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不能再稱為比丘,是破戒比丘,失去比丘的資格。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以後,失去比丘戒。失去比丘的資格與失去比丘戒是兩回事。現今時代,有的比丘受戒後犯四重戒中的一戒,過幾年再到戒場二次受戒。認為這樣就可以不受法服,恢復了比丘戒或等於沒犯戒。實際讀誦此經後,應該明白怎麼做如法,而不是二次受戒。
佛說,如果有佛說,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為汙道。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比丘若犯四重戒以後,所受戒律不失。汙道與戒律失與不失是兩回事。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獅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六】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業果不定,眾生又有佛性,修行八正道應該得涅槃樂,是什麼原因沒有得到呢?既然眾生皆有佛性,應該自然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還須修八正道呢?既然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還須依善知識說法修行才能證道呢?
佛說,如恒河邊上有七種人,
第一種人,入水就沒,因為既無力量又不會游泳。
第二種人,入水雖沒又出,出而又沒;因為有力量而不會游泳。
第三種人,入水就出,出而不沒;因為雖沒有大的力量,但會游泳。
第四種人,入水就沒,沒而又出,遍觀四方;因為沒有力量而會游泳。
第五種人,入水即沒,沒而又出,出而即去;因為心裏害怕。
第六種人,入水即去,遊至淺處;因為觀察追趕的怨賊是近還是遠。
第七種人,游水至對岸,登上大山,遠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此河比喻為生死大河,七種人比喻被煩惱賊追趕欲渡生死大河的人。 

第一種人比喻一闡提。若有一闡提人為生活所迫剃發出家,身披法服。然而去親近惡友,聽受邪法,說眾生身即是五蘊,那就是色大、受大、想大、行大、識大,如果眾生死則五大永斷,修行善惡諸業有什麼用呢!哪里有什麼善惡和善惡報應。所以,一闡提為斷善根、惡業重、沒有信力,沒於生死河而不能出離。一闡提有六種因緣沉沒於三惡道中,一是噁心識盛,二是不見後世,三是樂習煩惱,四是遠離善根,五是惡業障滿,六是親近惡知識。同時,還有五種情況讓一闡提沉沒於三惡道。
一是當著比丘的面作違背佛法的事;
二是當著比丘尼的面作違背佛法的事;
三是隨便用出家人的物品;
四是當著母親的面作違背佛法的事;
五是於僧團內部相互生是非。

接下來還有五種情況讓一闡提沉沒於三惡道。一是常說無善惡果報,二是殺發菩提心的眾生,三是喜歡說法師的過失,四是顛倒說佛法與魔法,五是為攻擊佛法而聽佛法。所以,一闡提常說,出世間的佛法僧誰見到了,根本沒有;而世間的佛法僧哪個常住了,統統是無常,用世間無常否定出世間的常住。 

第二種人想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而沉沒不能出。這種人能親近善友,相信善惡果報,修行淨戒,受持經典,常行惠施,善修智慧。而根性愚鈍,只會順境修持,遇逆境就忘失修持。如遇惡友,身心隨惡友而去,不再修行身戒心慧,聽受邪法;若再值惡時、惡國,就會斷諸善根,不能出離生死大河。 

第三種人,發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而於中途沉沒而不能出。這種人能親近善知識,相信佛法僧常住,也受持經典,修行戒定慧。雖根利而缺少福德,於中途沉沒生死大河。 

第四種人,發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遍觀四方,於中途沉沒而不能出。這種人親近善知識,信心堅固,受持經典,解說十二部經,樂於惠施,根利信慧無退轉。雖有福德而心有執著,執著于聲聞四果,不發菩提心,而於中途沉沒生死大河。 

第五種人,發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心裏害怕,於中途沉沒而不能出。這種人因親近善友而得信心堅固;因信心堅固而受持讀誦解說十二部經典;因弘法而得樂於惠施,並修行智慧;因利根而信慧不退轉。緣覺雖能自渡而害怕苦行,不發菩提心而于中途沒于生死大河。 

第六種人,發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遊至淺處觀察,於中途沉沒而不能出。因菩薩在淺處觀察,發願要渡眾生,離生死而示現生死,觀煩惱怨賊而破煩惱怨賊,示現沒于生死大河。示現善根不足沒于生死大河。 

第七種人,發心要渡生死大河,得到彼岸高山安樂。彼岸高山是佛又是大涅槃,受安樂是佛性常住。
按照這個道理,眾生皆有佛性而沒有得大涅槃樂,不是佛法僧三寶有什麼過處,而是眾生煩惱的過惡。如大地,有農民耕種則有豐收;而農民不耕種則無豐收一樣。 

