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見佛性有兩種見,一為眼見,二為聞見。
眼見是諸佛功德圓滿,慧眼具足,為一切覺,見佛性如觀掌中果。所以,為明瞭見。而菩薩有一念無明未破,慧眼功德不具足。所以,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聞見是聽佛說或見經說,聽了不能相信不為聞見。一切眾生至九地菩薩都聞見佛性,不得眼見佛性。十地菩薩才有慧眼功德眼見佛性,雖不明了,也知十分之八九。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獅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一】
佛說,誰還懷疑有佛無佛,有法無法,有僧無僧,有無因果等,現在都可問。
這時,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慈悲,我想問一些問題。
佛說,你先等一等,待我向大會介紹一下這位獅子吼菩薩。你們應當對這位獅子吼菩薩深生恭敬,尊重供養。因為,這位菩薩已于過去諸佛所深重善根,福德成就。所以今天欲獅子吼。獅子吼發聲如雷震,有十一種作用。一為欲壞其他動物;二為欲試身力;三為欲讓住處清淨;四為諸子知住處;五為群獸害怕;六為熟睡方覺醒;七為諸獸不敢放逸;八為諸獸前來依附;九為欲調大象;十為教諸子女休息;十一為欲莊嚴同類。佛正覺智慧如獅子吼,能摧破魔障,為邪見之人作皈依處,安撫害怕生死眾生,覺悟沉迷眾生,讓行惡之人醒悟,破外道六師的驕慢心,讓聲聞緣覺之人發菩提心,讓菩薩生大力心等。
獅子吼,可以理解為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常住,無有變易。聲聞緣覺不能作獅子吼,菩薩能獅子吼。
這時,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佛性,怎麼又稱為常樂我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怎麼看不見?菩薩為什麼看不清楚佛性,而佛能了了見?
佛說,能這樣請法,一是有智慧之人,二是有福德之人。若菩薩能智慧、福德莊嚴,就覺知佛性。
智慧莊嚴是一地至十地菩薩所證;
福德莊嚴是在世間修六度萬行所得。智慧莊嚴是諸佛菩薩;福德莊嚴是聲聞緣覺和新發意菩薩。福德莊嚴在世間有為、有漏、有報、有礙,不常久;智慧莊嚴無為、無漏、無報、無礙,常住。
菩薩若無智慧福德,就不能知智慧福德是一又是二;菩薩若有智慧福德,就能理解並知道智慧和福德既是二,又是一。

佛說,佛性為出世間智慧,也為無我中道。中道有三種行,一是定樂行,二是定苦行,三是苦樂行。定樂行是菩薩憐憫眾生,雖處阿鼻地獄而身如三禪樂。定苦行是凡夫行於生死。苦樂行是聲聞緣覺有苦有樂。
佛說,佛性為諸佛中道種子。道分下上中三種道,下道是梵天無常,誤為有常;上道是佛法僧三寶是常,誤為無常;中道是出世間智慧,見無常是無常,見常是常。
佛說,生死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無明感召,二是愛習牽引。兩個方面中間有生老病死苦。中道是既不著兩邊,又無兩邊,既是中間又無中間;能破兩邊的無明與愛習,又能破中間的生老病死苦。眾生不覺中道,不知佛性,所以無常樂我淨。
佛說,能觀十二因緣的智慧,是菩提種子,為佛性。能觀十二因緣的因中因、果中果的智慧,實際是把業力感召到這個世界的程式秘密告訴了眾生,也是把因果迴圈的規律程式化。這種智慧只有出世間才能證得,只有證得出世間智慧的佛,才能表述給眾生。包括佛所說諸法,都是眾生逃離三界火宅的方法,而眾生愚迷不知,聲聞緣覺少智不覺。唯諸菩薩明瞭此意,在世間實修實戒,實證實悟,給眾生作示範。可是,眾生還笑這樣的人傻,這樣的人愚,太可笑了。真所謂“愚見智人傻掉牙,智人面傻心不傻,愚人心傻面不傻,聖人裝瘋又賣傻。”

佛說,修善生天,行惡墮地獄。眾生皆有佛性,修行一定能成佛,只是修與不修而已。所以,佛於此經而說偈語----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這裏的有分三種,一是未來有,二是現在有,三是過去有。未來有是一切眾生未來世能見佛性證菩提;現在有是一切眾生現在都有無法解決的煩惱,今無清淨心;過去有是過去世有煩惱已斷,現在得見佛性。所以,佛說一闡提有佛性而無善法;凡夫有佛性而不行善法;聲聞緣覺自行善法而不覺他人也行善法,得入涅槃而不見佛性;菩薩行人有出世間的智慧行世間法,用出世間的智慧說世間法,示範給眾生只有行世間法,從禪定入手至菩薩種種三昧,一個臺階又一個臺階地證得出世間智慧,把自己的佛性解脫出來,又帶領眾生從三界中把佛性解脫出來。
這時,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一切眾生不能見到。

