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上述所說是為未來諸菩薩而說,而不為聲聞弟子而說。因為正法時代結束後,菩薩隱世不現身。菩薩行人方便請法,方便供養為持戒,不為不持戒。如聲聞弟子在理論上很難解釋通。末法時代,出家人有的用傭人,購房、購車、做買賣、看相等,為佛門不淨之物。這時,一至四果羅漢中有人出現於世,現出家相,與此種出家人共處,不表明態度,但不作破戒之事,待時機成熟後,調伏此等出家人,建立正法道場,護持正法。這樣的出家人在沒能力和時機未到之時採取默然的態度不為犯戒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四依品第八】
這一品主要講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為世間眾生依止處。因為菩薩的任務是弘傳佛法,引導聲聞發菩提心。另外菩薩多隱于世間,利益眾生,教導眾生去依止四果聖人。四果聖人必是證法修行人,依像法與末法去修行不能證得四果聖人。佛說,有四種人依此經護持正法,建立正法,意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憫世間,為世界依,安樂人天。一是須陀洹,一果羅漢。二是斯陀含,二果羅漢。三是阿那含,三果羅漢。四阿羅漢。這裏一果、二果羅漢,必來世間了生死,為世間依止好理解。而三果為不來果,一番生死在天上。

四果羅漢已了脫生死,為什麼還來世間。有三種原因,
一種是一果、二果羅漢在世間修行遇大善知識指引,可修證得三果或四果。
二是三果、四果羅漢發菩提心,為新發意菩薩再來世間。
三種是菩薩示現。
須陀洹人煩惱未盡,故有七番生死。但能持戒,建立正法解佛法其文義,廣說世間無常覺,多欲苦為覺,心不厭足覺,懈怠墮落覺,遇疾生死覺,貪究多怨覺,五欲過患覺,生死熾然苦腦無量覺。善知菩薩方便示現不同身份和所行密法。
斯陀含人也煩惱未盡,故有三番生死為一來果。能得正法,持正法,轉正法。而且不受不持不說,世間不淨之法不能染汙,不能壞其行。如遇大善知識指導,可滿三果後至新發意菩薩。
阿那含人尚有一念煩惱未盡。是人為不還果,即不來果。若遇大善知識指導,發菩提心往返世間為新發意菩薩,可證菩提道,直至成佛。這樣的人,世間一切戲論、外道典集、客塵煩惱所不能害,對生、老、病、死不生怖畏,永離媱欲:說大乘佛法,夢中也不犯戒。
阿羅漢為諸漏已盡,無世間煩惱,如發菩提心,為新發意菩薩,常隨諸佛化身來此世間弘法,成就菩提道,直至成佛。現在世間尚有部分四果羅漢發菩提心,尊佛旨住世,護持佛法,凡夫之人不可見知。正法時代,四果羅漢住世,示現神通,制伏外道,無世間諸漏,集無量功德,能隨佛化度眾生,除佛菩薩外,為人天中最尊最勝。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您在瞿師羅經(美音經)中說,天魔為壞佛法可現佛身相莊嚴,眉間放光。魔尚能變作佛形,那也能變作四種羅漢身相,現各種神通。所以佛您說可依止的四種人,眾生不能信受,不能依止。
這個問題在當今末法時代特別現實。末法時代,說法者多如牛毛,怎麼去辨別真偽,一位幾十年研修佛法的居士對我說,“我信修佛法幾十年,三藏經典我都研究過,過去和現在最知名的大法師講法我都看過或聽過。但向您這麼講法還第一次聽到,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立刻明白自己如何去修行。你屬於二種人,一種人是菩薩再來,聽你講法後,會有無量眾生得度,人天之幸。二種人是魔王再來,那就太可怕了,人天之禍。”我問他,你說我屬於那種人?他說“我無實修實證,判定不了”。其實這兩種人我都愧不敢當,太抬舉人了。根據我幾十年的實修證悟,幫助諸位如何去辨別。
一有師承。
二有開悟法師認證。
三講法時有祥瑞讓聽法者感應到。
四依法修行感應道交。
五依正法修行,弘傳正法辨別是否了義。
六龍天護佑,能伏外道。

第六條現代人很難理解,
我講二個實例,
一是有一位按隱態師法語修行者,見到我後說“怎麼見到你後,我只見光不能與我空中隱態師溝通了”。
二是有一位人稱大仙的人,能看事看病等,見了我便哭求“您快救救我,我被外道所控,不能自主”。