佛說,眾生雖有佛性,需要修行無漏聖道,然後才能得見佛性。如人渴乏遇井,雖有水而不能飲,需要有取水的工具一樣。又如芝麻,沒有經過加工過程怎麼能變成香油。
佛說,善知識如良醫有好藥,但病人遇不到良醫而病不得治。眾生雖有佛性,但造作諸業,或善或惡,佛性隨業力和合眾生,待業果成熟時受報。這些因緣和合眾生不知道,只有菩薩知道。所以,要親近善知識,求過來人指點迷津,才能遇良醫用好藥治煩惱大病。但是,眾生不要執著“皆有佛性”,就如同磁石吸鐵一樣,不去精勤修善,不去積福培慧,就不可能讓佛性這塊鐵被佛那塊磁石吸住而成佛道。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儘管眾生流轉生死而佛性不退失掉。但是眾生不見佛性,妄猜佛性。如盲人摸象,不知象貌。有的人說色三十二相是佛性;有的人說受身有樂是佛性;有的人說想十二因緣是佛性;有的人說行十二部經是佛性;有的人說識意想平等之心是佛性。還有人說離五蘊有我,我是佛性,我得自在。如此六種說法不是佛性,又沒有離開佛性。因為眾生離開五蘊,而沒有另一個我。而佛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大自在才是我。按出世間說,才是佛性。
佛說,大慈大悲是佛性的具體體現。因為大慈大悲跟菩薩如影隨形,眾生也能修行菩薩的大慈大悲。所以為眾生皆有佛性。
大喜大舍是佛性的具體體現。眾生也能修行菩薩的大喜大舍,喜樂菩提,舍三界二十五有。所以為眾生皆有佛性。 大信心是佛性的具體體現。菩薩有大信心圓滿六度萬行功德,眾生也能修行菩薩的六度萬行。所以為眾生皆有佛性。
一子地是佛性的具體體現。菩薩于眾生得平等心,生一子想;眾生也能修行菩薩的一子因緣。所以為眾生皆有佛性。
四正勤力是佛性的具體體現。菩薩積極斷除惡法,增長善法的四種精勤努力;一是已生惡令永斷;二是未生惡令不生;三是已生善令增長;四是未生善令得生。眾生也能修行菩薩的四正勤力。所以為眾生皆有佛性。
十二因緣是佛性的具體體現。菩薩知佛依十二因緣而常住;眾生也能修行菩薩的十二因緣法。所以為眾生皆有佛性。
四無礙智是佛性的具體體現。菩薩得四無礙智,說字解義無礙,能教化眾生;眾生也能修行菩薩行,證得四無礙智。所以為眾生皆有佛性。 
頂三昧是佛性的具體體現。菩薩證得三昧最上境界,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眾生也能修行菩薩道,證得三昧。所以為眾生皆有佛性。 

佛說,佛性不是五蘊和我,但離開五蘊和我的世間法,又無處尋佛性。眾生執著五蘊和我顛倒則生邪心,以至墮地獄;而離開世間法尋菩提,又如兔上角,根本找不到。佛有願力度眾生,才隨順世間示現肉身;菩薩發願想度眾生,才隨順世間示現眾生。佛菩薩示現于世間而不染著於世間,而眾生不知出世間而染著於世間。所以,眾生要見佛性,要從世間的五蘊和我修起。
一要相信佛法;
二要持戒修行;
三要受持讀誦供養此經;
四要親近供養善知識。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大眾中有很多人不信此經,能信此經的人是不是不可思議。
佛說,能聽聞到此經的人,即使今生不相信。但未來世一定相信此經。聽聞此經,已種善根,依法修行,一定得見佛性。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不退轉的菩薩怎麼自知決定不退轉。
佛說,當以苦行自試其心。
第一種苦行是日食一麻一麥等七七四十九日。看一看自心能否忍受。能忍受不退不轉的人,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二種苦行是由於第一種苦行,身瘦如柴,其目如井底之星,肉盡肋出等;在這種情況下,不退菩提心;為破眾生之苦,讓眾生得到安樂,內財、外財以及身命,如棄亂草一樣供養給眾生。能如此供養眾生不退不轉的人,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三種苦行是,剜身肉為燈,受此大苦還自責其心修持的有差距。認為這樣的苦與地獄受的苦百千萬分不及其一;這樣的苦只是一時之苦,而於地獄受大苦惱是百千萬劫;如果這點輕苦都受不了,還怎麼能於地獄中救度眾生。作此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四種苦行是,為法因緣能以頭目腦髓手足血肉供養給眾生;為法因緣能忍以釘釘身、投崖赴火等無量眾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五種苦行是,為破眾生苦惱,願作大畜牲身,以血肉供養眾生;此時還對眾生起憐憫心,讓眾生不要再生殺害之想。雖願受其畜牲身,而無畜牲之業。受這樣的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六種苦行是,為度脫畜牲道眾生,發大誓願到畜牲道受身,受熊、鳥、鹿、兔、羊、猴、鴿、蛇、龍等身,受畜牲身而不作畜牲惡業,為其畜牲演說正法,讓聽聞到正法的畜牲快速轉離畜牲身。受這樣的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七種苦行是,若於饑荒之世,為救眾生苦,受龜身、魚身等無量身;願眾生食我肉時,離饑餓苦,發菩提心。受這樣的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八種苦行是,若於瘟疫流行,願作藥樹王,讓眾生取其根莖葉花果皮等,讓眾生遠離病苦。願食此藥的眾生信受佛法。受這樣的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九種苦行是,若有眾生為鬼所病,願受鬼身,大鬼健身、多眷屬身,使病鬼見聞後離去,使得病眾生離病苦。這樣勤修苦行,雖有煩惱而不汙其心,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第十種苦行是,修六度萬行之行,不求六度萬行之果。願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往生極樂世界,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受諸苦惱時,其心不退不動不轉,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說,菩薩深知生死多諸罪過,觀大涅槃,有大功德,為眾生處在生死中受種種苦,心無退轉,是菩薩不可思議。 再有,菩薩無有因緣而生憐憫,不為受報而施恩于眾生,是菩薩不可思議。
再有,眾生是為自利而修行苦行,菩薩是為自利的眾生而修行苦行,是菩薩不可思議。
再有,菩薩為壞怨親所受諸苦,修平等心;菩薩見諸惡不善眾生,若批評、若軟語,修大方便;菩薩少財物時,眾生來求,心量不小;菩薩于佛出世時,受生邊地身,如盲身、如聾身等教化眾生;菩薩知眾生所有罪過,為度脫還與共行,隨其意加以教化;菩薩了了知見無眾生相,還為眾生受種種苦行;菩薩受身兜率,有命勝、色勝、名勝,而心無求;菩薩于諸天不生驕慢,常生喜心;菩薩于天宮不樂五欲,只為法事化身充滿十方;菩薩下兜率天,大地六種震動;菩薩示現入胎、住時、出時天降樣瑞等,是菩薩不可思議。 

