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新加坡佛牙寺

去年到四祖寺
淨慧老和尚跟我提到他到佛光山接回佛牙一事

才恍然為何那天
會無緣無故被親人載去佛光山
又無緣無故被接待去觀想佛牙!

因為只要有人說要去佛光山 就沒興致
所以更沒想要去看佛牙

淨慧老和尚新加坡雙林寺第二屆禪七開示

  起七偈

  ( 2007 年 12 月 11 日)

  獅城重到雙林寺,
  龍象禪堂續舊緣。
  歷歷止觀能所盡,
  綿綿寂照妄情蠲。
  念頭動處心源湛,
  煩惱生時慧力堅。
  七日同參千劫願,
  人人同悟上乘禪。

  (以香板點地雲:) 起!

第一講禪宗是最契合現代人根基的心地法門

  ( 2007 年 12 月 11 日晚四支香)

兩年前的今天,曾經在這裡打閒岔,同各位結了共同禪修的因緣。兩年後的同一天,又重續舊緣。這種因緣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所在的這個場地叫禪堂,又叫做選佛場。所謂禪堂,就是我們共同在一起參禪、修禪的地方;所謂選佛場,就是通過修禪定功夫,達到成佛作祖的目標。

禪宗是佛心宗,“佛語心為宗”。禪宗這一法,直截了當地要我們每一個人認識自心是佛,或者說即心即佛。禪宗這一法,是直接的,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頓超的,一悟即到佛地。禪宗同教下不同,教下是要通過分析,通過種種的比喻、比況,然後再由外到內,慢慢地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走的是一條漸修、漸悟的路線。禪宗繞過了這些過程,直接契悟自心,自心即是佛心。所謂離心無別佛,離佛無別心,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要求我們每一個修行的人,直下承當。明白這樣一個根本道理,修行少走彎路。這是一條捷徑,也可以說是捷徑中的捷徑。

自古以來,禪宗門下出了很多祖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凡是在佛法絕續存亡之秋,出來續佛慧命、振興佛法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禪宗門下、開悟見性的祖師。我們今天的人,儘管說是末法時代,人的根基比起古人似乎要淺薄一些,但實際上,從當前大眾對佛法的認同來說,禪的影響力不是越來越縮小,越來越衰退,而是越來越壯大,影響越來越大。其原因就在於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眾生,自己相信自己已經超過了相信他人,這一點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有自信心,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一番事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生存環境。從禪宗的根本意義上來講,禪就是鼓舞大家要相信自己,要通過自己的修行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點正契合時代的需求,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於那些古老的信仰,產生了動搖。禪宗這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對那些信仰缺失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鼓勵。

從上個世紀末,就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學習禪宗、研究禪宗的熱潮,並且一直持續不斷。關於禪的書籍,一本又一本地印刷出版,有很多還成為暢銷書籍。由此可見,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不管是在華人圈,還是在西方人的圈子裡,對於禪的欣賞和追求,有其共同點。

我們中國佛教,或者說漢語系佛教、漢傳佛教,其中最值得我們珍惜和挖掘的思想寶庫之一,就是既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又是由佛陀的正覺所開啟的禪宗頓悟法門。它是最契合這個時代的人的根基的。禪宗的思想,禪宗的修為,禪宗的頓悟法門,能夠在一念之間就提升人的品位,開發人的自信心, 所謂只要敢於承當,在一念間就頓同佛體。這種思想,這種超越一切過程的理念,對於那些具有自信心的年輕一代來說,確實是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本人自1988 年開始在河北恢復禪宗道場,倡導禪宗的修持。 1989 年開始在河北辦一份關於禪的雜誌, 1992 年開始在柏林禪寺舉辦禪七法會, 1993 年開始在柏林禪寺每年舉辦一次生活禪夏令營。經過了近二十年的努力,值得欣慰的是自己也能夠為禪的弘揚,奉獻一份微薄的力量,起到了一點點的作用。現在柏林禪寺每年都要打禪七,有五七三十五天,三個禪堂能夠有將近四百人參加坐禪; 每年的生活禪夏令營, 基本上是以在校的大學本科生、 碩士生、博士生為主體,每年都有三百多人參加為期七天的活動;《禪》雜誌也超過了一百期,每期能夠發行兩萬冊以上。自2004 年開始,又在湖北黃梅四祖正覺禪寺舉辦禪文化夏令營,倡辦了以弘揚禪宗為主題的《正覺》雜誌,也頗受社會大眾的歡迎。

