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九】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月喻品第十五】
這一品重點用此方月落他方月出,而月實無出比喻佛示現涅槃而實無涅槃,即有佛入涅槃,而無涅槃佛。
佛說,眾生見此方月落,不見他方月出,而此月實無落出。
佛示現出生,示現涅槃,佛性實無涅槃,實無生滅,為度眾生示現生滅。
佛說,月有盈虧,佛性無盈虧。佛用初一日至十五日的月盈虧來比喻示現初生、入學堂、出家、成道、破魔、佛像莊嚴。用月盈虧比喻佛示現涅槃。
佛用滿月隨水現影和人行萬里月隨來比喻不同眾生心裏的佛相各異。聲聞、緣覺、天、人、畜生等心中的佛各有區別。而佛真身是無生方便身,隨順不同眾生本業因緣,在在處處示現佛身。
佛用月蝕比喻有眾生出佛身血、造五逆罪、魔壞僧斷法等留難,是示現隨順世間,而佛法身無壞無變。
佛用二人比武傷身或致死,其罪不重。比喻有意無意出佛身血的業報,有意業重,無意業輕。
佛用良醫教子,用藥比喻佛制戒與比丘守戒。佛滅度後,持戒修行者是承傳佛法,如子承父醫。
佛用諸天一會工夫見月蝕月明,天日長、地日短。比喻佛為度眾生隨順世間種性,在很短時間內示現生業因緣與成道及入涅槃。
佛用明月眾生喜見比喻佛性純善清淨無垢。佛法為善心之人喜見,噁心之人見而不喜。
佛用春夏冬三季的白天中、長、短。比喻聲聞人等見佛如冬日短,菩薩見佛如春日中,佛見佛如夏日長。
佛說于未來世,若有人護持此經,開示眾生,當知此人是真菩薩。因為,聲聞人見此經如冬日怕冷,即自身功德不具足。菩薩行人見佛性常住如春日發芽,必然生根結果,利益眾生。
佛用白日見光不見星,比喻佛之三寶真性常住無變。
佛用黑夜彗星比喻眾生見知佛入般涅槃為不祥,認為佛實無滅度而生憂悲。
佛用日出霧散比喻此經出世,能滅眾生無量無間惡業。世間有此經住世,如佛常住,正法不斷、僧寶不減,當多修勤學。此經為無量功德所成,亦名為菩提不可窮盡,故得稱為大般涅槃。 

【菩薩品第十六】
這一品重點講此經能為眾生發菩提心之因,唯對生斷滅想,對佛法不信受的人不能為因。然後佛說此經開始流布與滅除。最後是四聖位有無差別。
佛說,此經大涅槃光勝諸經三昧所有光明,能入眾生諸毛孔為菩提心的人作發心因緣。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犯四重戒作五逆的人與對佛生斷滅想,對佛法不信受的一闡提人,怎麼能此經光明入身作菩提因呢!這樣的人與持淨戒修善的人還有區別嗎!再有,有人於無量佛所聞此經不解其意,怎麼一經於耳能斷除一切煩惱呢!
佛說,除一闡提外,其餘眾生皆能為因;聽聞此經法音,光明入毛孔的人,一定當得無上正等正覺。因為,聽聞此經的人不是福薄之人,於往昔供養恭敬無量諸佛,知道諸佛甚深密藏佛性的大事。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未發菩提心的人怎麼為因呢!
佛說,若有人說聽聞此經後不用發菩提心,就能成就菩提道是誹謗正法。若有人聽聞此經後,未發菩提心,在夢中見羅刹鬼像,心中害怕,聽羅刹鬼像說,你今若不發菩提心,就要你命。此人夢醒後,驚恐索命而發菩提心。這樣的人,雖即生難以成就,在三途或人天等,經常能意念發菩提心這檔事。在此經妙神力作用下,能成就這樣人的菩提道。
佛說,此經妙神力如法雨,能普潤利益眾生,為發菩提心因。唯一闡提不能得到普潤利益。因為,一闡提如發黴種子,雖經千萬劫的時間,也不能發芽。這樣的人斷滅一切善根,即便有機會聽聞此經,也不能發菩提心。再有,此經妙神力如明珠放入破四戒作五逆眾生的濁水之中,水可澄清而發菩提心。而此珠放入一闡提的污泥中,無論如何不能澄清而發菩提心;因非根器而無善心。再有,此經妙神力如藥樹王,能滅眾生一切病苦。如能消除一切眾生破四戒重罪和五無間罪等惡業,而敬信修持發菩提心。如妙藥不能治必死之人一樣,一闡提不能發菩提心。再有,此經妙神力如眾生手外傷敷藥得愈而發菩提心。而一闡提如眾生手無外傷敷藥,無發菩提心因緣。再有,此經妙神力如金剛能壞一切物品,安止無量眾生於菩提道。就如鋸掉的廢羊角無論怎麼壞損也與羊無關一樣,不能讓一闡提立菩提因。再有,此經妙神力如馬吃枝草,斷枝草能續生一樣,讓雖犯四重戒作五逆的人,能續生菩提因緣。而一闡提如多羅樹枝斷不能續生一樣,不能續生菩提道因。再有,一闡提如斷樹不生、雨不住空、金剛不容外物一樣,必然不能發菩提心。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這樣說一闡提有什麼意義嗎?
佛說,一闡提不能見知真常佛,不能修行賢善之行,不能親近善知識;認為造作無因果,世間根本就無佛,更不存在佛法等。有智慧的人,見到這樣的人必墮三惡道很可怕。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此意義還有別的說法嗎?
佛說,能知懺悔無量劫來造諸惡業,後不復造,諸惡業可消滅。如王者出遊正路,盜賊望風逃散,不復再來一樣。而一闡提驕慢心,多作惡,不害怕,如猴水中撈月,空轉六道。有無量眾生成佛而沒有一闡提什麼事。
再有,一闡提不知佛性真常,見佛入涅槃說,釋迦牟尼不也和普通人一樣,油盡燈滅。見菩薩作善業,詆毀破壞不信,欲置死地而後快。一闡提身有眼而心無目,不見苦集滅道真諦,而謗佛法。
再有,若有人說我今是菩薩,不信小乘經典,只信受大乘經典,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原因,眾生身中也具足佛的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說的法與佛說法一樣,破無量煩惱如破水瓶一樣簡單,瓶破而見佛性。這樣的人隨文解義,
口說佛性而心實不信有佛性,是為利養的惡人。而有智慧的人,如國家駐外大使,甯喪身而不辱使命一樣,在眾生中廣說佛三乘法藏,真常佛性。 再有,一闡提惡比丘住伽藍清淨處,自稱是真阿羅漢,是大菩薩,破壞佛清淨法。見有人講佛法,心裏嫉妒,說這部經是偽經,那部經是魔說,佛經都是無常法等。毀滅正法,破壞眾僧。又說,魔王說法就是沒有善巧順著佛說,如殺人放火做州官,死後業報誰見到了,也不過是業報那麼一說而已。此是一闡提所說邪惡之法。 