佛說,大涅槃經有八種不可思議。一是漸漸轉深;二是深難到底;三是同一鹹味;四是潮不過限;五是有種種寶藏;六是大身眾生;七是不宿死屍;八是一切萬流入之,不增不減。
漸漸增深有三事。一為眾生福力;二為順風而行;三為河水入不增不減。此經微妙,是經義漸漸深;從五戒至十戒、至二百五十戒、至菩薩戒;從一果羅漢起至證佛果,怎麼行持,都是漸漸深入。
深難到底。聲聞緣覺雖無煩惱,不是常住為深;一切法中無有掛礙,雖有佛性,不說決定為深難到底。
同一鹹味。一切眾生同一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又一因一果一甘露,即常樂我淨,為同歸一味。
潮不過限。佛弟子能受持此經,寧失身命,不犯清淨戒,為潮不過限。 有種種寶藏。此經顯示無量佛法和聲聞功德,緣覺功德,菩薩功德,佛功德,還有無量三昧,無量智慧等,為多有寶藏。大身眾生所居住處。
諸佛菩薩為大身、大智慧、大心、大莊嚴、大調伏、大方便、大說法、大勢力、大徒眾、大神通、大慈大悲,能容一切眾生,為居住處。 
不宿死屍。死屍為一闡提,為破戒,為逼迫出家作違背戒律之事,為佛法天道所不允許,不能容留。
不增不減。眾生平等,同一佛性,不生不滅,所以為不增不減。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佛示現肉身,為什麼不化生示現,而選擇胎生呢?
佛說,一切眾生胎卵濕化四種生法。而聽聞佛法以後,不再有卵生和濕生。當劫初之時,一切眾生都是化生而來,男女同現,先有雞後有蛋等。那時,佛不出世,因為眾生沒有形成傳統觀念,文化心理等,無法接受佛教。現在,人類文明已經形成,佛出世的外部條件已經具備,不在需要化生。若化生無父無母,也不會被人類所接受,而無法度脫人類這道眾生。而且,還會讓人造諸惡業,為不讓其作諸惡業。所以,佛要隨順世間,選擇胎生。 

佛說,護持佛正法有兩種,一是內護,二是外護。內護為身口意守持禁戒;外護為讓族親、眷屬或徒眾等守持禁戒。若佛化生來此世間,則沒有外護眾生,聽佛教化。所以,不受化生。
佛說,我釋迦牟尼有父有母,眾生還誤為佛是幻化,不讓受佛教。為證實佛不是化生,為利益眾生積福德,佛肉身火化後,得有碎身舍利,讓眾生供養。所以,諸佛都不化生,而受胎生。 