這樣的事不光二例,還有很多。他們伏的是佛法,正法修行人自有龍天護佑,非我之能。
魔王或魔民講法辨別也有六條,
一貪求供養。
二讚歎淫欲。
三說災或造災迷惑眾生。
四自我癲狂自喻是佛。
五講相似法離戒定慧修行之根本。
六遭王難,國法不容。
 

佛說,善男子當善分別真假。如何辨真假呢,佛用一個例子作比喻,夜有偷狗之人入院。家人大喊,抓住賊人將其手腳頭捆在一起送官法辦。這時,偷狗之人做賊心虛,跑掉後不敢再來。降伏魔王波旬亦而,此為一也。 

諸聲聞人要勇健威猛,不要怯弱害怕,當精進修行,堅固道心,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魔自降伏,憂愁而去。菩薩行人得佛深密法,其心歡樂。經歷過無量億魔侵繞,知修行大乘經典能降伏諸魔,此為二也。 

聲聞、緣覺之人持咒,令使魔王波旬心生畏懼而退。菩薩行人修學大乘經典,以方便降伏諸魔。讓聲聞、緣覺之人也信樂大乘經典,此為三也。 

菩薩行人以身示範,破魔法後方顯大乘佛法珍貴:魔考一尺,道增一尺:讓聲聞、緣覺之人得知魔王從反面助你成道。在這個世界有佛無魔不成道,有魔無佛不成佛。此為四也。 

佛又說,我般涅槃後四十年中,此經流行。百千福薄眾生不信誹謗此經,唯有四種人可為依止,當能拔苦濟貧。福人信受歡喜,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菩薩為眾生廣說此經,依菩薩力讓眾生聞受大乘法昧。沒有機緣聽聞的眾生是甚可哀憫者。佛入涅槃四十年後至八十年前,此經隱沒一段複出。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正法時代結束以後,什麼人能受持此經,讓諸菩薩得不退菩提心。
佛說,若有眾生于無量諸佛所發菩提心,能在未來惡世中受持弘傳此經,自聽受又勸他人聽受,自供養又勸他人禮拜。廣說眾生皆有佛性,善知法藏,建立無上正法,受持擁護。信受者可滅無量劫惡業。
惡比丘聞佛涅槃,不生悠愁,反生快樂,認為佛入涅槃後,眾生可利養,可不持禁戒等,這樣的人誹謗拒逆大乘經典。若有對此經不信、謾罵等人,現身多病、貧窮、值刀兵亂世、醜陋等業報不可思議。未來世不生善處。
聽受此經乃至一偈,聞後不謗,當知是人已近佛道。以此因緣,一至四果羅漢聽佛說此部經,一定堅信不疑,已近佛道。所以,為世間依止處。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怎麼才識知這樣的人而去供養呢?
佛說,若有人建立護持正法道場,當捨身命而供養。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對供養師長有所疑,如年長比丘向年少比丘諮詢沒聽聞過的佛法,應不應該禮敬。如年少護持禁戒比丘向認識的破戒比丘諮詢沒聽聞過的佛法,應不應該禮敬。如出家人向在家人諮詢沒聽聞過的佛法,應不應該禮敬。禮敬為不持戒,不禮敬為不供養師長。
佛說,上述所說是為未來諸菩薩而說,而不為聲聞弟子而說。因為正法時代結束後,菩薩隱世不現身。菩薩行人方便請法,方便供養為持戒,不為不持戒。如聲聞弟子在理論上很難解釋通。末法時代,出家人有的用傭人,購房、購車、做買賣、看相等,為佛門不淨之物。這時,一至四果羅漢中有人出現於世,現出家相,與此種出家人共處,不表明態度,但不作破戒之事,待時機成熟後,調伏此等出家人,建立正法道場,護持正法。這樣的出家人在沒能力和時機未到之時採取默然的態度不為犯戒。佛又用比喻說明此事。如一國王突然死亡,儲君年幼,王權被劊子手之稱的惡人篡奪。國人賢士等民心不服逃往外國。篡奪王位的惡人為穩民心,公開求賢人為師,許半國分治。賢人都不願。這時有賢人之子願為惡人之師,惡人與賢人之子共治國家。賢人之子對惡人說,你待我這麼好,我家先人有長生不老的藥,可供給你和大臣們,咱們共同長生不老,共治國家。惡人歡喜受之,眾人所服之藥均為甘露,惡人見眾臣服好,便服下賢人之子所供養毒藥。惡人死還政于儲君,國民和賢士都擁護賢人之子,稱讚做得好。無人說賢人之子欺騙、下毒、殺人之過。
佛說,我涅槃後,諸菩薩以方便力將破戒假名僧調伏,護持正法。如同上述賢人之子,除惡人的比喻一樣,四眾讚歎,護法者無罪業。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這樣的菩薩已經受戒,這樣做是不是於戒從緩。佛說,你不應該這麼說已經受戒。菩薩雖然這麼做戒本不失,實無犯戒。因為菩薩是化身示現,無化身成就難度眾生。這樣的菩薩是大乘心,為護持正法奉戒。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眾僧中有比丘、比丘尼、男、女小沙彌四種人,似未熟之果,怎麼知道是破戒還是持戒。
佛說,良田中小苗時良莠難分,成熟時良莠各異。可觀察是否遠離八種事,以區別之。一有傭人,二有牛羊,三有田宅,四居不淨地,五有金銀,六有車乘,七有生意,八有種畜。唯有清淨持戒之人,不受這八種事,也知作此八種事破戒,命終當墮地獄。

