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語錄》卷四
宗杲:“雖然不許默照,卻須人人面壁。”(《大慧語錄》卷四)

為甚麼卻須面壁?
不見白雲師翁有言:
多處添些子。 少處減些子。

 
少林面壁謾多年。衲僧眼裏重添屑。(白雲端)

楊岐因僧問。少林面壁意旨如何?

西天人不會唐言。端坐巍巍少室前。
剛被流支打齒缺。至今有理不能宣。(佛性泰)
西天人不會唐言。旱地雷聲徹大千。
九年面壁無人會。玉兔金烏火裏旋。(無菴全)

岐云: 西天人不會唐言。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雲老和尚禪七開示: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是譬喻我們三界眾生沉淪在生死海中,被五欲所纏,被塵勞所惑,不得解脫。因為梅花是在雪天開放的,大凡世間萬物都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的氣候寒冷,一切的昆蟲草木,都已凍死,或收藏,塵土在雪中也冷靜清涼﹒不能起飛;這些昆蟲草木塵士灰濁的東西,好比我們心頭上的妄想分別無明嫉妒等三毒煩惱,我們把這些東色去掉了,那心王自然自在,也就好像梅花在雪天裡開花吐香一樣。但是你要知道,這梅花是在冰天雪地裡纔能開放,並不是在春光明媚或惠風和暢的季節裡而有的。

        我們用功的法子,是單舉一句話頭,晝夜六時,像流水一般,不要令他間斷;要靈明不昧,了了常知,一切凡情聖解,一刀兩斷。
黃檗禪師說:「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雲老豎拂子云:
會得正月賀春王。這個明明不覆藏。
只為一生寒徹骨。冷雲殘雪自凝香。


普行曰:
教人看話頭者始祖即~六祖慧能~

"不思善.不思惡. 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這正是話頭~

請問汝根器有過六祖之弟子乎?
否則請別謗言說修行不用看話頭~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七:
佛言: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若不著有便著無。
若不著此二種,於有無之間摶量卜度。縱識得此病,定在非有非無處著到。
故先聖苦口叮嚀,令離四句絕百非。
直下一刀兩段,更不念後思前,坐斷千聖頂寧。


普行云:
好個"坐斷千聖頂寧"!一般凡夫想裝都裝不出!
為何?
因為凡夫虛妄浮心多諸巧見!

為何總於有無之間摶量卜度,在非有非無處著到。
因為用其左右腦在運作!

別以套幾句祖師話就可矇混過去,卻騙不了明眼人!
因為其已"坐斷千聖頂寧"一眼便知!

"坐斷千聖頂寧"者是不用左右腦的!
如何能不用左右腦!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圭峰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
荷澤宗者,是釋迦降出,達摩遠來之本意也!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遠法師問:未審能禪師與秀禪師是同學否?
答:是!

又問:既是同學,教人同不同?
答言:不同!

又問:既是同學,何故不同?
答:今言不同者,為秀禪師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澄。緣此不同。

何者是能禪師行處?
和上答:此是調伏心。

遠法師問:
應不凝心入定,不住心看淨,不起心外照,不攝心內證?
和上答:
此是愚人法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菴和尚語錄 (卷1)
上堂舉圓覺經中道: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雪堂和尚拈云:
枯樹雲充葉。凋梅雪作花。
擊筒方木響。蘸雪喫冬瓜。
長天秋水。
孤鶩落霞。

宗鏡錄卷第八十二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僧問﹕
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
師曰﹕不逢一人。
曰﹕如何行﹖
師曰﹕直須足下無絲去。

曰﹕只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
師曰﹕闍梨因什麼顛倒﹖
曰﹕什麼是學人顛倒﹖
師曰﹕若不顛倒因什麼認奴作郎﹖

曰﹕如何是本來面目﹖
師曰:不行鳥道。

普行曰:
別被"不行,行"瞞去啦!
鳥道,就是大用自在,何來行,不行?
哈~~~

>>>師曰﹕若不顛倒因什麼認奴作郎﹖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唐無住禪師》
于時庭樹鴉鳴,公問:「師聞否?」
師曰:「聞。」鴉去已,又問:「師聞否?」
師曰:「聞。」
公曰:「鴉去無聲,云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眾曰:
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
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
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
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3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卷4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6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Img_8108
佛果禪師亦垂示云:
道無橫徑。立者孤危。
法非見聞。言思迥絕。
若能透過荊棘林。解開佛祖縛。得箇穩密田地。
諸天捧花無路。外道潛窺無門。
終日行而未嘗行。終日說而未嘗說。
便可以自由自在。展啐啄之機。用殺活之劍。


然值此境地諸天外道如何能會?
此穩密田地豈一個悟字了得~

展啐啄之機。用殺活之劍。當下啐啄殺活者何在?
若一切時皆言無我
此即圓悟佛果所謂:
若毫端許言本末者。皆為自欺~

洞山良价(807—869)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僧問臨濟:
如何是四種無相境?

濟云:
你一念心疑被地礙,你一念心愛被水溺,
你一念心瞋被火燒,你一念心喜被風飄。
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縛.處處用境,--東涌西沒,南涌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
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緣何如此?
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

道流!你祇今聽法者,不是你四大而能用你四大。若乃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

審如臨濟言無住非水也者,又何冰之與有?
  
藥山因施主施,提起示眾曰:
法身具四大也無?道得,與他一腰。

道吾曰:

梅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