這時,獅子吼菩薩合掌長跪,以偈贊佛。如來無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廣宣說,今為眾生演一分,唯願衰憫聽我說。如來能施眾安樂,為諸眾生修苦行;佛見眾生煩惱患,心苦如母念病子。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一】
迦葉菩薩是前邊講經中說的童子菩薩。因為此經中還有一位佛的大弟子迦葉,為便於區別,還稱這位迦葉菩薩為童子菩薩。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善星比丘是值佛住世出家弟子,能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欲界煩惱已破,獲得四禪。佛怎麼說他是一闡提,跟他一起修行的人成劫住地獄無人救度呢?佛怎麼不先說菩薩法,而先說小乘法呢?如果佛不能救度善星比丘,怎麼說佛有大慈憫,有大方便呢?
佛說,如父母有三個兒子,長子有信順心,能恭敬父母,利根智慧,能瞭解世間事。次子不敬父母,沒有信順心,利根智慧,能了知世間事。三子不敬父母,沒有信順心,鈍根無智。父母要想把家業交給誰繼承,應先培養誰,先親愛誰,先教誰知世間事。
童子菩薩回答說,應先教其長子,然後教次子,再然後教三子。
佛說,長子比喻菩薩,次子比喻聲聞,三子比喻一闡提。於十二部經微細之義為請菩薩說,淺近之義為聲聞說,世間之義為一闡提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如農民種田,一種是良田,種一得百收;二種是中等田,種一減半收;三種是下等田,種一得一收。農民要種哪塊地呢。良田比喻菩薩,中等田比喻聲聞,下等田比喻一闡提。再如三器,一好;二漏;三破。要用一個去裝牛奶,你會怎麼選擇呢?一好比喻菩薩僧,二漏比喻聲聞僧,三破比喻一闡提。再如,三個病人至醫所,一是易治,二難治,三不可治,醫生先給誰治病呢。易治比喻菩薩僧,難治比喻聲聞僧,不可治比喻一闡提。再如,大王有三種馬,一是受調教,又體強力壯;二是不受調教,體強力壯;三是不受調教,又老而無力。大王乘禦要選擇哪一種呢。受調教又體強力壯比喻菩薩僧,不受調教而體強力壯比喻聲聞僧,不受調教又老而無力比喻一闡提。再如,施主大施時,有三人來,一是貴族聰明持戒,二是中姓鈍根持戒,三是下姓鈍根毀戒。要先受施誰呢。聰明持戒比喻菩薩僧,鈍根持戒比喻聲聞僧,鈍根毀戒比喻一闡提。佛于現世中講菩薩大乘之法,對聲聞和一闡提不可能做到。但佛憐憫眾生,為眾生後世得到大乘佛法的種子。 

佛說,獅子殺大象時,要竭盡全力;殺兔子時,也要竭盡全力。佛為菩薩、聲聞、一闡提說法時,功用一樣。
一時,佛住王舍城,善星比丘在佛身邊為侍者。初夜佛為天帝釋說法,大意是弟子要尊重師,若休息時讓師先睡而弟子後眠。善星比丘聽到此語,認為佛要久坐,則影響他休息,從而心生惡念。當時,于王舍城夜晚嚇唬小孩說,你若哭外邊有鬼來了。這時,善星比丘也對佛說,有大鬼在禪堂,別去打坐了。佛對善星比丘說,癡人你不知道佛無所畏嗎!帝釋對佛說,這樣的人怎麼入佛法中。佛對帝釋說,這樣的人也有佛性,若懺悔後,依法修行也能證菩提。佛為善星比丘說法,可是他一點信受之心都沒有。
另外,一時佛入迦屍國城乞食,無量眾生都想見佛長的什麼樣,而善星比丘跟隨在後邊而毀滅佛。雖然不能讓佛法滅失掉,而讓眾生心裏有了不善心。
再有,於城中一酒作坊前,見一流浪漢蹲在地上吃酒糟。善星比丘見後說,世間若有阿羅漢,這個人一定是最好的。因為這個流浪漢說世間一切無因無果。佛對善星比丘說,癡人你沒聽過阿羅漢不飲酒、不害人、不欺狂、不盜、不淫。可這位流浪漢,殺害父母、吃酒糟,怎麼說是阿羅漢。這位流浪漢命終之後必墮阿鼻地獄,而阿羅漢已永斷三惡道。善星比丘說,人是可以變化的,我不相信這位流浪漢會墮地獄。佛對善星比丘說,癡人你沒聽過諸佛說話誠實,說一是一嗎!佛雖為說法,而絕沒有信受之心。 

還有,在此王舍城有一流浪漢名苦得,經常說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解脫,也無因無緣。善星比丘說,世間若有阿羅漢,這個人一定是最好的。佛對善星比丘說,癡人你難道沒看到這位苦得流浪漢不是阿羅漢嗎!而且他根本不瞭解阿羅漢道。善星比丘說,佛您怎麼還嫉妒阿羅漢呢。佛對善星比丘說,癡人你難道不明白佛怎麼會去嫉妒阿羅漢呢!而你心生邪見。你說這位苦得流浪漢是阿羅漢,他七日後要肚子痛而死,死後要生到一種吃了就吐那種餓鬼道中去,他的死屍要被他的同學安置在寒林中。這時,善星比丘跑到這位苦得流浪漢處,將佛所說告訴了他。並說你這幾天好好活著,讓佛說的不准。這位苦得流浪漢聽後,便六天不吃食物,第七天吃一點蜂蜜,喝一點冷水。然後,開始腹痛,最後死亡。他的幾個同學將屍體葬置寒林中,生到餓鬼中去。善星比丘聽到此事後,跑到寒林中見到苦得受身的餓鬼。對他說,大德您怎麼死啦!苦得餓鬼回答說,佛所說是實話,一點不差。可是,善星比丘回到佛身邊說,苦得命終已生三十三天。佛對善星比丘說,癡人你說他是阿羅漢,阿羅漢無有生處,哪里生得三十三天。當時,佛對善星比丘說真實法,而善星比丘外表聰明無比,內裏沒有智慧,不能信受佛法。雖然讀誦十二部經,只能依字解義;雖得四禪,不能深解一句一偈真實之義,被自己心裏的邪知邪見所障;又去親近惡友,退失四禪《楞嚴經》中五十蘊魔都是四禪天以下境界,為修行人必讀,但不能用此經衡量證果聖人。 