可在家人怎麼知道誰是假名僧誰是真實僧呢。在家人又不應該禮拜供養假名僧如現在人,在街上見出家化緣就報警,怕是行騙之人。一些在家人不敢去廟,即怕寺廟經濟化,出家人職業化,又怕廟上各類仙堂。這些都是末法時代的表現。
佛說,如何判斷上述諸問有四條標準。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四法標準可證知是不是真實僧和假名僧。 

依法不依人。法是常住佛法,一至四果羅漢知見法性,善解佛微密深藏,當知而為依止。不依人即是不依有為,人不能度人,人要通過佛法願緣度人,所以不應依。這是結論的意義。有人聽我講佛法後,問我人在哪里。我轉告他們,“一瓦蔽體隱身心,心中寶刹空無痕。仁者早尋回鄉路,昆侖頂上有故人。”就是奉持的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義是覺了滿足,講法不離並誠認佛常、法常、僧常,勸人正法修行,發菩提心,聽聞信受為依義。不依語是,不聽文詞華麗,花言巧語,讓在家人為其勞作等,不應依止。有人聽我講法後來供養,我轉告他們,“山頭白雲,飄忽不定。小溪綠水,來去無聲。”認為我講的佛法是正法,依法去行比供養我強千百倍。別依我講什麼,要依佛經說什麼。 

依智不依識。智是出世間的智慧,是修行證悟所得。佛說大乘為鋼骨,簡出小乘為別安,是古德智慧之語,智慧不立絲毫,出世彼岸有智慧。依智為依佛,修行世間法,證得出世間。識為世間思維,五蘊之首(色、受、想、行、識),識蘊區宇含心裏無量業轉習氣等。所以,識不可依,也依不住,在不斷變化之中。依真智為真常,不依識幻化性。有人問我怎麼知道是不是真心念佛,我說喜樂煩惱處,生死念相繼。淨念是真智,識念靠不實。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依為究竟、彼岸、心裏有底。佛所說大、小乘經典都為了義經。說小乘為大乘鋪墊,說大乘為小乘統領。菩薩證知佛法真實智慧,心無掛礙,可為了義。一至四果羅漢護持正法為了義。菩薩行人不以小乘經典為了義,眾生必依小乘經典為了義而證入聖人流,方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再以大乘經典為了義。不了義經為對佛經心生怪疑,不相信有佛有法有真僧常住。
二為一切外道經典。
三為世間經論。
這些不能使眾生了脫生死,流轉六道。現在有些人專門把不了義幾個字對準佛經,把相當一部印度高僧冒著生命危險,從民間傳入我國的佛經說成偽經,或用這部經攻擊那部經。我們對此必須有正知正見,莫被迷惑而自毀菩提之路。蓮池大師說,妄談佛理,不如老實念佛。妙葉大師說,因地不真,修而無效。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邪正品第九】
佛說,為什麼說一至四果聖人可依止呢,因為有四魔的緣故。什麼是四魔,一是魔師。二是魔子。三是邪經。四是邪律。魔子現相于四眾弟子中。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我們如何分別是魔說還是佛說,眾生如何所行。佛說,我入涅槃七百年後,魔王波旬現世,以有漏之行作無漏身,壞佛正法。即魔王及魔子現四眾像,或現一至四果聖人像,或現佛像自稱是某佛。 