佛說,一切凡夫雖有佛性而不得見,但不能說無佛性。眾生不修善法,連心都找不到,又上哪里去找性。從入胎開始迷,到生老病死迷,死後又被業迷,轉入輪回迷。所以心不明,無智慧,上哪里去見佛性。在世間吾心是佛,是心作佛祖等;而出世間才醒悟,是性作佛祖,吾性即佛性,佛性即佛。世間為方便說,出世間為究竟說。

這時,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要圓滿成就哪些法才能得見佛性。佛都圓滿成就哪些法才了了見佛性。
佛說,菩薩要圓滿成就十法,才能見佛性,但不明了。十法為,一是少欲,二是知足,三是寂靜,四是精進,五是正念,六是正定,七是正慧,八是解脫,九是讚歎解脫,十是以大涅槃教化眾生。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少欲、知足兩者有什麼區別。
佛說,少欲是不求不取,少有所欲。知足是得少心不悔恨,為法事心不愁惱。欲有三種,一是惡欲,二是大欲,三是欲欲。
惡欲是有的比丘心生貪欲,想統領一切大眾,眾生誰都不能超過我,四眾弟子都必須供養恭敬讚歎我,一切人等都必須信受我說的話,國王、大臣、長者等也要恭敬我,我的衣食住行藥品都必須是上等最好的,也為生死欲。
大欲是,有的比丘生於貪心,讓大家都知道我是佛,我是菩薩,我是羅漢等,實未證謂證,名為說法,實為利養。
欲欲是,有的比丘貪欲自在利養,不求解脫,只求生梵天、自在天、魔天等。
若不被三種欲所害為少欲,若不貪三界之愛為少欲,若不求未來所欲為少欲,不求恭敬為少欲;得而不著是知足,得而不積是知足。這是凡夫的少欲知足。而聖人的少欲是一果羅漢,知足是辟支佛,少欲知足是阿羅漢,不少欲不知足是菩薩。菩薩修持此經和大乘經典不少欲,菩薩欲見佛性不知足。

若修行少欲知足的人,要先修寂靜,一是心靜,二是身靜。身寂靜的人,身不造作殺盜淫三種惡業;心寂靜的人,身心都不造作殺盜淫三種惡業。身寂靜的人,身日夜禪行於法喜之中,沒有時間與四眾弟子閒談或參與四眾弟子所作的事業;心寂靜的人,心行佛法而不起一念貪欲、恚癡等煩惱念。但有的比丘,或身雖寂靜心不寂靜,或心雖寂靜身不寂靜,或身心都不寂靜。
身寂靜心不寂靜的人表現為,身坐禪於靜處,遠離四眾人等,心裏卻想貪欲、恚癡等事。
心寂靜身不寂靜的人表現為,心無貪嗔癡之念,身卻整日和四眾弟子國王大臣等在一起。
身心都寂靜的人表現為,身於坐禪清修,心清淨於無染,順逆二境不知喜怒之念。
身心都不寂靜的人表現為,身不坐禪,口不說正法,意念邪見;身口意在是是非非之中忙碌。另外,凡夫身口意於財色名食睡的貪欲業中;一闡提身口意於破戒、謗法、作五逆罪中。


佛說,身口意業清淨的人,遠離一切諸不善業,修于一切諸善業,是勤行精進。心念佛、法、僧、戒、施、天六處的人,是行正念。有正念之人,必得三昧,是為正定。有正定的人,觀諸法如虛空,是為正慧。有正慧的人,遠離一切煩惱,是為解脫。得解脫的人,為眾生說解脫法,是解脫永恆不變。解脫就是無上大般涅槃樂。
得解脫的人,是諸煩惱火滅;又是房宅能擋煩惱風雨;又是於一切煩惱無所畏;又是洲渚(島嶼),四大暴流,不能漂起;一是欲暴,即欲望暴流;二是有暴,即色有暴流;三是見暴,即能看見的煩惱暴流;四是無明暴,即看不見的煩惱暴流;又是得一切畢竟樂。
佛說,出家之人若有四種病,不能證得果位。一為衣欲,二為食欲,三為臥具欲,四為有欲。此是出家人的四大惡欲,需要四種辦法對治。頭陀行中的糞掃衣能治為衣惡欲;乞食能治為食惡欲;山林樹下能治為臥具惡欲;身心寂靜能治為有惡欲。能用此四種對治方法去掉四惡欲的人,是聖行之人,為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的人為寂靜,有四種樂,一是出家樂,二是寂靜樂,三是永滅樂,四是畢竟樂。證寂靜四樂的人,得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慧、正解脫。

