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自己還是衆生時,別說我度衆生去。佛說,“願今得果成寶王”,是自己成佛了,成菩薩了,才有資格度衆生。否則都是自度,自不度者,度不了任何人。到那時才報佛恩,才知道報佛恩。平常人也說我感激佛,我報佛恩。怎麽報呀,報得了嗎!佛無來無去,智慧圓成。真正報佛恩是續佛慧命啊!

祖師証悟後
如何坐道場法度衆生?
請看現時的一則公案


郭淑敏《趙州嗜茶》一文:
“......我大惑不解,以爲枉吃了三十年茶,不知趙州茶如何?又如何去吃?何止吃茶?......一時茫然,遂決定重訪趙縣柏林寺,嘗嘗趙州茶,以明究竟。......恰值淨慧大師駐錫柏林,欣然坐定後,有師付捧上一杯茶,緩緩啜之,竟是熱果珍,一時愕然。
  淨慧法師微笑:‘非茶,亦是茶!’
  我頓覺大地平沈,虛空粉碎。



想必郭淑敏未到之前
淨慧老和尚早知其此行之意
一杯熱果珍可早就準備好啦!!!

淨慧老和尚會這樣告訴弟子
待會泡杯熱果珍來喝?
弟子的心裡掛著問號? 

當悟道祖師的弟子總是不時要掛著問號的
這也是梅庵長久以來的經驗!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續

人與物體的區別,是有識,動物也有識,人與動物的區別是識大。識大是有識的累加、緣合、抽象邏輯等文化知識、文明知識、自然知識、科學知識。動物只有本能的識。虛空有時暗、有時明,遇到黑夜就暗,遇到白天就明。虛空一會暗、一會明也沒改變虛空的性質。有太陽時不見黑夜,黑夜時見不到太陽。明、暗、虛空爲三,無形無相。明暗與虛空,比喻人的執著心。執著心不只人有,衆生都有,自己纏縛自己。但人的執著心不能讓日月同輝,讓黑夜如晝,白晝如夜。因爲明暗是相背離的屬性,相排斥,虛空不因明暗而改變屬性。識分別虛空、明、暗,既可爲三,又可爲一。地水火風加虛空加識爲六大。六大是如來法性中自然顯現出來的,不爲人的意志而轉移,空沒有邊際,明暗不改變空的性質,空也不改變地水火風的性質。人的身體,只能是性我暫時住的居所。人不想生也得生,不想死也得死,自己說了不算,色聲香味觸法和人感受、感知、眼見這些現象,都是假的、無常的。衆生總是分別、思量,業報迴圈就是這樣。

如人拿著鏡子照他人和照自己,都是一樣的影像。由於人的思維意識是六根對六塵,有六根的妄出,就有六塵的妄入。見到就是眼睛所見影像進入大腦,思維去處理。修行人的處理就是轉境,平常人就順著境界走。法會之中人用眼睛,見屋裏有文殊菩薩在,有人在,有虛空在,是人的意識的功能。然後有相、有思維、有人的目,衆合和作用下的結果。人體相貌用意識加以分別,分出張三、李四,分出你我他。如果突然間出來一個從來沒見聞過的物體,人會想太陽當空,怎麽會突然出來明月呢,不容易相信。人的意識因感知才有思維,去比較、鑒別、嫉妒、分析等,都是妄心妄念。找心,到這還沒找到呢!找心的過程,就是衆生瞭解諸法實相,瞭解諸法空性的過程。