魔說經律是,人行不施得成佛道,受人天恭敬。不存在菩薩從兜率內院降生示現之事,如是說者是魔眷屬。
佛說經律是,佛久已成正覺,今方示現,為度眾生,隨順世間,如是說者,即是菩薩。 

魔說經律是,佛降生時十方各行七步,不可信。
佛說經律是,佛出於世十方各行七步,是方便示現。 

魔說經律是,有菩薩生以後,父母依王權到天祠用旨冊封,使各天王禮敬,故名為佛。或說,天先佛後,為什麼諸天王禮敬于佛。
佛說經律是,菩提樹下示現佛破魔後,到天祠,諸天王禮敬。 

魔說經律是,佛沒出家前為太子時,娶妻深宮自樂。
佛說經律是,佛久已離欲,不受諸天妙樂,弟子發心出家修道。 

魔說經律是,佛住世時,任由弟子們有傭人,養動物,蓄珍寶,有田地,做生意,儲谷米等事,佛慈悲憐憫眾生故,佛不戒止。
 
佛說經律是,佛門戒律嚴嚴,除禁止上述魔說事外,還不准馴獸、觀星、占相、解夢、習治身咒術和惑人的外道咒術、不談俗事、不美容、不偽曲、不戲笑談說、不穿皮衣皮鞋、不親近國王等、不高聲大笑、不妄說長短等是非、不穿美麗衣服、不造不賣不喝酒、不淫亂、不博奕(包括賭博)等等。如果出家人這麼做,應還俗。
 

魔說經律是,世間神為大,菩薩為供養神故入天祠。菩薩入諸滅是,為調伏諸天人。菩薩不能示入外道邪論中去。鬥爭不和合,不為國王大臣等恭敬。於怨親二人中間保持中立,故名佛。
佛說經律是,菩薩為度眾生隨處示現,在示現處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魔說經律是,佛為我解說經律,說惡法中罪不分輕重一樣重。佛經就為調伏惡人所說。這麼說誰不相信等於有罪。如果能信受,就是知足少欲,斷除煩惱,智慧涅槃的善法因緣。此外,我給諸位講一點,現在世中有人不講戒定慧,講相似法度人,有些人上當或癡迷,就是相信語言,不求了義。
佛說經律是,戒相分明,不為懲罪,不為調伏惡人。是讓諸比丘、比丘尼遠離一切不淨之物,得微妙清淨,正了經義。佛為度眾生而說經律。否則,此等人不為佛法而出家,是邪見外道弟子, 

魔說經律是,佛也是人、肉體也無常變異,不須無量功德所成就,也就是空說無我,世間根本沒有真正的佛與佛法。
佛說經律是,佛為度化眾生化生示現,實則為無量阿僧祇等功德所成,常住無變異。 

魔說經律是,若有比丘實沒有五逆重罪,沒有失去戒體而眾人說你犯了重罪,失去戒體,失人身當墮地獄,就等於如此。 
佛說經律是,若有持戒比丘,被國王,大臣讚歎,這些比丘是羅漢,不久會成佛。這些比丘說我不是羅漢,也不會很快成佛。國王仍令人民供養尊重。其國王與人民都有大福報,這位比丘也沒犯重罪。如果這位比丘聽後,默然受之,則實犯重罪。
佛說經律是,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依法修證,性無煩惱,除不信不修外,皆可成佛。有人聞佛法信修,持戒不犯重罪知身中定有佛性,必定成佛。這樣的人這樣想或說,都沒犯重罪,我釋迦牟尼就這麼過來的。如果不隨順此說為魔說或魔眷屬。 

魔說經律是,根本沒有四種極重罪,十三上重罪,犯此戒又犯彼戒,三十下重罪,九十一上輕罪,四中輕罪、下輕罪、七極輕罪,無偷盜廟、塔、僧團、常住財物,五逆、斷滅想之人。比丘戒僅此一說而已。如果有破戒業報,出家人破戒墮地獄,而外道無戒可犯而生天。按此理,佛說戒也就是嚇唬人呢!出家人行淫穿上俗家衣服就沒有犯戒,佛住世時也有這樣的出家人得解脫或生天。佛所說如犯了最輕的罪,不知不作懺悔,八百萬年後要墮地獄。這不是佛在嚇唬人是幹啥呢!
佛說經律是,犯小戒及至微細,有因有果,當受苦報,期限不盡。我們必須知道,而加以自身防護,今世若犯小戒不加懺悔和守持,後世就可無惡不作,何況犯佛說的重戒呢。四眾弟子不可親近上述魔說之人。眾生雖有佛性,因持戒修行才能見到佛性成佛。 

