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換一下主提

為何"惟宗密《圓覺經大疏鈔》精確不誤"?
因為宗密是悟道祖師!
想要知道六祖慧能之精髓
非從神會下手不可


《荷澤神會傳》研究

吳其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4

《荷澤神會傳研究》分爲二部分,第一部分爲《神會塔銘考釋》,第二部分爲《神會年譜稿》。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在洛陽龍門西山唐寶應寺遺址,發現神會墓,墓中頗有珍貴文物,其中有神會塔銘,明載神會世壽,僧臘,入寂年月日,及寺院。得知神會生於武後光宅元年 (684) 卒於肅宗乾元元年(758) 一掃久滯之疑霧。

塔銘文字不盡可識,今試加解讀,略有補苴。銘中所述僧俗門人,多前所未知,除法璘無考外,今一一試爲考證。得悉神會與敉平安史之亂之功臣朔方諸將之關係。

以往學者考據神會生卒年,多據《宋高僧傳》及《景德傳燈錄》。《宋高僧傳》誤乾元爲上元,又誤世壽七十五爲九十三。《景德傳燈錄》亦誤乾元爲上元。惟宗密《圓覺經大疏鈔》精確不誤。然近世考據諸家均棄宗密正確之說,而取誤說。

神會生卒年既已確定,則其生平大事即可按年排列,因成《神會年譜稿》。其資料有互相矛盾者,則加考異,以評擇之。

塔銘亦提神會禪學要旨。據宗密說,神會傳承慧能之法,功在弘揚,別無他教,今敦煌本《壇經》原爲法海集錄慧能寂後,複經南方門人改換,「添糅鄙譚,削除聖意」,則神會禪學記錄保存不少慧能學說真義,可補今本《壇經》之缺失。

神會門人甚多,且多禪宗史上重要人物,如摩訶衍傳中國禪於吐蕃。神會學說亦有部分譯爲蕃文。神會再傳弟子唯忠,則由弟子傳荷澤禪於南詔。

自一九二六年胡適先生在英法圖書館發現有關神會寫本以後,即於一九三○年印布《神會和尚遺集》於上海。卷首有《荷澤大師神會傳》。一九五八,一九六○又先後在《史語所集刊》發表《新校定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及《神會和尚語錄的第三個敦煌寫本》。在前一文中有《附記神會和尚的生卒年的新考正》,以爲神會卒於寶應元年 (七六二) 五月十三日,年九十三。此二文均收入一九六八年臺北版《神會和尚遺集》。一九三二,一九三五日本鈴木貞太郎(大拙)先生有《神會錄》(東京)及《少室逸書》(京都)影印本解說之印布,一九三九年宇井伯壽教授發表《禪宗史研究》於東京。法國 Jacques Gernet 教授有 'Biographiedu Maitre de Dhyana Chen-houei du Ho-tso (668-760)(《荷澤神會禪師傳》), 發表於一九五一年巴黎 JournalAsiatique (《亞洲學報》)。日本山崎宏氏亦有《荷澤禪師考》,見《東洋史學論集》,卷二,一九五四年,東京。一九六一年法國P.Demieville先生發表 'Deux documents de Touen-houang sur le Dhyana chinois'(《禪宗敦煌寫本二卷研究》),《塚本博士頌壽紀念,佛教史學論集》,京都。一九六九年鈴木哲雄氏有《荷澤神會論》,見《佛教史學》,十四卷四號,京都。一九七一年印順和尚發表《中國禪宗史》於臺北。

由於神會卒年古籍所載不一致,宗密所說原極精確,但近代學者多不信之。今塔銘既出,神會生卒年已確定。本文先考釋塔銘,然後將神會生平大事按年排列,並注出處,以便初學省覽,且待方家補正。

一、神會塔銘考釋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荷澤大師神會墓,發現於洛陽龍門西山北側之唐代寶應寺遺址。墓中出土珍貴文物甚多。其中有神會塔銘,計有字十七行,行二十至二十二字不等,正書,刻於石條中間部分。此石寬一百二十公分,高五十七公分,厚七十公分。中間刻字部分寬四十八公分。石上原有刻文,經磨平再用,雕刻粗糙。 (溫玉成氏《記新出土的荷澤大師神會塔銘》, 《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四第二期,北京)。塔約毀於元末 (溫玉成氏《龍門十寺考辨》,《中州今古》一九八三第二期)。