人往往是心粗急躁,不去瞭解如來藏中這些細微的法相。《妙法蓮華經》妙,世間一切都妙,所見所聞,無非是妙,這妙是如來藏中的功能作用。人悟時覺妙;迷時見世間一切都有吸引力,用生命去研究,去追索。如一個傻子,自我感覺活的有滋有味;再如一個聾子、一個失目人,只是活的質量和正常人不一樣,但也改變不了身體在世間的生活。若人生來就失目,虛空或太陽怎麽亮都不知道,只是理念上知道,承認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但無法看見。太陽與月亮存不存在,照樣存在。如人生來就聾,從沒聽過聲音,歌聲好聽也無法知道,只能從字義上理解。美妙的歌聲不因爲承認不承認,照樣存在。這些都是比喻如來藏,如來密意。人感召的業報迴圈,不因人見到與否,聽到與否,感知與否,照樣存在。世間千奇百怪的事,千奇百怪的人都有。人怎麽有不一樣的事呢,怎麽有不一樣的想法呢?因爲業不一樣,今生不一樣,生生世世都不一樣。今生感召人身是一樣,下生又各有各的環境,千差萬別,相差萬種,差別太多。我有個親屬,生前愛美,愛穿漂亮衣服,結果死後生爲花蝴蝶,翩翩起舞,非常美麗。我一閉眼睛,大花蝴蝶就來到眼前。我趕緊念《地藏經》,爲它超度後,蝴蝶就不見了。追求美麗的人,專門穿好衣服的人要警惕,別以爲那都是好事,循業往生,就這麽奇怪。修行人有所成就時,六親眷屬都來找,亡靈不滅呀!哪兒來的!地府有個神識,忉利天還有個神識。這兩個神識,哪個都來找,救救我吧,不救我不行啊,出離不了啊。報身墮落畜生道了,畜生道千差萬別多少種啊;地獄就有十八層,算算多少種差別。人可不是這一個下場,人可不是一生一滅這麽簡單。講到這裏,再講幾句人惜福的事,珍惜自己的幸福。今天有幸有緣坐到一起,讀誦受持佛經,要知惜福。過去有三位禪師,在河邊閑遊,見河邊順流而下一片菜葉。其中一位禪師說,看這片菜葉飄走,太可惜了;第二位禪師人說,看這片菜葉這麽新鮮;第三禪師說,看丟菜葉的人不知惜福。第一位禪師又說,見菜葉知離這人家不遠,可以去化緣;第二位禪師又說,菜葉這麽好丟掉的人也不知珍惜;第三位禪師又說,人若不知惜福就是不可度之人,享福就是了福,我們走吧。就這個時候,一人急急忙忙跑下來了,追這片菜葉,把菜葉撈起來帶回。三位禪師相互一看說,我們往河上游走,就度脫這個人。別看這人與我們沒打招呼,但這人知道惜福。惜福可了不得,福報不在大小多少,知道珍惜一粒米、一片菜葉、一根柴火。這一個小小的物體是什麽?是天物啊!浪費掉了,是暴殄天物。不知惜福的人,是不可度之人。一片菜葉的因由,這位禪師就爲之講法,這人今生就有成就。所以,一定要珍惜自己每天的一時一刻,一麻一麥,一啄一飲。

