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云:
佛體如鏡像。
如彼琉璃地。人非不有聲。如天妙法鼓。非不作法事。
如彼大雲雨。非不作利益。而地非不生。種種諸種子。
如梵天不動。而非不純淑。如彼大日輪。非不破諸暗。
如彼如意寶。而非不希有。猶如彼聲響。非不因緣成。
猶如彼虛空。非不為一切。眾生作依止。
猶如彼大地。而非不住持。一切種種物。
以依彼大地。荷負諸世間。
種種諸物故。依諸佛菩提。出世間妙法。成就諸白業。
諸禪四無量。及以四空定。諸如來自然。常住諸世間。
有如是諸業。一切非前後。作如是妙業。

無生義云:
若無有妙神。一向空寂者。則不應有佛出世。說法度人。
故知本地有妙神。不空不斷。乃至師子吼言。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智慧即是妙神。

故云因滅。是色。獲得常住解脫之色。故知如中含有妙色。五陰常住不動。

神不滅篇云:
夫神者何耶。精極而為靈者也。精極則非封像之所圖。
故聖人以妙物而為言。雖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致。

神也者:
圓應無主。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而行。感物而非物。
故物化而不滅。假數而非數。故數盡而不窮。有情則可以物感。有識則可以數求。
數有精麤故其性各異。智有明昧。故其照不同。
推此而論。則知化以情感。神以化傳。情為化之母。神為情之根。情有會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

但悟徹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
乃至或聚散於一化。不思神道有妙物之靈。而謂精麤同盡。不亦悲乎。
如火之傳於薪。猶神之傳於形。

深惑者。見形朽於一生。便以為神情俱喪。猶睹火窮於一木。謂終斯都盡耳。
故知緣謝形枯。真靈不墜。如薪盡火滅。火性常然。此緣雖滅於今生。彼緣復興於異世。

故般若吟云:
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靈。可謂真心湛然常住矣。

如華嚴經云:
知一切幻心所緣法無量故。佛子。如如意珠。隨有所求一切皆得求者無盡。意皆滿足。
而珠勢力終不匱止。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入此三昧。知心如幻。出生一切諸法境界。周遍無盡。不匱不息。
何以故?
菩薩摩訶薩。成就普賢無礙行智。觀察無量廣大幻境。猶如影像。無增減故。
佛子。譬如凡夫。各別生心。已生現生。及以當生。無有邊際。無斷無盡。其心流轉。相續不絕。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入此普幻門三昧。無有邊際。不可測量。
何以故?
了達普賢菩薩普幻門無量法故。
佛子。譬如難陀摩那斯龍王。及餘大龍。降雨之時。滴如車軸。無有邊際。雖如是雨雲終不盡。
此是諸龍無作境界。
又云。
於一念中。盡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於非心處。示生於心。遠離語言。安住知慧。
同諸菩薩所行之行。以自在力。示成佛道。盡未來際。常無休息。
一切世間眾生劫數。妄想言說之所建立。神通願力。悉能示現。

釋曰:
盡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者。識行於境。名之曰心。智行於境。名曰非心。
故楞伽經云:
得相者識。不得相者智。故知菩薩隨順妄緣。不捨世法。於方便中。悉能示現。
隨增減劫。任長短緣。乘大願風。相續不斷。供佛利生。無有休息。

如華嚴論云:
十一地等覺位菩薩。以大慈悲心。行赴俗濟生之門。表自出世道滿。無更求解脫離染離淨之心。
但以乘法性船。張大慈悲帆。以大智為船師。順本願風。吹諸波羅蜜網。常遊生死海。

漉一切眾生有著之魚。安置無依普光明之智岸。
常生一切幻。住萬行功德法界無礙寶堂。如下慈氏所居樓閣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