我舉這些例子,就是想要說明,禪在今天非常契合社會大眾的根基。我們作為漢傳佛教的弟子,有責任把我們自己的家珍奉獻給當代的人類。生活禪夏令營在十五年前舉辦的時候,僅僅只有一家而已。十五年過去了,現在的中國大陸,每年夏天有二十多座寺院舉辦夏令營的活動。這些夏令營,雖然不都是以禪宗、禪文化為主題,但是這種比較靈活的新型弘法形式能夠受到教內和社會的認同,這也說明我們能夠在佛法傳播方面走出一條新路,適應時代的需要。

法輪常轉,佛法是處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法輪不斷地向前轉動。法輪不會自己轉動,要靠我們四眾弟子共同努力來推動,不斷地發揮作用。法輪不斷地轉動,使那些接觸佛法的人破無明、斷煩惱、開智慧。法輪常轉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禪宗這一法,可以說是佛教的根本法門,也是我們漢傳佛教的精髓所在。如何通過禪修,使自己在禪宗的修為上、悟境上有所契入呢?在方法上,要不斷地總結古老的經驗,也吸納現代各種禪法的長處,豐富禪宗修養的寶庫。古老的方法是不是都過時了呢?我相信,只要有人來宣揚、來實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古老的方法會常用常新。儘管方法是古老的,但我們修學的人是一個接力賽。雖然大家都使用同樣一個方法,各人得到的效果卻不會完全一致,並且在使用中,也會不斷有新的境界出現。佛法是注重實踐的,禪宗更是注重實踐的,通過實踐,不斷地豐富禪修的方式和方法,這是我們弘揚禪宗文化所應擔當的一種責任。中國的歷代祖師在弘揚禪宗方面,幾乎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方法上的創新,那就是所謂禪風的發展和變化。禪宗發展到今天還有沒有變化呢?應該說還是有的。如果沒有變化,禪宗就成了死法。從整個佛教來講,法無定法,定法不是法;從禪宗來說,祖師不以死法與人。人的根基雖然大體上只有上中下三品的差別,但是在這三品當中,每一品又都千差萬別。接引這千差萬別的人,就要有千差萬別的方法來作指導。禪宗的方法就如同醫生開藥方一樣,每個人的病況不同,就不能以一個藥方來治療所有的病。

在今天,我們面對時代的需求,如何大力弘揚我們漢傳佛教禪宗的精髓,以盡到我們一個漢傳佛教弟子的責任,這確實是我們應該覺醒的一點。我們如果不覺醒,漢傳佛教的歷代祖師所留下的這一點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去它啟迪人心、開發智慧的作用,其責任非同一般。

禪宗是心地法門,一切從心地上開始。心如大地,大地能生長萬物,我們的心也同樣如此。一切萬法皆從心生,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禪宗就是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管理好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整個宇宙的山河大地,十法界的萬事萬物,說起來很複雜,歸納起來卻是非常的簡單,都是我們眾生當前、當下這一念心的變化。如果說離開了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還能夠找到實實在在的東西,那就不是佛法了。不管世間的事情多麼複雜,科技多麼發達,技術多麼精尖,都離不開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都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心的作用和變化。這一念心,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一念心中包容無餘;橫遍十方,四方、四維、上下,整個宇宙,也都是在當下這一念心中包羅無遺。這一念心在凡的時候,能夠創造六凡法界;在聖的時候,能夠出生四聖法界,凡聖、淨穢都從這一念心開始。我們之所以不能夠發揮此心積極、光明的一面,而處在一種雜染的精神狀態之下,就是因為我們這一念心被無始以來的無明和惑業所覆蓋了。通過禪修,當下就能夠把無始以來的無明看破,能夠使心地光明。能夠將此一念承擔下來,保任下去,心地光明就永遠不會被掩蓋,會永遠大放光明。這就是我們集中時間,強化訓練打禪七的最終目標。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珍重這七天的禪修因緣。