溫氏所錄塔銘多用簡字,今改用通行字體,以便印刷。分段亦據溫氏。 ( ) 內文字爲本文作者所擬。

大唐東都荷澤寺歿故第七祖國師大德於龍門寶應寺龍岡腹建身塔銘並序

門人比丘慧空撰

粵自佛法東流,傳乎達摩,達摩傳可,可傳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能傳神會。□(宗)承七葉,永播千秋。說般若之真乘,直指見性,談如來之法印,唯了佛心。

有皇唐兵部侍郎宋公諱鼎,延請洛城,廣開法眼。樹碑立影,道俗歸心。宇宙蒼生,無不回向。遂行邁江表之際,方有羯胡亂常。般若護侍(持),傳燈有屬,享年七十有五,僧臘五十四夏,於乾元元年 (七五八) 五月十三日荊府開元寺,奄然坐化。其時也,異香滿室,□(白)鶴翔空。

有廟堂李公,嗣號王□(爵),迎尊顔於龍門。別有梃(溫氏原注檀)主功臣高輔成趙令珍,奏寺度僧,果乎先願。

和尚昔經行宴息,曾記此山。冥與理通,衆望亦足,其勢也,北臨天闕,南枕伊川。東望嵩山,遙窺指掌。西臨華岳,隱龍岡之在中。擇日吉祥,建乎身塔,可大可久,萬古千秋。唯佛與佛,正法東流。宗承七葉,劫石長休。

永泰元年(七六五)歲次乙巳十一月戊子(午)十五日壬申入塔。

門人比丘法璘書

塔銘明言神會生卒年月日,及入寂寺院。即神會生於武後光宅元年(684),受具足戒於長安四年(704),卒於肅宗乾元元年(758)五月十三日荊州開元寺。

神會生卒年在塔銘發現前,一般學者考據,習用下列三書,但卒生不一。

一、宗密(780——841)《圓覺經大疏鈔》,三下,《續藏經》第一輯第十四套第三冊:乾元元年(758)五月十三日卒年七十五。

二、《宋高僧傳》(988成)八:上元元年(760)建午月十三日,年九十三。《大正藏》五十冊,又範祥雍點校本,一九八七,北京。

三、《景德傳燈錄》(1004)五:上元元年 (760)五月十三日卒,年七十五,《大正藏》五一冊。後來又有《祖堂集》(952),戰後始有印本流行,一九七四,臺北,卷三: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宗密之說精確無誤。他書均誤乾元爲上元。《宋僧傳》又誤世壽七十五爲九十三。

王維(701 —761)《六祖能禪師碑銘》,《四部叢刊》影明本,《唐文粹》五三,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二五,又《全唐文》三二七,一九八七,臺北:「弟子曰神會,遇師於晚景,聞道於中年」。趙氏引武陵顧元緯本作長年。中(長)字實誤。印順和尚解中年爲沖年之誤,較合史實,見《中國禪宗史》,第七章,頁二八四,一九七一,臺北。

神會塔銘額題第七祖國師大德,時爲永泰元年(765)。三十一年後,至貞元十二年(796)德宗始「敕皇太子集諸禪師楷定禪門宗旨,遂立神會禪師爲第七祖。內神龍寺敕置碑記見在。又禦制七祖贊文見行於世。」宗密《圓覺經大疏鈔》三下,又《問答雜徵義》劉澄序,《神會遺集》頁四二六:「居七數爲今教」。

塔銘爲門人慧空撰,門人法璘書。法璘,《宋僧傳》無傳,亦不見《景德傳燈錄》。

慧空見《宋僧傳》九:陝州回鑾寺慧空(696——773)傳:

「姓崔,江陵人也。……父任陝服靈寶縣。……乃投回鑾寺恒超下授受經業。……因入嵩少,遇寂師禪學,豁如開悟,乃回三峰。……代宗皇帝聞其有道,下詔俾居京師廣福寺。朝廷公卿罔不傾信,後終於寺,春秋七十八,大曆八年癸醜 (773 ) 九月四日……遷塔焉。」

李邕大照塔銘(742)謂惠(慧)空爲普寂大弟子 (《全唐文》二五二)

慧空又爲京師千福寺楚金(698—759)弟子。 (《宋僧傳》二四,《金石粹編》八九,《多寶塔碑》)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續藏經》第二編第十五套第五冊,神會門下有河陽空,《景德傳燈錄》十三作河陽懷空,《宋僧傳》二十,二九各有懷空,後者河陽人疑非是,或是慧空。

