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應機、接機公案

以六祖法寶壇經之公案為主
將細述曹溪一味之旨

悟心成祖。先聖相傳。 

故達磨大師云:明佛心宗。寸無差悟。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悟心成祖。是故悟道者名祖師
先聖相傳。此宗門無上之法皆名「祖師禪」

此見性成佛“頓悟”法門歷代祖師皆不自創
以心印心,燈燈相續,法法相傳,都叫做「祖師禪」 

稍後再述~


1.  即心元是佛
 
法海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
師曰﹕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 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六祖壇經的精華在此~
本自無生今亦不滅



即心即佛, 定慧等持,
念念一如, 非
心非佛。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即定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即慧
如是定慧等持

念念無住,就是念念無念,
方能念念一如

南泉曰:“苟言即心即佛,如兔有角,非心非佛,牛羊無角。”
若言即心即佛如兔有角即本有
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無角即本無



稍後再述~



2. 一念自知非

智常曰: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
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會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智常聞偈,心意豁然。

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為何了無一物可見,無一物可知,猶存見知?
乃因若不見一法還存無見,若不知一法猶守空知,
存無見,守空知,便落無記也!

是故一起知見,即入識入相
如是就跟菩提自性背道而馳

如何悟道見性?
何不學祖師一心看話頭去~


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稍後再述~


3. 何階級之有

行思禪師問祖曰﹕「當何所務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來﹖」
曰﹕「聖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
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祖深器之。

趙州慣喫茶。曹山好飲酒。
一對老古錐。兩人共隻手。

大慧云:莫將閑話為閑話。往往事從閑話生。 

稍後再述~



4. 污染即不得

懷讓禪師,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參扣曹溪。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
師曰﹕「即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住南嶽,大闡禪宗。



青原問石頭:子何方來?曰:曹溪。
原曰:將得什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原曰:若恁麼用去曹溪作甚麼?曰: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清源問石頭:汝什麼處來。曰:曹谿。 
師乃舉拂子曰:曹谿還有這箇麼?
曰:非但曹谿,西天亦無。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
曰:若到即有也。
師曰:未在。更道。
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
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稍後再述~

5. 我不會佛法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稍後再述~

6. 方辨試塑看

蜀僧方辨謁師,師曰﹕「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辨罔措。
 

稍後再述~


7.菩提作麼長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
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稍後再述~


8.分別亦非意

永嘉玄覺遂玄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鍚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戒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謚曰無相大師。 

稍後再述~


9.將得本來否

有一童子,名神會,白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
「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待汝迷?
汝若自見,亦不待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
荷澤神會來參。師問曰:什麼處來?會曰:曹谿。
師曰:曹谿意旨如何?會振身而已。
師曰:猶滯瓦礫在。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
師曰:設有,與汝向什麼處著。

稍後再述~


10.動上有不動

惠能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六祖因風颺剎幡。有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二僧悚然。


仁者心動有過乎?
何過之有
?
六祖此處只教人要返照已心也
~

接著六祖又教人要"動上有不動
"
仁者心動沒關係

此動原來是本源佛性隨緣而動
汝心雖動然此心之本源是不動的

若能念念心皆銷歸自性
便是"動而不動"
此不動處方是汝之本尊

不要被汝分身(起心動念)瞞去~

惟覺老和尚之偈
:
翻身踏上太平路;從此無明是本尊


是故
六祖又說:不悟佛即眾生,一念悟眾生即佛(見《般若品》)。

令人轉憶謝三郎。一絲獨釣寒江雨。

有人你罵他"沒悟"便陷入"沒悟"
如何會
一絲獨釣寒江雨

 稍後再述~

11. 善惡是兩邊

六祖因明上座。趁至大庾嶺。祖見明至。即擲衣缽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任君將去。明遂舉之如山不動。踟躕悚慄。明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願行者開示。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當下大悟。遍體汗流。泣淚作禮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意旨否。祖曰。我今為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卻在汝邊。明云。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祖云。汝若如是。則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不在善惡兩邊
請問在何處?
參~~~

教人看話頭者始祖即~六祖慧能~
"不思善.不思惡. 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這正是話頭~

請問汝根器有過六祖之弟子乎?
否則請別謗言說修行不用看話頭~ 

稍後再述~


12.
煩惱即菩提

薛簡曰:
京城禪德皆云:
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
何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
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
弟子回宮。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
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
譬如一燈。然百千燈。
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
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
淨名經云: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
明喻智慧。暗喻煩惱。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
處凡愚而不減。 在賢聖而不增。
住煩惱而不亂。 居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 不在中間。及其內外。
不生不滅。性相如如。 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
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
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
將滅止生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
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稍後再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