少欲為喜歡清淨修行,遠離世間俗事;知足為既已出家,不生悔心;在空閒處修行,遠離鬧市為寂靜。在空寂處精勤修行必證道果為精進;親近修行此經為正念;隨順天行為正定;定住正定必有正知正見為正慧。正見知的人,能遠離煩惱束縛是解脫。
佛說,若有比丘住空寂處,端坐不臥,或在樹下、墳地、草地而坐,乞食或坐食,只有三衣為少欲;
做過的事已經過去,心不生悔,為知足;
修空三昧為寂靜。
證道果發菩提心為精進,
心想佛常住無有變易為正念,
修解脫為正定,
得智無礙為正慧,
遠離有為和六根諸漏為解脫,
遠離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十相為大涅槃。

佛說,破惡欲的人為少欲;雖煩惱沒有破盡,但佛怎麼修行我就怎麼修行為知足。這樣做的人,是得正念正定的直接因緣;自己喜歡這樣做,又得到師與同修的讚歎,圓滿少欲知足,得近於大涅槃門。得樂為寂靜,持戒為精進,有慚愧為正念,不見心相為正定,不求諸法性相因緣為正慧,斷煩惱為解脫。
佛說,見佛性有兩種見,一為眼見,二為聞見。眼見是諸佛功德圓滿,慧眼具足,為一切覺,見佛性如觀掌中果。所以,為明瞭見。而菩薩有一念無明未破,慧眼功德不具足。所以,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聞見是聽佛說或見經說,聽了不能相信不為聞見。一切眾生至九地菩薩都聞見佛性,不得眼見佛性。十地菩薩才有慧眼功德眼見佛性,雖不明了,也知十分之八九。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獅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二】
佛說,如果有人想見佛,應該修行佛說十二部經,並受持解說等。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一切眾生無法得知佛的心相,怎麼能見得到呢?
佛說,一切眾生想見佛有兩個因緣。一是眼見,二是聞見。
在世間,若有人能見佛身所行善業,等於眼見佛;若有人能見佛所有口德善業,等於眼見佛;若有人見一切眾生容貌無法與佛像相比,等於眼見佛;若有人聽佛音聲微妙殊勝於一切眾生,等於眼見佛;若有人能見佛作神通,等於眼見佛;若有人能見佛以他心通觀眾生,等於聞見佛。因為佛是為眾生示現身,為眾生而說法。若值佛住世,有緣可見佛;佛入般涅槃後,讀誦、受持、解說佛說十二部經,等於見到佛。同時,眾生雖身口意有惡業,見到佛像、佛經後不要生嗔恨心,才等於見聞到佛。這是眼見、聞見佛的第一種因緣。
第二種因緣,值佛住世。見菩薩降生、舍太子位出家、參訪外道仙人受無想定和有想非無想定後說不是正法、苦行六年、證菩提成道、說法等。

這時,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有四種人怎麼才能知道他們的心行。一是有人行的很好而心不正不實;二是有人心很好而行不正不實;三是有人心很好行也正也實;四是有人心也不好,行也不正不實。
佛說,一是當與共住知,二是當與久處知,三是當與智慧知,四是當以觀察知。知的目的是觀與持戒還是破戒。然後親近持戒,遠離破戒。持戒有究竟持和不究竟持兩種。
受持禁戒,有兩個因緣,一是人持戒,二是眾生不為利養持戒。佛持戒無有因緣,所以為究竟戒。菩薩若被惡人傷害,保持心平氣和為成就菩提的畢竟持戒,即究竟持戒。

如在過去,有一隻鴿子被獵師追逐,驚慌害怕,落在舍利弗的身影裏還是驚惶萬分,而來到佛的身影裏,身心立刻安穩,惶恐即除。要知道佛畢竟持戒,身影都有這麼大的威力。不究竟持戒連聲聞緣覺的果位都不能證得,更不用說成佛了。我們雖不能得究竟戒,但必須持究竟戒;學佛首先要學佛持戒,然後才能修定得智慧。
受持禁戒,又有兩個因緣。一為利養,二為正法。
為利養持戒,不得見佛性,不能證菩提;雖聽聞到經上說有佛性和念佛的名號,等於白聽白念,只種善根。
為正法持戒,要知道不僅能見佛性還能證菩提,既是眼見又是聞見。

受持禁戒,又有兩個因緣。一是根深難拔,二是根淺易動。能禪行修定入空、無相、無願三昧的為根深難拔。不能禪行修定,只求善業福報的為根淺易動。
受持禁戒,又有兩個因緣。一為自身,二為眾生。
為自身持戒落入善業福報;
為眾生持戒能見佛性,還能證菩提。

持戒的人有兩種,一是性自能持,二是須他教勒。若受戒以後,雖經無量世,始終沒有忘記;但生值惡國,遇惡知識,遇惡時惡世都是邪惡之法,可是邪念邪見都被不忘失之戒同時止住,此時又無受戒之法,而又保持當初受戒時那樣的持戒修行,為性自能持。若因師僧得戒,雖得戒還需要師僧教導才能持戒為須他教勒。

