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補之文上帖
怕大家未查故上提!



雲居山方便開示
虛雲老和尚云:
清代以來,皇帝多是菩薩應世,如順治出家,康熙、雍正都受菩薩
戒,由國主開方便, 凡是僧人不經考察,都能受戒。

菩薩三聚淨戒:
一攝律儀戒,無惡不斷,起正道行,是斷德因,修成法身;
二攝善法戒,無善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報身;
三攝眾生戒,無生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 


持戒有小乘大乘之別,小乘制身不行,大乘制心不起;
小乘在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中制身不犯,大乘連妄想都打不得,一打妄想就犯戒,大乘講雖容易,行起來就難了。



有云:
「盲目受了菩薩戒後不能受持,學蕅益大師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後境界提升時,再重受菩薩戒,是否如法?」 
此言者是名顛倒也!!!


延壽勸大眾皆受菩薩戒
按其《自行錄》中所載,有《勸受菩薩戒文一卷》、《受菩薩戒儀一卷》。
《續藏經》第一零五冊,收有《受菩薩戒法》一卷

為何勸受菩薩戒?
延壽言:
若有志心受者聞者,法利無邊。七辨讚之,. 莫窮千聖。仰之無際,可謂真佛之母。生諸導師,妙藥之王,能治眾病,入道之要靡越於斯矣。

其《受菩薩戒法》序文言菩薩戒乃
「建千聖之地,生萬善之基,開甘露門,入菩提路」。
引《梵網經》﹕「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如何是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其釋曰﹕
欲知佛戒者,但是眾生心,更無別法,以覺自心,故名為佛。以可軌持,故名為法。以心性和合不二,故名為僧。以心性圓淨,故名為戒。以寂而照,故名為般若。以心本寂滅,故名為涅槃。此是如來最上之乘 ,祖師西來之意。

延壽言菩薩戒「戒性無盡」
舉經曰:

舍利弗當知。若菩薩摩訶薩戒行無盡。何以故。
一切淨戒皆因菩薩戒攝現前故。譬如種子漸多利益無盡。舍利弗當知。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諸佛如來戒行無盡。是大丈夫名為無盡戒行。舍利弗是修行菩薩持戒故。

引《大涅槃經》﹕ 

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觀戒是一切善法梯,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戒是諸善根之導首也。

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惡賊鎧仗,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樑。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


吾師亦常勸大眾皆受菩薩戒去~
可謂佛佛皆同一道也!


雲居山方便開示 
虛雲老和尚云:
清代以來,皇帝多是菩薩應世,如順治出家,康熙、雍正都受菩薩
戒,由國主開方便, 凡是僧人不經考察,都能受戒。

菩薩三聚淨戒:
一攝律儀戒,無惡不斷,起正道行,是斷德因,修成法身;
二攝善法戒,無善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報身;
三攝眾生戒,無生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 


持戒有小乘大乘之別,小乘制身不行,大乘制心不起;
小乘在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中制身不犯,大乘連妄想都打不得,一打妄想就犯戒,大乘講雖容易,行起來就難了。

有云:
「盲目受了菩薩戒後不能受持,學蕅益大師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後境界提升時,再重受菩薩戒,是否如法?」
如是 言者是名顛倒也!!!

若行者真用功,護法龍天都會護持的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article_id=28623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