慧空於普寂卒時年四十四,再投神會門下。溫玉成氏已言之,甚是。禪籍尚有同名慧空者七人,均在八世紀後。塔銘又舉神會禪學要旨:「說般若之真乘,直指見性,談如來之法印,唯了佛心。」可爲今人瞭解神會禪學之助。神會學說記錄,本世紀在敦煌寫本中頗有發現。計有下列五種幾全收《神會和尚遺集》,一九六八,臺北 (以下省稱《遺集》)。

一、《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劉澄集(寫本號碼:P爲法藏,S爲英藏,北爲北京藏)。P3047(I),石井本 (《敦煌出土神會錄》一九三二東京影印,又鈴木貞太郎,公田連太郎,鉛印本,一九三四,東京),S6557《遺集》卷一,又頁四二六起,起字下省 J.Gernet, Entretiens du Maitre de Dhyana Chen-houei du Ho-tso, Hanoi, 1949.

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獨孤沛撰並序:P3047,3488,2045 (I),《遺集》卷二至三,又頁二六○,二七一,J.Gernet法譯'Complement aux Entretiens du Maitre de Dhyana Chen-houei', BEFEO 44 (1947-1950) ,Hanoi, 1951。

三、《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P2045 (II),S2492,6977,北寒81, (鈴木貞太郎,《少室逸書》一九三五京都影印,P.Demieville 先生上舉文),《遺集》頁二二五,W.Liebenthal, The Sermon of Shen-hui, Asia Major, n.s.III-ii, 1952.

四、《頓悟無生般若頌》:S296,矢吹慶輝教授《鳴沙餘韻》圖版七八,S468,《景德傳燈錄》三十《顯宗記》,《遺集》卷四,又頁三九六。

五、《五更轉》S267g,4634,6083,6103,6923,P2045,2270,北鹹18,露6《遺集》頁四五六。 W.Liebenthal英譯見上。

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謂「荷澤宗者全是曹谿之法,無別教旨。爲對洪州傍出故複標其宗號。……然能和尚滅度後,北宗漸教大行,因成頓門弘傳之障,曹谿傳授碑文已被磨換,故二十年中宗教沈隱,天寶初荷澤入洛大播斯門方顯,秀門下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既二宗雙行,時人欲揀其異,故標南北之名,自此而始。」故神會之貢獻不在新義之豎立,而在慧能禪學之繼承與在京洛之弘傳。今本壇經已遭竄改,神會諸作可補救其缺失。

宋鼎兩唐書無傳,勞格岑仲勉二學者先後已有考證,容詳另文,此不贅。僅舉張九齡《曲江集》十七,《宋使君寫真圖贊並序》,《四部叢刊》本:「初公舉茂才(進士),曆長安尉,三爲禦史,再入尚書郎。……而竟以出守,俄複從邊。」天寶三載至八載或稍後爲兵部侍郎 (嚴耕望氏《唐仆尚丞郎表》,頁二五九至二六○,又九四五,一九五六年,臺北)。

「樹碑立影」:《宋僧傳》八《慧能傳》「會於洛陽荷澤寺,崇樹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爲碑焉。」

「傳燈有屬」:據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當指□州智如。《宋高僧傳》二九有傳,名作法如 (723——811)慈州人。報齡八十九,元和六年(811)遷塔。「廟堂李公嗣號王□」末字疑是爵字行書 (赤井清美《書體字典》,一九七六,東京,頁一○二一。) 《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有嗣道王問,揆其時代,當是嗣道王李鏈,爲高祖第十六子道王元慶之曾孫。

「梃主」:溫氏釋爲檀主。檀爲梵語danapati(施主)之dana,檀音較合。

「功臣高輔成」:朔方兵馬使,當是郭子儀 (六九七至七八一)部下平安史之亂之功臣。代宗寶應二年 (七六二)十月與仆固懷恩平史朝義,克服洛陽,蕩平幽冀,以功封太子少傳兼禦史中丞,充河北副元帥都知兵馬使 (《資治通監》二二二,代宗寶應元年十月,一九五六,北京標點本,又見《仆固懷恩傳》,《舊唐書》一二一,《新唐書》二二四) 兩唐書無傳。趙令珍亦平安史之亂功臣,當是郭子儀部屬。大曆十年(七七五)三月時爲陝州兵馬使,爲亂軍所逐 (《通監》二二五)。

「永泰元年歲次乙巳十一月戊子十五日壬申」:戊子當作戊午朔,十五日壬申即西元765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也。

