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茶去”是趙州禪師的接人機鋒。
就像大呆的“面壁去”有異曲同工之妙~


依大呆所知默照只能照出一灘死水
何以故?
因不能起疑情便不能持續一心照顧心念
不能持續一心照顧心念
如何直透一念不生?
念起不知便隨念而去
念之生住異滅不能如實覺照
請問如是默照何益於行者? 

錢計議請普說:
師云: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既離見聞覺知外。卻喚甚麼作法?

到這裏如人飲水冷煖自知。除非親證親悟。方可見得。
若實曾證悟底人。拈起一絲毫頭。盡大地一時明得。

今時不但禪和子。便是士大夫聰明靈利博極群書底人。
箇箇有兩般病。
若不著意。便是忘懷。

忘懷則墮在黑山下鬼窟裏。教中謂之昏沈。
著意則心識紛飛。一念續一念。前念未止後念相續。教中謂之掉舉。

不知有人人腳跟下不沈。不掉底一段大事因緣。
如天普蓋。似地普擎。未有世界。早有此段大事因緣。
世界壞時。此段大事因緣。不曾動著一絲毫頭。

往往士大夫。多是掉舉。而今諸方有一般默照邪禪。
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寧。
怗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冷湫湫地去。

將這箇休歇人。爾道。還休歇得麼。
殊不知。這箇猢猻子。不死如何休歇得。
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不死如何休歇得。
此風往年福建路極盛。妙喜紹興初。入閩住菴時。便力排之。
謂之斷佛慧命。千佛出世不通懺悔。

大呆云:
為何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的第八識;不死如何休歇得?
為何教人默照邪禪。斷佛慧命。千佛出世不通懺悔?

那些教人只管打坐便能悟道的行者,卻不知定慧等持的重要!

明眼人皆知默照之法非究竟也!
否則虛雲老和尚
也不會苦口勸行者看話頭去~

大慧語錄卷四
宗杲:
“雖然不許默照,卻須人人面壁。”(《大慧語錄》卷四)

為甚麼卻須面壁?
不見白雲師翁有言:
多處添些子。 少處減些子。
少林面壁謾多年。衲僧眼裏重添屑。(白雲端)

楊岐因僧問:
少林面壁意旨如何?

西天人不會唐言。端坐巍巍少室前。
剛被流支打齒缺。至今有理不能宣。(佛性泰) 

西天人不會唐言。旱地雷聲徹大千。
九年面壁無人會。玉兔金烏火裏旋。(無菴全)

岐云: 
西天人不會唐言。

天高地迥非難見。水闊山重不易論。
萬古八風吹不入。西天人不會唐言。

大慧語錄卷二十五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可以入道,是方便門。
借方便門入道則可,守方便而不捨則為病。”


梅庵曰:
這裡有一絕處即在
一面壁前後際一斷
性必現前


而默照者一默一照
必入死水
死水不藏龍
請問如何見性?



五祖先師頌云:
賤賣擔板漢。貼秤麻三斤。千百年滯貨。無處著渾身。
爾但打疊得情塵意想。計較得失是非。一時淨盡自然會去!

梅庵云:
有人問:如何是佛?
云:面壁去

此人做錯事或說錯話嗎?
非也!

若汝從句裡會意,直到彌勒佛下生。
也未夢見在。
何故?
佛和面壁去有何關係?
不知!
此時心如牆壁,阻絕一切思想考量
參!還是不知!疑情升起!
也不知!繼續參!疑情打成一片!
就是不知!還是繼續參!直到破此參為止!

為甚麼卻須面壁?
多處添些子。 
少處減些子。

如何是多處添些子。 少處減些子?
會者道一句來~ 


“喫茶去”是唐代赵州从谂禅师的接人機鋒。
就像大呆的“面壁去”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云:

“喫茶去”三字,此举究竟含何机锋?
请品味《碧岩录·卷第三》中克勤的一段评唱,当可释其秘义:
  头遂喝云:“尔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峰云:“他后如何即是?”
         头云:“他日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
峰于言下大悟。便礼拜,起来连声叫云:
“今日始是鳌山成道!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然也~

後雪峰凡上堂说法,常云:
——盖天盖地,更不说玄说妙,也不说心说性。突然独露,

有如大火集聚,靠近它就会被烧;又像太阿宝剑,如果只想用心意去揣摩,就会立即丧身失命;如果想伫思停机,那更是丝毫也不相干了。

可见“喫茶去”,实际就是“大喝一声”的话语,是用“棒喝”接引学人的贯用方法之一。

然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