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修竹掩映下的龍龕古寺


“龍龕寺文碑”現保存在廣寧縣博物館


千年禪蹤無覓處 
回首卻在舊寺頭

  六祖惠能構庵避難15年的隱居處在廣寧被發現

  禪宗六祖曾在廣寧等地隱匿15年的說法,在肇慶民間早有流傳。日前,研究人員發現並初步考證了廣寧縣賓坑鎮榕村舊寺頭存有六祖隱居龍龕古庵的遺址。

  當年“遇會則藏”處,就在廣寧

  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肇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鄭國宗告訴記者,當年五祖弘忍曾叮囑六祖“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學者們對此作了深入分析。“逢懷則止”道理簡單:懷集再往上就是廣西壯瑤之地,少數民族所信仰教派不同,佛家不宜在那裏駐足。而“遇會則藏”的道理卻饒有趣味:四會西北方佔全縣五分之三以上面積(今屬廣寧縣)除了山多樹多,竹林也很茂密,一方面易於藏身,另方面更因國人自古稱竹為“君子”,有德之人伴竹以修其心性,自然竹子亦為禪心所悅。

  鄭國宗說:“《法寶壇經》只記載了六祖行隱於懷集與四會之間,為什麼沒提到廣寧呢?原來,當時還沒有廣寧這個縣名。古時四會西北方佔五分之三以上面積竹林茂密,明嘉靖三十五年平定賊患後將這片長滿竹子的地方從四會縣劃分出來,才設立了廣寧縣。”

  舊寺頭找到遺址,本在山上

  那麼,六祖到底隱藏廣寧何處呢?六祖文化愛好者們翻閱《廣東通志》找到了答案。《廣東通志》卷二百三十“古跡略”十五之中“廣寧縣”一欄有記載:“龍龕寺在橄欖都榕村,六祖嘗避難構庵於此,庵廢,明萬曆初獲以古碑,有‘龍龕藏錫杖,衣缽在南華’之語,因而建寺焉。”後來又有記載,該寺清道光年間重修。其中提到的“龍龕寺文碑”現在仍保存在廣寧縣博物館。

  通過走訪賓坑鎮榕村,考察坐落在江西嶺山腳下的龍龕古寺,學者們發現:榕村村民世代流傳著六祖“龍龕藏錫杖,衣缽在南華”的說法,龍龕寺不遠處有一個因寺得名的村叫做“寺灣村”。村中的老人們描述了年幼時見過的寺中香火旺盛的情形:“那時候高要、德慶,很遠的人都來這裡拜祭六祖。”

  學者們在老人們的口中了解到,龍龕寺最早不是建在江西嶺山腳下,而是建在江西嶺對面的舊寺頭山頂。而“舊寺頭”就是因為作為龍龕寺的舊址而得名。學者們在千年盤繞的樹根下,輕輕挖開數百平方米的表土,果然找到了無數殘存的古磚碎瓦,驚呼這正是六祖構建龍龕古庵的所在。為何搬到山腳下?老人們如是說:當年寺裏和尚嫌每天下山挑水太辛苦,人們拜六祖也不方便。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寺裏小和尚把寺內香爐偷偷捧到山腳下襬放,天亮後稱六祖托夢說要搬寺,於是龍龕寺在山腳重建。 梁愛玲 李維寧 攝影報道 


2007/1/19
西元661年
五祖弘忍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慧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祖相送至九江驛。

“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就是指肇慶的懷集和四會。

於是唐代高僧六祖慧能遵師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於公元661年冬至677年春隱居懷集冷坑上愛嶺鷹嘴岩(今六祖岩)隱居達16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