怎麼敢修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法門?我們要了解,頓教法門才是最直截了當的,不須祈求,當下即是,一切都是現成的,祖師法門是不可思議的!


「因地果還生」,現在修行就是因,有因一定有果,因果同時,因果是不二的。為什麼?不生不滅。所以古人說:「萬裡途程,不離初步。」就是指這個因。譬如我們現在要到台北去,到了台北,還是不離這念心,縱使走了一萬里路,仍是那念心,並沒有兩念心。開始起步的那一念心,和到達目的地的那念心是同樣的,始終不會改變。所以,因心即是果覺,這就是頓悟自心的法門,因地之心即是果地覺悟的這念心,沒有差別。若說差別,就在於心念是「迷」、還是「覺」。


因地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因心,時時照住因心,當下果報就現前了。 《法華經》裡提到:「若人於塔廟……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 」為什麼呢?不是因為現在舉手、低頭而成佛道,舉手、低頭仍是屬於生滅,在生滅之前自己還有一個不生滅心,那就是真佛,所以「因地果還生」。人人都有不生滅心,不要小看了自己!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無情不能成佛,樹木、石頭都屬於無情,無情沒有知覺,即使我們向無情說法,它也不能了知,所以「無情既無種」,它沒有辦法下這個種,無法下菩提種子。無情物沒有知覺,沒有痛癢覺知,因此「無性亦無生」,它沒有佛性,所以沒辦法產生任何果報。


曾經有居士問:「佛法不是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嗎?動物有佛性,植物也有佛性。無情怎麼不能成佛呢?」又說:「水裡有水神,水既然能成神,那不就可以成佛?所以無情不能成佛的觀念是錯誤的。」其實,他的觀念才真正是錯誤的!水神並不是水變成神,而是神住在水裡,以水為他的宮殿。我們想想看,水怎麼可能成神呢?水經過高溫,一蒸發,就變成煙、化成了氣體,或者遇到外在的冷空氣,變成了雲,再經過其他的因緣轉變就下雨了,甚至遇冷結冰,變成了雪,再遇到太陽、遇到熱,又化為水了。它完全是隨著外面的因緣而變化,連自己都不能作主,又如何成佛呢?水只是神的一個依報,水不能成神。樹神也是同樣的,樹本身不會變成神,樹是神的依報。我們所看到的樹,在神明看來就是他們的宮殿,所以很多大樹是土地公居住的地方,若不小心把樹給砍掉了,就可能會得罪神明。


為什麼那位居士認為無情可以成佛?因為對於「佛性」和「法性」的觀念認知不清楚。佛性是空性,有情與無情的法性也是空性,然而,有情眾生具有佛性,無情則沒有情識、沒有知覺,沒辦法種菩提種子,無法種下佛種。假使無情可以成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未曾給木頭授記,未曾給石頭、給水授記成佛,而是給眾生授記,給十方菩薩及人天弟子授記成佛呢?如果無情可以成佛,那佛法所說的「六道輪迴」豈不是要改稱為「七道輪迴」了?所以我們應有正知正見、正法眼藏,五祖大師所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明白地告訴我們真實的道理,若沒有佛性種子,將來必然不會生出菩提花果。





2007/


2007/2/13
無情有佛性? 


有云: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謂出自《華嚴》,然遍尋《華嚴》而不得,今細勘之。

華嚴宗祖師清涼澄觀在《華嚴疏鈔》卷25中云: 
“人有靈知之覺,今第一義空與之為性,故名“佛性”。非情無覺,但持自體,得稱為“法”。
今真性與之為性,故名“法性”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問:
如何是有情無佛性。無情有佛性。

師云:
從人至佛。是聖情執。
從人至地獄。是凡情執。


祇如今但於凡聖二境。有染愛心。是名有情無佛性。
祇如今但於凡聖二境。及一切有無諸法。都無取捨心。
亦無無取捨知解。是名無情有佛性。 

祇是無其情繫。故名無情。不同木石黃花翠竹之無情。


將為有佛性。
若言有者。何故經中不見受記而得成佛者。


祇如今鑑覺。但不被有情改變。喻如翠竹。
無不應機。無不知時。喻如黃花。


又云:
若踏佛階梯。無情有佛性。
未踏佛階梯。有情無佛性。 


無情有佛性嗎? 
別被人瞞!!!


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