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云:
"池中之物,離水無命
空中之物,離空無命
縱然於水ˋ空中自在遨遊
自見水ˋ空之寬廣,故以成所見
自住於水空之自在,故以成所情
不知不見處,妄以水ˋ空為如是
不知卻情處,徒以水ˋ空為圓融
是物? 是水? 是空? 是見?
是水ˋ是空ˋ是物ˋ是見"
這是大地之子的默照告白嗎?
哈~~~
此不見處卻情處
不能
以水ˋ空為如是
以水ˋ空為圓融乎?
大地之子云:
"池中之物,離水無命
空中之物,離空無命
縱然於水ˋ空中自在遨遊
自見水ˋ空之寬廣,故以成所見
自住於水空之自在,故以成所情
不知不見處,妄以水ˋ空為如是
不知卻情處,徒以水ˋ空為圓融
是物? 是水? 是空? 是見?
是水ˋ是空ˋ是物ˋ是見"
這是大地之子的默照告白嗎?
哈~~~
此不見處卻情處
不能
以水ˋ空為如是
以水ˋ空為圓融乎?
照片取自崇和部落格
聽說佛源老和尚病了
永遠的第一念
節錄自採訪淨慧老和尚一文
淨慧老和尚:
第一念叫"本基量"。叫"無住"。以無住本一切法。
一切法以"無住"爲本,無住就是第一念。就是是非善惡還沒有開始的時候。當然從心理學來看,這有點懸。但這實際上是存在的。真正觀察過自己心念的人才能夠體會這一點。有時候佛教裏講"一念不生",這不是講沒有念,而是沒有第二念。有第二念就是分別了,一切的問題就是從分別開始的。分別也是妄想。不是唯識講"五法三知行"。相與分別。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叫"真如",就是一念不生的那個本來面目。沒有相和沒有目的時候。直接接觸這個事物。佛教在這裏叫"限量"、"比量"、"非量"。邏輯上叫"感覺"、"推理"。
許金聲:限量就相當于感覺?
淨慧老和尚:
對。比量相當于推理。(喝點水啊!)
有人認為稱其江湖術士太過嗎 ?
不!
上述之法師未成佛稱自己是導師
駕臨釋迦牟尼佛之上
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已度無量人天至彼岸
然上述之法師其德行能度眾生到彼岸嗎?
當今有誰經上述人物已度彼岸?
如是之人甚至自己未得度
如何領導眾生得度?
若無一人經其領導已度彼岸
而稱自己是導師
請問此事是否已構成欺騙大眾之行為
此欺騙大眾之行為
開福寧云:
趙州門下不揀高低。一碗麤茶普同供養。
得其味者。方知冷灰裏九轉透瓶香。
如或未辨端倪。
不免重下註腳。 南北東西萬萬千。
趙州待客豈徒然。莫嫌冷淡無滋味。
慣把芝麻一例煎。
以拂子擊禪床一下。
好個冷灰裏九轉透瓶香!
一回飲水一回曀。
一瓣栴檀一碗茶。
無來去呀!
封了人家的嘴
又刪改人家的帖後
才敢評判?
好個超級勇士呀!!!
敬告蕭式論壇
請將此文之貼文恢復!!!
所謂恢復不是刪改人家的帖!
若不恢復過來
此貼文將會更廣為宣傳啦!
此篇貼文沒有版權
歡迎大家影印
到以下時間地點發放
哈~~~
>>>轉移焦點就可打混戰了
果然讓人識破啦!
大家可別忘了
"vv11真的困在這裡嗎? "
光這一帖就足以顛覆整個蕭式集團啦!
下面引用由vv11在 2007/11/12 02:09pm 發表的內容:
報告 ww19 菩薩先生,佛性的含义是不是就是真如的含义?看您引經據論綜合結論說:『當然真如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真如 ,佛性真如乃同一義也!』
小弟對 ww19 菩薩師兄所給這個答案,只能說:『似則似,不是則不是』 ...
下面引用由vv11在 2007/11/12 04:58pm 發表的內容:
下面引用由ww19在 2007/11/12 04:37pm 發表的內容:
請問如何是"似則似,不是則不是"?
-------
報告ww19菩薩師兄
梅庵公告:
感謝無盡燈網站
已經處理"佛教消息,佛教的悲哀"
http://bbs.yxun.net/ShowPost.asp?ThreadID=48435
可見無盡燈網站亦是很在意眾生的法身慧命
功德無量!
然而最令人掛心的是
希望蕭居士亦能知所進退
趕緊公開懺悔
保住自己的法身慧命
畢竟只要咱們真心一懺
累劫之業便瞬間消逝!
現在蕭平實導師上人應該做的事
1.把書全都燒了!
2.公開懺悔去!
否則請問蕭平實導師上人
如何再有臉面對那些全面倒向vv11 的子孫?
自圓自己以前說的法都是垃圾!
開的大悟都是騙人的!
印的冬瓜印都是假的!
哈~~~~
~~~~~~~~~~~~~~~~~~~~~~~~~~~~
來!
請繼續看連續劇~
天呀!
寺院竟成私產似的不能外借
問:為什麼不能外借?
客堂師父一副你難道是外星人嗎?
的表情回說:
本寺只有我們自己可以用!
~~~~~~~~~~~~~~~~~~~
搜尋"上人"時看到這一段:
正學同修會很像從未公開承認 蕭平實 的師父是誰。
上次的問答正覺同修會也未說明 蕭平實 的師父是誰。
蕭平實 應該有師父,但正覺同修會不肯說明,回答避重就輕,我們這種局外人也無可耐何。
我之所以與奇摩知識結緣,主要是為了跟 蕭平實 參學而來。但是我放棄了,現在我認為並無參學的必要,法鼓山聖嚴上人的默照禪已經夠我用了。
下面引用由vv11在 2007/11/05 10:28pm 發表的內容: ”引用 (禪心) 既然羅丹你不懂,咱家也無妨給你提示: 有時前面已經「住地」或「地」,但後面經文為達經文簡略或文辭典雅…等等的目的,則以「住」來簡略「住地」。所以咱家提醒你閱讀經文要連貫經文啊! ... |
羅丹師兄早已回覆如下,請will不要斷章取義.....
●http://iex.why3s.us/forum/index.php?showtopic=971&st=45entry42165
~~~~~~~~~~~~~~~~~~~~~~~~~~~~~~~
~~~~~~~~~~~~~~~~~~~~~~~~~~~~~~~
哈~~~
看來羅丹還在狀況外呀!
叫他辭站長
偏要戀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