持戒的人又有兩種,一是聲聞戒,二是菩薩戒。因為法會上沒有沙彌,只有比丘,所以沒說沙彌戒,但是有沙彌戒。從發菩提心至證菩提階段所持是菩薩戒。從修白骨觀至證得阿羅漢階段所持是聲聞戒。修白骨觀是靜坐觀想,是禪行的初級階段,靜坐禪行是諸法門的修行基礎。

而現在有的四眾弟子,靜坐禪行不要了,見誰靜坐禪行就攻擊是外道。一本經書,一句四字洪名,受了聲聞戒就是羅漢了,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了,就等著往生極樂世界了。我勸這樣的人,別做夢了,醒醒吧!先替自己負一點責任吧!同時,才能替眾生負責任。我知道這麼說會有很多人不高興,但是當這些人證道後,回顧因緣時,會知道今天所講沒有誤你。要知道持聲聞戒修行的人,不能見佛性,證菩提;而受持菩薩戒而修行的人才能見佛性,證菩提。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是怎樣的因緣才能受持禁戒?
佛說,因緣持戒為心不悔,心不悔為受樂,受樂為遠離,遠離為安穩,安穩為禪定,禪定為實知實見,實知實見為生死過患,知生死過患為心不貪,心不貪為得解脫,得解脫為得無上大涅槃,得大涅槃為得常樂我淨,常樂我淨為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為見佛性。所以,菩薩性自能持究竟淨戒。持戒比丘雖不發願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乃至見佛性,不生不滅,自然而得,是法性自然。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持戒修行可得涅槃,可示現肉身涅槃如燈滅,怎麼得常樂我淨的呢?
佛說,受持禁戒因緣是信受正法,能信受正法是親近善友,能親近善友是有信佛之心,能有信心是聽法後理解;聽法與信心兩者互為因果。涅槃無因,涅槃之體是果。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涅槃無因,果是怎麼來的呢?
佛說,涅槃之體畢竟無因,因為一切諸法無我,而涅槃真實有我,涅槃之體是佛性。如珍珠上有一層灰塵,用水與布抹去灰塵,只是恢復珍珠原貌。而珍珠不是因為水與布抹去灰塵才有的,不是珍珠生成之因。珍珠比喻佛性;水與布比喻身心與佛法;灰塵比喻無明;抹去比喻修持證得的智慧;恢復珍珠原貌比喻得涅槃之體,所以涅槃無因。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見佛以及見佛性是什麼意思。
佛說,佛身有兩種,一是常,二是無常。無常之身,為度一切眾生方便示現之身,是看得見摸得著之身。佛常身為解脫之身,有的人能見到,有的人見不到。諸佛菩薩能見到,一切眾生不能眼見,只能聽聞見。眾生眼見的是佛的色相,不能見到的沒有色相,為解脫相。
佛性也分有色與無色兩種,
有色為佛示現證得菩提,
無色為凡夫不得見,十地菩薩見而不明了。
佛性如金礦石,金礦石必定有金,但需開採、運輸、冶煉等,才能得見黃金。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求佛性只能向內求不能向外求呢?
佛說,眾生佛性自不見有,外不見無;栓不住,抓不著。但又如礦石之金,確實又有。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還需要正因和緣因呢?
佛說,正因是身有佛性。緣因是相信有佛性,依法持戒修行,才能得見佛性。
只有正因,沒有緣因,眾生還是眾生,不能見佛性。有緣因無正因,久修無果,等於虛無,還有什麼佛法僧可談。一切諸法因緣而生,又以因緣而滅。所以,見佛性必須是二者合而為一,才得成佛。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世人說,我是由八部分組成,即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識、第八識。那怎麼去掉這八識見到佛性呢?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但不是有佛性之身都是佛身。色相不能見佛性,見佛性需要智慧之性。智慧來源修戒定增長的無量的功德。不是自心想有就有,也不是別人讓你有就有。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若沒有諸佛所說法,怎麼得知眾生有佛性呢?
佛說,世間回答所問有三種情況。
一是轉答,如怎麼持戒,在不明白戒相的情況下,只要照著做就行。
二是默然答,如有人問自己,佛性在哪里,不回答就是回答。
三是疑答,如一小孩問媽媽,我是哪里來的?媽媽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現在告諸眾生皆有佛性,怎麼修學屬於轉答,只要你照著做就行;不能把佛性拿給你看,等你修行成道後,自然就知道。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過去已滅,未來未到,怎麼說等你長大後才知道呢?另外,世間人如沒有兒女,就說沒有兒女;而當下眾生見不到佛性,怎麼說眾生皆有佛性呢?
佛說,如世人種油菜籽,有人問在幹什麼呢?回答是將來要吃油。等油菜豐收取籽榨油,是此言不虛。按著這個道理,說未來有,是真實的。再如一人罵國王,數年後國王才知道有人罵過他,下令將其抓來拷問;罵人者說,那是過去的事兒了,我現在沒有罵啊!國王說,你過去罵過我,我今天還在世呀!下令將罵國王者殺掉。按著這個道理,能說沒有過去嗎。另外,如到陶瓷廠買瓷瓶,可廠裏只有泥而無有瓷瓶,人能說該廠自稱陶瓷廠是妄語嗎!按照這個道理,佛說眾生皆有佛性是虛妄嗎!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一切眾生不知自有佛性,怎麼得證菩提。就因為眾生皆有佛性這個正因就能證得菩提嗎?
佛說,眾生色身、色目障其思維心,有些看不見的物質,可借助於外力見到,如今天的顯微鏡觀細菌。而佛性無色無相,借助外力無法見到,只能通過修持,除掉各類煩惱障礙,使佛性自我顯現出來。只有這個正因才說得證菩提。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要有正因,還要有了因才能見佛性,對嗎?如樹長在地上由細變粗一樣。
佛說,佛性本有,不須了因;若本無佛性,了因何了。如火燒木,木先生長而後燒,因木有火性。按照這個道理,一切法本有生滅,而佛性沒有生滅。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不讓他一出生就知有佛性呢?
佛說,眾生由無明業牽無此因緣。眾生“業緣感召萬千像,一體同悲人不詳。”即眾生業緣不同,佛性相同。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以業緣而生,不以佛性;怎麼菩薩以業緣能成佛,而眾生皆有佛性卻還有一闡提,還有落入三惡道的呢?一闡提的無有因果的斷滅想是怎麼產生的呢?菩提以什麼法因緣趣向佛道?眾生的佛性是不是本來沒有,因發菩提心而後才有的呢?
佛說,眾生之心不是佛性,佛性有常而心無常。一闡提心無常而斷善根墮入三惡道。所以,菩提心不是佛性。
眾生無始劫來,自造無量無邊惡因緣,雖有佛性,如珍珠落入污泥之中。菩薩也有佛性,如珍珠已出污泥,光澤閃閃,成為寶用。所以,菩薩大慈大悲,廣行善業而無惡業因緣,以諸功德因緣和合得見佛性,成於佛道。
眾生不見佛性,是眾生不願見佛性,如水順流而下,難以返回源頭一樣;不聽聞佛法,不持戒修行,不發菩提心,難破壞諸因緣和合,佛性隨和合流轉。