再有,眾生聽聞此經妙神力如日照蓮花開放,悉為發菩提心之因。而一闡提雖有佛性,以無量罪垢所覆業緣,不得妙因,流轉生死無盡頭。
再有,眾生聽聞此經妙神力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樣,雖有煩惱終不被煩惱所縛,為作菩提微妙因緣。而一闡提不是法器,不能為因。
再有,如良醫善於用藥,能治身、眼瘡、小兒、邪鬼、毒胎鬼上身等病,卻不能治心理病一樣,佛說諸經禪定三昧能治貪嗔癡三毒煩惱病,而不能治已犯四重戒五無間罪。唯有此經妙神力能治。
再有,此經妙神力如良醫良藥,能治眾生一切病,能讓盲人複明病,能治上吐下瀉,女人難產等諸病一樣,讓聲聞緣覺開發慧眼,讓犯四重戒五無間罪的人發菩提心。而不能治必死之人和先天生盲之人一樣,不能讓一闡提發菩提心。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
犯四重戒五無間罪極重惡,未發菩提心,怎麼能作菩提因呢?
佛說,此諸眾生雖造業極惡,但臨命終時,聽聞此經後幡然醒悟,知惡有惡報,心生懺悔。雖報在六道,但唯此一念作菩提因。

再有,此經妙神力如用毒藥塗鞋趕路,諸毒蟲自退,唯毒龍一闡提不能退。
再有,此經妙神力如藥塗大鼓,諸眾生聞鼓聲而貪嗔癡等煩惱漸漸自斷。唯一闡提不能斷。
再有,此經出世如萬糧秋收能安樂眾生,悉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再有,四眾弟子及諸外道,有受持此經,讀誦或為人說等,皆為發菩提心因緣。若再能為犯四重戒五逆罪的人和為邪鬼毒惡所持身之人,講解此經,或教人書寫此經,信受之人諸惡消滅,邪鬼自去。要知道能這樣講解此經之人,是真菩薩。
一闡提如聾人不聞其聲一樣,想聽也聽不到此經妙典,無此因緣。
再有,諸眾生想聽聞或不想聽聞此經,一旦聽聞此經後,眾生煩惱之山自崩落。但一闡提不能。
再有,佛先教諸比丘等四眾弟子,修學淨身,修無我想,逐漸教學其他經典,最後說此經既為已發菩提心的人說又為沒發菩提心的人作菩提因。一闡提除外。
再有,佛以此經為無上船師,駕法船接引眾生。但眾生也要值遇大般若船,順風順水才能到達彼岸。否則,無量劫於六道生死,不能值遇。值遇此經要生奇特想,生清淨信,才安穩過生死海,達彼岸證菩提。
再有,佛示現涅槃如蛇脫皮,皮退而常住。如真金作器,於三界化度眾生示現種種身,而真身常住無變。如庵羅樹一年三變,開花、結果、落葉,於三界示現三種身,初生、長大、涅槃。而真身真常,不是無常。 

佛說,“如來密語,甚深難解”,如大王身邊有智之臣,知大王晨起後的一個系列,四個環節。一洗拿水盆,二吃上食物,三飲奉水杯,四游牽馬。四個無常的環節比喻大王的四種密語和佛說的大乘經典。若佛出世為眾說佛入般涅槃,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佛本真常而說無常相,想讓諸比丘等修無常觀。若佛說正法當滅,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佛本常樂而說苦相,想讓諸比丘等修苦觀。若佛說我病苦僧壞,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佛性真常而說無我相想讓諸比丘等修無我觀。若佛說正空的人為正解脫,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正解脫是離三界諸有,想讓諸比丘等修空觀。若佛說一切眾生有佛性,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是法久而常住,想讓諸比丘等正常修法,若能隨順學的人,是佛弟子,知佛密藏。甚深佛法,不是世間凡夫識幾個字就能信解得了。 

佛說,於我滅後,若有人不能恭敬此經,此人於大眾中無有威德。因為眾生不知自有佛性,而此人誤以為眾生缺少福德。
再有,正法將要滅盡時,多有行惡比丘等不知自有佛性,懶惰懈怠,如癡賊棄真寶黃金而挑擔草木,甚可哀哉可怕。唯有諸菩薩等取此經真實義,不著文字相,為眾生說。
講到這裏多說一句,有的人總有“大海無涯天作岸,登山絕頂我為峰”的感覺,見哪位法師弘法,不知末法時期弘法艱辛萬難,居高臨下而專作評論家、批評家。而自己空無證悟,妄談佛理,甚可哀哉怖畏。交流證悟莫攻擊,商洽知見莫指責。聖智凡愚自心明,說與不說眾生知。 

佛說,我涅槃後,正法時代的後八十年,此經於世廣泛流通。此時有諸惡比丘等眾抄略此經,抄前不抄後,抄後不抄前,抄前後不抄中等。然後用此經的某一句去攻擊另一部經,指責法師。弄的眾生不知真偽而滅佛正法。用一句“末法時代魔王說法如恒河沙”去指責法師,誰講佛法誰是魔,弄的人人不敢弘法而滅正法。要知這樣的人是魔王伴侶。這樣的人也讀誦此經,是為裝門面、裝明白,文飾而不知實義。如貧窮牧羊女賣乳,輾轉加水,已無乳味。這樣的人破壞大乘經典也是這樣作法。此乳雖無乳味,仍勝諸苦味千倍。如此經雖遭像法、末法,仍是諸聲聞經之王,而為上首。
佛說,如世人皆讚歎男身,知女身是世間是非罪惡的住處;女人對諸有貪欲無足一樣,
知自有佛性是丈夫相,不知自有佛性的男人也不是真丈夫相,如同女人。知自有佛性的女人,雖是女人也有大丈夫相,如同男人。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我今日才覺得決定通達佛性。 
佛贊童子菩薩說,你今隨順世間法才這麼說。 

