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丘出大茗,服之使人羽化。”《天台記》
“《天台山記》曰:'茶久服生羽翼。'身輕故云也。”日本茶祖榮西《喫茶養生記》卷上
 “天台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溫庭筠《採茶錄》

 《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本草綱目》:“味苦甘微寒無毒,主治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眠,有力悅志,下氣消食”

《神農本草》中記 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


 陸羽《茶經. 六之欲》云:「蕩昏寐,飲之以茶。」
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卷 七十九云:「茗葉味苦、鹹、酸、冷、 無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

服之生羽翼
就是服之使人身輕羽化。
何物能讓你身輕羽化?
就是茶!
 
常喝茶因何能讓你身輕羽化?
乃茶能令人
悅志
有力

何謂令人悅志有力?
 
陸羽《茶經. 六之欲》云:「蕩昏寐,飲之以茶。」 
 
《喫茶養生記》上卷談五臟和合與飲茶的關係。

地、水、火、風的“四大”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人體也一樣。
因“四大”的基本屬性是指堅、濕、暖、動,故人的皮肉筋骨屬地大;精血口沫屬水大;體溫暖氣屬火大;呼吸運動屬風大。 “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俱動(見智者大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治病第九》)”。而四大又受五臟支配。榮西引證了密宗教典《尊勝陀羅尼破地獄法秘抄》關於人的五臟(肝、肺、心、脾、腎)是身器,同時也融進了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人的五臟最重要的是心臟,心臟強時五臟調和,五臟調和能使人的生命處於最佳狀態。 《法秘抄》認為與五臟對應的是酸、辛、苦、甘、咸五味。因心好苦味,茶之苦又為心臟所最宜,故喫茶能促使身心強健。  
 
茶有定心、滌心、斂心的功效。

如是功效心無塵穢之氣,故能身輕似羽!
身輕羽化後會如何?

“丹丘出大茗,服之使人羽化。”《天台記》
“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飲茶歌送鄭容》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重點來了!

“丹丘仙茗”“丹丘羽人”中的“丹丘”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丹丘”,最早見於屈原《楚辭·遠遊》:“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漢王逸注:“丹丘,晝夜常明也。”
李叔還《道教大辭典》:“丹丘,海外神仙地,晝夜長明。”後遂泛指“神仙居住之地”。