僧為和合相,和合有兩種。一是世間和合,二為出世間和合。世間和合為聲聞僧;出世間和合為菩薩僧。世間僧無常而佛性有常;出世間僧僧常佛性也常。世間和合為十二因緣,出世間和合為諸佛。
眾生皆有佛性,修持佛法有退、有不退二種。退轉的人有十三種情況,一是心不信;二是不作心;三是疑心;四是吝惜身財;五是於涅槃中生大怖畏(為什麼讓眾生永滅呢);六是心不堪忍,受不了清規戒律;七是心不調柔,不能忍辱;八是愁惱;九是不樂;十是放逸;十一是自輕己身;十二是不能控制自己心中煩惱;十三是不喜歡佛法。還有六種情況可壞所發菩提之心。
一是吝法,知而不說;二是于眾生起不善心;三是親近惡友;四是不勤精進;五是自大驕慢;六是營務世業。還有的聲聞一聽菩薩要三大阿僧祇劫苦行才能成就,害怕苦行便生退心。還有五種情況退菩提心,
一是喜歡外道出家,戒律輕少;
二是不修大慈大悲,眾生與己無關;
三是好求法師過罪,自己一步笑百步;
四是常樂處在生死,知有煩惱,不舍煩惱;
五是不喜歡受持解說佛說十二部經。