童子菩薩對佛說,我不能隨順世間法。因菩薩知道世間法世俗世論破壞佛法,所謂“眾生惡世多激情,輪轉生死浩浮盈。如是順流背本己,無明神識六道中。學佛入世逆世行,逆世離世非厭世,識破無常因緣情,自度度人大英雄”。佛贊童子菩薩說,你今知無上法昧,難知己知,如蜂采百花為蜜一樣難得。
再有,如蚊子澤水而不能潤大地萬物一樣,雖此經于未來世流通,能信受此經,聽聞此經或見到此經的人極少,大多數眾生而無法受益。何況于
末法時代中的正法滅時,此經先滅。那時佛法在此世間已現衰相,將無佛法。有人要問,世間無佛法時什麼樣子,今天的動物世界是。
再有,此世間佛法要滅時,如秋雨連綿,其他大乘經典悉皆滅掉。那時,若有人能保存一部完整無缺的此經或大乘經典都如人中王一樣稀有,只有諸菩薩隱世才能做的到。
有人問此經為什麼這樣重要,告訴諸位只有依此經才能矯枉人心中的像法、末法,過正還原人心中的正法。早在二十年前,有一位九華山開悟證道高僧對大眾弘法時說,大開普度十年後,將有人弘傳正法,矯枉過正四眾心中的像法、末法。于末法時代中興正法,最後四眾尚不證知是何人。所以,我提醒諸位,要注意當今世上每一位法師講法,尊重讚歎。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純陀獨有疑心。心疑依佛性而真佛常住,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即釋迦牟尼佛肉身不真常,我們今天實實在在地見到了,而佛常住真身今天說有,而我們還沒實實在在的見到。依據此理,諸佛、菩薩、聲聞、緣覺都一樣,沒有什麼差別。
佛說,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諸法,無有是處。四聖位也有差別,也無差別。差別在功德圓滿不圓滿,無差別在佛性覺與不覺。分別解說,如乳牛種色不一,地域不一,而牛乳白色同一。不一的是業報因緣,同一的是佛性。這是四聖位的本無差別。那佛為什麼還說三乘法呢?因為世間諸漏與出世間的漏根不一樣,即功德不一樣而有差別。如乳還可加工成乳油、乳酪、乳酥等。如冶煉礦石成金,金價昂貴。礦石的含金量不一樣,礦渣多少不一樣而有差別。而同是金礦石的同一佛性而無差別。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與佛還有什麼差別。雖然這麼說有所不妥,但是什麼因緣眾生皆有佛性。聲聞入小涅槃,八萬四千大劫,時間有限為小涅槃。緣覺入中涅槃,時間與聲聞相同,而法樂環境比聲聞天高界好。菩薩入大涅槃,離此三界至佛淨土,時間與環境聲聞、緣覺所不能比。雖入佛淨土而不是自己的淨土。佛入般涅槃是入自性涅槃,無所入和不入,只是示現而。前三聖位怎麼不能同佛一樣入般涅槃呢?
佛說,佛入涅槃為入自性涅槃,不是其他聖位可比。所以,大般涅槃為善有,即妙有。妙有自性淨土莊嚴,妙有自性報身圓滿,妙有自性化身無量而化度眾生。菩薩的妙有有限,聲聞、緣覺無妙有。
再有,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如酥,佛如醍醐,是同一佛性而又有差別。
再有,眾生佛性,不是外來,不是後有,各自本具。只是久迷煩惱與覺而智慧,眾生與佛而有差別。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怎麼有人一發心就成佛道,而有的人久發心而不能速成佛道。
佛說,有聲聞、緣覺、菩薩于佛前速作誓願,我當久久護持正法,然後就速成佛道。如商人市場賣寶,愚人不識貨而輕笑,見商人吆喝此寶無價後,又是輕笑。還相互說這年代哪有真寶,真好笑。不能速成佛道的聲聞緣覺就同愚人一樣,不識佛寶,輕視佛道。
再有,于未來世有人因被生活所困等原因出家,心志不穩,邪見不說實話,不精進修行佛法。見聞佛為聲聞速受記,便大笑、輕慢、攻擊等,要知道這是破戒,自認為自己總比別人強。佛速受記為堅固其聲聞道心,佛受遠記為護持正法久住。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
菩薩怎麼得不壞眷屬。
佛說,勤加精進,護持正法。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怎麼口唇幹焦。
佛說,遇癡無智,不識三寶。再有,不知佛真身常住,眾生雖有目如盲者。若知者雖是肉眼,卻似天眼,此人久修大乘經典。若有天眼者,不知者,卻似肉眼,不修大乘佛法。
再有,佛常為一切形類,無足有足多足等眾生,以一音說法,彼彼異類各得醒悟。所以,佛為一切眾生之父母。
再有,佛隨順世間如大人對不會說話的嬰兒說話,小孩雖聽不懂什麼,卻為小孩將來會說話,說什麼話打下基礎。
佛為眾生說妙法也是如此,將為眾生成就佛道撒下菩提種子。
從第四品童子菩薩請法,逐一開示至這裏。有人問,宣化法師講,佛法滅時《楞嚴經》先滅掉,這裏怎麼說此經先滅掉。這裏不矛盾,此經為聲聞經王,《楞嚴經》是菩薩乘的銅輪王。從聲聞乘講此經先滅掉,從菩薩乘講是《楞嚴經》先滅掉。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十七】
這一品重點說,純陀及天人等各類眾生願最後供養佛。供養後,純陀菩薩、童子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以及天人、世人、阿修羅等分別向佛請法。
這時,佛從面門放青黃赤白蘭紫種種光、照純陀及眷屬身。純陀及眷屬手捧器物,佳餚美膳充滿,欲奉佛與諸比丘最後供奉。此時,有一位威望很高的天人攔住純陀說,請等一等供養。諸天天人及其它眾生,也各自持齋於佛前長跪供養。諸比丘也手捧衣缽供養。此時的三千大千世界莊嚴如西方極樂世界。純陀跪於佛前,憂悲的懇求,唯願佛哀憫我們再住世延壽時間越長越好。佛告訴純陀,你想請我久住於世,應該快點奉上最後具足的供養。此時,一切菩薩與各類眾生異口同音,羡慕純陀成大福德,請佛受最後無上供養。我們無福,白預備美食。佛為讓眾願滿足毛孔各化無量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眾,示現受其各類眾生供養。 

