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上吳言生的一段開示



禪宗在表達這個本心的時候,它用了一系列的詩學象徵。主要的有“本來面目”、“無位真人”、“父母未生的時候”、“心月”、“心珠”、“寸絲不掛”等等一系列的比喻。我們具體言之吧。


禪宗偈語意境不同詩學象徵!


第一個是“本來面目”意象群。“本來面目”意象群是禪宗對本心的典型的象徵,它側重於本心的純淨性、原真性。參禪的終極目的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要看到這個本來面目。當年六祖慧能得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之後,根據禪宗史的一些記載,他就連夜往南邊去,走到大庾嶺頭,被後面來的一幫五祖弘忍的老弟子追上了,其中有一個叫慧明的,慧明本來是要來搶奪這個傳法袈裟、衣缽的,但是他怎麼提都提不起來衣缽,這時候他就跪下求法了,轉而求法,他就說:“我並非為衣缽而來,我是為法而來,請大師開示我佛法。”這時候慧能大師就告訴他,“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這個時候,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句話可以說是成為禪宗的最根本的思想之一。這裡所說的“善、惡”,它代表的是所有的分別的、二元的、相對的意識。禪宗指出,衹有你將一切相對的、分別的觀點去掉,你才能夠見到“本來面目”,才能見到你內心的純真的、不染的自己。因為人們的心本來是純淨無染的,隨著分別智、相對意識的生起,我們迷失了“本來面目”,在情天欲海中沈淪流轉。衹有我們將精神中的雜質污染徹底地去掉,才能夠重新的見到本來面目。



>>>“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這個時候,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既不思善,不思惡
便不在善惡兩邊

怎麼能解說"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這可不是要汝選邊站呀!




第二是“無位真人”。這是臨濟禪師提出的一個概念。“無位真人”是臨濟禪的思想精髓,根據著名的禪宗語錄《臨濟錄》的記載,臨濟禪師在上堂說法的時候告誡學人:“在你們每個人的肉質生命,在你們的臭皮囊上,都有一無位真人,都有一個沒有方位處所的、純真的佛性。”這個“一”它不是數量的一,而是指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絕對的“一”,有這種絕對的、純真的佛性在出現。如果你“未得證據者”,如果你還沒有見到你生命的本原、見到佛性的話,那麼你要向內用功,要回光返照,要“看、看!”,不是用肉眼來看,是用般若的智慧之眼來凝視你的內心,與你內心的純真的佛性來相會。這是無位真人所揭示的禪宗的真諦。 


>>>“在你們每個人的肉質生命,在你們的臭皮囊上,都有一無位真人,都有一個沒有方位處所的、純真的佛性。”
無位真人既無方位處所
還在你們的臭皮囊上嗎? 


>>>"看、看!”,不是用肉眼來看,是用般若的智慧之眼來凝視你的內心,與你內心的純真的佛性來相會。"
即便汝有般若心眼(若有般若心眼也不會是用凝視的)凝視至眼睛脫窗
還是會不到佛性啦!



第三組是“父母未生時”,父母未生的時候。禪宗史上有一位溈山禪師,他是後來禪宗五家七宗中的一宗的宗主,他有一次就問一位師弟叫香嚴禪師,他問香嚴禪師,他說:“我聽說你平常機鋒敏銳、口若懸河,是銳不可擋,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今天我不問你所有的其它的問題,我只問你一句話,你回答我:在你父母沒有生你的時候,你給我說一句話看看!”


王魯湘:你們說得出來了嗎?你們父母還沒有生你的時候,你說一句話給我看看。


吳言生:當時香嚴禪師一聽這個話,覺得這個話太厲害了,他趕快去找他的備課筆記,就是平常老師講課他聽的筆記。找來找去沒有答案,然後翻遍了佛教的經典,沒有答案。然後問這個溈山禪師,溈山禪師說我不能給你說,我如果給你說出來是我的,不是你自己的東西。後來他就發奮要參究這句話。參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有一次在偶爾的瞬間,當他在勞動的時候用一個瓦片,(他)鋤掉一個瓦礫,那個瓦片一甩,瓦片就碰到了一棵竹子上,很清脆的一聲響,把他生命的謎團就一下子給震開了,他所有的疑問就煙消雲散。這個“父母未生的時候,”它也是禪宗經常參究的一個話頭。

那麼和父母未生時相同的哲學象徵還有“混沌未分時”。混沌,天地還沒有產生的時候,禪宗也用“古帆未掛時”來表現。混沌是本原性的一種狀態,混沌沒有分的時候,就是“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同樣,禪宗認為我們的清靜的本心,它是超出於言句之外,隨著語言的、意識的產生,“不思善、不思惡”這種本原性的狀態、這種原整的狀態就被破壞了,真實的自我就淹沒於言句之中。而“古帆未掛”的時候,是人類的精神還沒有開始漂泊,是航船還安靜地停泊在港灣的時候。這是禪宗象徵本心的第三組喻象。 



>>>“古帆未掛”的時候,是人類的精神還沒有開始漂泊,是航船還安靜地停泊在港灣的時候。

哈~~~
若是航船還安靜地停泊在港灣的時候
恐怕這古帆不是未掛
而是已經臨終矣!


吳言生呀!另一個林清玄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