這裏我多說幾句,修行與持戒似鳥雙翅,光修行不持戒或光守戒不修行,如同一鳥折單翅,不能飛行,原地撲騰。如演員演佛不是佛,演菩薩不是菩薩,演僧人不是僧人,假相修而不持戒。特別是三果聖人或菩薩行人,動一惡念為破戒,等於折斷鳥的一翅。光知守戒不知求解脫法修行之人同為一理。很多人都誤在此不得解脫,即生業障或後世業報不得出離。所以,我勸行人持戒而修行,修行而持戒。勸初行人莫當演員而自誤,自誤而當演員。 
佛說經律是,於九部經中或很多經中不說佛性,雖不說當知實有,當知作說者,其人真我弟子。
我在講《心經》時,談到入深禪定時佛性的一些境界。一些人難理解,說一些經書上找不到,是真的嗎?您有緣聽到佛說此處經義時,您就明白自性觀世音的實義了。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佛的九部經中均沒有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果說有,犯不犯戒律而獲極重罪呢。
佛說,善男子,實沒有犯戒律而獲極重罪。佛的經典多為聲聞、緣覺所說,但證悟者自知眾生皆有佛性。在大乘經典中,對世間亦說有我,順世間故,對出世間亦說無我,諸法空相故。所說中道亦為妙有,需持戒修行方能了悟。所以,不犯戒律,無極重罪。而不如是說者,為犯戒律獲極重罪。如果說我已成佛,因為我有佛性必當成佛,為犯戒律獲極重罪。大家知道,雖有佛性,而沒有持戒修行,沒有見性,故不能成佛。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為什麼有的比丘犯戒獲過人罪呢?
佛說,若有比丘為名聞利養故,諛諂權貴,邪偽欺詐眾生。常想如何讓四眾親近我,知道我是聖人,然後裝模作樣,善好第一,大得門徒,得大供養,女人敬念。這樣的比丘為犯戒獲過人罪。
佛說,如有比丘想建立無上正法道場,住空閒處,未證得阿羅漢,而人都稱是阿羅漢,讓很多人生起信心。以這樣的因緣,讓佛門增加很多比丘等四眾弟子,教化持戒修行,弘揚大乘佛法,建立正法道場,這樣的比丘沒有犯戒獲過人罪,而是菩薩所為。
佛說,四眾弟子不應親近供養犯偷盜的比丘。比丘私用供養佛寺之物,佛塔之物,他人寄存修塔寺之物,包括供養僧團之物和常住之物,為犯偷戒。這樣的比丘下世的業報是,人無男女二根或同有男女二根,為惡根。
佛說,四眾弟子不應親近男不男、女不女之人和出家又住俗世有俗事,在家又穿出家人衣服、剃光頭等出家人不像出家人,在家人不像在家人之人。
佛說,真正的出家人對眾生應起悲心,不飲酒、不聞香、不妄語,不生淫欲心,乃至動念和夢中,都應如此。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若有比丘夢中行淫犯戒不。
佛說,不也,應生悔和不淨想。是對初行人說的,不包括三果羅漢以上的人和菩薩行人。
佛說,如見比丘經常翹著二郎腿,這樣的人不為出家人。如見比丘食肉和食五辛之物,穿蠶絲織的衣服和皮革之物,蓄不淨之物等,非佛弟子乃外道眷屬。

佛讚歎童子菩薩是有機智靈敏的人,能分清魔說與佛說差別相之法。隨佛所說的人是佛弟子,隨順佛經典的人是菩薩。否則是魔王及其眷屬。
聽本品後,諸位應明白,魔有煩惱鬥爭之樂,作樂是苦。佛有清淨無為之樂,以苦為樂。魔與佛鬥其樂無窮,佛不與魔鬥,魔軍自敗。魔子與聖人鬥,其樂無窮;聖人不與魔子鬥,邪說自息。魔法與佛法鬥,其樂無窮;佛法不與魔法鬥,邪見自除。魔王、魔子、魔法的反方向力越強,佛、佛子、佛法的定力、戒力、慧力就越強。初行人要培育自己的逆商,轉逆境為順境,安穩精進。
菩薩要用定力、戒力、慧力三力轉反方向力為佛正法道場,直至菩提。總之,有佛無魔不成佛。