待續

  ~~~~~~~~~~~~~~~~~~~~~~~~~~~~~~~~~~~~~
 
宋蔡襄《茶錄》:

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
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

 



 
 在京都古川翠香園買了一罐薰風煎茶

古川翠香園
〒604-8036 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区三条通河原町西入石橋町27
075-221-2291

 
 我是因為茶罐上的古文,無法抗拒買茶的.

宋蔡襄《茶錄》:
“ 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

宋蔡襄《茶錄》:
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

何謂龍腦香及膏香?
狀如云母,色如冰雪 — 龍腦香

龍腦香又名冰片,瑞腦。佛家依梵音譯為“羯布羅”、“羯婆羅”、“固布婆律”等。
龍腦香是龍腦香科植物中的龍腦香樹的樹脂凝結形成的一種近于白色的結晶體,古代謂之“龍腦”以示其珍貴。



圖經曰∶
龍腦香,出婆律國,今唯南海番舶賈客貨之。

相傳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圍,如積年杉木狀,旁 生枝,葉正圓而背白,結實如荳蔻,皮有甲錯,香即木中脂。似白松脂,作杉木氣。膏乃根下清液耳,亦謂之婆律 膏。

段成式《酉陽雜俎》說∶
此木有肥瘦,瘦者出龍腦香,其香在木心。波斯斷其木剪取之。肥者出婆律膏,其膏 於木端流出,斫木作坎而承之。兩說大同而小異。亦云南海山中亦有此木,唐天寶中交趾貢龍腦,皆如蟬、蠶之形 。彼人云∶老根節方有之,然極難得。時禁中呼為瑞龍腦,帶之衣衿,香聞十餘步外,是後不聞有此。今海南龍腦 ,多用火成片,其中亦容雜偽。入藥唯貴生者,狀若梅花瓣,甚佳也。


 狀如云母,色如冰雪 — 龍腦香

龍腦香又名冰片,瑞腦。佛家依梵音譯為“羯布羅”、“羯婆羅”、“固布婆律”等。龍腦香是龍腦香科植物中的龍腦香樹的樹脂凝結形成的一種近于白色的結晶體,古代謂之“龍腦”以示其珍貴。天然龍腦晶體多形成于樹干的裂縫中,體積小的為細碎的顆粒,大的多為薄片狀。以片大整齊、香氣濃郁、無雜質者為佳。

    梅花樣的龍腦片,“狀如云母,色如冰雪”者,為龍腦中的上品,古人稱之為“梅花腦”;品級差一些的,狀如米粒的碎顆粒,稱為“米腦”;晶體顆粒與木屑混在一起的,稱為“蒼腦”;不成晶體而成油狀的,則稱為“油腦”。
    龍腦樹多生長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外形類似杉樹,樹體粗大高聳,一般都能高達四五十米以上,直徑也有兩三米,是熱帶雨林“高層空間”的重要植物。
    這種樹不僅出產龍腦香,其木材也是優質品種,而且葉、花及果實皆有香味。
    龍腦樹的樹脂十分豐富,鑿開樹干或樹枝就能引出樹脂來;除了天然凝結的龍腦晶體,其液態樹脂也可以利用,古代稱為“膏香”、“婆律膏”。現在中醫使用的冰片,就是龍腦樹的干燥樹脂(即古稱的龍腦),或從液態樹脂(婆律膏)或龍腦木中蒸餾提取的白色晶體。
    其實,在古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用加熱蒸餾的方法(“火逼成片”)從龍腦樹的木材中提取晶體,稱之為“熟腦”。并且,對于龍腦香的存儲保養古人也有專門的辦法:“龍腦香及膏香………合粳米、相思子貯之則不耗。”(《唐本草》)    天然龍腦質地純凈,熏燃時不僅香氣濃郁,而且煙氣甚小。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歷來都被視為珍品。唐宋時期,出產龍腦的波斯、大食國的使臣還專門把龍腦作為“國禮”送給中國的皇帝。龍腦香早在西漢時就已傳入中國。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在西漢的廣州已能見到龍腦香。(那時的海上絲綢之路已有相當的規模,印度、西亞的很多物品都已進入中國南方。)

    在佛教里,龍腦既是禮佛的上等供品,也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還被列入密宗的“五香”(沉香、檀香、丁香、郁金香、龍腦香)。在盛產龍腦的地區,龍腦樹的樹膏也被用作佛燈的燈油。
    龍腦在中醫裡名為冰片,歸于“芳香開竅類”藥材。中醫學認為龍腦為“芳香走竄”之品,內服有開竅醒神之效,適用于神昏、痙厥諸證;外用有清熱止痛、防腐止癢之功,可治療瘡瘍、腫痛、口瘡等疾患。在安宮牛黃丸,冰硼散等成藥中,龍腦都是主要成分之一。    在《本草綱目》中,不僅記載了龍腦的一些形狀特征,如“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為良。故俗呼為冰片腦,或云梅花腦”;還專門指出,用紙卷捻起龍腦,燒煙薰鼻,吐出痰涎,就可以治愈很多頭痛病。    龍腦不僅用于熏香和醫藥,還被用于美食。中國的宮廷御宴里,就有燕窩配龍腦的“會燕”;在南亞地區,夾有龍腦的檳榔是當地貴族階層的上等食品;宋代以前,人們就開始在茶餅(由茶和米壓制而成)中摻和香料做成“香茶”,所用的香料大多都是龍腦,或在壓制茶餅之前以龍腦窨茶,或以龍腦浸水直接灑在茶上,也稱為“龍腦茶”。
 