二、神會年譜稿

常用書簡稱表

《銘》——神會塔銘(765)門人比丘慧空撰,《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頁七八起,溫玉成《記新出土的荷澤大師神會塔銘》。

《記》——《歷代法寶記》(774稍後)P2125,5516等《大正藏》五一冊二○七五號,頁一八五。

《鈔》——宗密(780至841)《圓覺經大疏鈔》三下,神會略傳《續藏經》,第一輯,第十四套,第三冊,第二七七頁。

《圖》——宗密《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十五套,第五冊。

《集》—-南唐靜筠二禪師《祖堂集》(952)三,一九七四,京都,臺北。

《傳》——贊甯《宋高僧傳》(988)八,《大正藏》五十冊,二○六一號,又一九八七,北京本。

《錄》——道原《景德傳燈錄》(1004)五,《大正藏》五一冊,二○七六號。



684 武後光宅元年甲申 神會生

神會生於襄州襄陽,姓高氏(《集》《傳》)。

689 永昌元年己丑 六歲

約是年起,外師授五經,次尋莊老,後覽《後漢書》,知浮圖之說,由是留神釋教(《傳》)。

692 天授三年壬辰 九歲

「昔年九歲,已發弘願,我若悟解,誓當顯說」 (石井本《問答雜徵義》)

695 證聖元年乙未 十二歲

約是年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下出家(《傳》)。

697 萬歲通天二年丁酉 十四歲

依荊州當陽山玉泉寺神秀(七○六卒)(《鈔》)。


700 聖曆三年庚子 十七歲

武後聞神秀名,召赴都。神會遂往嶺南參謁慧能,苦行供義(《鈔》)。

考異(本文作者):《圓覺經大疏鈔》《慧能略傳》,《禪門師資承襲圖》引祖傳,及《景德傳燈錄》均謂神會年十四謁慧能。按《圓覺經大疏鈔》《神會略傳》謂會先事北宗秀三年。秀奉敕追入都,遂往嶺南,又秀入都在聖曆三年,會已十七歲,非十四歲。

704 長安四年甲辰 二十一歲

北遊。於西京受戒(《銘》:「僧臘五十四夏」《錄》)。

708 中宗景龍二年戊申 二十五歲

是年或下年卻歸曹溪(《錄》)。

713 玄宗先天二年癸丑 三十歲

八月三日慧能卒,年七十六
(以記有年月之文獻爲主:《壇經》,《曹溪大師別傳》,均見《六祖壇經諸本集成》,一九七六,京都。及《慧能研究》,一九七八,東京駒澤大學。又王維《六祖能禪師碑銘》,已見前) 神會居曹溪數載,後遍尋名迹(《傳》)。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沈廢於荊吳,嵩嶽漸門熾盛於秦洛」(《鈔《錄》》)。

717-718 開元五年丁已至六年戊午 三十四五歲

張說爲荊州長史或在此時與神會相遇問法﹖ (《冊府元龜》一七二,岑仲勉《唐史餘瀋》頁八一至八三,一九六○北京)。

719 開元七年己未 三十六歲

《唐廣果寺能大師碑》立於韶州武平一撰並正書 (陳思《寶刻叢編》十九,韶州,光緒十四年吳興十萬卷樓) 參閱《遺集》,頁二八九,《曹溪大師別傳》,頁420,廣果寺,頁419,磨換碑文 (《鈔》《圖》《記》)。

720 開元八年庚申 三十七歲

敕配住南陽龍興寺(《傳》)。

730 開元十八年庚午 四十七歲

730 開元十九年辛未 四十八歲

732 開元二十年壬申 四十九歲

此三年中,每年正月十五日,在滑台(滑州)大雲寺,與當寺僧崇遠法師論義,獨孤沛集爲《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南宗定是非論》,《記》)。指神秀門下「師承是傍,法門是漸」
(《圖》)「致普寂之庭盈而後虛」(《傳》)「便有難起,開法不得」(《鈔》)。「據碑文中所敘,荷澤親承付囑,詎敢因循,直入東都,面抗北祖。詰普寂也。龍鱗虎尾,殉命忘軀。俠客沙灘五台之事,縣官白馬衛南(二縣屬滑州)盧鄭二令文(之﹖)事,三度幾死。商旅縗服,曾易服執秤負歸。百種艱難,具如祖傳」(《鈔》)。

「因淮上祈瑞感炭生芝草,士庶鹹睹,遂建立無退屈心」(《鈔》)。

按,此二段文字簡略,不知發生年月,姑系於此。(祖傳未聞有傳本)