【四諦品第十】
苦集滅道為四諦,聲聞弟子如何理解四諦真義而修學四諦。
佛說,知佛真身常住,修苦自利利他,求解脫者為苦聖諦,而三途眾生業報苦和人身八苦不是苦聖諦,是報苦,不得解脫。眾生無真智,不知佛真身常住 ,必受輪回苦,枉受輪回苦,甚為憐憫。
苦集諦者是知佛法常住,正法修行,求正解脫。若于佛法不生真智,言正法斷滅,不知法性,生死苦惱,是集苦報,不是聖諦。
苦滅諦者是知佛法密藏,精勤修行,有煩惱可滅,有聖道可證,為修苦滅聖諦。若執著修空,說空可滅煩惱,外道也修空,不能于諸法中而得自在。修空不能滅輪回煩惱苦報,因沒有從戒、定、慧法藏中修積功德。
道聖諦者是知佛、法、僧三寶常住,依法持戒修行,得正解脫。若以顛倒心,非法計法,造無量惡業,輪回三有,無道聖諦可言。
【四倒品第十一】
這一品重點說什麼是眾生的四顛倒,為什麼顛倒。
佛說,眾生有四顛倒。
第一顛倒是於非苦中生於苦想。即平生苦想。佛示現入般涅槃不是苦與苦報,而是常樂我淨的一種表現形式。眾生不知,顛倒認為佛之示現肉身也有生老病死之苦,入般涅槃如薪盡火滅一樣,而生苦想。因為喜生懼死是眾生的普遍心理,心生苦想而悲痛。
第二顛倒是於苦中生樂想。樂者佛真常。無常是苦,不知依法修空寂禪昧而求證真常也是苦,眾生在無常苦中不求出離而貪五欲之樂,並生樂想。
第三顛倒是於無我中而生我想。佛法有我,即是佛性。而眾生不知我有佛性,為我中無我想。生佛法中無我,我無佛性想。
第四顛倒是於淨中生不淨想,於不淨中生淨想。淨者佛真身常住 ,眾生執著佛示現肉身而不知佛常住真身。眾生身在不淨處,心修不淨觀為不淨中生淨想。
講到這裏有人問,如何理解佛門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時代,向佛其心堅固,專心修道,修道成道。