唯釋迦牟尼佛自受純陀供養,並以佛神力使此膳肴充滿法會而供養大眾。表示佛示現入世間,隨順世間,憐憫世間眾生,而獨受純陀供養。此時,天人、阿修羅等哭泣悲歎,佛入涅槃,我等永遠離開了師尊,以後的路我們怎麼走。佛用偈語安慰大眾說,汝等莫悲歎,諸佛法常住,悲心視一切,皆如羅睺羅。四眾應善聽,聞已應歡喜,即發菩提心,最上之誓願。此時,人、天、阿修羅等大眾等,聽佛說法後心生歡喜,知佛常住。散花、塗香、天鼓伎樂等供養佛。
此時,佛對純陀說,你今所見是不是悉有奇特。純陀答說,殊勝莊嚴。佛對純陀說,你今皆已成就菩薩行,住十地。 

童子菩薩對佛說,純陀所修成菩薩行,我也隨喜。今日佛為利益未來無量眾生說此經。那佛所說的一切經典中,有餘意無餘意呢?即真經實義沒有全說還是全說了。
佛對純陀說,所說經也有餘意,也無餘意。即也有沒全說的,也有全說的。
純陀向佛請法說,所以佈施都可讚歎嗎?
持戒與毀戒有怎樣的差別呢。
佛說,唯除一闡提佈施外,其餘一切佈施皆可讚歎,獲大果報。怎樣為破戒,此經中已說。
純陀又向佛請法說,我還是沒明白,佛說破戒的人,就是一闡提。如果真信三寶真常,人就不破戒。一闡提這樣的人怎麼樣表現的呢?
佛對純陀說,四眾發粗惡言誹謗正法,造重業不知悔改,還心安理得等人,為趣向一闡提道。犯四重戒作五逆罪,心不知害怕,無懺悔意;于佛正法,無護惜心,詆毀輕賤,說有很多的過錯等人,趣向一闡提。又說過世間根本無佛,也無佛法。誰說有請出來讓我見一見等人,趣向一闡提。 

純陀又向佛請法說,破戒之人怎麼表現的呢?
佛說,如犯四重戒及五逆罪,誹謗正法等這樣的人為破戒。 

純陀又向佛請法說,這樣破戒的人,還可拔濟救度嗎?佛說,若有因緣的,還可拔濟救度。即破戒後心常懺悔,又害怕又自責,不應該破戒呀!以後我也護持正法,供養護持正法的人,讀誦、受持、廣說大乘經典。破戒之罪被法制服後,可以重作新人,新人不算舊賬,為不破戒。如日出破諸暗一樣,此經能除眾罪,拔濟、救度破戒之人,擁護此經正法得大果報,離此經正法,無救度破戒之人之法。
若有誹謗正法之人,能自己改悔,還歸正法,自念不善自害後,對別人說自己的教訓,讓別人從中受益,這樣的人得福無量。犯五逆罪的人也是這樣做,也可得福無量。
若犯其他重罪的人,應認真聽一聽。正法是佛密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當護持,還要讓別人知道,用正法供養別人,可得大果報。如母子渡河,棄子母可活命,但母拼命不舍,母子都被水淹沒。此女人本人沒有作善業,而因慈念子的原故,得生天中。犯重罪的人也同此理,因護法心而得福報。護法為世間無上福田,有無量果報。
純陀向佛請法說,若一闡提也自改悔等這麼做,也能得到同樣的福報嗎?佛說,你不應該這麼問,如有一種果,皮苦仁也苦,不論怎麼培育,也改變不了它的本性。
若一闡提能發善心就不是一闡提了。
再有,一切佈施,因佈施對象不一樣,果報不是沒有差別。只有供養佛, 才得無上果報。 

純陀向佛請法說,是什麼原因這樣說呢?
佛說,此王舍城中,有一男眾信佛又奉外道。來這裏請法供養之意。故說
供養物件不一樣,果報有所差別。同時,又對菩薩帶領四眾持戒而說,棄除破戒。
棄除破戒少數人,是對持戒多數人的慈悲。
佛說偈語“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葉林,必有樹木。一切女人,必懷陷曲。一切自在,必受安樂”。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禮佛後也說偈語。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樹木。非一切女,必懷諂曲。一切自在,不必受樂。佛您說偈必有餘,沒能全說,請慈悲說其因緣。如西牛賀州有何直而不曲;金銀琉璃寶樹有樹無林;也有女人持淨戒而功德成就,有大慈悲;諸天王雖得自在,悉是無常。
佛說,如良醫治病,正常用藥為治病甘露,超量服藥不能治病反為毒。佛說法也是這樣,因聽法物件不一樣,而有所保留取捨。說此偈語是為調伏王子與後妃的驕慢心,讓他們知道因果是很可怕的事。如今天我為諸位講佛經,諸位都是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修行,我要講繼續苦行,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

【聖行品第十九之上】
聖行品即菩薩行,共分三卷三品。
這時,佛對童子菩薩說,菩薩當于此經專心思維五種之行。一者聖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嬰兒行,五者病行。下面分別講解:
聖行。菩薩經常修行這五種行,還要修行佛行,即受持佛說大乘經典和此經。 

