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殊菩薩就居住在菩薩頂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 傳說文殊菩薩就居住在菩薩頂。

菩薩頂上有寺, 唐代稱真容院, 也叫真容閣。據說文殊菩薩曾在這裡顯聖,露出了真容,便將寺名改為真容院。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雲重建,稱真容院。宋景德年間,真宗敕五臺真容院,加以擴建,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代以後,仍沿稱大文殊寺(俗稱菩薩頂)至今。菩薩頂的極盛時期是在清代。 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其改為喇嘛廟。



六月二十八日,張商英一行人,至真容院,當張商英在真容院,面對著東臺,則北臺在左邊,他進而描述道:
北臺在左,東台在前,(真容院)直對龍山,下枕金界,溪北浴室之後,則文殊所化宅也。金界之上,則羅睺足跡堂也。知客巧曰:“此處亦有聖燈,舊有浙僧請之,飛現蘭幹之上。”無盡遂稽首
敬禱,酉後,龍山現黃金寶階,戌初,北山有大火炬,巧曰:“聖燈也。


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萬曆九年(西元1581年),又對該寺進行了重修。五臺山之所以成佛教名山,與菩薩頂下的靈山——靈鷲峰具有直接的關係。因為這裡被最早的西來者認為與西方的靈鷲極其相似的,而奉為佛家寶地的。



張商英(1043~1121),號「無盡居士」,或逕以「張無盡」或「張天覺」之號稱之

其五臺山遊記,名為《續清涼傳》
元祐三年(1088)六月二十七日,張商英至清涼山,

六月二十七日壬寅。至清涼山。

清涼主僧曰。此去金閣寺三里。往歲。崔提舉。嘗於此見南臺金橋圓光。
商英默念。崔何人哉。予何人哉。

既抵金閣。日將夕。山林漠然無寸靄。
僧正省奇來謁。即三門見之。坐未定。南臺之側。有白雲綿密。如敷白疊毛

省奇曰:此祥雲也。不易得。

集眾僧禮誦。願早見光相。

商英。易公裳。燃香再拜。一拜未起。已見金橋及金色相輪。輪內深紺青色。
商英。猶疑欲落日之射雲成色。既而暝黑。山前霞光。三道直起
。則所疑茫然自失矣。

六月二十八日,至真容院,真容院現在稱為菩薩頂大文殊寺,
位在五臺山中心靈鷲峰頂上,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

至真容院。止於清輝閣。北臺在左。東臺在前。直對龍山。下枕金界溪。
北浴室之後。則文殊所化宅也。金界之上。則羅睺足跡堂也。


酉時(下午五時至七時)後,見到龍山上有黃金寶階,
戌時(七點至九點)初,北山出現大火炬,僧人說這即是「聖燈」,
不久,羅睺殿、金界溪上均出現「聖燈」,
張商英初時認為這是有人持火把,而僧人妄稱是「聖燈」,
然而僧人回答說,山中有虎,故出現聖燈的地區,晚上絕無行人,亦無人居住。

商英疑不能決。又睹燈光。忽大忽小。忽赤忽白。忽黃忽碧。忽分忽合。照耀林木。
即默省曰:此三昧火也。俗謂之燈耳。

乃跪啟曰。聖境殊勝。非我見聞。凡夫識界。有所限隔。若非人間燈者。願至我前。
如是十請。溪上之燈。忽如紅日。浴海騰空而上。放大光明。
漸至閣前其光收斂。如大青喙銜圓火珠。商英遍體森颯。若沃冰雪。

即啟曰。疑心已斷。言已。復歸本處。光滿溪上。

酉時(下午五時至七時)後,見到龍山上有黃金寶階,戌時(七點至九點)初,北山出現大火炬,僧人說這即是「聖燈」,不久,羅睺殿、金界溪上均出現「聖燈」,張商英初時認為這是有人持火把,而僧人妄稱是「聖燈」,

酉時(下午五時至七時)後,見到龍山上有黃金寶階,戌時(七點至九點)初,北山出現大火炬,僧人說這即是「聖燈」,不久,羅睺殿、金界溪上均出現「聖燈」,張商英初時認為這是有人持火把,而僧人妄稱是「聖燈」,

 

良久,北山雲起,於白雲中,現大寶燈,雲收之後,復現大白圓相,如明月輪。


六月二十九日,至東臺山。

至東臺。五色祥雲現。有白圓光。從地踴起。如車輪百旋。

商英以偈讚曰。

雲貼西山日出東。一輪明相現雲中。
修行莫道無撈摸。只恐修行落斷空。

無盡張丞相與玉泉承皓和尚(1011~1091)夜話。
無盡云:「洞山初老也甚奇怪道:

『五臺山頂雲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要明法身。』」

皓云:「也有甚奇特,它只頌得法身邊事,不頌得法身向上事。」
無盡操蜀音云:「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皓急呼紙未至!
就金漆卓上,大書云:
「一夜雨滂澎,打倒葡萄棚。知事普請、行者人力。拄底拄、撐底撐。撐撐拄拄到天明,依舊可憐生。」
擲筆大笑。

無盡為之入石。

梅庵曰:
若凡夫識出必
~~五臺山頂雲蒸天,佛殿階前狗尿飯~~

今洞山言
~~五臺山頂雲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

請問異在何處?

又與玉泉承皓和尚之言
落差何在?

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會者道一句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