佛說善星比丘退失四禪後,生惡知邪見。有人會問四禪會退失嗎?說也簡單,就是心生邪見,被知見魔所困,停止打坐禪行;停止一段時間後,定力逐漸消失。一些高僧大德,臨終時都坐化,就是告訴我們,禪行道心一刻都不能離。善星比丘說,世界上根本無佛無法無涅槃,這些出家人也就是會看相,知道他人心裏所想。這時,佛對善星比丘說,佛所說法,開始至現在到以後,都是善法,語言巧妙,義理真實正確,沒有不正確的意思,能圓滿成就清淨梵行。善星比丘又說,我知道佛說法,而我真實的認為世間諸法無因無果。所以,我不相信佛所說法。佛所說這些事,現在善星比丘就在尼連河邊,離這裏很近,佛可以與大眾共同去問一問善星比丘是不是這樣。佛與童子菩薩等去見善星比丘。此時,善星比丘遙見佛來,即生惡邪之心,大地裂開,生身陷入地下而神識墮入阿鼻地獄。 

佛說,善星比丘雖入佛法無量寶庫,空無一法可得。原因是放逸和親近惡知識。善星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然後退失定力,十分可憐;諸弟子也生大憐憫心。可惜善星比丘有相隨佛的因緣,方便多聞佛法因緣;可惜不舍惡見而退失禪心定力。從往昔以來,佛觀察善星比丘少有善根,如一根頭髮。佛雖慈悲,百般救度,而業重惡生,自絕善根。眾生自己不修,就是佛在身邊也不能救度;眾生不放下自我知見,佛法妙音也無法進入心中。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怎麼預見到善星比丘要墮阿鼻地獄。 
佛說,善星比丘有很多眷屬,都認為他是阿羅漢,是得道果。佛要破除善星比丘惡邪之心的影響,讓善星比丘的眷屬明白,放逸和親近惡知識是要墮地獄的。所以,佛要預見還要明白的告訴大眾,善星比丘已墮阿鼻地獄。佛與善星比丘共住共行二十年,讓他在身邊是慈悲救度。否則,他若不在佛身邊,他不但自己造惡業,還要教無量眾生造作惡業。 

善星比丘以此因緣永斷善根,為一闡提。一闡提現在、未來善根永斷。現在墮地獄,無人救度;未來之世,依佛性因緣,才能得救度。佛性不分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佛性不斷絕。在世間,眾生把佛性稱為我性。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性如虛空,常而不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報控制,佛怎麼還說未來呢?一闡提沒有善法,那對同學、同師、父母、妻子、兒女、親族等都很友愛嗎?這種友愛是善行嗎?
佛說,佛性不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報控制,但眾生有過去身、現在身、未來身。眾生現在不見佛性,不可說沒有;眾生身雖無常,而佛性不變;眾生有因有果,佛性沒有因果而隨眾生因果。所以,說眾生聽聞此經,信受佛法,依法修行必得未來莊嚴清淨之身。
一闡提有親人親情,友人友愛。這種親情友愛是圍繞五欲之身進行的,造作身業、口業、意業。這種以因緣感召取得的業果,以五欲須求所感的業緣,相互以得到為目的的業力,想用煩惱之業解開煩惱的作業,都不是自性解脫的正業,都不是修世間善因,得出世間果的善行。雖眾生根性可以變化,而一闡提不相信因果而善根永斷。即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有神通,能知道一個人的根性,也一定知道善星比丘要斷善根,怎麼還讓他出家為僧呢? 佛說,善星其人若不出家為僧,應當繼承王位,權勢很大,其國人民要受他領導。那時,他將大肆破壞佛法,不但自己造惡,讓其人民也不得善行。所以,佛讓他出家修道。
他出家後,也能受持戒律,供養有德之人,修行從初禪至四禪,聽經聞法,講十二部佛經等。這些都是善因,善因生善法。雖然現在墮阿鼻地獄,無人救度,為一闡提,永斷善根。待未來世善因善法成熟時,還能出家修道,證得佛果。所以,聽經聞法不白聽,持戒修行不空過,善行善念必有善報。依此因緣,佛讓他出家修道。如果不讓他出家修道,於惡報中更無出期。如果不讓他出家修道,會有人認為佛不慈悲,沒有能力救度一切眾生。 