1、菩薩聽聞此經生信,思維諸佛無上道。爲受持佛大乘經典和此經,應舍離妻子、眷屬、舍宅、財富等一切外財,視居家如牢獄一樣讓人煩惱,不得盡壽淨修清淨行。應出家讓一切善法因此增長,修行無上菩提之道。舍外財出家爲菩薩行佈施,菩薩想出家時,與魔王的戰爭開始。魔王生大煩惱,說我又減少一個子民多一個戰爭對手。這場戰爭又曠日持久,一直戰鬥到菩薩菩提樹下證菩提。
2、菩薩出家後服法衣,奉持禁戒。菩薩護戒之心,猶如金剛。乃至小噁心生怖畏。菩薩護戒如人持浮囊,想渡大海;魔子想破戒,向菩薩乞索浮囊或一半、三分之一再或搭一把手不可;菩薩甯被魔子殺掉也不破戒,如不舍浮囊。菩薩護戒,常有煩惱魔子來巧語誘破,而菩薩爲證無上菩提,護持重戒與微小戒律一樣,堅固心如金剛。
3、菩薩具足五方面清戒。一根本業清淨戒;二前後眷屬余清淨戒;三非諸惡覺清淨戒;四護戒正念,念清淨戒;五回向菩提戒。
4、菩薩又有二種戒。一受世教戒,二得正法戒,終不爲惡。
5、菩薩又有二種戒。一性重戒(四禁戒),二息世譏嫌戒,世間人都認爲不該做的事,如小稱大砣和不食五辛之物,不看兇殺戲等等。 

6、菩薩甯以熱鐵炙身,終不取以身破戒。菩薩甯吞熱鐵丸,終不取以口毀戒。菩薩甯臥熱鐵床,終不取以身貪求高廣大床而破戒。菩薩甯受三百矛紮,終不取以身貪求滋補醫藥而破戒。菩薩寧願投入鑊湯,終不以身貪求豪宅而破戒。菩薩寧願被鐵棒打碎,終不取以身貪求禮拜而破戒。菩薩寧願被鐵器挖出雙目,不以色心視好色。菩薩寧願用鐵錐刺耳,不以染心聽好音聲。菩薩寧願用利刀割去鼻子,不以染心嗅諸香。菩薩寧願用利刀割去舌頭,不以染心貪其美味。菩薩寧願用利斧砍其身,不以染心貪其觸。誰這樣對待菩薩,墮于三惡道。而成就菩薩護持清淨戒的功德,具足圓滿。

7、菩薩修持這樣的清淨戒,進入八地菩薩,不動地。此地菩薩爲不動地、不隨、不退、不散,如山一樣不爲大風動墮退散。
一不動爲,不爲色聲香味觸法所動,不爲貪嗔癡所動,不爲煩惱魔所動。
二不墮爲,不墮三惡道,不破四重戒罪,不爲色受想行識蘊魔惱害而墮。
三不退爲,不退回聲聞、緣覺,不退戒還俗,不退菩提道。四不散爲,不爲邪風所散,於大乘經典不散,不爲死魔所散。
8、菩薩進入不動地,爲菩薩修行聖行。佛與菩薩所行爲聖行。因爲,佛與菩薩爲聖人,有聖法,有聖戒,有聖定慧爲聖人。聖人有七聖財,信、戒、懺、愧、多聞、智慧、舍離。七聖覺:擇法覺、精進覺、喜覺、除覺、舍覺、定覺、念覺。
9、菩薩聖行,修于諸觀。觀身不淨誰是我,我是誰。觀身白骨斷除一切色欲。觀骨節分離斷形貌欲、姿態欲、細觸欲。觀青色十方皆青,黃白色也是如此。在各色觀中此身不淨,因緣和合,四大無我,示現身作事業,幻化不實,何處生貪欲、罵辱、嗔恚。若心不忍,心則散亂,失去正念。若失正念,不分善惡,墮於惡道。如是觀爲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得四念處。得入堪忍地,即一地菩薩。 

10、菩薩堪忍,身心苦惱一切能忍。堪忍貪欲、恚癡、寒熱、疫病、惡口、打罵等。
11、沒有得住不動地淨持戒時,有因緣可得破戒。爲令他人受持讀誦大乘經典,令不退菩提心,故得破戒。如七地以下菩薩爲度化喝酒的人,就示現飲酒接近此人等。爲度衆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2、菩薩擁護大乘經典,令人不退菩提心,雖破戒卻無地獄可墮。往昔佛於我們地球做大國王,敬重大乘經典。當時,無佛和聲聞、緣覺住世,只有佛教經典。佛十二年供養婆羅門,又十二年保護安全。然後勸婆羅門發菩提心時,婆羅門說,菩提之性,是無所有,大乘經典也如此。見聞婆羅門誹謗大乘經典,當時將其殺掉。如此因緣,沒有墮地獄。護持大乘經典,有無量勢力。菩薩行六度成就十種自在,即行法施、無畏施、財施,可以圓滿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持戒行能圓滿業自在、生自在;精進行能圓滿願自在;忍辱行能圓滿信解自在;禪定行圓滿如意自在;般若行能圓滿智自在、法自在,即菩薩有十種自在。 

13、菩薩聖行苦集滅道。苦有逼迫相,集有生長相,滅有寂滅相,道有大乘相。苦滅相,集轉相,滅除相,道能除相。苦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壞苦相。集三界諸有相,滅三界諸有相,道戒定慧。有漏法有因有果,無漏法也是有因有果。有漏法漏果爲苦,漏因爲集;無漏法無漏果爲滅,無漏因爲道。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爲苦;能生苦法爲集;無有苦處爲滅,十力,四無所畏,四念處,大悲爲道。十力爲:一是處非處智力(道理與非道理);二是業異熟智力(知三世業力);三是諸禪解脫三昧力;四是根上下力;五是種種智解脫力;六是種種界智力(衆生界);七是遍趣行智力(顯現六道);八是宿命智力;九是天眼力;十是漏盡智力。四無所謂:一切智無所謂;漏盡無所謂;諸法障道無所謂;說盡苦道無所謂。四念處爲: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生有五種相,一者初出,二者終,三者增長,四者出胎,五者種類生。老有二相,一爲念老,也爲增長老;二爲終身老,也爲滅壞老。病爲地、水、火、風,互不協調。一爲身病,二爲心病。身病有水、風、熱、雜的原因和外傷,外傷由戰爭等、不小心或誤摔等、刀杖瓦石、鬼魅作穢四種原因。心病有高興、害怕、憂愁、愚癡四種原因,這四種原因有三種根源,一者業報,二者惡對,三者季節與代謝。死爲失去受報之身體。一爲命盡死,二爲外緣死。命盡有三種情況。一是命盡福沒盡,二是福盡命沒盡,三是福命都沒盡。外緣死也有三種情況,一是想害別人或被別人害自殺,二是想殺別人或被別人害他殺,三是又想害別人又想自害而死。
另外,有的人外緣死可爲放逸死、破戒死、壞命根死。放逸死是人誹謗大乘經典;毀戒死是人毀犯諸佛所制禁戒;壞命根爲捨五蘊身,是成道之人。
愛別離爲所愛之物被破壞離散。一爲人的五蘊壞,即心、肝、脾、肺、腎。二爲天的五蘊壞,即色、受、想、行、識。三爲其他五蘊壞。怨憎會爲不愛而脫不掉,還要會集。重點是三惡道,不想去、不願去、不願作也得會作,不見輪回饒過人。求不得爲所求不得和費大力氣不得果報。五蘊盛爲七苦作用於心,念念爲苦。 