 ~~~~~~~~~~~~~~~~~~~~~~~~~~~~~~

碧巖錄推動了日本茶道問世的進程
日本茶道是大和民族的文化瑰寶,古代日本沒有原生茶,也沒有本土禪。古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中有言,"茶道是從禪道中出來的。"這無疑是句大實話。研究日本茶道,必先解讀日本禪的文本。禪風東渡並風靡扶桑,是孕育茶道的土壤。宗門法寶《碧巖錄》的廣泛傳播,則對禪文化在島國的普及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碧巖錄》全稱《佛果園悟禪師碧巖錄》,公元1111年,中國禪臨濟宗楊岐派園悟克勤禪師應親佛丞相張商英居士之請,住持夾山。其間,在碧巖丈室對雲門宗雪竇禪師選輯的《頌古百則》進行了長達7年的講解、剖析,之後,其弟子彙編成書,共計10卷12萬字。此書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它以雪竇禪師的《頌古百則》為底本,加之園悟克勤禪師的闡釋評唱時將自己的學問見識、思想觀點、人品智慧融人其中,可謂是集禪學、哲學、文學、史學、美學、倫理學、道德學之大成:二是形式活潑,開導啟發性強。每則之前,先加"重示"(綱要提示),列舉公案,介紹公案提出者的簡歷並著語評論,再對其中警句重點"評唱",還自作頌語,最後又加以評唱,融詩、偈、頌、評於一爐,一唱三歎,深入淺出,簡繁得當,易為人們所接受。

據日本佛教史記載:日本禪宗是由曾兩度來大宋留學的榮西禪師創立的,此後百餘年間,迅猛壯大,成為日本佛教的主流。尤其是《碧巖錄》的傳播,推動了日本禪宗的興起。鎌倉幕府時期,島國禪宗共發展為24派,其中21派為臨濟宗,而這21派中除日本臨濟宗開山祖榮西屬黃龍派外,餘下20派均係經園悟克勤禪師傳承開來的楊岐派。須知榮西不僅是日本禪宗的開山祖師,而且還是將中國茶種引入日本的第一人,並著有日本茶文化的發軔之作--《喫茶養身記》。照理來說,其派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理應領導禪宗新潮流,殊不知卻讓後來的楊岐派佔了上風。這種後來居上的結果決非偶然,而是《碧巖錄》傳播影響的使然。因為楊岐派繼承了臨濟宗的基本思想,綜合了臨濟、雲門兩家的禪風,同時用靈活的手段接引學人,從而使楊岐派在激烈的派系競爭中取得優勢。因緣際會,《碧巖錄》恰恰具備了楊岐派的上述特點,故能廣為流傳並使熱衷於其學術思想的宗派一支獨秀。在日本禪宗史上,呈現著完整的發脈於園悟克勤禪師的法嗣譜系:園悟克勤--虎丘紹隆——應庵曇華——密庵咸傑——松源崇岳——運庵普岩——虛堂智愚——南浦紹明——宗峰妙超——徹翁義亨——言外宗忠——華叟宗曇——一休宗純。一休宗純,即日本家喻戶曉的"聰明的一休哥"。而他的高徒村田珠光,正是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

《碧巖錄》對日本禪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作用力也必然作用於日本茶道。日本的禪僧,打從形成宗派之初,就具備了禪文化佈道者與茶文化傳播者的雙重身份。日本寺院的飲茶之風,是自唐朝引進茶飲以來就一直沿襲的。禪僧既是茶葉的種植者、推廣者,也是茶飲品味者,茶藝研究者,茶文化的傳播者。茶道草創之先前及在茶飲僅囿於貴族尚未走進民間之際,他們便是最大的飲茶群體。加之飲茶參禪的親和關係,更使茶與禪興衰同步,榮辱與共。從某種意義上說,青燈、黃卷、綠茶組成了當時日本禪僧生活的"三原色"。禪文化繁盛必然帶來茶文化的繁盛。可見,沒有《碧巖錄》的風靡全島,便沒有日本禪宗的風流時代,也就沒有香飄今天的茶道文化。