佛門公案中有一富人,見一僧人住草堆而供養百兩黃金。三年後,富人去見僧人仍住在草堆中,不見廟宇。富人問僧人百兩黃金怎麼用啦?僧人指了指草堆,富人用手一摸,還是三年前他放黃金的地方,僧人連看都沒看。正法時代的人只修道,不知其他。但正法時代也有像法與末法存在,比例非常小,百分之一與萬分之一。古稱十人修行,十人成道。像法時代,專求功德,修塔造廟,刻印經書,像法時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末法存在。正法住世為百分之一,所以有百人修行一人得度。末法對像法的比例是千分之一。末法時代,專重形式,執著文字。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像法住世,比例為萬分之一與千分之一。所以,有萬人修行一人得度。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如來性品第十二】
這一品重點講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的真正皈依。若有人修學此經,相信眾生皆有佛性。是真有佛子。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三界之中有我嗎?
佛說,若說有我,即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常為無量煩惱所覆蓋,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如貧女不知宅舍深藏黃金,嬰兒聞苦而不吮乳,大力勢額有金剛珠因搏擊而入腹內,唯有善知識或良醫以方便力引導,方能見真實。六道眾生業習輪轉,身命常斷而佛性不斷滅。佛性不可見知,而能證知。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若人殺生而因眾生之佛性不能被殺,殺生者有沒有造不善之業。
佛說,殺生者有業報,即墮惡趣。因為佛性住于眾生身的五蘊之中,因緣所生五蘊業相能為無常力所壞。雖眾生佛性不能為天魔及人天破壞掉,但殺生又為眾生的佛性上添加無明煩惱。
講到這裏,諸位要明白,在世間法中,諸有有我,我在法中。在出世間法中,遠離諸有,法中無我。即佛性也稱自性在佛淨土。所以,有化身成就的人才稱得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童子菩薩用偈語向佛請法說,我今都不知皈依三寶處。
佛用偈語說,皈依於佛者,真名優婆塞。皈依於法者,則遠離殺害。皈依於僧者,不求於外道。為化度聲聞、凡夫,隨順世間法而說三皈依,若出世間,自性圓成佛道無三皈依,當為皈依,即皈依於佛。皈依佛以佛法身為皈依處。皈依法以佛真法為皈依處。皈依僧以佛真僧為皈依處。菩薩以皈依三事於一體,示現三事是為無量諸惡眾生和諸聲聞、緣覺而作佛事。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我請法是明知顧問,目的是請佛說菩薩清淨行,說大般涅槃經,讓眾生相信自有佛性,正學大乘經典。
佛讚歎童子菩薩已成就深利智慧,當為菩薩說入如來藏。有我為常法,無我為斷見,中道遠離兩邊即是真法。即眾生有佛性不覺佛性而生斷見,執五蘊之身是我而生常法。知佛性而修樂的人為善行,知佛性真常而修行的人為入如來藏。知肉身無常而修真常佛性的人為皈依佛法僧,得正解脫。清淨佛性,常住不變。眾生不應戲論諍訟,應該去證悟了知諸法真性。知身有法樂之性。明與無明,凡夫謂二。有智慧的人了知煩惱即是菩提。一念覺即明,一念迷為無明,這就是諸法真性,也稱實性。佛用草、牛、乳、酪的轉化比喻明與無明,佛用海水可轉為淡水比喻煩惱覆蓋佛性。眾生的佛性被生老病死煩惱客塵所覆,如我只見人生人、羊生羊,而未見人下世如何入六道,同人見酪而不見草,見客塵而不見佛性一樣。佛又用虛空雷震起雲與象牙上的年輪花比喻,雖聽聞很多經典,不聞此經,不能說知佛微妙之相,說入如來藏知佛性。若有人能受持此經,當知是人能報佛恩,是真佛弟子。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您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難見難入,聲聞、緣覺很難徹底理解明白。那為什麼佛性難見難入呢?
佛說,無量菩薩乃至十地菩薩,未能見所有佛性,何況聲聞、緣覺。十地菩薩,見入佛性小一點。如望空中飛行的天鵝、大雁,入其目、見其形,不能知其詳;如醉人行路,朦朧見不清晴見等。十地菩薩見自身佛性,如弱子通夜玩耍,清晨識物悉不明了;如黑中觀人,見其影而辨不清面等。無量菩薩如何見入佛性,當精勤修持此經,唯佛能知。佛用“王子寶刀”,“貧夫與大臣未見寶刀”,“猜測寶刀什麼樣子”來比喻猜測佛性。菩薩如是講佛法,凡夫妄作佛相,種種分別,而起邪見。妄作佛相很可怕,讀幾部經就憑猜測意斷佛相,用理論批評這位法師,指責那位法師,起邪見而遭業報。在末法時代真修實證,見知佛性後再去評論,免誤己害人。我禪行幾十年,修頭陀行,有時每日打坐十幾小時,經明師認證後,方敢略講佛法一二。哪位法師弘揚佛法,我都擁護讚歎。誰批評指責我,誠心感謝善知識的助道。 