14、三界衆生無不有生,不一定有老。衆生貪生而厭病老死。菩薩不然,知生必有病老死相伴生,善必惡相隨。佛用功德天女與黑暗惡女姐妹比喻,美與醜伴生,富與貧相隨。有智慧的驅除功德天女,而黑暗惡女也相隨而去;愚癡的人貪求功德天女進舍,而黑暗惡女也相伴入宅。菩薩舍生而病老死都無,衆生貪生而八苦根本。衆生貪生如小孩餓逼取糞中果子,洗而又棄。菩薩見生如糞中果子,不受也無舍。菩薩不貪色聲香味觸法美味,諸苦惱自免。衆生貪其美味而得色力,知有一患將來要死,也出高價貪而食之。愚癡貪受,諸苦相集。 

15、菩薩住于此經觀知生爲大苦。菩薩受持此經,知佛要隨順世間,示現涅槃,那還有誰能違背世間諸法規律呢!三界受生處,如毒樹根、莖、葉、花、果都能殺人,是糞臭一樣,人生十歲乃至能活八萬歲,都諸苦相隨。凡夫貪生求壽,如冒險采藥人不覺跌於深坑。菩薩見生壽如見天人妙食似地獄鐵丸。
16、菩薩住于此經,觀知老爲大苦。老能壞勇力意念,無年青時的快樂驕慢等,爲人瞧不起。人老如池中蓮花鮮美而遭冰雹,小國王好戰而遇大國強兵,車折軸,富家遭強盜等,盛年壯色爲衰老乾枯,再無出家、讀經、坐淨的勁頭。老人也如國王失國乞食,油幹燈滅,幹河無水,不能咨受一切善法。 

17、菩薩住于此經,觀知病爲大苦。病能讓人失去安穩樂事。如小苗遇雹雨,常人失手足,芭蕉有子等,搶奪人的正念根本。
18、菩薩住于此經觀知死爲大苦。如火燒一禪天,水淹二禪天,風吹三禪天,唯四禪天可免。一禪天內有覺觀,外有火災。二禪天內有歡喜,外有水災。三禪天內有喘息,外有風災。四禪天內無患,外無災。唯菩薩住于此經,如國王能識破怨賊僞裝親善,而欲殺害之陰謀詭計等。菩薩住于此經是住於空、無相、願力三定,與死遠離。
19、菩薩住于此經,觀知愛離別爲大苦,愛別離苦爲衆苦根本。偈語說,因愛生猶,因愛生畏,苦離貪愛,何猶何畏。 愛別離能生出種種苦。如頂生太子具七寶爲轉聖王,又貪忉利天玉帝諸寶,玉帝受持此經,並爲其開示。而頂生轉輪聖王,於玉帝生噁心而墮落回人間,別離七寶和愛念之人,因苦惱生死而死。當時玉帝迦葉佛是,頂生聖王我釋迦牟尼是。應該知道愛別離過去現在世都有,未來世衆生也是如此。 

20、菩薩住于此經,觀知怨憎會爲大苦。菩薩觀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五道,都是怨憎會苦,恨這個,怨那個。如看見牢獄緊閉,枷鎖杻械於人一樣害怕。所以,菩薩舍外財而修六度萬行,入於涅槃。
21、菩薩住于此經,觀知求不得爲大苦。一切盡可求,但分二種。一是求善法,求善法不得苦。二是求不善法,爲度衆生求惡法不離苦。
22、五蘊盛爲七苦所集,修善法有樂想,作惡者生苦想。 


這時,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如色是苦,一切衆生不應有求。又如善道中,六觸受樂,樂是苦,一切衆生不應有求。佛說的偈語,菩薩摩訶薩,畢竟到彼岸。所做衆事辦,是名最爲樂(餘下略去)。諸經中所說樂相是什麽樣子。
佛說,一切衆生與下苦中,橫生樂想。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下苦爲八苦。下生爲三惡道,于中樂無苦樂想,于上樂生樂想,當怎麽回答?怎麽說於苦中而生樂想?
佛說,從理義上說,無有樂想,是妄生樂想。五蘊中有三受三苦。三受是樂受、苦受、不樂不苦受。三苦爲苦苦、行苦、壞苦。以苦樂受中,雖爲三苦,實有樂受,是菩薩以苦樂性不相舍離,以苦爲樂,不舍離衆生。若于一切衆生一切皆苦,實無有樂,妄生樂想而已。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修行善者,則受樂報,諸經所說樂受是真實的嗎?
佛說,修善受樂報是菩提道之根本。所以,在諸經中說有樂相。而世間人以女色、美酒、財寶等貪欲滿足爲樂,如是樂能生苦,是憂悲苦惱,乃至斷命。菩薩于八苦中,能解苦無苦,於此經中能知苦因樂因。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聖行品第十九之中】
菩薩住于此經,觀集是蘊因緣,集還歸愛於有。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又可分欲愛、色愛、無色愛。又可分業因緣愛、煩惱因緣愛、苦因緣愛。出家人有四種愛,衣服、飲食、臥具、藥品。又有貪著五蘊,隨諸所須,一切愛著,分別計較,無量無邊。愛又有善求與不善求之分。諸菩薩為善求,凡愚之人為不善求。求大乘者為善求,求二乘者為不善求。凡夫愛為集,菩薩愛為諦。因為菩薩為度眾生而受生,不為愛而受生。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在其他經典中說,眾生以業為因緣,今天怎麼以愛性為因緣呢?
佛說因緣不是因。而五蘊主要的因來自於愛,愛與一切煩惱如王者出巡,臣屬相隨;穿衣塵土相著而隨;土地能生芽一樣。住於此經深觀愛有九種可怕之處。一為欠很多債,二為要羅刹女,三為鮮花上有毒蛇,四為強食不能食之物,五為見淫女,六為樹藤籽,七為瘡中息肉,八為暴風,九為彗星。怎麼的可怕呢!