還有二種情況退菩提心,一是貪著五欲樂;二是不能恭敬三寶。不退轉的人,一是自覺修行;二是常發菩提心;三是回向功德;四是親近善友;五是常聞深法;六是不貪五欲之樂;七是遇苦難磨練心志;八是見同修生歡喜心;九是護持善根;十是對眾生的打殺等生大慈心;十一是深自喜慶,今生聽聞法音,又為我增善因緣;十二是發願不遭惡主,不屬惡王,不生惡果等;十三是多有財富;十四是不生驕慢;十五是常受持十二部經典;十六是讓眾生在我這裏不生噁心;十七是願作心師,不師於心;十八是身口意業不與惡交;十九是能施一切眾生安樂;二十是身戒心慧不動如山;二十一是受持正法,不惜身命財;二十二是不為福業正命自活;二十三是心無邪曲;二十四是受恩常念,小恩大報;二十五是善知
世中所有事藝;二十六是善解眾生方俗之言;二十七是心不懈怠;二十八是話常柔軟,口不宣惡;二十九是能讓人和合;三十是願世間衣食豐足,無疫病之事;三十一是眾生財富自在;三十二是無世間刀兵之劫;三十三是恭敬父母師長;三十四是對怨僧生大慈心;三十五是常樂修行;三十六是不于聲聞緣覺心知足;三十七是不修外道,破除邪見;三十八是得法自在,心自在;三十九是見有為法之過;四十是為度眾生苦行心不生悔;四十一是常生歡喜,不生妒心;四十二樂供三寶;四十三是受戒持佛戒;四十四是懺悔業障;四十五是不作諸惡;四十六是能明瞭佛性;四十七是善能護持無上正法;四十八是圓滿六度萬行。
佛說,菩提道中無有退悔,無始劫來不見菩薩有退悔。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為什麼不退轉道心?
佛說,菩薩憐憫一切眾生,修行佛的三十二相因緣,得不退菩提之心。三十二相是功德所成就。
修行人一旦證得果位後,道心堅固;若發菩提心,往生極樂世界的期限就確定了。往生到極樂世界邊地品的新發意菩薩所享天福,三界天福所不能比,何況一地以上的菩薩。所謂菩薩的苦行,在世間是化身菩薩所行,心裏無苦的境界,身體有極樂世界的待遇。另外,苦行是相對極樂世界而言是苦,與眾生相比是樂,與三界天人相比還是樂。一些人不明真相,心裏喜歡得到菩薩的救度;又怕苦行不願發菩提心去作菩薩,是無智慧的表現。
菩薩行人與凡夫在境界上是不同的。
一是菩薩行人對待財物看的非常淡,不義之財不會取,認為是有業報;同時,接受供養都是擔業;在供養三寶時,同時種悲田。
二是在持戒上,認為戒不是約束人身口意的,而是人就應該是這樣,主動自覺喜歡去這麼做。
三是在忍辱上,受人欺辱、詆毀、謾駡等,心裏感激是大善知識,幫助我去掉了業力、助長了道力、增加了慧力;世界上再也沒有這樣的人會付出墮地獄的代價來幫助我。
四是在精進上,世界珍貴的是時間,多一分一秒的修行時間最幸福快樂;同時,什麼髒活、累活主動去做好。有人認為勞作是懲罰或受苦;在菩薩行人這裏恰好相反,他認為是眾生恩賜給我積功累德的良機。
五是在禪定上,定中充滿法喜,定中充滿智慧,心裏認為沒有禪定就等於沒有修行,不能靜坐行於禪味中,就失去修行人的意義。
六是在般若上,笑天下可笑之人,如驢牽磨;容天下難容之事,如溪水秋風。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獅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三】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一切諸法有兩種因,一是正因,二是緣因,而眾生五蘊生滅,與二因是什麼關係?怎樣解開五蘊對二因的束縛?
佛說,眾生所修善惡業,只是早與遲的事。眾生的五蘊也是這樣,此滅彼生,燈明暗滅,燈滅暗生。現在身中五蘊滅,中陰身五蘊生;二者不會同時出現在身中。
中陰身五蘊,人的肉眼看不見,天眼或有天眼通的人能見到,定中也能觀到。中陰身有三種食,一是思食,二是觸食,三是意食。即心想吃什麼食物就會有什麼食物;見到世間供的一接觸等於吃到;專門喜歡吃的食物。中陰身有兩種情況,一是善業果,二是惡業果。善業果隨善業因緣到行善之家受生而心生歡喜;惡業果隨惡業因緣到行惡之家受生而心嗔恨。即是中陰身善惡覺觀不同,有三種煩惱,一是於母生愛,二是于父生愛,三是于父生嗔。受生後中陰身五蘊壞掉入人身五蘊。人身五蘊有兩大因緣能束縛正因和緣因,一是貪愛,二是無明。貪愛和無明使人心見境界顛倒,一為無常見常,二為無我見我,三為無樂見樂,四為無淨見淨。有此四顛倒,才作惡行,煩惱作業,業作煩惱。
善覺觀中陰身生人後,其中與佛有善緣的人,有機緣見到佛、僧人和善知識,聞受佛法,得大智慧,有正知見,厭于生死,於五欲不生歡樂,破除貪心,修八聖道,得無生死,為得解脫。如火遇不到薪則自滅一樣,生死滅則五蘊滅,就解除了五蘊對正因與緣因的束縛。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人的五蘊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怎麼束縛正因與緣因的呢?
佛說,五蘊集中反映在煩惱上,煩惱是標,五蘊是本,離五蘊無煩惱;煩惱又是本,五蘊又是標,離煩惱無五蘊。眾生有煩惱為束縛,無煩惱為解脫。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眼不自見,刀不自傷。怎麼理解眾生是名色,又被名色所束縛呢?
佛說,名色束縛眾生,一是內名色身口意,有生存需求為束縛;二是外名色諸有,可滿足需求為束縛。如同左手摸右手,是一身二臂。所以,若離名色為解脫。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若有名色為束縛,阿羅漢未離名色,是不是有束縛?
佛說,解脫有二種,一是子斷,二是果斷。子斷為斷煩惱,阿羅漢為子斷,煩惱已盡,名色不能再束縛。但沒有果斷,阿羅漢不見佛性,聖果沒有離開三界,名色煩惱之根沒有除掉。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煩惱是眾生,眾生即煩惱;眾生為五蘊,五蘊即眾生;五蘊是煩惱,煩惱即五蘊。為什麼將此比喻為燈與油呢?
佛說,比喻有八種情況。一是順意比喻;二是逆意比喻;三是現時比喻;四是表面與此無關,暗裏卻說明問題的比喻;五是先比喻後說法;六是後比喻先說法;七是說法前後都比喻;八是能用什麼比喻就用什麼比喻,只要說明法理就行為遍喻。比喻還有少分喻,多分喻,全部喻三種情況。如佛面如滿月為少分喻;如乳似水密為多分喻;如糖似蜜甜是全喻。按照這個道理,用柱、燈、芯比喻二十五有,燈油比喻愛,燈光比喻智,燈的熱量比喻聖道;所以燈光智慧破無明黑暗,油盡則愛盡,燈滅為生死滅。雖有燈名與色,而油盡燈滅不受束縛。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五蘊空無所有,是誰在受教修道。
佛說,一切眾生有念有心,念能念生念滅,卻又能相續不斷。所以,受教的是身心,修道的也是身心。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法念念滅又念念相續,身心是怎麼修行的。
佛說,法雖念念滅而由於心不斷絕,能使善心增長。初修不見效果,久修道果自成。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一果羅漢證果後,再來時雖生惡國,獨能持戒。那麼一果羅漢此處五蘊滅,為什麼不生到淨妙的國土,怎麼還說生惡國而不作惡業呢?
佛說,一果羅漢雖生惡國,道果不失,以道力而不作惡業。一果羅漢雖此處五蘊滅,生天后再來人間換了另一個五蘊之身,仍是一果羅漢的道力,如孫子承受祖父的家業一樣財產仍歸自家人。
諸位,一定不要輕視一果羅漢的果位,這個果位已入聖人流,永不會再有人以下四道。沒有這個果位為基礎,什麼發菩提心和往生極樂世界等,就無從談起。