佛說,佛已經觀善星比丘能暫時修行善法,很快能斷一切善根,充滿不善心理。因為善星比丘不親近善友,不聽正法,不善思考,不如法行作,以此因緣,會將善轉變為不善。佛雖知現世如此,也知未來世,由於善力不消失,業力重報後,還會出家修道成道。是現世佛為他心裏種下了善行的種子。同時,三界眾生別無解脫之法,只有此一道解脫門可出離。如村僅有一泉井,全村人只有到這裏才能取水,只是有早來晚來之分而己。
這時,佛用手在地上抓一把土,問童子菩薩說,是佛手上土多還是十方世界的土多。
童子菩薩回答說,手上之土與十方世界之土不能比,相差太懸殊了。
佛又對童子菩薩說,有人能遠離三惡道,得健康的人身,生於值佛住世的國家,又能信佛修道,又能證道得解脫入涅槃,如手上土;而得三惡道身,生人中身體不健康,又生到聽聞不到佛法的地方,相信邪法,顛倒知見,修行邪道,不得解脫的人,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之土。
再有護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戒,不作五逆,不亂用僧物,不作一闡提,不斷善根等人,如手上土;而相反的人,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之土。
所以,信仰佛教在人類社會是少數人;依法持戒修行的又是少數人。不要看別人怎麼樣,只管自己信修的怎麼樣。有修為證悟後,再去弘法利生。弘法是充滿重重困難和魔障的,道力不堅是會毀道的。如小苗遭風暴,會顆粒無收。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肉身滅度後,有人說佛入涅槃,或說沒入涅槃;或說有我與無我;或說有中陰與無中陰;或說有退轉心與無退轉心;或說佛身是有為與無為;或說十二因緣法是有為與無為;或說心是有常與無常;或說受五欲樂能障聖道與不障聖道;或說出世法是欲界與三界;或說佈施只是思維上的善業;或說有五蘊與無五蘊;或說戒定慧是無為與有為。還有人說,人可以創造有形的物體,有的說不能;有的說既能又不能;或說人心裏有數法;或說世間諸法有五有六;或說出家人修行持戒就可以;或說在家人修行要具足優婆塞戒與不具足受;或說比丘犯四重戒後,這位犯戒比丘身上還有戒存在還是不存在;或說一至四果羅漢都得佛道與不得;或說佛性因為有眾生才有,離眾生就沒有;或說一闡提有佛性與無佛性;或說有十方佛與無十方佛。請佛能給予決定說。 

佛說,你所提出這些問題,不是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知道的。如果對有智慧人,佛不須再說。如果對無智慧的人,佛須反復說,仍然有聽不明白的。如一個事有十種說法,十種說法還是一個事一樣。佛說有無量義,也有無量名;根據說法物件不同,有廣說略說等。
佛畢竟涅槃不畢竟涅槃,世人不明白,可是有明白的。如此處山中有五萬三千名大仙,是過去迦葉佛時,聽受正法,親近諸佛,修諸功德。但沒有得正道果位。輾轉聽到佛要涅槃時,即生悔心,來到佛住處聽受正法,知色無常,因果無常,當時證羅漢果。再如,有大力士三十萬人,依仗年輕體力強壯,國王又給很多錢,非常驕傲。佛讓目犍連比丘說法五年,不能使之調伏。在三個月前,聽說佛入涅槃,要來娑羅雙樹林經由那裏,這些大力士為佛修路。佛走到這些大力士身邊說,你們這些童子在做什麼活。這些大力士聽了都很生氣說,我們是童子,你這出家人是大人了?佛說你們三十萬人,不能移動此石;我一人能輕舉如鴻毛。於是佛用腳掘出此石,眾力士的驕傲心立刻被降伏,於自己身生輕劣想。佛又將此石投向空中,又落入掌中,用一口氣一吹,石為粉塵。這些大力士見後,立刻懺悔不應生驕慢心,而虛心聽佛說法,皆發菩提心。再如,純陀是于迦葉佛時,因地修行發大誓願,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時,作最後供養,奉施飲食。所以,佛告涅槃純陀得知時,純陀就憶起願力。

再如,此王舍城中有一位五通仙,年一百二十歲,自稱是一切智人,生大驕慢。但已於過去無量佛所種諸善根,當得佛要入涅槃時,來此雙樹林聽法,對種種法生信敬心,得無漏而證果。再如,此王舍城有一善見太子,與提婆達多親近。提婆達多修煉五通,顯示神通讓善見太子生喜敬心。一日善見太子想觀天花,讓提婆達多上忉利天去取。結果遇天將守衛而不能取,不能複見太子,來到佛所。對佛說,將來佛入涅槃,將佛所教化大眾付囑於我,我為說種種法,讓他們老實聽話。佛對提婆達多說,癡人妄想,佛的弟子舍利弗聰明大智,世人信伏,佛都不能把大眾付囑,何況你這癡人食唾人呢。提婆達多倍生惡心說,不把大眾付囑於我,不久把你們佛教徒眾消滅。這麼說時,大地震動,狂風大作。提婆達多見此惡象說,我此身若墮入阿鼻地獄,我一定要報復今天的大怨氣。提婆達多離去見善見太子。善見太子問提婆達多臉色怎麼那麼難看,提婆達多說,有人罵你這位太子,我才氣成這樣。善見太子問,國人為什麼罵我呀!提婆達多說,你外號為未生怨。當你未出生時,相師說你生後必殺其父。所以,得此別名。你母親知道此事後,將甫出生的你從城樓上拋於地,壞你一指。因此,國人又稱你為壞小子。我聽了能不生氣嗎!善見太子問一位大臣,大臣也這麼說。善見太子便與大臣一起發動政變,將父王囚禁。其母前來想看一看他父王,善見太子拔刀想砍其母,被耆婆說服,罪不及女人,何況是你母親。善見太子不給父王水與食物,七日後餓死。善見太子見父王死後方生悔心。耆婆對善見太子說,你的業非常重,一是殺父,二是殺一果羅漢。你父王信佛,依法修行,已證一果羅漢果位。善見太子聽說佛將入涅槃,來佛所髮露罪業,聽佛說種種法。以前雖無善根,今日得到信根。要說畢竟涅槃與否,實義菩薩知佛常住,沒有變化;而假名菩薩聽到佛入涅槃,都生退心,認為佛無常不住。 有我與無我。

