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所以聲音來到
一聽聲音 身體的氣場也會隨之波動

有何過錯?

梅庵曰:
>>>一聽聲音 身體的氣場也會隨之波動
這句無過~

壞就壞在"聲音來到"這裡
光此一句就可斷定未見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二十七(經文卷六之三)

明 交光大師 述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音聲是總相。動靜是別相。
謂音聲正起為動。音聲滅盡為靜。
惟一音聲。雙含動靜。故曰音聲性動靜也。

聞中為有無者。言動靜二相。
常於聞性湛然體中循還代謝。
動則音聲歷然現有。
靜則音聲寂然向無。

無聲號無聞者。言世人顛倒。
於無聲而妄說無聞也。

末句言據理而論
自是聲無。非是聞性無也。

梅庵曰:
將繼續這個主題~
詳述之~


有老宿見日影透窗,問師:“為復窗就日,日就窗?”
師曰:“長老房中有客,歸去好!”《五燈》卷3《惟政》

吳言生云:
第一則裏,惟政輕輕的一句“歸去好”,指出學人沒有到家,猶在半途,
並囑其不要無事生非,好肉剜瘡,
只要一念心歇,認識到色塵的虛妄,便是歸家穩坐;
 

師指竹問僧:“還見麼?”曰:“見。”
師曰:“竹來眼裏?眼到竹邊?”  
曰:“總不恁麼。”同上卷10《文益》 

吳言生云:
第二則裏,文益作為師家,設下陷虎之機,學僧心明眼快,把斷封疆;
     
   
上元新節,處處燒燈。都城巷陌,市廛邸店,觀者如堵。
惟復燈來眼底,眼到燈邊?
會得方是觀燈人。其或未然,多向暗地裏走。《虛堂錄》卷9 

吳言生云:
第三則裏,智愚僅是提出話頭,不作任何評價,讓人自參自悟。
三則機鋒形式不同,旨趣無二,
都是為了讓人認識到色塵的虛妄,體證見性的湛然。  
 
吳言生之言諸位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