同時,這就是說,佛法不在語言文字上,在功德上,在道力上,在證悟上,在心行上。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佛所說偈,比丘若修行,戒定及智慧,當知是不退,親近大涅槃。那怎麼修行戒定慧呢?
佛說,若有人為自利人天受樂,不為度脫一切眾生受持禁戒,不能護持無上正法,只為利養和畏懼三惡道,這不是修持戒律。真修持戒律的人,受持禁戒時,為度脫一切眾生,為護正法;在修行時自覺持戒,身口意自然不破戒,不用刻意去持戒,也不去想持戒有什麼果報,也不用想毀犯戒有什麼惡報,一個修行人就應該是善行之人。
若有人修行禪定,為自度和利養,不為眾生,不為護法等,不是真正的修行禪定三昧。真正修行禪定三昧的人,于眾生中得平等心,讓眾生得不退法、得聖心、得大乘、為護無上正法,引導眾生也修持佛法,禪行三昧,見佛性等。這樣修行時,不去執著三昧,也不覺得自己比眾生高一等,也不去想自己有什麼果報,一個修行人禪行三昧是自然而然的事。
若有人修行智慧,為自得解脫,為自斷煩惱,不是真正的修智慧。真修智慧的人,眾生一切苦果我皆代受,讓眾生都得解脫,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修行時,不去執著智慧,不用想我有智慧,不用想將來有什麼果報,一個修行人應該證得智慧。
同樣修行戒定慧,兩種發心,結果不同,一是得聲聞果,二是得菩薩果。佛讚歎菩薩的修行戒定慧發心。
再有,修行於戒能破壞眾生十六種惡律。一是為利,養食羔羊或養肥轉賣;二是為利,買來羔羊屠殺;三是為利,養食豬崽或養肥轉賣;四是為利,買來豬崽屠殺;五是為利,養食牛犢或養肥轉賣;六是為利,買來牛犢屠殺;七是為利,養肉雞賣;八是為利,買來肉雞屠殺;九是釣魚;十是打獵;十一是搶劫;十二是把領頭的動物殺死食肉;十三是網捕飛鳥;十四是兩舌;十五是獄卒;十六是用咒術驅用動物。若能讓眾生永遠不作這十六種事情,為菩薩修戒。
再有,修行禪定,入空無身三昧等;讓眾生去掉顛倒心,去修行禪定,得斷世三昧等。若能自修禪定,又引導眾生修禪定,為菩薩修行禪定。
再有,修行智慧,破世間所有惡見。一切眾生都有惡,五蘊為我,苦樂是我,生滅是我等。若自修智慧,又引導眾生修智慧,為菩薩修行智慧。
佛說,修行戒的人,為身寂靜;修行禪定三昧的人,為心寂靜;修行智慧的人,為壞疑心;壞疑心的人,為修行道;為修行道的人,為見佛性;見佛性的人,為證菩提;證菩提的人,為得大般涅槃;得大般涅槃的人,為斷眾生一切生死,一切煩惱,一切諸有,一切諸界,一切諸諦,得常樂我淨。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不生不滅是大般涅槃,怎麼不是涅槃呢?
佛說,眾生不生不滅為有始有終,即開始修道,至入大般涅槃為終點站。涅槃是始終的中間站。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生死法無始無終。無始無終怎麼不是涅槃呢?
佛說,生死法都有因果;何況生死法是常式,不是常樂;涅槃之體無有因果。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涅槃應該有因有果呀。因為佛說偈語可以為證啊!從因故生天,從因墮地獄,從因故涅槃,是故皆有因。另外,佛告諸弟子修戒定慧,這不是因嗎?羅漢、菩薩等不是果嗎?
佛說,涅槃無因是根據佛性不從因生而說。破煩惱是果,但此果不是從修道而生,而是通過修道見佛性,佛性自斷煩惱。所以說涅槃無因無果。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性是眾生共有,還是一人一個?若是眾生佛性不一不二,佛性如空,有佛性有眾生,怎麼能平等呢?
佛說,眾生佛性不一不二,諸佛平等,猶如虛空,一切眾生同樣共有。“眾生業感萬千像,一體同悲人不詳。”若眾生依法修行,則自見佛性。若不依法修行,則眾生是眾生,佛是佛。一切眾生以因緣親近,即血緣關係,共同利益,共同愛好,共同語言等。而諸佛慈悲眾生,憐憫眾生,是眾生皆有佛性。在宇宙中,佛與眾生同樣擁有佛性,在佛性上說是一體同悲,佛與眾生平等。在世間說,眾生佛性是個個有,在出世間的菩薩境界上還是個個有,成佛時,也由願力不同,佛國土各異。而是在佛的境界上,佛與眾生佛性相同而生慈悲。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怎樣依法修行才能自見佛性呢?
佛說,依法修行如人走中路聖道,佛性如路中間有一棵樹的樹影。行人在此可乘涼,卻不能將樹影帶走;又如人進城,人人走橋與城門,誰也不能把橋與城門背著走。進城如依法修道,城門、橋比喻佛性。眾生雖皆有佛性,依佛性可以走路、橋、門,卻不能見佛性。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一人修行聖道佛性,能不能影響別人呢?
佛說,眾生在世間修行聖道是有障礙的,身障和煩惱業障等,對別人會有影響。眾生在世間修行不是一個起跑線,也不是一個終點,是以因緣業力不同而不平等。若在聖人的無漏的正道上,無有障礙,一切平等。有人問禪密法師,人人平等,為什麼佛法不傳承於我而傳承別人;還有的人東奔西跑又尋求密法等。法師告訴說,不要白費草鞋錢,你要修好當下,佛菩薩不會誤你。按照這個道理,應該明白,傳承要擇根基的,法師要觀你的業力因緣的,是不平等的。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身千差萬別,佛性是怎麼為一的呢?
佛說,如牛奶中有毒,把牛奶加工成奶粉,人吃了照樣會中毒。眾生也是這樣,業力感召形體不一樣,而佛性沒有變化。