“如債有餘”為窮人欠很多的債未還清,又被關進監獄。這裏比喻聲聞緣覺,有愛習餘氣,不能證菩提。如羅刹女婦為先食其子,後食其夫,所食眾生令墮三惡道,讓眾生失去善根。如妙花莖毒蛇纏為眾生貪五欲之花,不見愛毒蛇之患,愛蛇傷命後眾生墮三惡道。所不便食而強食為五道眾生,強食貪著等不能食而死,以是因緣墮三惡道。如淫婦為愚人與淫女通,錢財被巧奪後,又被驅逐。愚人貪愛被奪去一切善法,被驅中道,墮入三惡道。如摩樓迦籽為隨鳥糞落在樹下,樹被藤束而枯死。凡夫善法被愛藤繞枯滅後,墮三惡道。如瘡中息肉為愚人五蘊瘡,應當勤心治愛息肉,不治命終墮入三惡道。如暴風為愛欲暴風能于父母而生噁心,能拔大智無上深固菩提之本。如彗星出現,警示世間將出現饑餓和瘟疫,能斷一切善根種子,讓眾生受種種苦。所以,凡夫有苦無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菩薩無苦而有真諦。凡夫有集無諦,聲聞緣覺有集諦,菩薩無集而有真諦。聲聞緣覺有滅不真,菩薩有道有真諦。
菩薩住于此經,觀見滅見滅諦,為寂滅煩惱火滅。不在三界受生報身故名出世間。出世間為我性,常於六塵而不染,不苦不樂,畢竟寂滅,為常樂我淨的真諦。
菩薩住于此經,觀道如燈明暗,遠離輪回,悟入八聖道。一正見,能見真理。二正思維,心無邪念。三正語,言無虛妄。四正業,住于清淨善業。五正命,依法乞食活命。六正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七正念,能專心億念善法。八正定,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

這時,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若說八聖道是道有些不妥。因為,佛有時說信心是道,能度諸漏。有時說不放逸是道,是菩薩助道之法。有時說精進是道,觀身念處,必須專心勤習。有時說正定是道,禪定能思維五蘊生滅,滅除一切憂悲苦惱。有時說修無常想是道,獨坐思維于空寂清淨處。有時說為人說法為道,聞法即斷眾生疑綱。有時說持戒是道,是人能度生死大苦。有時說親近善知識是道,具淨戒發菩提心。有時說修慈是道,慈能斷煩惱,得不動處。有時說智慧是道,能斷不停止的各種煩惱。有時說施是道,多行惠施,才有福德或菩提道。今天此經八聖道是道,其他經典是不是虛妄,佛久離錯謬,不會虛妄,那是什麼因緣才那麼說呢。
佛說,如是諸經,悉入道諦,都能入道。信是八道根本,能佐助成就菩提。如中醫能治病,根據病情用多種藥配合,方達療效,雖是一副藥(一法相),要分別說各種藥的作用。如一聖道(菩提),要方便說很多名相一樣。從信根是道至八聖諦是道,都是一個道理。
佛說,如一種金可作各種各樣的裝飾品,雖樣子不同,但金性一樣。佛以一佛道,隨諸眾生或說一種至二十種,佛、定、慧,見、慧、智,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脫道、見到道、身證道,一至四果羅漢道、辟支佛道、佛道,念覺分、擇法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信、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一切智無所謂、漏盡無所謂、諸法障道無所謂、說盡苦道無所謂。是道一體,為眾生種種分別而說。
佛說,如一火可燃各種燃料,草、木、煤、油等,佛道如一火,而眾生如燃料不同,是一無二。雖一思維,依六根而說六。雖一佛道,隨眾生而說,四聖諦,八正道等,是以因緣度眾生離生死。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您在河邊林中抓一把樹葉說,我知法如山河大地草木那麼多,而說法如手中一把樹葉。佛所說諸法苦、集、滅、道以外,是不是還有別的法呢?
佛說,所說諸法,都包括在四聖諦中,但仍有沒說。四聖諦中有二種智,一者中智,二者上智。中者為聲聞緣覺智,上者為諸佛菩薩智。知諸蘊苦為中智;分別諸蘊有無量相諸苦,是上智。知入為門、為苦是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相諸苦,是上智。知諸世間為分、為性、為苦是中智;分別諸界有無量相諸苦,是上智。知色壞相是中智;分別諸色有無量壞相諸苦,是上智。知受覺相,是中智;分別諸受有無量覺相,是上智。知想取相,是中智;分別是想有無量取相是上智。知行作相,是中智;分別是行無量相作相,是上智。知識分別相,是中智;分別是識無量知相,是上智。知愛因緣能生五蘊,是中智;能知一切眾生所起如是等愛,是上智。知滅煩惱是中智;分別煩惱不可稱計,滅分別煩惱也是不可稱計,是上智。知道相能煩惱,是中智;分別道相無量無邊離煩惱也無量無邊,是上智。知世諦是中智;分別世諦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是上智。知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第一義,是中智;知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是上智。這些法義,在其他經典中都不說,上智境界非中智所知。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所說世諦,第一義諦是什麼意思?
佛說,對沒有出離三界的人說,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二種。世間法為世諦,出世間法為第一義諦。而對出世間的人而言,就是第一義諦無二諦。五蘊和合為人,凡夫稱姓名是世諦;人死後姓名註銷,但這個前世或無量世都是什麼姓名,後世又能是什麼姓名,根據性相全能知道,是第一義諦。即有名無實者是世諦;有名有實者第一義諦。我、眾生、壽命、知見、養育、丈夫、作者、受者等能從五蘊入為世諦;苦集滅道為第一義諦。世間法有五種,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縛世,四者法世,五者執著世。名世,男人女人擁有世間財務。句世,圍繞生活有很多話說。縛世,被世俗世論很多煩惱所束縛。法世,持僧戒修行。執著世見蘭說蘭,見緣思緣等差別念。於五種世法,心無顛倒,如實而知是第一義諦。若燒、若割、若死、若壞是世諦;無燒、無割、無死、無壞是第一義諦。有八苦相,是世諦;無八苦相,是第一義諦。依父母而生是世諦;十二因緣和合生者,不因業報而生,唯觀因緣度眾生而生,是第一義諦。