  第二講 如何調心

  ( 2007 年 12 月 12 日早六支香)

我們在此打禪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靜坐的方式、調心的方式,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反過來說,要明心見性,首先就要知道如何來調心。

  調心的方法很多。宗門講看話頭,也是調心、制心的一種方法。心猿意馬不加以調伏,它就會奔騰不停。心猿意馬的奔騰,就是妄想紛飛。我們的心之所以靜不下來,定不下來,智慧不能開發,就是妄想在作怪。所謂妄想,就是自己無始以來的分別執著,這種分別執著,沒有一分一秒停止過。

  如何使這種分別執著轉化呢?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要找到一種方法,使奔騰複雜的妄想之心能夠萬念歸於一念。像這樣的方法很多,念佛是一種方法,持咒是一種方法,參禪還是一種方法。這些方法無非是要我們把千頭萬緒的分別心、執著心統一到一個念頭上來。所謂心一境性,妄念能夠統一了,能夠在一處用心,心就能慢慢地沉靜下來。方法好比是一種能夠使濁水澄清的物質,我們的心地就像一盆濁水,古人把方法比喻成清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自然會慢慢地澄清。心地這盆濁水澄清了,天地萬物朗然映照,智慧就逐步地被開發出來。濁水慢慢澄清,清水慢慢湧現,一濁一清,不是兩回事,是一回事,沒有先後,是同步的。妄念少一點,淨念就多一點,淨到極至處,就是禪定現前。坐下來以後,收聽攝視,念心入觀,妄念自然就會停止下來。內心的這一匹野馬,用方法上了籠套,有了韁繩,就會慢慢地馴服。

古人對於調心,一般是把我們這顆妄想紛飛的心,比喻作一頭沒有經過訓練的牛,用功夫的過程就好比牧牛。從佛陀時代開始,就把修行調心比作牧牛;管理此心,比作管理一頭牛。佛在《遺教經》上說:“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這是佛陀的教誡,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調心方法。

據記載,禪宗祖師最早使用牧牛來比喻調心的是馬祖道一禪師。馬祖的弟子很多,出了許多大善知識。有一天,馬祖看到他的一位叫做石鞏的弟子在廚房做務。各位聽仔細,是在廚房做務,不是在禪堂。馬祖就問他在做什麼?石鞏就回答說他在牧牛。馬祖就接著問:“你是怎麼樣牧牛的呢?”石鞏回答說:“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意思就是說,只要這頭牛想犯他人苗稼,我就把牛鼻子上的繩子拽一下,使它不能犯人苗稼,只是享用本分草料,安其本分,這樣就能夠把這頭心牛牧好。馬祖讚歎說:“子真牧牛! ”你真是一個會牧牛的人。馬祖的弟子是在廚房裡做務,在廚房裡不是當典座就是當飯頭,不是燒火就是做飯,或是挑水、洗菜。在這樣一些日常事務性的工作當中,古人仍然能夠照管此心。所以說,參禪這一法,或者說照管此心這一法,並不拘泥於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二六時中,都是用心處,都是做功夫的時候,都是在考驗自己功夫是否純熟的時候。

自此以後,把用功夫比作牧牛的方法開始為歷代禪人所運用,並且行諸文字。在文字表述的時候,有的分為六個階段,有的分為八個階段、十個階段。這樣就把用功的層次比較具體地明確起來,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可操作性。牧牛,在古人的公案當中有兩種情況。比如馬祖見到他的弟子問在做什麼?他回答說在牧牛。從這一問一答當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是在做保任的功夫,是悟後起修;而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牧牛頌、牧牛圖所要表達的意思,則是從開始用功一直到明心見性,是一個全過程。