佛說,一切眾生身死之後,作善作惡都不見報應。而善惡果報,自作自受,絲毫不差。如我釋迦牟尼往昔作一國王,舍王位出家修道。因善行得四天王,忉利天王等無量世。所以,佛說一定有我,即性也。有一位比丘向佛請法說,什麼是我,誰是我,什麼因緣才有我?佛對比丘說,現有身體不是我,身體也不是我常久的住所。有身有五蘊,離此身又有五蘊身。要是方便說,時間是我,業是我,愛是我。眾生因時間,業愛之因緣為我身。要是實相說,有形的身體不是我,我中沒有有形身體,有形與有想中都沒有我,而三界之我又存在於有形有想之中。一切外道之人為五蘊是我,離五蘊無我。
有中陰與無中陰。佛說,一父二母三中陰,和合得受身;受身都是往業。所以,作五逆罪的人,舍肉身後,中陰身直入阿鼻地獄。作惡比丘舍肉身,中陰身直入阿鼻地獄。佛為外道說法時說,若有中陰,則有六道輪回;無色界眾生沒有中陰,於有想與沒有想之間受無形體之身,不稱為中陰而還是沒有離開中陰。一些人不理解實義,才有的說有中陰,有的說無中陰。 

有退與無退。佛說,有五種情況引發比丘修道的退轉心。一是樂於多事,二是樂說世事,三是樂於睡眠,四是樂於親近在家人,五是樂於多遊。以此五種因緣,讓比丘產生退轉心。阿羅漢人能離內因緣,但不能離外因緣。受外部一些人的影響,對菩薩苦行生煩惱,而退菩提心。有一位比丘,六次來到人道出家修行,六次退失道心;第七次來人道出家修行,恐失道心,要用刀自殺。佛為講法證阿羅漢果。佛針對這位證阿羅漢的比丘說,有六種退失道心的阿羅漢。眾生不善思維,不解其意。而證得阿羅漢,已斷三界煩惱,不再受生,哪有退道之心。 

佛身有為與無為。佛說,佛身有二種,一是生身,二是法身。生身是方便示現之身,也要隨順世間有生老病死。有些比丘不明白真相,說佛身是有為法。法身是常樂我淨,沒有生老病死世間相。有些比丘不明白真相,說佛身是無為法。佛身是示現有為而實無為。
十二因緣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佛說,十二因緣是眾生生滅法則;而佛性常住,不從十二因緣而生,只是眾生佛性隨眾生十二因緣生滅。似是有為實無為,有為是眾生,無為是佛性。
心有常與無常。佛說,一切眾生善惡作業,命終時,純善業之人,心即上行生天;純惡業之人,心即下行入地獄。眾生有形體就是無常,得見我性為有常。即是心隨業轉為無常;明心見性為有常。
五欲樂障聖道與不障聖道。佛說,在家人修道,不舍財寶、妻子、眷屬等不淨之物,而修行于正道,得于正道。證道後也不舍離五欲,是示現五欲。即“世有男女雙修行,前世有願今世中,示現欲愛離欲愛,不染污泥蓮花性。迷人不識真面容,求道男女欲愛中,墮落魑魅魔羅綱,勸君猛醒過來人。”佛又對在家人說,在家人不離五欲是不能證得正道的。依文解義很難理解。真相是,修行證道不分在家出家;不離五欲樂不能證道;證道示現五欲為度眾生。
出世間法是欲界與三界。佛說,遠離煩惱,沒有證得解脫,等於在欲界修行世間第一法。即身在欲界世間,心修出世間法,雖然沒有得解脫,未來世也一定得解脫,這樣是世間最好的修行。而有些比丘不理解真相,有的說第一法是欲界,有的說是四加行的第一法,有的說是色界第一法,有的說是無色界第一法。妄猜聖義最可怕,老實修行莫問他。船到橋頭自然直,有證有悟再說話。
佈施是不是思維上的善業。佛說,施者有四種,一是施主信因、信果、信施,受者不信。二是受者信因、信果、信施,施主不信。三是施主、受者都信。四是施主、受者都不信。四種施中有三種為淨施,一種為不淨施。淨施落入無為功德,不淨施落入有為福田。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怎麼佈施還不是一想嗎!把一想落入思維善業。另外,佈施有五種方式,一是施財物;二是施身力;三是施安穩;四是施身命;五是施正語。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這五種佈施是五蘊善業,把佈施方式誤為五蘊思維善業。
或說有五蘊與無五蘊。佛說涅槃即是遠離煩惱,煩惱永滅。滅無遺餘,即無所有,無有盡滅。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涅槃就是沒有,沒有就是無為。把涅槃的常樂我淨誤為五蘊或無五蘊。
戒定慧是有為與無為。佛說,比丘護持禁戒,若與人與事生噁心,要知道是失比丘戒。戒是遮止惡法,若不作惡,是名持戒。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心裏高興信仰佛法,才精進去修是定,這樣作是智慧。把持戒修行,禪行得定,定中生智慧,誤為是有為法與無為法。 