【文字品第十三】
這一品重點通過十個四字音,即四十個字音、字義形述佛之真身,用字喻事。
佛說,世間所有異論咒術語言文字皆是佛說,非外道說。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您怎麼說這些文字根本問題呢?
佛說,世間一切記論咒術文章等都是世間法的一事,是佛法中的枝節末梢。而世間法的另一半,語言文字等也可記述流傳佛法,讓世人聞知佛之真身來去無盡,常樂我淨。1、阿字喻三寶如金剛:三寶為功德。又喻世間為聖者,無著少欲清淨能度三途眾生。又如修行清淨戒律,皈依聖人,禮拜佛、師長及孝養父母,修學大乘,聽聖人教誨。2、伊字喻佛法清淨:辨明魔說。又喻佛法微妙甚深難得。得見佛法之人為眾生自在說法,為己自在故說,同時轉苦為樂。3、優字喻此經于諸經中最上最勝,聲聞、緣覺未曾聞佛性,菩薩能聽受此經而于一切眾生中為最上最勝。佛性于諸經中最尊最上,若有人誹謗,這樣的人與牛一樣愚蠢,甚可憐憫。4、因字喻諸佛法性常住。5、野字喻佛利益一切眾生。6、鳥字喻佛永斷一切煩惱諸諦。7、炮字喻大乘經典于諸經論中為究竟。8、庵字喻佛法中能舍一切不淨法。9、阿字喻此經于諸經中為殊勝。10、迦字喻佛于眾生起大悲如一子想。11、呿字喻惡有不淨、不信佛法密藏。12、伽字喻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常住不變。13、俄字喻一切諸行不善,皆破壞佛法。14、遮字喻依法修行讓眾生欽伏。15、車字喻佛能救度一切眾生。16、暗字喻得正解脫無世間四相。否則煩惱旺盛,不得解脫。17、若字喻知佛法真性的人為有智慧。18、吒字喻側身半面說法,法身不足,難見佛法全貌。19、宅字喻法身具足,才見佛法全貌。20、茶字喻愚癡僧不知佛性常,身無常之法,不知報佛恩。21、拿字喻外道不得究竟。22、多字喻佛對諸比丘講微妙法,讓其遠離驚怖。23、他字喻眾生愚癡流轉生死不求自我解脫。24、陀字喻大乘經典是佛對眾生的大佈施,稱讚的功德非常廣大。25、那字喻佛法僧安住不能被魔傾動。26、波字喻疑惑佛法僧常住為顛倒知見。27、頗字喻世間之災不能破壞佛法僧常住。28、婆字喻用佛力承擔依無上正法度脫眾生重任的人,一定是大菩薩。29、摩字喻菩薩嚴持戒律,受持此經與大乘經典。30、耶字喻諸菩薩在在處處為眾生說大乘經典。31、囉字喻舍聲聞乘行菩薩乘,唯大乘能破貪嗔癡慢疑。32、和字喻世間一切法皆佛法,青山無非廣長舌,處處煩惱盡般若。33、賒字喻遠離貪嗔癡。34、沙字喻威儀具足,受持一切大乘經典。35、娑字喻廣說正法讓眾生生歡喜心。36、呵字喻佛離一切行知佛常住,應生歡喜心。37、羅字喻魔不能破壞佛法密藏,佛又要隨順世間。38、魯流盧樓喻,佛法僧隨順世間,如提婆達多示現壞僧為制戒故。佛法能令眾生口業清淨,菩薩能平等慈悲眾生。39、滿字喻說世間一切善法,離不開相對的一切不善法。修行一切善法,持戒破一切不善法,才能解脫。40、無字喻親近惡修之人,遠離善行之人,分辨不清是佛法還是魔法。 

【鳥喻品第十四】
這一品重點用鴛鴦等二種雌雄共止之鳥,比喻眾生苦無常之身與佛性無我之法一樣不得相離。哪里有眾生因緣受化,哪里就有佛法示現。
佛說,有加鄰提印度的一種鳥和鴛鴦二種鳥雌雄共止,不相舍離。如同眾生苦無常之身與常住無我之佛性一樣,不相舍離。眾生貪著世間外道之法 ,不知自有佛性,常住佛性要經過修持,去除無明,從煩惱中解脫出來,才能具足入涅槃的功德,成為常住佛。
佛說,聞受此經,了知自身無常而有常住佛性,有煩惱如無煩惱,能利益人天。因為修行人知煩惱能轉煩惱,最後證無煩惱。所以,能利益人天。接著,佛用庵羅樹花與果,冶煉礦石與金、壓榨胡麻與油、水流與大海作比喻是明此意。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已寄憂悲諸有,無憂悲諸有,是什麼緣故是佛憂悲呢?
佛說,佛法甚深難解,實無憂悲苦惱。而于眾生起大慈悲,示現憂悲。看眾生如子想,現有憂悲。如樹神依樹而住,不能住根,住莖、住枝、住葉一樣,是有不見,說無還有。
佛說,佛性清淨無染,無憂悲苦惱,才能利益一切眾生。但要度脫眾生,就要隨順世間,讓眾生感知到佛的慈悲。所以說,佛法與眾生佛性不可思議。有猶與無猶在佛境上,不是聲聞緣覺能知,何況眾生,無有辦法知道。如下劣人無法知上智之人的境界一樣。但佛欲讓眾生離苦無常,同佛一樣入於大涅槃樂。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讓眾生同佛一樣得入大涅槃樂呢?
佛說,謹慎無放逸,是處名甘露。謹慎是依佛法修行,無放逸是精進持戒。放逸是有為法,是凡夫,在苦無常中輪回。無放逸為出世聖人,離苦得樂,離煩惱為菩提。
佛說精勤勇健者,開大智慧殿。精勤勇健者,才能得正解脫,證出世間果。開大智慧殿,安住智慧為正覺,遠離三界諸毒,才能隨因緣,示現化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