736 開元二十四年丙子五十三歲

五月十五日義福(658生)卒,諡爲大智禪師(嚴挺之《大智禪師碑銘並序》,《全唐文》二八○,《金石粹編》八一,又杜昱《大智禪師塔銘》《金石續編》七,《舊唐書》一九一,《傳》九。年月據嚴碑)。

739 開元二十七年己卯 五十六歲

八月二十四日普寂卒,年八十九(六五一年),諡爲大照禪師(李邕《大照禪師塔銘》,《全唐文》二五二,《舊唐文》一九一,《傳》九)

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或集於開元年間。「又因南陽答王趙公(琚)三車義,名漸聞於名賢」(《鈔》)。約是年前後於南陽郡見侍禦史王維在臨湍驛中屈,神會和尚及同寺慧澄禪師語經數日(《遺集》頁一三七又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四部叢刊》本)

744 天寶三載甲申 六十二歲

春(閏二月)苗晉卿由安康太守轉魏郡太守道經南陽與神會相見問法。

745 天寶四載乙酉 六十二歲

兵部侍郎宋鼎請入東都,住荷澤寺(《銘》,《鈔》),「每月作壇場」(《記》)。於寺「崇樹慧能之真堂,宋鼎爲碑焉。「會序宗脈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祖,盡圖繢其形,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傳》)。於是曹溪了義,大播於洛陽,荷澤頓門,派流於天下」(《鈔》)。約是年至十二載間在洛參學門人如下:

1、法(智)如(723—811)《傳》二九,《錄》十三,目,下同。

2、行覺(708—799)《傳》二九,《錄》。

3、進平(699—779)《傳》二九,《錄》。

4、慧演(718—790)《傳》二九。

5、志滿(715—805)《傳》十,《錄》。

6、靈坦(709—816)《傳》十,《錄》。又賈餗《大悲禪師碑銘》《唐文粹》五四,《全唐文》七三一。

7、廣敷(695—785)《傳》二十,《錄》。

8、惟忠(705—782)《傳》九(遊嵩嶽見會師)

9、乘廣(717—798)《劉夢得文集》十《袁州萍鄉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全唐文》五一○。

10、李常河南尹(《錄》)。

748 天寶七載戊子 六十五歲

在鉅鹿郡(邢州)開元寺建《能大師碑》,兵部侍郎宋鼎撰(《寶刻叢編》)五,邢州)

749 天寶八載己丑 六十六歲

於洛陽荷澤寺亦定宗旨(《記》)。

750 天寶十一載壬辰 六十九歲

在邢州建《曹溪能大師碑》,宋鼎撰史惟則八分書 (《金石錄》七)。

753 天寶十二載癸巳 七十歲

冬,「禦史盧弈阿比於寂,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敕黜弋陽郡,玄宗召赴京,時駕幸昭應湯池,得對,言理允愜,敕移往均部(武當郡)」(《傳》《鈔》《集》)。

754 天寶十三載甲午 七十一歲

恩命量移襄州(襄陽郡)。七月敕移荊州(江陵郡)開元寺般若院(《傳》《鈔》)。

755 天寶十四載己未 七十二歲

十一月安祿山反於范陽,十二月陷東京,盧奕爲賊所戮。會行邁江表(往荊州開元寺)(《傳》)。 (史事據《通監》《舊、新唐書》)

756 天寶十五載丙申 七十三歲

六月賊入潼關。七月玄宗奔蜀。賊陷長安。太子即位靈武。「副元帥郭子儀(六九七至七八一)率兵平殄,然於飛挽索然。用右仆射裴冕(七○三至七六九)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稅緡謂之香水錢,聚是以助軍須。初洛都先陷,會越在草莽,時盧奕爲賊所戮。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於時寺宇宮觀鞠爲灰燼,乃權創一院,悉資苫蓋,而中築方壇,所獲財帛,頓支軍費。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會之濟用頗有力焉」(《傳》)。

757 肅宗至德二載丁酉 七十四歲

正月祿山爲子慶緒所殺,九月廣平王俶郭子儀收復西京。十月收復東京。「肅宗皇帝詔入內供養,敕將作大匠並功齊力,爲造禪宇於荷澤寺中」(《傳》)。

758 乾元元年戊戌 七十五歲

「司徒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複東京之明年(758)抗表乞大師(達摩)諡,代宗皇帝諡曰圓覺,名其塔曰空觀」 (陳寬《再建圓覺塔志》《唐文十遺》三一)