文殊菩薩對佛說,所說的實諦是什麼意思?
佛說,實諦是真法。真法無顛倒,無虛妄,實諦是大乘。實諦是佛所說,不是魔說。實諦是一道清靜。常樂我淨是實諦之義。
文殊菩薩對佛說,若真實為實諦,真實之法就是虛空佛性,虛空與佛性有無差別?
佛說,佛性如虛空,虛空如佛性。佛性是真實,虛空也是真實。眾生苦集滅道有諦有實。佛非苦非諦,虛空如佛性非苦非諦是實。所說苦是,可斷滅的無常相是實諦,佛性真常不可斷滅是實。
集是五蘊和合而生,是斷滅無常苦是實;佛性不是可斷滅的五蘊之因的集性,如虛空一樣。滅是煩惱滅,二乘得滅為無常,暫時滅或階段滅。諸佛得滅是常為正法,是真實的。佛性不滅,只滅煩惱,常與不常不是說的,是證知常住無變為實,如虛空。
道能斷煩惱,依法而修證道斷煩惱是常,不修行的煩惱相是無常,是真實的。佛已證虛空佛性,無道可修,無煩惱可斷,無無常也是真實的。佛者是真實,佛性真實者。
佛說,有苦就有苦因,有苦因就有苦到盡頭的一天,有苦到頭的一天又有新的苦因在等待對應。苦有為有漏,無樂;佛無為無漏,有樂。這是真而又真,實而又實。

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不顛倒為真實,苦集滅道中有顛倒嗎。若有不能說無有顛倒是真實的;若說一切顛倒也是不實的。
佛說,一切顛倒,皆入真實之苦。眾生有顛倒心為顛倒,如有人不聽父母兄長教誨,不是苦也是苦。俗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切虛妄,皆入真實之苦。眾生欺詐別人,別人沒把他怎樣,而有三惡道等著他。欺詐別人時不苦,而有苦報相等待。諸佛所說大乘是真實。聲聞緣覺斷諸煩惱是真實,而煩惱之根未拔出又為不真實。

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諸佛所說真實,那魔所說就不真實。那麼,魔說裏面有沒有真實的地方呢。
佛說,魔所說真實的地方在苦集裏面。如世間人有苦,受很多苦,但也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在家學佛人這個不吃,那個不做;出家人這個戒律,那個依法苦行,不還是人受苦嗎?千百年來見誰成佛了。這樣說的是魔說,為虛妄。若說一道清淨,別無一道清淨,外道有苦集真常,無滅道真常,於不滅中生滅想,於無道中生道想,於無果位中生有果位想,這是佛說真實。

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佛所說有常樂我淨是真實義。而諸外道也說有常樂我淨。外道說可意十善與不可意十不善業報不失,即善惡到頭終有報。若說無常,作善惡之人一死,果報誰呢?所以,所作諸行是常,殺生是應該被殺也是常;若說所行所作無常,殺與不殺也是無常,誰去地獄受報呢?若說有地獄受報,就應該是有常而不是無常,一心專念也是常,因為十年念,百年不忘;若說無常誰意誰念?一切意念也是常,見一面相識,常見面相知;若無常再無相見相知。諸所業報也是常,初學技術不熟練,三五年後便熟能生巧;若無常怎麼有熟巧呢?算術之法也是常,從一二至百千;若無常有一無二,何有百千呢?這樣得事例還有很多,都能說明諸行是常。即諸外道認為這種常是真實的。享受到心滿意足得果報為外道有樂。如眾生饑者得食、寒者得衣、貪者得財、病者得愈等,有求得滿足為樂。如世間人惠施出家人衣食住和諸法器等,為後世得到心滿意足的果報,決定有樂。有因緣享樂,必然有身體親自感受到樂,若是說有樂而身感受不到,誰也不作猴子撈月之事。諸外道說,樂分下、中、上三等。下者忉利天之樂,中者大梵天之樂,上者大自在天之樂。眾生本能的欲望,是正常為淨。如金銀財寶等本身是淨法,沒什麼不乾淨的。色受想行識本身是淨法,也沒什麼不乾淨的。那麼五蘊之淨器盛裝金銀財寶之淨法,這不都是淨嗎?見能造作與色當知有我。如進陶瓷廠一見設備就知其廠必有陶瓷技師之我。再與我見面一說話、握手等。坐下來敍談,又見我多大年齡,穿什麼衣服,有什麼需求,有什麼讓人生氣的事等,應該知道一定有我。怎麼知道有我呢?我能勞作生活,而為自己,當然知道有我。我小時食乳,長大後幫助別人;身內得色受想行識始終相隨,當知這必定有我。有我才知道外部誰是障礙,誰是親人,誰是伴侶,誰是出家人,白天黑夜等等。諸外道認為他們得常樂我淨是真實的。佛怎麼說呢?
佛說,諸外道迷於生死,沉淪諸欲,愛樂於貪嗔癡。遠離了大智導師,不知圓滿善法。諸外道雖知業報果自作自受,還不能遠離惡法。不是正法正命自活,貪上妙五欲而貪于不修善法。諸外道雖想正淨解脫,而持戒不足,不能成就。隨想求樂,無因緣得佛法而求樂。雖不願受一切諸苦,而所行不能遠離諸苦因緣。雖知不能解脫於生老病死,而享樂一天是一天,放逸一時是一時,不去求正法解脫。諸外道心被無明覆蓋,遠離善友,樂在三界長生不老。雖有煩惱大病,卻不知求大智良醫醫治。雖走向無邊險路,而不知求善法資糧。雖被欲毒所害,反抱五欲毒霜不放,近求邪惡之法,親善邪見。諸外道希望食到甘露果,而反種下苦的種子。雖想求大智光明,反住入煩惱暗室。雖想飲甘露止渴,而反飲諸欲鹽水,雖漂沒生死苦海卻遠離無上船師。諸外道迷惑顛倒,認為諸行是常,那是不真實的。因為諸外道所修善法是世間有為法、有漏法,無出世間的智慧,不知山外青山天外天,極樂淨土出世間。所以,被假世間的諸假像所迷,所行是假,其果唯真。假世間為諸有,假像為諸世相。物質世間是真實的,但要被無常力破壞而不常住,才說是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