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張(熱鍵:c)

下面永明所闡述之聞性
汝若未見性必不能會
何故?
被識所縛故!

若有業識者
其心飄浮不定
下面之言保證看不下去!
不信汝自己試試看!!

光是第一句
聞性者:
即今聞性。具三真實。文殊簡出。現證可知。
觀音入門。圓通立驗。非從行得。不墮有為。
豈假功成。本來如是。

已經告訴大家這是:
文殊簡出。現證可知。
觀音入門。圓通立驗。

既然現證可知。圓通立驗。還去懷疑嗎?

如何能至:
非從行得。不墮有為。
豈假功成。本來如是。

若不能會甚或看不下去者
讓祂在汝心裡不停重複下去
像卍字雲系一直在心底轉去
自己試試看!!

汝今有緣來到東山叢林
祖師之東山法門
便能讓汝受用無盡

這廣告咱祖師不用花錢
吾亦不用花錢推銷
誰說修行要花錢?

所以從現在起
不用四處去花錢點光明燈

請點亮
汝心中才具有之無盡光明燈
此心燈一明一切明
就在下面一段~~~


有好消息
請回報四重恩!


聞性者:
即今聞性。具三真實。文殊簡出。現證可知。
觀音入門。圓通立驗。非從行得。不墮有為。
豈假功成。本來如是。

首楞嚴經偈云: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釋曰:
此是直說。如今一切眾生。日用現行。聞性三真實之理。
一圓真實。二通真實。三常真實。

一圓真實者:
以聞性遍一切處。十方聲塵。應時無有前後。
以同時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
如水起波。波不離水。以聲處全聞。聞外無法。
即是本聞。自具圓通之性。非待證聖方有斯事。

故法華經偈云: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瑕穢。
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

又云:
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二通真實者:
且眼根見性。雖即洞然。能觀前而不觀後。
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起。
若意知根。所緣不定。念念遷移故。

五根所不齊。唯耳根圓通無礙。
聽響之際。任隔礙而遠近俱聞。
妙應之時。無揀擇而大小咸備。

故高城和尚歌云:
應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
十方鐘鼓。一時鳴。靈光運運。常相續。
則處凡身而不減。居聖體而非增。常現常通。塵勞不能匿其神彩。
非間非斷。天魔不能挫其威光。
不壞緣生之耳根。圓具一靈之妙性。

三常真實者:
音聲性動靜者。動靜是音聲之體。
性於聞中似有似無。若無聲時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以聞性常在。
若聞性隨聲塵滅。則前聲滅時。後聲不合更聞。
故知:
聲塵自無。聞性非滅。
聲塵自有。聞性非生。

又非唯聞性無生。返觀聲塵亦無生滅。
以從緣而起。自體全無。
如華嚴論云:
一切諸法。猶如谷響。
楞嚴疏鈔云:
如谷中無聲。無聲即無響。法界中皆無聲。一切聲皆是妄心。
妄心不動時。皆無妄想。以有差別心執受。
即有聲。四大。如枯木。即本無聲。皆緣執故。

諸大菩薩。不以音聲聽法。是知聲塵本無。
皆因執有。情消執喪。萬法本虛。有無既虛。生滅何有?
則知我性與如來性無異。
一切世間法即是佛法故。

經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如憍陳那。因聲悟道。妙音密圓。

古釋云:
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諦理。推能聞及所聞。皆是自心。
心即是本覺光明。圓照法界。
始覺智心。亦圓照法界。
即是因聲得悟。一切眾生。依此觀亦得解脫。

若聞聲可意不可意生憎愛。便被聲縛。
但觀心海中。是聲出處。以心海。元無有相。心雖含聲。聲亦無相。
無相。即於一切聲中而得解脫。
故知無法不心。無心不法。如是明達。
則於一切諸法。不合不散。無縛無脫矣。

故佛告阿難:
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
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由未信伏。

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即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鐘一聲。
問阿難言:
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鐘歇無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
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則我得聞。
擊久聲消。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如來又勅羅睺羅擊鐘。
問阿難言:
爾今聲不?
阿難言:聲少選聲消。

佛又問言:
汝今聲不。阿難大眾。
答言:無聲。
又頃。羅睺羅更來撞鐘。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則名有聲。
擊久聲消。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
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佛言:
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
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阿難!
聲消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
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
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
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汝尚顛倒或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
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
或為擊鼓。或復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
為石木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
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阿難!
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縱汝形消。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消滅。

楞嚴疏云:
擊鐘以辯真妄者。即聞性而可真。
舉聲塵而辯妄。若因聲有聞。此聞不離聲。
若離聲有聞。此是真聞。

汝今但執隨聲之聞。此聞不離於聲。只合是聲。不合是聲。
若真聞性。如水不滅。聲塵如風。鼓水成波。故有聞相。
聲塵不起。聞相即無。而聞性不滅。
以性不滅。聲塵若來。還有聞相。
如水不滅。若風動時。即有波相。
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隨心感現。則有色相。
此之聞性。亦復如是。
故知不認。自體恒常之聞性。
却徇聲塵生滅之聞相。遂乃聞讚而生喜。聞毀而起瞋。
以迷本聞故。隨聲流轉故。

文殊云: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又云:
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如今以聲為聞。背心循境。豈不是倒聞之機。
若能旋聲塵之有流。復本聞之無妄。則是返聞自性。得本歸原。
內滅翳根。外消塵境。能所既脫。
本覺道成。寂照圓通。真實如是。

所以佛告阿難: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
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是以若了聞性。即成正覺。於是心境雙融。動靜俱泯。

如觀音言: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是以初從聞性入時。先亡動靜聲塵之境。
次亡能聞所聞之心。既心境俱亡。又不住無心境。
及能覺所覺之智。則覺智俱空。
此空亦空。方成圓覺。故云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始盡生滅之原。到寂滅本妙覺心之地。

如起信論云:
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
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謝。識想消而塵垢沈。
則法眼應時清明。常光了然頓現。
見聞本性既爾。諸根所現亦然。

故經云:
六自在王。常清淨故。

又首楞嚴經偈云:
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但以未覺悟。前於染淨中。

有一毫見聞取捨之處。皆在三界無明長夜生死夢中。
纔得見性。便同覺後。自覺覺他。故名為佛。 



今對吳言生之論(白色部分)詳述之~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10304917

因甚向鐘聲裏披七條?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869608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