五月十三日中夜入寂於荊府開元寺(《銘》《鈔》)。

六月史思明反(據《通監》)。

759 乾元二年己亥

嗣道王李鏈「迎尊顔於龍門」(《銘》)。「遷曆於東京龍門置塔」(《鈔》)。三月史思明殺安慶緒於相州。九月陷洛陽。

761 上元元年辛丑

二月李光弼(七○八至七六四)與史思明戰於邙山,敗績,河陽懷州皆陷。三月史思明爲子朝義所殺。朝義即僞位。

762 寶應元年壬寅

建巳月(四月)五日玄宗崩,年七十八。十八日肅宗亦崩,年五十二。二十日太子即位。冬十月以雍王適爲天下兵馬元帥,討史朝義。仆固懷恩(765卒)副之,會戰於洛陽大破之。懷恩進克東京及河陽城。使其子右廂兵馬使瑒,及北庭朔方兵馬使高輔成,帥步騎萬人逐朝義至鄭州,再戰皆捷。汴州降。又追敗朝義於衛州。於是相州僞節度薛嵩,以相衛洺邢趙降於李抱玉高輔成尚文悊(《通監》,《舊唐書》一二一,《新唐書》二二四上,《仆固懷恩傳》)。

十一月郭子儀讓位於仆固懷恩,遂授懷恩爲河北副元帥,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令,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諸軍圍史朝義於莫州。763 代宗廣德元年癸卯正月賊將田承嗣以莫州降。朝義奔幽州發兵,其范陽節度使李懷仙已請降。三月朝義欲奔奚契丹,懷仙遣兵追及,朝義自縊,因取其首以獻,河北悉平。因又加仆固懷恩太子少師,充朔方都知兵馬使,同節度副大使……。高輔成太子少傳,兼禦史中丞,充河北副元帥,都知兵馬使……(《舊唐書》一二一,《新唐書》二二四上,《通監》二二二,點校本頁七一三五)。功臣高輔成,趙令珍奏請建寺度僧果乎先願(《銘》),寶應二年(七六三)敕於塔所置寶應寺 (《鈔》)。

765 永泰元年乙巳

十一月戊午朔十五日壬申(765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入塔。門人比丘慧空撰塔銘,門人比丘法璘書(《銘》)。

770 德宗大曆五年庚戍

敕賜祖堂額號真宗般若傳法之堂(《鈔》) 。

772 大曆七年壬子

敕賜塔額號般若大師之塔(《鈔》) 。

773 大曆八年癸丑

弟子慧空卒,年七十八(《傳》九) 。

796 貞元十二年丙子

「敕皇太子集諸禪師,楷定禪門宗旨。遂立神會禪師爲第七祖。內神龍寺敕置碑記見在。又禦制七祖贊文,見行於世」(《鈔》) 。

786至848吐蕃佔領敦煌期間,吐蕃譯《禪門直了性壇語》部分爲蕃文,見伯希和蕃文寫本一一六號,見一八三頁第三行至一八六頁第二行。

影印本見Choix de Documents tibetains(《吐蕃文獻選》)第一輯,一九七八巴黎,圖片一一二至一一三。bsambrtan gyi mkhan po Shin ho'i bsam brtan gyimdo(神會禪師禪語)又八一三號8b4-9b1,17b 4-5,圖版二○七至二○八,二○九。

結 論

本文研究結論可簡括如下:

一、神會塔銘文字不盡可識。今試加解讀,略有補苴。

二、塔銘中僧俗門人多前所未知。除法璘外今一一試爲考證,得悉神會與敉平安史之亂功臣朔方諸將之關係。

三、神會禪學,塔銘亦提要旨。今采宗密之說,以爲神會傳承慧能之法,功在弘揚,別無他教。神會諸作可補今本《壇經》之不足。

四、塔銘既出,神會生卒年可以確定。試將其生平大事,按年排列,作《神會年譜稿》。其記事互相矛盾者,亦略加評擇。


附錄:李常小傳及《宋僧傳》神會弟子名錄

李常趙郡人從遠子,曆河南府陸渾縣令,殿中侍禦史戶部員外戶部郎中,約天寶五載(七四六)或稍前,出爲同安(舒州)別駕天寶中河南少尹,師事神會於洛陽。

《宋僧傳》神會弟子除上舉外尚有下列諸僧:

無名(722—793)《傳》十七,《錄》十三,目(下同)。

光寶(瑤)(717—808),《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