獅子吼菩薩向佛請法說,佛入般涅槃怎麼選擇此城呢?是由於此城被諸佛微妙功德莊嚴嗎?
佛說,選擇此城入般涅槃是報恩。往昔無量劫,有一善覺劫。那時,有一憍屍迦聖王在此地建城。這位聖王百歲時對人民說,我聽佛說,一切諸法都是無常。若有人修十善法,能斷無常大苦。從那時起,初聞佛名號,受持十善法,持戒修行,發菩提心,教化無量眾生,說佛常住法。因為有往昔因緣,選擇此地涅槃,是報此地往昔養育之恩;也是告諸眾生,佛與弟子受恩能報。
佛說,選擇此地雙樹林間涅槃是有因。往昔有一四天王名善見見長子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也舍王位來此雙樹林間修道,得菩薩慈悲喜舍等。當初的善見天王就是我釋迦牟尼。所以,佛不舍有因之地,也是不舍有緣眾生。
佛說,選擇在此說涅槃經是願力。往昔無量劫,此城國王有太子出家證菩提,入般涅槃時在此說涅槃經。在法會上聽完此經就發願,願我釋迦牟尼成佛時,佛名、弟子名要與這尊佛一樣,說涅槃經地點也一樣。所以,佛踐行願力,也是告訴眾生,佛不會忘失願力。

佛說,選擇此地入般涅槃是與此國人民有緣。
一是初出家時,此國國王遣使臣供養,並請證道後先來此國說法度人。當時,佛默然接受。
二是在此國降伏毒龍,度脫迦葉等弟子。三是在此國為國王說法,度人民無量;同時,度脫欲界天以下天眾無量。
四是在此國度舍利弗、大目犍連弟子。
五是降伏外道徒眾,在此國各地遍造寺廟;又建祇陀園精舍說法道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