  我們現在是集體共修。行、坐、吃飯、休息,如何使功夫打成一片?大家就不妨用自己已經在使用的方法。我們這一會有出家人,也有居士,每個人所修的法門不一定相同。是不是都要改換法門,都來參話頭,或者都來念佛呢?我想,不一定要強求一致。但是在用心、在照管此心的方法上,是有其共同之處的。比如說心心念念都要照顧好當下這一念。念阿彌陀佛,把當下這一念念清楚,聽明白,沒有第二念,念念相續,念念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同觀心的功夫,實際上是一致的;持咒,有所謂三密相應,也無非是要照顧好當下這一念;參禪更是如此,更要在當下這一念上用功夫。所謂猛著精彩,就是觀照要有力量,要有力度,不能讓妄想雜念插入到每一念的中間來。當下這一念是一個當下、緊接著又是一個當下,在這兩個當下之間,有現在,有過去,也有未來。過去、未來和現在就叫做三際。在這三際中間,真正能夠猛著精彩,把心念放在當下一念上,沒有妄想,就能坐斷三際。坐斷三際的訣竅就在於不續前,不引後,使當下這一念孤立起來。每一念都能孤立起來,那麼每一念都是歷歷孤明。實際上,這種方法也同樣適宜於念佛號,適宜於觀照。

這種歷歷孤明的用功境界,古人講得很多。歷歷,就是沒有任何雜念;孤明,就是獨照,使心不分散,使心凝聚在一念上。用教下的語言來說就叫做制心一處。當下一念歷歷孤明,照體獨立,這個時候就是沒有妄念的時候。照體獨立,歷歷孤明,就要看一支香坐下來像這樣的狀態能夠持續多久。持續的時間越長,功夫就越純熟。一般說來,開始有一分鐘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往往要使念頭達到一分鐘的歷歷孤明都不是那麼容易,不妨從一分鐘開始,逐步要求。如果一支香下來,都能做到歷歷孤明,照體獨立,不續前,不引後,這一支香可能就會在幾秒鐘之間過去了,腿子不會疼,妄想不會起,昏沉不會有。之所以做不到照體獨立,歷歷孤明,不是妄想的干擾就是昏沉的干擾。腿子疼,往往也是妄想在分別。如果真正能夠做到歷歷孤明,一念不生的時候,腿子疼也沒有感覺。

用功夫一定要在微細處觀照自己的心念、心態,每一分鐘不要空過,每一支香不要空過,每一步也不要空過。這樣七天下來,就能使自己所用的功夫、所使用的方法打成一片。有機緣開悟的,那就是佛教的大喜事,常住的大喜事,更是當事人的大喜事。

希望各位在禪修的過程中都以悟為期,不要空過每一分鐘、每一秒鐘。


~~~~~~~~~~~~~~~~~~~~~~~
2007/5/17
午夜夢迴時能不汗顏?

~~~~~~~~~~~~~~~~~~~~~~~
上帖有言:

若汝跟蕭平實無緣
即便架著汝脖子去
也去不了! 

這就是正因佛性 

上來舉了一些故事
就是要引述
現在要說的"正因佛性" 


十幾年來
從僑居地至海峽三地 

跑了無數次後
很報歉地要告訴大家
台灣少有具足正因佛性者


何故?
以後再談! 


現在要說的是正因佛性
三因佛性:正因佛 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何謂正因佛性?
乃成佛的因子

涅槃經云: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

即佛性三德由正、了、緣三性 構成。
了、緣二性則有染惡,正因佛性仍是純凈的。


是故具足正因佛性者
不入邪教

也不會碰到有人要你
去參加一貫道


不可能去蕭平實那裡
跟慈濟更不會相應
法鼓山則不想去
中台山則只有九樓的
白玉普賢跟文殊能吸引他去好幾趟

到佛光山也只隨緣一遊
跟著拜佛牙

雖然見不到布簾後的佛牙
不必讓法師費心解釋
說自己會用觀想

這就是台灣的佛教界該省思的地方
不知道正法在哪裡?

到處寺廟都在賣東西營利
包括上面四大山頭

沒有一個讓行者專修的道場
更沒人相信出家是為了
要用功修行

反而去跟世間人一樣
利用道場忙著賺錢

更有自言開悟
卻還須要販賣其書
辦禪修要標價碼

不知道為何龐居士悟後
把萬貫家產棄入河裡?

四大山頭雖然富可敵國
依舊忙著賺錢
忘了當初佛陀是為什麼出家?
午夜夢回能不汗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