這時法會之中證果的聖人,聽佛開示身體坦然,心意非常受鼓舞。知世間一切都是妙明菩提,知真心含遍十方刹土。證悟的人知道,聖人境界確實如此。真心一旦和佛法性流接通,一下子就覺得心包含宇宙,立刻就無限大,世界處處是妙明,山山是禪,水水是禪。反觀自己父母所生的身體,可以成就聖人之體,也可以爲凡夫軀體。凡夫這個軀體,若存若亡,就像大海當中漂的朽木一樣,隨飄隨滅,生死不定,隨業流轉。法會之中未證果的人,知諸法實相是微妙的,雖然現在還沒找到心,但是知道能生到佛的法性之中還是很好,還有個不生不滅的性我存在。知世界上的萬物萬象都是如來法性所造化,修行成就可以隨願往生,隨願身現;而凡夫都是隨業現生。用偈語讚歎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祗獲法身”。現在人的身體是什麽?是如來藏中之物,也是諸法中身,也是報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自己還是衆生時,別說我度衆生去。佛說,“願今得果成寶王”,是自己成佛了,成菩薩了,才有資格度衆生。否則都是自度,自不度者,度不了任何人。到那時才報佛恩,才知道報佛恩。平常人也說我感激佛,我報佛恩。怎麽報呀,報得了嗎!佛無來無去,智慧圓成。真正報佛恩是續佛慧命啊!言真意切總是假,一句彌陀酬師恩。到那個時候才有慧力去度衆生,度衆生是替佛承擔義務,佛您休息休息吧,您塵劫辛勞,現在度衆生的活我替您做去吧!所以,這才是報佛恩。這種報佛恩是真報佛恩,也是名報佛恩。真報佛恩是從理性上說;名報佛恩是從顯相上說。四果羅漢和辟支佛也度衆生,最後不得究竟。但 “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現在的世界就是五濁惡世,現在的五濁惡世中有一個衆生沒得度、沒成佛,菩薩來承傳佛法,弘法利生,化現六趣,救度群迷。這是菩薩的願力!現凡夫相,不起果位想,生生世世度人。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是由色受想行識,對應貪嗔癡慢疑,五根五毒生出的五濁。娑婆世界難堪難忍,衆生最怕的是命濁,命濁也最難改變。修行人到煩惱濁就難倒一大群,到衆生濁時一般人也超越不了,濁時有障礙。“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感,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燦迦羅心無動轉”。佛希望衆生成佛,才大雄大力大慈悲,救度衆生。成佛後才於十方界坐道場,坐道場才能法度衆生。衆生的業惑霜露,依佛法才能消亡。地藏王菩薩願力最大,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有三位禪師看到一尊觀世音菩薩畫像手拿念珠,一位禪師說,觀世音菩薩手拿念珠念誰呢?另一位禪師說,這得問觀世音菩薩才知道。第三位禪師說念誰不重要,求人不如求己呀,自己去修、去觀、去定,就知道念誰了。阿彌陀佛到這世界示現出家人的時候,也拿念珠、也禮佛、也拜佛,也誦持佛名號,依佛法而行,而不改變佛法。佛不因是佛化現而來不禮佛、不拜佛。證悟的人說這個化身、那個化身,對於化身本身來講,禮拜佛像就是依法而行,爲衆生做榜樣。觀世音菩薩到這世界上來也沒有特殊化,修行人更沒有什麽好特殊,只有老老實實修行。佛十方坐道場,化身無量億呀,衆生不要執著於相。一塊鐵值五元錢;鐵匠鋪做馬掌,賣了十元錢;工廠加工成器具,值二百五十元;加工成儀錶上的指標,值二千五百元。同一塊鐵價值差距那麽大,鐵塊沒發生變化,是人的智慧發生了變化。佛、菩薩的化身無量,智慧無窮無盡。問一個要死的人,讓你再活一回,你最想做什麽呀?他說,如果我再活一回的話,我不求富貴,只求隨遇而安。我這一生很富貴,有很多錢,但是我很累,我做人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給別人做榜樣,做事總想求全、要面子。所以,我再做人時不求完美,能糊塗時就糊塗,能退一步退一步,不求全責備,這是世人自己一生的總結。現在有的修行人,天天追求名聞利養,修了幾年、十幾年,一句話就翻臉,一句話就來脾氣,這是什麽呀?無明煩惱,業因種子沒除。雖然身體有妙明佛性,但習氣深深植根于八識田中,棄轉不了;修行的品位次第上不去,不能超越,怨不得任何人,都是自己所感、所造,放不下呀。


前三卷講的大致內容是人的緣與身合,身與業合,業與心合,心與性合。聲聞乘修行,透出一個淫字,萬惡淫爲首。修行小乘果位的時候,如果破了戒體,證果就無從談起。隨找心現象顯明,聲聞人要守戒起修。辟支佛不但知道世間諸苦,也知道修行中淫字的厲害,然而遠離人是修緣覺,開示了六根、六塵、六入,開示了世間苦的來源。修行人只考慮一個淫字不行,六根、六塵、六入這些都在動,善惡都往心裏傳導。這是隨著情節找戲,不要迷戲忘家了。第一義諦,就是菩薩行人要發菩提心,以出世間爲究竟,發起行菩薩道的心。行菩薩道,準備吃苦,吃苦在他人前面,享受在他人後面,把一切苦都承擔到自己身上,讓他人去成道。衆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切衆生都可往生極樂國土,衆生的罪業我受,這才是發菩提心。聲聞乘是什麽?自了漢。世間太苦了,趕緊逃吧!度衆生是佛的事、菩薩的事,不是我的事。佛乘不是我先成佛,而是要學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成佛了都不現佛身;善財、龍女都是久已成佛,現童男、童女身度衆生,行菩薩道。西藏的轉世靈童,一轉都是二十一世呀,發願做二十一世人,現出家相,久度衆生。真正佛的事情、衆生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衆生的苦是我的苦,衆生的苦我替承擔。找心不重要,而是告訴怎麽去修,修行才重要。讀《楞嚴經》的人,聽《楞嚴經》的人,都要重實修,發菩提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