"清水焼京焼の茶道具窯元山岡善昇作雪月花抹茶碗"
「天授」抹茶配善昇作雪月花抹茶碗




抹茶泡飯
茶湯: 京都丸久小山園「天授」抹茶
配料: 白飯適量、抹茶一小匙、鹽之花少許、約60℃熱開水適量
作法: 白飯盛入碗中,置上抹茶粉,灑上鹽之花,沖入熱水,稍微攪拌後,即可享用。 

丸久小山園「天授」抹茶 ?
作者Yilan愛開玩笑!
自己就這麼寫:


第一次聽聞「丸久小山園」的「天授」抹茶之名,在我一直很喜歡的日本電視節目「料理東西軍」裡。

還記得,節目中,為了製作所謂的夢幻級宇治金時冰,製作單位特別造訪了丸久小山園,小心翼翼捧回了園中最頂級、備受各界資深茶人憧憬青睞的「天授」碾茶;同時,還找來日本茶道流派裡最知名的「裏千家」宗師門下大弟子,以家傳石磨,花費數小時時間、專心一致徐徐研磨成抹茶……

看得我一時悸動不已,雖說多少慨嘆著將這絕頂之作拿來配剉冰著實可惜啊!
卻也勾起了我對丸久小山園的好奇。
 

當然,由專門茶道專家親手研磨,多半只發生在料理東西軍或宗師茶室裡;丸久小山園這裡,雖用的也是老石磨,然還是得倚賴機器來運轉。

抹茶製作的重頭戲——研磨。
只是這機器也絕非等閒,資深顧問特意帶我們近距離查看研磨用的石磨,上下各一,每只重達二十多公斤,石磨表面細細刻鏤著密密麻麻的刻痕;他說,刻痕共8層、每層15道,每道刻痕的位置、交錯角度,都經過精密的考量與計算,以能磨出像是「天授」這樣,不但完美保留了茶葉茶芽的迷人風味,同時擁有無比細緻柔滑的綿密質感……

驚嘆咋舌中,令我一時忘卻了,原本對於抹茶的又愛又懼裹足不前;參訪行程最後,我忍不住買下基本抹茶沖泡道具,以及果然價格不斐的「天授」。
 

無意間在網上又看到有人也這麼寫:

「宇治金時」
「宇治」是京都附近的地名,幕府時代專產天皇喝的御茶,後世移作頂級綠茶的同義辭,而「金時」指的是紅豆,許多包含此兩者的日式甜點因此都會冠上"宇治金時"四個字。
「宇治金時」。的特選素材是綠茶,茶葉是連續五年得到日本第一的"天授",每一片綠茶葉都是靠人工用鑷子一片片撿選出來,雖然已經乾燥,但鮮明亮麗的綠色卻令人聯想到稻田裡柔嫩的秧苗 。這只是茶葉而已,必須磨成粉才是抹茶,這也有講究,不是隨便拿個食物調理機就成的,運送之前茶商極其慎重地將一小包(約兩百克)的"天授茶"用棉紙裏好,放入一個大陶甕(約五公升裝)中,為什麼要用這麼一個体積大過茶葉二十倍不止的容器呢?只因為要給濕氣緩衝物足夠的空間---小小一包天授茶其實是被埋在一整甕的次級茶葉裡再用蠟封起來的!

找誰磨呢?

「最好是能請教京都的茶道大師XX桑!」記者戒慎恐懼地捧著一整甕茶葉下飛機,來到京都一棟古雅的宅邸,在和室內跪坐等待小廝的通報,畫面上出現一位面容清癭的中年男子,字幕顯示的是:千利休茶道第十六代傳人。

千利休,日本茶道之祖,眼前這位正是他家的第十六代傳人。還沒感覺? 好吧,卡通中的「一休和尚」是也。



丸久小山園 天授袋詰1kg要價204,120 円
這豈是咱們凡夫俗子消費得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