佛說,十二因緣中,色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等。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色是有形物體,人可以創造或不可以創造等。把因緣誤為色緣。把十二因緣誤為有心數法。
佛說,有時說一有,有時說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有眾生。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佛有時說五道眾生,有時說六道眾生。說五道眾生,不把修羅算一道,因為各道中都有修羅。說六道是五道中的修羅單列出來;有天修羅、人修羅、畜牲修羅等。但佛經中所說修羅是說天修羅,有天福無天德的修羅。佛說二十五有,是把六道眾生有具體化;在二十五有,人天為二十一有,三惡道與修羅為四有,讓眾生知道三界還是善人多,惡人少。
佛說,有一優婆塞向佛請法說,什麼樣的人為一分優婆塞?佛對這位優婆塞說,要是有人受三皈,僅受一戒為一分優婆塞。有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優婆塞戒可以具足受或可以不具足受,把個性誤為普遍性。另外,有一比丘向佛請法說,我教在家人一日、一夜、一時、一念守戒,這樣的守戒為守戒嗎?佛對這位比丘說,這只能是善,不是守戒。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守八戒必須八戒都能受持,才能得戒。把受戒、守戒、持戒的順序顛倒;同時,八戒也不是具足的優婆塞戒。 


佛說,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不能再稱為比丘,是破戒比丘,失去比丘的資格。
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以後,失去比丘戒。失去比丘的資格與失去比丘戒是兩回事。現今時代,有的比丘受戒後犯四重戒中的一戒,過幾年再到戒場二次受戒。認為這樣就可以不受法服,恢復了比丘戒或等於沒犯戒。實際讀誦此經後,應該明白怎麼做如法,而不是二次受戒。
佛說,如果有佛說,如果有比丘犯四重戒為汙道。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比丘若犯四重戒以後,所受戒律不失。汙道與戒律失與不失是兩回事。
佛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能為眾生作大寂靜,永斷苦惱的束縛,除掉諸苦和苦因,讓眾生得到一有涅槃。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一至四果羅漢都證得了佛道。把涅槃與大涅槃混為一談。
佛說,一果羅漢七返往來便入涅槃;二果羅漢一受人天便入涅槃;三果羅漢有初證四果羅漢,或于證四果羅漢中間,或證四果羅漢最高境界和現在與未來入涅槃的五種情況;四果羅漢有現在與未來入涅槃二種情況。即若在天上,現在斷煩惱可入涅槃;若在人中,雖斷煩惱,也為未來入涅槃。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一至四果羅漢不用發菩提心也能成佛道。這是典型的斷章取義。
佛說,佛性有六事,一常、二實、三真、四善、五淨、六可見。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眾生佛性可以離眾生有,佛性與眾生可以分離而又各自獨立存在。這麼說的意思是,佛不是度眾生,而是度佛性。而實際是,只有眾生自度佛性,才能有佛度眾生。雖然佛性如虛空,眾生卻都各個有;雖然佛性如金剛寶珠,眾生卻不能離佛性。
佛說,一闡提都有佛性,這樣的眾生卻沒有善法;但是,佛性是善。有的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眾生即是佛性,若離開眾生,誰也成不了佛道。把佛與菩薩的慈悲喜舍抹煞掉,眾生不用報佛恩,是佛與菩薩有求于眾生;最後,把眾生留在三惡道。而不知佛國土有你不多,無你不少。
佛說,佛性不離眾生五蘊,眾生五蘊又不是佛性。一世界中,不會有兩尊佛出世。從地獄至非想非非想處天都是這樣。有人不能理解佛意,認為無十方佛;只有十方有佛性的眾生。這是變相說根本沒有佛,只有眾生。
佛說,這樣的爭論,只有在佛的境界上才能徹底說明白。就是有疑心的人聽了以後,也能消除無量煩惱。何況是能決定淨信受持的人,會有無量功德。但是,以文解義、不明實相的人,還是執著這樣的爭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